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大傢小書 怎樣使用標點符號(增訂本)
定價:29.80元
售價:21.8元,便宜8.0元,摺扣73
作者:蘇培成
齣版社:北京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20013015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目錄
標點符號的使用
0標點符號總說
1句號(。)
2問號(?)
3嘆號(!)
4逗號(,)
5頓號(、)
6分號(;)
7冒號(:)
8引號(“ ”)
9括號(( ))
10破摺號(——)
11省略號(……)
12著重號(.)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坦白說,我買這本書時,心裏是有些忐忑的,擔心它不過是把常見的標點符號規則重新排列組閤一遍,沒什麼新意。然而,蘇培成先生的解讀視角非常獨特,他似乎能看到每個符號背後的“人性”和“邏輯結構”。我特彆喜歡他描述句號的段落——句號不僅僅是“結束”,它是對一個完整思想單元的莊嚴宣告。這種將抽象規則賦予具體“情感色彩”的寫作方式,讓原本枯燥的知識點變得生動起來,讓人願意去記住和應用。這種全景式的思考,使得這本書不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本關於“清晰思維如何轉化為有效書麵錶達”的哲學入門。每一次重讀,我都能從中學到新的東西,因為它引導我不斷審視自己對已有規則的理解深度。這本“增訂本”的價值,遠超齣一個普通規範指南的範疇,它成功地將“技術規範”提升到瞭“藝術修養”的層麵。
评分我一直認為,好的標點使用,是寫作者與讀者之間心照不宣的默契。這本《大傢小書》恰恰就是培養這種默契的絕佳教材。它的語言風格非常親切,讀起來有一種“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在耳邊耐心指點”的感覺,而不是生硬的“教科書宣講”。我記得書中提到過一個觀點,關於如何用“破摺號”來營造戲劇性的停頓,那種效果簡直是立竿見影。我嘗試在自己的敘事性文字中運用這種技巧,原本平淡無奇的轉摺,立刻帶上瞭一種引人入勝的節奏感。此外,它對“頓號”的批判性分析也讓人醍醐灌頂——多少人把它當成瞭“萬能逗號”來濫用!蘇培成通過明確指齣頓號僅用於並列的、同級的詞或短語,極大地淨化瞭我以往混亂的列錶錶達。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教你“怎麼做”,更讓你理解“為什麼這麼做”,這種深層次的認知轉變,纔是真正提升寫作功力的關鍵所在。
评分這本《大傢小書 怎樣使用標點符號(增訂本)》的作者蘇培成,真是深得我心!我一直覺得,書寫這事兒,文字的堆砌固然重要,但標點符號的使用,纔是真正決定文章“呼吸感”和“情緒流嚮”的靈魂所在。以前讀一些文章,總覺得磕磕絆絆,仿佛在泥濘的路上艱難跋涉,一句話讀完,氣喘籲籲,不明所以。後來接觸瞭一些語法和修辭的書籍,纔明白,很多時候不是作者的錶達有問題,而是標點符號的“沉默”或者“錯位”誤導瞭讀者。這本書,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院派腔調,而是極其接地氣地講解瞭逗號、句號、冒號、分號這些基本元件的“脾氣秉性”。比如,它細緻地分析瞭“一逗到底”的弊端,強調瞭長句中如何利用停頓來搭建清晰的邏輯層次,而不是讓讀者在信息的洪流中溺水。我尤其欣賞它對“感嘆號”和“省略號”的辯證分析,感嘆號不應濫用,否則會削弱其衝擊力;而省略號,則不僅僅是省略,更是一種語氣的延伸,一種未盡之言的魅力。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像是一個剛剛拿到精美工具箱的工匠,對每一個小工具都有瞭全新的認識和敬畏,寫齣來的東西,果然清晰多瞭,也更“悅耳”瞭。
评分對於一個像我這樣,需要經常撰寫專業報告和學術郵件的職業人士來說,標點符號的準確性直接關乎到信息的傳遞效率和自身的專業形象。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強有力的支撐。我過去經常因為分號和逗號之間的模糊使用,導緻接收方對句子重點産生誤判,尤其是在並列結構復雜的時候。蘇培成的講解非常精準,他用大量的實例對比瞭“使用分號的邏輯清晰度”和“僅用逗號的語義模糊性”。這種對比是直觀且有說服力的。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對那些“灰色地帶”的處理方式。比如,在復雜的列錶或層級結構中,到底該用句號還是問號的組閤來結束?書中給齣的建議不是絕對的命令,而是基於“讀者體驗”的權衡。這讓我在處理結構復雜的長段落時,心中有瞭一個可靠的“度量衡”。說實話,這本書的“增訂”部分體現瞭極強的實用價值,它關注到瞭現代書寫中日益增多的特殊符號和跨媒體引用時的標點處理,這在老舊的規範手冊中是看不到的。
评分我得承認,我原本對任何關於“規範”的書籍都抱有一種本能的抗拒,總覺得它們會扼殺文字的靈動和個人的風格。然而,蘇培成的這本“增訂本”,卻像一位高明的園丁,它不是要剪除所有野生的枝蔓,而是教你如何在既定的籬笆內,讓你的“花朵”開得更健康、更具結構美。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沒有陷入那種“非此即彼”的僵硬教條。例如,關於引號的使用,書中就提到瞭現代網絡語言中引號的靈活變體,以及在特定語境下,如何運用它們來反諷或強調,而不是僅僅局限於“直接引用”這一個功能。這種與時俱進的洞察力,讓這本書擺脫瞭陳舊的刻闆印象。它更像是一本“溝通的藝術”指南,而不是一本枯燥的“標點詞典”。每次我在修改稿件時,都會不自覺地翻到相應的章節,去確認那個看似微小的符號,是否真的服務於我想要傳達的核心意義。這種“確認”的過程,逐漸內化成瞭一種寫作的本能,讓我的文字少瞭一些猶豫,多瞭一份篤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