認知突圍-做復雜時代的明白人 蔡壘磊 青春成功勵誌書籍 人生哲學

認知突圍-做復雜時代的明白人 蔡壘磊 青春成功勵誌書籍 人生哲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慧雅丰荷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77620
商品编码:23389977619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貼心提示:愛的讀者朋友,非常感謝您對《認知突圍》一書的關注,由於大傢的支持,本書上市後預售火爆,簽名版很快被預訂一空。為瞭感謝大傢的厚愛,作者正加急補充簽名,故此,部分簽名版需要延期發貨,到貨時間大概在8月20日左右。給您帶來的不便,深感抱歉。謝謝您的理解與支持!

為什麼你那麼努力卻還一事無成?

為什麼機會來瞭你卻總也抓不住?

為什麼用盡省錢招數還入不敷齣?

 

方嚮錯瞭,再多的努力都是徒勞!

 

《認知突圍:做復雜時代的明白人》用層層遞進的方式,顛覆錯誤認知,直指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六件事:

重新認識自己——沒機會真的怪不瞭運氣

重新認識知識——知識不是無用,是你不會用

重新認識金錢——無節製地省錢是個大坑

重新認識時間——時間用在哪兒,決定你是誰

重新認識關係——尊重界限,找準自身定位

重新認識人生——格局,決定你的世界

 

6大關乎一生的重要命題

33個顛覆認知的現實真相

80條反轉人生的辛辣見解

 

讓認知優勢成為你先人一步的競爭力!

  >內容簡介

有人說:為什麼我懂得瞭這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那是因為你根本沒懂,但卻以為自己懂瞭。認知是所有行為的內在邏輯,而行為是認知能力的外在錶現。

《認知突圍:做復雜時代的明白人》通過從源頭上提升對每個人來說極重要的六件事(清醒認識自己、如何有效學習、建立恰當金錢觀、高效利用時間、正確處理人際關係、如何看待成功)的基礎認知,搞清楚它們的內在邏輯,指齣大部分人的認識誤區,直指生活中真正重要的道理,讓你思維開掛,認知升級,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生贏傢。  

>作者簡介

蔡壘磊

江湖人稱蔡叔,寜波思維工坊文化傳媒有限公司CEO,高智商協會“勝寒”“門薩”雙會員,一站式知識平颱螞蟻私塾創始人。

其個人微信公眾號“請辯”有著30萬 的訂閱者,對人對事有著極其深刻的洞察力,總能用簡單平實的語言戳中你的認知盲點。

>目  錄>

目錄

 

章來,狠狠抽自己耳光:重新認識自己

大腦每時每刻都在騙你

彆裝,韆萬彆裝

道理我都懂,隻是懶?

沒機會真的怪不瞭運氣

你不是不勢利,隻是想占便宜

第二章成為一個睿智的人:重新認識知識

誰說學生隻要讀書就行瞭

攝入有效知識的正確姿勢

打造知識體係需要笨辦法

持續學習,為何你無法堅持下來

知識不是無用,是你不會用

第三章掙錢是一門手藝活:重新認識金錢

金錢是人性的放大器

你對金錢遠沒有那麼渴望

無節製地省錢是個大坑

年輕人該擁有怎樣的財富觀

你的勞動很不值錢

究竟怎樣纔能掙到錢

第四章賺時間就是賺壽命:重新認識時間

你對時間的理解可能並不正確

時間用在哪裏,決定瞭你是誰

究竟該花時間還是花錢

時間是關於選擇的藝術

正確賺時間的重要法則

豐富自己的時間經曆

第五章沒人真正為你好:重新認識關係

人和人之間,需要一點界限

父母偉大,但沒有那麼偉大

戀愛和婚姻,是基於利益的模糊博弈

如何讓閤作持續下去

戚並不意味著更密

你是在社交嗎?你可能在瞎忙活

知恩圖報?知恩就得馬上報

第六章如何過好這一生:重新認識人生

放棄吧,人生沒有假想的跑道

努力,不足以讓你過上好日子

少走彎路,可能死得更慘

格局,決定你的世界

人生的消費和投資

幸福人人都能擁有

後記

> >前  言>

序言

 

我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嗎?許多人會說:“那當然啦!如果不是這樣,我們怎麼能看到同樣的東西,聽到同樣的話,又能彼此交流呢?”

這事還真值得商榷。就物理空間來說,我們的確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但在精神空間層麵就不一定瞭。雖然我們的眼睛、耳朵等器官的構造大體相同,但攝取信息以後在大腦裏麵加工齣來的成品,可能就大相徑庭瞭。問題齣在哪裏呢?肯定是大腦這個加工器的問題。

每個人的大腦都有一套算法,是由從齣生到現在的環境投射和自主意識共同進化而成的。這套算法決定瞭一個人對基礎素材的加工方式,我們將其簡單地歸結為兩個字:認知。

認知有很多側麵,對於任意一個側麵,隻要認知不同,看到的就是不同的東西,聽到的就是不同的話,進而無法彼此友好交流,因為所有的交互終究是過完腦子以後的成品之間的交互。

寫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碰撞。理想主義是我有一些來自靈魂深處的責任感,我相信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現實主義是通過大量的前期數據積纍,我確信它能幫助人們解決一些極其現實的問題。運營“請辯”公眾號這一年多的時間,有幾十萬讀者嚮我提過韆奇百怪的問題。這些問題五花八門,但總有許多共性。這讓我相信,大多數人對於某些問題就是無能為力的,這種無能為力的背後是人們對影響人生關鍵的某些概念認識不清,從而總是無法做齣正確的決定。

為此,本書用層層遞進的方式對人這一生中重要的幾件事情進行瞭手術般的解構。

先瞭解“人”的共性,然後確定自己是“人”,接著坦然承認自己當然擁有這些共性,後纔是逐漸弱化,而不是試圖消除那些有負麵效應的共性。

大腦是人身上重要的物件,而知識是構成大腦算法基礎的元素,什麼樣的知識纔是更為有用的知識?如果對這些概念模糊不清,那麼就很難建立起嚴謹的通識知識體係,自然在應對很多問題時就會吃大虧。

掙錢看起來是一件不那麼容易的事情,因為獲取資源這件事永遠都隻能通過跟其他人競爭來實現。憑什麼競爭總是你勝齣?當你瞭解掙錢的原理,但彆人還不瞭解的時候,你的贏麵就大得多瞭。

時間很重要,但很多人並不清楚它究竟有多重要,於是“分秒必爭”對大多數人來說,就真的隻是一個寫在紙上的詞,跟真正的行動沒有一點聯係。

你有情感,也感受得到情感,但你知道它是從哪兒來的嗎?真正的情感,本質是自主意識的寄生。還有一些虛假的情感,是由社會壓力和利益産生的,但人們往往分不清。當明白瞭這個道理後,你就不會被輕易感動,因為感動是一種消費,凡消費必有成本。

人們都說懂得那麼多道理也過不好這一生,道理是不是真懂瞭?凡引發不瞭踐行的,要麼是並不真正認同,要麼是沒有真懂。

……

上麵都是從書裏抽齣來的觀點,或許你會大呼過癮,又或許跟你現有的認知不符,你會連連皺眉。這都不礙事,重要的是,當你看到跟自己一緻或者不一緻的結論時,你是僅有情緒體驗,還是有深度思考的參與?

多數人都喜歡看那些跟自己的固有思維一緻的結論,因為這樣的“肯定”可以帶給他們愉悅的體驗。但有一個殘酷的事實是,成長確實是由一係列的不舒適構成的,所以不懼怕不舒適,或許是成長必不可少的一個條件。

世界雖很復雜,但韆頭萬緒總有源頭。這個源頭就叫底層知識,對它的正嚮修繕是成長的關鍵所在。甚至可以這麼說,世間的道理一共就這麼多,無論你從事什麼行業,用的是什麼技能,都是底層知識的“相”,提升認知,提升的就是底層知識的正確性。

後,本書的所有觀點都不是想改造你,而是一塊幫助你檢驗底層知識的試金石,給齣證明,給齣邏輯,讓你自行判斷,自行取用。如果在認真思考後發現這個貌似復雜的世界真的可能是另一種模樣,那麼你就離“明白人”更近瞭一步。

我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嗎?許多人會說:“那當然啦!如果不是這樣,我們怎麼能看到同樣的東西,聽到同樣的話,又能彼此交流呢?”

這事還真值得商榷。就物理空間來說,我們的確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但在精神空間層麵就不一定瞭。雖然我們的眼睛、耳朵等器官的構造大體相同,但攝取信息以後在大腦裏麵加工齣來的成品,可能就大相徑庭瞭。問題齣在哪裏呢?肯定是大腦這個加工器的問題。

每個人的大腦都有一套算法,是由從齣生到現在的環境投射和自主意識共同進化而成的。這套算法決定瞭一個人對基礎素材的加工方式,我們將其簡單地歸結為兩個字:認知。

認知有很多側麵,對於任意一個側麵,隻要認知不同,看到的就是不同的東西,聽到的就是不同的話,進而無法彼此友好交流,因為所有的交互終究是過完腦子以後的成品之間的交互。

寫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碰撞。理想主義是我有一些來自靈魂深處的責任感,我相信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現實主義是通過大量的前期數據積纍,我確信它能幫助人們解決一些極其現實的問題。運營“請辯”公眾號這一年多的時間,有幾十萬讀者嚮我提過韆奇百怪的問題。這些問題五花八門,但總有許多共性。這讓我相信,大多數人對於某些問題就是無能為力的,這種無能為力的背後是人們對影響人生關鍵的某些概念認識不清,從而總是無法做齣正確的決定。

為此,本書用層層遞進的方式對人這一生中重要的幾件事情進行瞭手術般的解構。

先瞭解“人”的共性,然後確定自己是“人”,接著坦然承認自己當然擁有這些共性,後纔是逐漸弱化,而不是試圖消除那些有負麵效應的共性。

大腦是人身上重要的物件,而知識是構成大腦算法基礎的元素,什麼樣的知識纔是更為有用的知識?如果對這些概念模糊不清,那麼就很難建立起嚴謹的通識知識體係,自然在應對很多問題時就會吃大虧。

掙錢看起來是一件不那麼容易的事情,因為獲取資源這件事永遠都隻能通過跟其他人競爭來實現。憑什麼競爭總是你勝齣?當你瞭解掙錢的原理,但彆人還不瞭解的時候,你的贏麵就大得多瞭。

時間很重要,但很多人並不清楚它究竟有多重要,於是“分秒必爭”對大多數人來說,就真的隻是一個寫在紙上的詞,跟真正的行動沒有一點聯係。

你有情感,也感受得到情感,但你知道它是從哪兒來的嗎?真正的情感,本質是自主意識的寄生。還有一些虛假的情感,是由社會壓力和利益産生的,但人們往往分不清。當明白瞭這個道理後,你就不會被輕易感動,因為感動是一種消費,凡消費必有成本。

人們都說懂得那麼多道理也過不好這一生,道理是不是真懂瞭?凡引發不瞭踐行的,要麼是並不真正認同,要麼是沒有真懂。

……

上麵都是從書裏抽齣來的觀點,或許你會大呼過癮,又或許跟你現有的認知不符,你會連連皺眉。這都不礙事,重要的是,當你看到跟自己一緻或者不一緻的結論時,你是僅有情緒體驗,還是有深度思考的參與?

多數人都喜歡看那些跟自己的固有思維一緻的結論,因為這樣的“肯定”可以帶給他們愉悅的體驗。但有一個殘酷的事實是,成長確實是由一係列的不舒適構成的,所以不懼怕不舒適,或許是成長必不可少的一個條件。

世界雖很復雜,但韆頭萬緒總有源頭。這個源頭就叫底層知識,對它的正嚮修繕是成長的關鍵所在。甚至可以這麼說,世間的道理一共就這麼多,無論你從事什麼行業,用的是什麼技能,都是底層知識的“相”,提升認知,提升的就是底層知識的正確性。

後,本書的所有觀點都不是想改造你,而是一塊幫助你檢驗底層知識的試金石,給齣證明,給齣邏輯,讓你自行判斷,自行取用。如果在認真思考後發現這個貌似復雜的世界真的可能是另一種模樣,那麼你就離“明白人”更近瞭一步。

> >媒體評論

蔡叔是一個很有思想的年輕人,他寫的文章又長又燒腦,卻沒有一句廢話,看著覺得長,看完瞭之後又嫌短。這本書從自我開始由小及大講述瞭人生的方方麵麵,值得一讀。

——吳雁

微博“思想聚焦”博主

 

認知是人與人之間*基礎的差彆。有人說人和人之間的差彆,比人和狗之間的差彆還大。我認同這個觀點,認知層次不同,就是雞同鴨講。人和狗之間還能通過錶情、手勢進行交流,但人和人之間會因為思想的維度相差幾個等級而無法溝通。我已提前翻閱《認知突圍》,是一本值得推薦給所有朋友的書。

——陳師明

公眾號“富蘭剋林讀書俱樂部”創始人

 

這是一個矛盾的時代。一方麵互聯網帶來瞭無數的機會,塑造瞭不少的新貴,每一個行業都在被改變或等待被顛覆;另一方麵,中産階級無比焦慮,缺乏安全感,媒體天天營造上升通道被關閉的悲涼氛圍。我相信我們正在經曆新的技術革命和新的文藝復興,我們無比興奮,卻又無比焦慮。我們好似有無限機會,又不知道如何抓住它們。我們缺的不是信息,而是認知。所以,我們尤其需要蔡壘磊的這本《認知突圍》。

——陳立飛

香港知名自媒體人,公眾號“Spenser”創始人

 

蔡叔的文章,總會給人一種吃驚、反思、豁然開朗的情緒體驗。本書也一樣,會將阻礙你發展的那些錯誤觀念進行解構和重建。如果你想提升認知,就該讀讀這本《認知突圍》。

——孫圈圈

公眾號“圈外”創始人兼CEO

 

雖然瞭解自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因為各種蠱惑人心的言論大行其道,普通人很難通過一般的媒介讀懂自己的內心,一個人要瞭解自己甚至比瞭解身邊其他人還難,但是瞭解自己的迴報十分豐厚。蔡叔試著在書裏給齣一個尋找自我的路徑,書中既有精細知識的趣味,又兼具思想氣息,很值得一讀。

——肥肥貓

知乎大V,公眾號“肥肥貓”創始人

 

很多人都在講認知,其實可能連講的人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是認知。在周遊世界的曆程中,我認識瞭無數的陌生人,要說有趣的靈魂,蔡叔*名列前茅。這本《認知突圍》凝聚瞭蔡叔的思想精華,對於思維的解剖可以說非常細膩、到位,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的,我想,每個年輕人都會願意遇到這樣的靈魂吧。

——楊熹文

公眾號“請尊重一個姑娘的努力”創始人

 

每次當蔡叔提齣一個新見解的時候,我都會去看看,因為他不僅給齣結論,還有十分清晰的邏輯思考過程,總是能用平實的語言戳中你的認知盲點,讓你受益。

——緩緩君

公眾號“緩緩說”創始人

蔡叔是一個很有思想的年輕人,他寫的文章又長又燒腦,卻沒有一句廢話,看著覺得長,看完瞭之後又嫌短。這本書從自我開始由小及大講述瞭人生的方方麵麵,值得一讀。

——吳雁

微博“思想聚焦”博主

 

認知是人與人之間*基礎的差彆。有人說人和人之間的差彆,比人和狗之間的差彆還大。我認同這個觀點,認知層次不同,就是雞同鴨講。人和狗之間還能通過錶情、手勢進行交流,但人和人之間會因為思想的維度相差幾個等級而無法溝通。我已提前翻閱《認知突圍》,是一本值得推薦給所有朋友的書。

——陳師明

公眾號“富蘭剋林讀書俱樂部”創始人

 

這是一個矛盾的時代。一方麵互聯網帶來瞭無數的機會,塑造瞭不少的新貴,每一個行業都在被改變或等待被顛覆;另一方麵,中産階級無比焦慮,缺乏安全感,媒體天天營造上升通道被關閉的悲涼氛圍。我相信我們正在經曆新的技術革命和新的文藝復興,我們無比興奮,卻又無比焦慮。我們好似有無限機會,又不知道如何抓住它們。我們缺的不是信息,而是認知。所以,我們尤其需要蔡壘磊的這本《認知突圍》。

——陳立飛

香港知名自媒體人,公眾號“Spenser”創始人

 

蔡叔的文章,總會給人一種吃驚、反思、豁然開朗的情緒體驗。本書也一樣,會將阻礙你發展的那些錯誤觀念進行解構和重建。如果你想提升認知,就該讀讀這本《認知突圍》。

——孫圈圈

公眾號“圈外”創始人兼CEO

 

雖然瞭解自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因為各種蠱惑人心的言論大行其道,普通人很難通過一般的媒介讀懂自己的內心,一個人要瞭解自己甚至比瞭解身邊其他人還難,但是瞭解自己的迴報十分豐厚。蔡叔試著在書裏給齣一個尋找自我的路徑,書中既有精細知識的趣味,又兼具思想氣息,很值得一讀。

——肥肥貓

知乎大V,公眾號“肥肥貓”創始人

 

很多人都在講認知,其實可能連講的人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是認知。在周遊世界的曆程中,我認識瞭無數的陌生人,要說有趣的靈魂,蔡叔*名列前茅。這本《認知突圍》凝聚瞭蔡叔的思想精華,對於思維的解剖可以說非常細膩、到位,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的,我想,每個年輕人都會願意遇到這樣的靈魂吧。

——楊熹文

公眾號“請尊重一個姑娘的努力”創始人

 

每次當蔡叔提齣一個新見解的時候,我都會去看看,因為他不僅給齣結論,還有十分清晰的邏輯思考過程,總是能用平實的語言戳中你的認知盲點,讓你受益。

——緩緩君

公眾號“緩緩說”創始人

>在綫讀

 

攝入有效知識的正確姿勢 

 

並非所有的知識都同等重要

按照知識在腦子裏形成的難易程度,我們把知識分為四個層次:信息知識、加工知識、體係知識和智慧。為什麼這麼分呢?也是有原因的。因為獲取現成的知識是簡單的,多是途徑上的睏難,但接觸和復刻並不是真正的難點。因此,我們的判斷依據是知識的高低層次由“自我附加值”的多少來決定。

為什麼自我附加值這麼重要呢?因為我們在純粹接收到任何知識的時候,都不可能完全體會知識背後的真正含義。原因也很簡單,知識分為外部接收和內部創造兩種,當你通過自我體悟進行內部創造時,這時候的知識對你來說是完整的。但當你將結論或者哪怕是你的推演過程告知他人時,他人接收到的信息必定是不完整的。於是,這種信息裏不管包含瞭多少智慧,對他人來說,它依然隻是個價值不大的底層信息。隻有他利用自己的內生係統對你的結論進行一番判斷,並結閤瞭自己的內部創造以後,對他來說,信息的價值纔會提升。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待在學校裏的年頭越來越長,因為人類的知識總量在迅速膨脹。當牛頓曆經長年纍月的研究,後告訴我們天體運行的規律是A的時候,於我們而言,這個知識依然是底層的。若是我們直接接受,其實價值並不大,頂多拿來吹牛。我們需要先形成足以判斷之所以A會是A的基礎係統知識,纔有能力在其上麵添加自身的附加值。雖然隨著技術進步,這個過程會縮短,但毫無疑問並不會比知識膨脹的速度快。於是,在知識一鍵植入的技術未能大規模普及的前提下,完成基礎教育的時間越來越長是一個必然趨勢。

那麼,是不是知識和知識之間隻有層次的差彆呢?不!我們對於基礎信息的篩選也非常重要。這有點像下廚,當然廚藝更高的人做齣來的菜味道更好,但原材料的差彆,也會讓雙方處於不同的起點。

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承認,知識除瞭分層次之外,在同一層也是有天壤之彆的,比如我們直接攝入的基礎信息知識裏,有效程度也有差彆。

有些知識是孤立的,無法或者很難跟其他知識産生“化學反應”,比如伊麗莎白二世的全名是什麼、《新華字典》第68頁的第三個字是什麼。你說這些不是知識嗎?當然是知識!你說這些知識無效嗎?也不能這麼說。你隻能說,這些相對比較孤立的知識是“次有效知識”。我們曾經在很多看似高端的電視節目裏都看到過關於“次有效知識”的比拼,其實這是毫無意義的行為,知識的廣度和貌似豐富的程度跟有效程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有效知識和次有效知識的差彆就在於知識本身的聯結點數量和可應用的範圍。有效知識本身可以引發進一步思考,還能通過與其他知識的聯結,改變其他知識或孕育齣新知識,而次有效知識就極少能乾這些事。

因此,當我們攝入基礎信息知識的時候,要注意多攝入有效知識。次有效知識由於其孤立性,齣現的頻次不高,尋找的難度較大,同時也較難記憶,於是,看上去好像更厲害,但這種炫耀為先的學習目的正是我們該竭力避免的。

 

係統閱讀與碎片化閱讀

從外部攝取知識的方法有很多,實踐當然也是,不過便捷、常見的方式還是閱讀,因為閱讀是獲取高質量底層信息的主要方式。

閱讀分為係統閱讀和碎片化閱讀,係統閱讀一般指的是閱讀係統書籍的行為,當然也有可能是尚未成書的。如果從知識的分類來看,閱讀的至少是“體係知識”。比如你現在正在閱讀這本書,就是係統閱讀,全書有一個鮮明的主題,裏麵每一章的知識都自成體係,每一章裏的小節與小節之間又緊密關聯。

碎片化閱讀則不然,這種閱讀方式閱讀的並不是那些長篇纍牘的係統書籍,而是某些知識碎片,這些知識碎片沒有形成體係,可能隻是某個結論、某個觀點。這種碎片化閱讀是針對閱讀對象的,並不管你花多少連續時間在上麵,比如閱讀絕大多數微信公眾號裏的文章。

這裏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會把係統閱讀和碎片化閱讀的區彆理解為閱讀時間的長短,以為長時間的閱讀就叫係統閱讀,插空的短時間閱讀就叫碎片化閱讀,這是不正確的。係統閱讀和碎片化閱讀是按閱讀對象來分的,而不關乎每一段閱讀時間的長短。隻要你在一段時間內閱讀的內容是成體係的,就是係統閱讀。

從曆年的《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來看,中國人的年人均讀書量一直是非常少的,長年處於個位數,位於世界下遊,這個時候我們說的一般就是閱讀係統書籍的數量。

係統閱讀當然有其好處,比如你讀下一章節關於“金錢”的認知,一共能有幾十頁。從金錢的定義到我們的錯誤觀念,再到我們的錯誤行動,然後告訴你為什麼是錯誤的,怎樣纔是正確的觀念和行動。全章讀完,你可能會對金錢有一個全新的認知,對掙錢這件事有瞭明確的方嚮,甚至可以幫助你改掉很多壞毛病,而不僅僅是更新瞭你關於某個東西或者某件事的看法。

如果我把這整本書,甚至往裏再加點雜談類內容都拆成小篇幅的文章,分成幾年打亂順序讓你看完呢?也許你就會看瞭前麵忘瞭後麵,在看的時候點頭稱是,看完以後什麼習慣也養不成,也難以在腦子裏聚閤起體係化的知識。

不過係統閱讀也不總是好的,係統閱讀的弊端在於大多數時候都是需要大塊時間的,因為每更新一個概念所花費的篇幅更大一些,跟其他知識點的聯係更加緊密一些。於是,你的每一次係統閱讀的開始就先要在腦中整理相關知識,纔能接著往自己的體係裏加東西。一般來說,用小塊時間是乾不瞭的,因為通常還沒看幾頁,時間就到瞭,且由於沒有充足的後續時間對係統性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學習的效果也會很差。

這些缺點卻恰恰是碎片化閱讀的優點。碎片化閱讀的文章一般篇幅不長,且閱讀的主題之間沒有多大的連續性。因此,隨時開始、的特點,使得我們能有效地將碎片時間利用起來。畢竟,每個人每天都是有很多碎片時間的。如果能加以有效利用,長年纍月下來,也不是個小數目。

但碎片化閱讀的缺點同樣很明顯,適閤碎片化閱讀的主題通常深度不夠,要麼是主題深度足夠,但講得深度不夠,或者知識與知識之間缺乏相關性和連續性。哪怕是所謂的“乾貨”文,我們也隻能在這些內容裏看到大量的條目式和標題式的東西,不足以讓缺乏相關知識背景的普通人真正將有效知識融入自己的知識體係。還容易因為思辨時間和能力的不足,往自己的腦子裏加入很多毒概念、僞概念。所以隨著碎片化閱讀變得越來越便捷,你會發現很多人好像什麼都懂一點,但要真問兩句,可能什麼都不是真懂,這就是現有框架下大量碎片化閱讀的後遺癥。

那麼,碎片化閱讀是不是邪門功夫,不該被采用呢?那倒不是,碎片化閱讀是真真切切地提高瞭閱讀效率,這幾乎能肯定是未來發展的方嚮。當一個提升效率的東西同時帶來“副作用”的時候,我們要做的肯定不是將副作用和效率一棍子打死,而是解決副作用的問題就好。

因此,我們就需要一些能力,能夠從碎片化的知識中迅速抽離齣我們需要的東西。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先建立起自己關於判斷知識的知識體係。首先,能分辨齣哪些能要、哪些不能要。其次,針對自己要的東西,補齊相關需要的背景知識,將碎片化閱讀變成我們建立每一個知識體係的入口,從碎片化閱讀起步,從而順利過渡到係統閱讀。這纔是將係統閱讀和碎片化閱讀的優點進行有機結閤的高效方式。

齣於同樣的目的,我嘗試做瞭一個叫“螞蟻私塾”的公眾號産品,就充分地將係統閱讀和碎片化閱讀結閤瞭起來,為的就是讓每位讀者在不降低閱讀效率的前提下,能夠用碎片時間去閱讀碎片化的係統書籍,還能成功接收到有效的係統知識。我想,這種高效的閱讀方式應該就是未來快速建立知識體係的主流。

 

打造知識體係需要笨辦法 

 

完善你的“元知識” 

很多人看到“元知識”會一頭霧水,這是什麼?

不過就算沒有聽過這個名詞,很多人應該是聽過“元認知”的。所謂元認知,就是認知的認知,它包括所有對於認知的認識,以及對認知的控製與調節。

知道瞭這個以後,再理解元知識就容易多瞭。同理,元知識是組成知識本身的更基礎的知識,以及控製與調節知識的知識。簡單來說,就是要得齣A知識,首先要掌握哪些B知識,以及從B到A的算法是什麼。

元知識是更底層的基礎和算法,要打造相對更為正確的知識體係,就必須從自己的元知識係統開始武裝。道理也很明顯,底層若是不正確,上層基本就沒什麼意義瞭。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今後先碎片化閱讀,後將碎片化閱讀過渡到係統閱讀這樣的方式會成為主流。前者提高效率,後者夯實元知識,以及檢驗元知識是否有誤,從而不被某些毫無邏輯的碎片化閱讀內容誤導。

那麼,既然元知識如此重要,我們究竟該如何完善自己的元知識呢?

答案很簡單,就是堅持用科學、辯證和邏輯的思維來往自己的腦子裏加東西。同時,遇到跟自己現有知識體係不符的東西能用客觀、理性和思辨的態度去對待。這個答案雖簡單,但做到卻很難。不信?你都不需要環顧周圍,仔細迴顧自己平時是怎麼做的就行。我還可以給你一個身邊的真實例子,這樣的人比比皆是。

我有一位朋友,特彆相信命格之類的東西,一遇有重大決定就會去相應的書裏翻查到底該怎麼做,但有時書裏又寫得模棱兩可,怎麼辦呢?朋友就會按照自己對書中批示的理解選擇對應的做法。等事情結束以後,根據事情的結果在該書裏寫下批注,以便“深刻”解構書中那模棱兩可的錶達中蘊含的“真正含義”。朋友將這一整個過程叫作“悟”,自信將這些書悟透瞭,便參透瞭天機,無往而不利。每每有人提及此乃迷信之時,朋友便會用一句經典的話迴應:“科學也不是什麼事都能解釋得瞭的,你怎麼知道是迷信,還是天機呢?”

這個例子從頭看到尾,你可能知道他是不正確的,不過是否看得齣哪裏不正確呢?

說句公道話,他的學習態度不可謂不端正,而且還有自己的測試方法,比起很多人來似乎已經“科學”多瞭。然而,這樣的做法卻從根本上便齣現瞭問題,那就是他將現實中的結果同書中的“預言”去逆嚮地一一對應,從而試圖剖解齣預言的“真正含義”。在這個過程中,他已經給自己埋瞭一個前提,那就是書裏說的肯定是正確的,區彆隻是自己理解得是否到位而已。

這就有大問題瞭,因為他篤信書是不會齣錯的,齣錯的隻會是解釋的人。於是就算下次發生同樣的事情,他用同樣的做法得到瞭不同的結果,他也不會懷疑書的正確性,而隻會去找個理由調整批注解釋給自己聽,這跟掩耳盜鈴其實並沒有什麼分彆。

所以當元知識齣瞭問題,不管你用看起來多麼正確的方式,推導齣來的結論幾乎肯定是有問題的,遑論你以此建造起來的知識體係。

知識大廈的建造和科學之塔的纍積一樣,不求快,但求穩。先將自己的元知識一點一點變得更為正確,像做手術一樣小心翼翼地清洗自己的大腦,然後用左右互搏的方式去看待每一個問題,並將有用的東西慢慢地、再慢慢地加入你的自有概念,讓它們逐漸形成一個粗淺的小體係。

很多人可能會對“左右互搏”的概念存有疑惑,其實這是一個避免“證實偏差”的手段。每當你有瞭一個偏嚮之後,好轉嚮相反立場,如此循環往復幾次之後,每一件事情的本質纔能慢慢浮齣水麵。於是,你的知識體係裏的內容纔會“盡量正確”。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瞭這樣的思考習慣,當有瞭一定的基礎打底之後,就會更有能力,也能更加快速地判斷哪些知識是你該深入挖掘、能拿來給你的知識體係添磚加瓦的,哪些是一眼就知道無須再浪費時間去瞭解的瞭。

 

學會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是一種很特殊的能力,要說能用它來吃飯還挺難的,因為它無法作為一項獨立的技能去換取價值,但它又切實影響著我們的各項能力,所以算是一項非常重要又容易被人忽視的能力。

很多人問過我:“如何纔能做到深度思考?”這個問題有兩層意思:一是他們本身還沒能經常性地做到深度思考;二是這麼問這個問題果然印證瞭前麵這一層意思。因為但凡有過一點點自己的深度思考,再結閤搜索引擎的內容,多少也能問齣點更具體的內容,提問這件事也見水平。

深度思考這種能力說難不難、說易不易,對於某些對追求事物的本質和真相有一些執念的人來說,深度思考更像是一種精神,不用學就會,是一種自發進行的過程。而對於某些並沒有這種執念的人來說,深度思考則是一種需要刻意養成的習慣,非常睏難。沒有重大利益持續吸引則無法堅持,理由是它本身並不給予即時刺激和迴饋,甚至當它迴饋你的時候,你都不一定能感覺到。

要學會深度思考,首先得弄明白深度思考的目的。深度思考主要的目的是給自己的知識體係添磚加瓦嗎?並不是。元知識是底層的基礎和算法,是構建知識體係的基石,而深度思考則是對元知識這種底層算法的測試和修正的過程。

元知識決定瞭知識大廈的有效性,若是元知識有誤,那麼往上加的東西越多,隻會錯得越離譜。深度思考主要是一個發現錯誤、發現矛盾,並及時修正元知識的過程,而非完全順著腦子裏原有的條條框框深化固有知識的過程。注意,這句話不代錶深度思考就不能往原有的知識體係裏加東西瞭,但應該非常警惕,用本質化和邏輯化思考的方式去測試元知識的正確程度。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不是那樣,邏輯上有沒有毛病,它本來該是什麼樣……當發現矛盾的時候,用基礎的學科,比如邏輯學、哲學、數學等學科的知識去檢驗到底怎樣纔是正確的,而不是用一些心理學、社會學等概念去判斷。

深度思考是人人都該掌握的能力,它與你目前有多少知識儲備幾乎沒有關聯,也與你是不是某些領域的人士無關,甚至跟你的神經智力的關係都不是很大。很多看似聰明、看似很有知識的人,很多時候都不一定具有這種能力。就算具有這種能力,也根本不知道怎麼用,而是隻知道在自己固有的知識框架中進行排他性思考。於是,你看到他們可能會有很多著作,可能會齣席很多講座,但經常會說齣蠢話,做齣蠢事。

舉個例子,很多人對一些迷信知識進行瞭非常多的思考,擴展瞭之前的理論體係,甚至成為所謂的“大師”。在很多人看來,這也算是深度思考,但其實並不是。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們隻是在自己的知識框架裏將大廈建得很高,卻並沒有檢查過地基,比如我們中華民族就有相當一部分的傳統文化,理論依據就完全是錯誤的,都是古人在對各種事物的認知水平相當低下的時候,根據經驗穿鑿附會齣來的,卻被某些沒有深度思考能力的現代人奉為圭臬,當然這裏我並不是指所有的傳統文化。

打造正確的知識體係是一個慢過程,當我們隻希望摒除“異己”,一味貪快時,那麼這種深度思考就可能反而成瞭知識體係搖搖欲墜的幫凶。

 

分享、分享、再分享 

打造屬於自己的知識體係,是有一整套流程的。雖然這些步驟有時會有交叉,有時會同步進行,但大體的流程是這樣的:先要通過深度思考不斷完善自己的元知識,然後在此基礎上分清哪些是我們需要的有效知識,哪些是次有效知識,並將需要的有效知識挑揀齣來,接著提升有效知識的層次,將信息知識轉化為加工知識,進一步打造成體係知識甚至是智慧。

這樣就可以瞭嗎?還不行,還得查漏補缺,把知識體係盡量補圓滿瞭。雖然圓滿是不存在的,但我們可以盡量靠近。

不過查漏補缺有時候並不那麼容易,哪怕你將“結構化思考”的能力運用得再好,也不太可能正嚮思考到所有的方麵,因為很多事情並不是我們不願意去改正,而是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什麼問題。因此,我們可能還需要一些逆嚮思考。

相比於正嚮思考的結構導嚮,逆嚮思考是問題導嚮的。碰到問題瞭,以現有知識體係解決起來有睏難瞭,就知道還需要補充些什麼瞭,所以在這個點上,能夠發現問題纔是關鍵。也就是說,你得先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或是自己哪裏有瑕疵,然後纔能想辦法解決。

那麼如何更早更多地發現問題呢?有一個很笨但很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斷地分享、分享、再分享。

很多人並不清楚,其實分享是好的學習方法。

,分享是一件利己利人的事。我把好的思想或方法論分享給你,你多少有所得。反過來,也許你會提齣一些不同的東西,觸發我更多的思考。哪怕你並沒有提齣什麼新見解,單單是我自己在分享的時候,也是一個對知識的自我記憶和強化的過程,依然是非常有好處的。

第二,分享是一件能倒逼你完善知識體係的事。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曆,當要做一次分享之前,就會特彆主動認真地學習,原因就是怕齣醜,分享的對象人數越多,學習效果就越好。

第三,每一次分享過後,將各類反饋進行歸類和收集,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查漏補缺的方式。因為隨著你分享次數的增多,你會收集到各種各樣的見解和問題,這就跟雇用瞭一批黑客幫你“捉蟲”一樣。現在你雇用瞭一大批的分享對象,幫你找齣自己還需要往知識體係裏添加些什麼,或者原有的體係有什麼邏輯問題,簡直是太劃算瞭。

知識體係的穩固是個長期的過程,這個過程離不開上麵的各種“笨辦法”,而隻有持續踐行這樣的“笨辦法”,你的知識體係纔能更加接近正確和完整。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