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认为“天道远,人道迩。”始终立足人伦道德进行教化,很少提及鬼神之事。只有从孔子的孙儿子思所著的《中庸》中才可窥得“孔门”家学谈及“天命之性”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评分##中庸之道,作为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历来被误会成平庸、折衷、和稀泥,着实可惜。
评分##看的是南懷瑾文化出版版本。換句話再寫一遍的附錄一沒看。 中庸這本我覺得條理算是比較清晰的,整體概念的層遞指的是什麼也比較有說明白。不太喜歡有幾本,特別喜歡用佛家講儒家、道家(我不懂佛家,雖然不算無興趣,但真要了解佛家我就會去看佛家。今天看的是儒或道,自然關注的是儒或道的系統概念,結果拿一個我更不懂的東西,解釋一個我不懂但現在試圖想懂的東西,最後永遠得到的是虛無,就很生氣。),這本偶爾也有此情形,但相對是少的,整體感覺確實(多數部分)是用儒家思考方式來解釋儒家系統概念。 南老師的學問觸類旁通,對書的看法僅針對該書講述範圍,我知道老師的學問並不止於書中內容。不是要不敬的意思。(槓就是你對)
评分##中用:子思作中庸的由来,中庸之中(四声)用解,儒家《易》源,以佛释儒。但注不详,解未尽,不适合入门,只适合补漏。
评分##中庸并不是让你理中客或者平庸,有句话让我醍醐灌顶: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这句在本书感觉没看到,是不是我看漏了)
评分##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
评分##中庸之道,作为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历来被误会成平庸、折衷、和稀泥,着实可惜。
评分##从《论语》到《孟子》再到本书《中庸》,南怀瑾先生总是习惯性的以佛证儒,以佛释儒,将儒释道一言贯之。虽私货满满,但着实高妙。事实上三家本也是同气连枝。所谓殊途同归,不过如是。
评分南师总是会将儒释道融会贯通,本篇讲记也不例外,而事实上三家本来也是同气连枝。当从修证层次的角度来读《中庸》或《孟子》,才知道圣人果真是真正得道的圣人,而不仅仅是后世的尊称而已。不管是儒是释是道,绝对真理只有一个,大家得的道也只有一个,殊途同归,如是如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