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法有法 | ||
| 定價 | 48.00 | |
| 齣版社 | 江蘇美術齣版社 | |
| 版次 | 1 | |
| 齣版時間 | 2010年08月 | |
| 開本 | 16開 | |
| 作者 | 孫曉雲 | |
| 裝幀 | 平裝 | |
| 頁數 | ||
| 字數 | ||
| ISBN編碼 | 9787534432248 | |
| 重量 | 636 | |
《書法有法》主要包括:“引起睏惑的三件事”、“盲人摸象”、“筆杆的直徑”、“《鍘美案》的啓示”等文章。
1 “中國”不如譯成Calligraphy
2 引起睏惑的三件事
3 “請循其本”
4 “便捷”是指什麼
5 盲人摸象
6 懷疑“永字八法”
7 先說執筆
8 “五指”還是“五字”
9 “撥鐙”極其形象
10 用“筆法”書寫的字纔叫“書法”
11 “人物是萬物的尺度”
12 筆法産生的動機之一:裹鋒與連續書寫
13 筆法産生的動機之二:沒有依托的書寫
14 大膽的推理
15 筆杆的直徑
16 筆毫的長短軟硬
17 紙的起源與“動”“舉”“握”“染”
18 《鍘美案》的啓示
19 筆法成於書寫姿勢
20 “古法”的絕唱
21 不自覺的喪失
22 桌子的功與過
23 “八分書”的解釋
24 “嚮背”齣形勢
25 好大一頭象
26 “章草”是書法演變的句號
27 “隸化”與“美化”的生理極限
28 三根細繩搓成一根粗繩——“完法”
29 瞭如指掌,爛熟於心——“尚法”
30 “結字因時而傳,用筆韆古不易” ——“變法”
31 zui不願承認的現實——“無法”
32 書法是視覺藝術嗎
33 “屋漏痕”“坼壁之路”“摺釵股”“錐畫沙”“印印泥”解密
34 “無垂不縮,無往不收”答疑
35 “內擫”“外拓”詞詮
36 zui後有行書
37 “個性”是這樣形成的
38 為“意在筆先”正言
39 轉筆決定竪寫左行
40 “指實掌虛”的傳訛
41 “眇者不識日”
42 無意間“指鹿為馬”
43 “帖學”的潰塌
44 重審“碑學”
45 求形似必墮“畫字”
46 日本書法史略
47 何謂書法 何謂繪畫
48 “書法的本質” ——沒有結果的討論
49 書法的wan能鑰匙
50 汽車上的頓悟
51 中國畫的睏惑
52 “骨法”即筆法
53 “書畫”在這裏“同源”
54 無筆法不成畫
55 自古華山一條路
56 “文人畫”是一座撲朔迷離的遠山
57 “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
58 “紙抄紙”
59 真實與無奈
60 箕子的故事
後記
重印後記
2010年修訂版後記
孫曉雲書法作品
顯示全部信息
我最近入手瞭一本關於現代中國美術發展史的書,名字叫《時代畫捲》。這本書讓我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彆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美術的發展脈絡有瞭前所未有的清晰認識。它不像一些枯燥的學術專著,而是用非常生動、形象的語言,輔以大量的珍貴圖片,帶領讀者走進那個波瀾壯闊的藝術年代。書中詳細介紹瞭各個時期具有代錶性的藝術傢及其作品,從早期現實主義的蓬勃發展,到文革時期的特殊藝術錶達,再到改革開放後多元化思潮的湧現,每一個階段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傷痕美術”的章節,作者詳細梳理瞭那個時期藝術傢們如何用畫筆直麵曆史的創傷,錶達對過往的反思和對未來的期盼,那些作品充滿瞭力量和真摯的情感,令人動容。書中對於不同藝術流派的介紹也十分到位,例如對85新潮美術的闡釋,作者不僅介紹瞭代錶性的藝術傢和作品,還分析瞭當時社會思潮對美術創作的影響,以及這些藝術傢如何打破傳統,探索新的藝術語言。這本書的敘事方式也很吸引人,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穿插瞭不少藝術傢訪談和創作故事,讓讀者能夠更深入地瞭解藝術創作背後的心路曆程。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國現代美術史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點,而是一個完整的、有血有肉的畫捲。它讓我看到瞭中國美術如何在中國社會的變革中不斷前行,不斷創新,展現齣獨特的東方魅力和時代精神。
评分近期,我閱讀瞭一本關於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專著,書名非常直觀:《木石丹青:中華建築之美》。這本書與其說是介紹,不如說是一次沉浸式的藝術體驗。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詩意,將一座座古建築的結構、比例、色彩,以及它們所承載的曆史文化內涵,描繪得淋灕盡緻。書中不僅詳細介紹瞭宮殿、寺廟、園林、民居等不同類型的建築,還深入探討瞭中國古代建築獨特的榫卯結構、鬥拱體係,以及風水理論在建築選址和布局中的應用。我尤其喜歡關於蘇州園林的章節,作者不僅分析瞭其移步換景、麯徑通幽的布局藝術,還解讀瞭園林中每一處假山、池水、亭颱樓閣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和文人情懷,仿佛置身其中,能感受到那種“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意境。書中對故宮的介紹也讓我印象深刻,作者從宏偉的太和殿到精巧的禦花園,層層深入,揭示瞭這座皇傢宮殿所體現的等級製度、皇權象徵以及匠人的精湛技藝。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介紹,更注重將建築與文化、曆史、哲學相結閤,展現瞭中國古代建築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是如何與自然和諧共生,又如何反映齣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情趣和精神追求。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國古代建築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不再是簡單地欣賞其外在的美,更能體會到其內在的深厚底蘊。
评分我最近在讀一本名為《東方智慧: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探微》的書,這本書的內容讓我大開眼界。它並非一本晦澀難懂的學術論文集,而是以一種通俗易懂、循序漸進的方式,深入淺齣地介紹瞭中國古代幾大主要哲學流派的思想精髓。從儒傢的仁愛與禮治,到道傢的無為而治與自然觀,再到墨傢的兼愛與非攻,以及法傢的集權與法製,作者都進行瞭細緻而獨到的解讀。讓我驚喜的是,作者並非照本宣科,而是善於聯係當今社會現實,將古代的哲學思想與現代人的生活、工作、乃至社會治理進行有趣的對照和闡釋,讀起來既有啓迪性,又不失趣味性。比如,在講解儒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理念時,作者聯係瞭現代社會人際交往中的衝突與理解,強調瞭同理心的重要性。而在闡述道傢“道法自然”的思想時,則引申齣瞭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議題,讓人不禁感慨古人的智慧之深邃。書中還特彆提到瞭佛教在中國本土化過程中與儒、道思想的融閤,形成瞭獨具特色的中國化佛教思想,這一點也讓我對中國思想史的豐富性有瞭更深的認識。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典雅而不失活潑,充滿瞭人文關懷,讀來讓人心生敬意,同時又感到親切。它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看似遙遠的古代思想,發現它們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能夠為我們解決當下諸多睏境提供深刻的啓示。
评分最近偶然看到一本關於中國古代文學評論的書,名為《字裏春鞦》。這本書的內容真的讓我眼前一亮,它沒有采用傳統的、枯燥的文學史梳理方式,而是選取瞭一些極具代錶性的古代文學作品,從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進行深度解讀。作者的評論角度非常新穎,他善於從作品的字詞選用、句式結構、意象暗示等細微之處,挖掘齣作者當時不為人知的創作心境和思想情感。比如,他分析《紅樓夢》時,並沒有過多地糾纏於情節的麯摺,而是深入剖析瞭書中那些看似不經意的描寫,例如一次宴飲的細節,一次人物的服飾,一次場景的轉換,如何巧妙地暗示瞭人物命運的走嚮和時代背景的變遷。他甚至能從一個字的多重含義,推斷齣作者在當時語境下的微妙情感錶達,這種解讀方式堪稱“字斟句酌”的極緻體現。我還特彆喜歡他對一些邊塞詩的解讀,不同於以往的慷慨激昂,作者從詩歌的節奏、韻律以及兵器、戰鼓的擬聲詞運用入手,展現齣邊塞戰士內心深處的孤寂、思鄉以及對戰爭的復雜情感。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文人雅士的細膩,又不失現代評論的犀利與深刻。讀這本書,就像與一位纔華橫溢的古代文人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用他獨到的眼光,為我打開瞭通往古代文學內心世界的大門,讓我對那些耳熟能詳的作品,有瞭全新的認識和更深的感悟。
评分最近偶然間翻到一本講中國古代詩詞鑒賞的書,名為《風雅頌歌》,封麵設計就很彆緻,古色古香。翻開書頁,裏麵收錄瞭從《詩經》到唐宋元明清各個時期的大量經典詩詞,從情詩到邊塞詩,從詠物詩到懷古詩,幾乎涵蓋瞭中國古代詩歌的各個方麵。讓我尤其喜歡的是,作者在解讀詩詞時,不僅僅是簡單的字詞解釋,而是深入挖掘瞭詩詞背後的曆史背景、文化意蘊以及作者的人生經曆,使得每一首詩都仿佛活瞭起來,有瞭鮮活的生命力。比如,他解讀李白的《靜夜思》時,沒有僅僅停留在“床前明月光”的字麵意思,而是詳細講述瞭李白一生漂泊不定,思鄉心切的情感,甚至聯係瞭當時社會動蕩的背景,讓讀者深刻體會到詩中那份濃鬱的鄉愁。還有對於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作者從詞的結構、意象運用、以及蘇軾當時貶謫黃州的處境等多方麵進行瞭細緻分析,尤其是對“但願人長久,韆裏共嬋娟”的闡釋,更是觸動人心,讓人在孤獨中感受到一種跨越時空的慰藉。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很樸實流暢,沒有過於生澀的學術術語,讀起來輕鬆自然,就像和一位博學的朋友在閑談,聽他娓娓道來那些動人的故事和深刻的感悟。對於我這種對古典詩詞既有興趣又覺得有些門檻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打開古典文學大門的絕佳鑰匙。它不僅滿足瞭我對美的追求,更讓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認識和熱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