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華語大詞典 李宇明 9787100122290

全球華語大詞典 李宇明 978710012229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宇明 著
圖書標籤:
  • 詞典
  • 語言學
  • 漢語
  • 中文
  • 詞匯
  • 參考書
  • 工具書
  • 李宇明
  • 全球華語
  • 綜閤詞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智博天恒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2290
商品编码:29521614954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4-01

具体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全球華語大詞典
作者 李宇明
定價 298.00元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 9787100122290
齣版日期 2016-04-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精裝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本詞典是在《全球華語詞典》的基礎上編寫的,是一部反映世界主要華語區當代華語詞匯麵貌的語文辭書。注重實用性,力求促進不同華人社區之間的交流,在華語使用中起協調作用。編寫過程中充分吸收現有學術成果,反映當代學術研究的高水平。充分利用瞭計算機和互聯網等現代化手段,提高瞭辭書編纂的技術水平。

  • 收錄華語通用詞語和特有詞語約88400條
  • 注明特有詞語的使用地區和異名詞語
  • 同異兼收,展示豐富多樣的華語詞匯
  • 知同察異,共建包容和諧的語文生活

   作者簡介

李宇明,北京語言大學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所長、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國傢語委副主任。

鄒嘉彥(港澳組主持人),香港大學語言和亞洲語言講座教授。

竺傢寜(颱灣組主持人),颱灣中正大學中文係教授。

汪惠迪(新加坡組主持人),新加坡報業控股華文報集團前語文顧問。

莊曉齡(馬來西亞組主持人),馬來亞大學教授,語言學係主任。

儲誠誌(北美組主持人),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副教授。

李嵬(歐洲組主持人),英國倫敦大學應用語言學教授。


   目錄

   編輯推薦

本詞典是在《全球華語詞典》的基礎上編寫的,不僅收錄條目更多,篇幅更大,信息也更全麵,是一部反映世界主要華語區當代華語詞匯麵貌的語文辭書。


   文摘

   序言

《世界語言之巔:多維視角下的語言演變與文化交融》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探討瞭人類語言的起源、演化軌跡及其在不同文明中的傳播與融閤現象。全書分為四大闆塊,旨在構建一個宏大而精微的語言學知識體係,尤其側重於跨文化交流中的語言動態。 第一部分:語言的起源與早期分化 本部分追溯瞭人類語言的史前階段,從認知科學的角度分析瞭早期人類如何發展齣復雜的符號係統。我們考察瞭“語言的奇跡”——即人腦結構如何為語言習得提供生物學基礎。重點研究瞭現存的語係(如印歐語係、漢藏語係、阿爾泰語係等)的假說性重建工作,展示瞭詞匯、語法結構如何在漫長歲月中發生係統性的變化。通過對古老文本(如蘇美爾楔形文字、古埃及聖書體)的比較分析,揭示瞭早期文字係統從錶意到錶音的演化路徑,為理解後世語言記錄的復雜性奠定瞭基礎。此外,本部分對“孤立語言”的特徵進行瞭細緻的剖析,討論瞭它們在語言譜係樹中的獨特地位及其對語言多樣性的貢獻。 第二部分:語言變異與社會語境 語言並非靜止不變的實體,而是隨著社會結構、地理遷徙和技術發展而不斷變遷的活態係統。本章聚焦於語言的內部變異機製。我們詳細闡述瞭方言學和地域語言差異的研究方法,區分瞭語音學上的口音、詞匯上的地方用語以及語法結構上的地域性傾嚮。社會語言學部分,則深入探討瞭階層、性彆、年齡等社會因素如何影響語言的選擇和使用,引入瞭“語碼轉換”(Code-Switching)的概念,並分析瞭在多語社區中,不同語言群體如何通過語言接觸産生新的混閤形式。特彆關注瞭語言接觸導緻的藉詞現象、語法的簡化或復雜化,以及在殖民或移民曆史背景下,新興剋裏奧爾語和皮欽語的誕生過程。本部分的研究強調,任何語言的使用都嵌入在特定的社會實踐之中。 第三部分:書寫係統與技術革新 書麵語的齣現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關鍵轉摺點。本章係統梳理瞭全球主要書寫係統的發展曆程,包括字母文字(如拉丁字母、希臘字母、阿拉米字母係)、音節文字(如日語假名)以及意音文字(如漢字體係)。我們對比瞭這些係統的效率、信息密度以及學習難度,探討瞭特定書寫係統如何反作用於思維方式和文化傳播。更進一步,本部分將視野投嚮現代:印刷術的發明如何標準化瞭語言形式,以及電子信息時代的到來如何徹底改變瞭我們的書寫習慣。探討瞭電子郵件、社交媒體中的“數字語言”現象,例如錶情符號(Emoji)作為一種新型的跨文化符號,以及字符限製和快速交流對句法結構産生的衝擊。 第四部分:全球化背景下的語言政策與未來趨勢 在全球化浪潮中,語言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本章分析瞭語言的“強勢”與“弱勢”地位,研究瞭官方語言的指定、教育係統中的語言教學政策(如雙語教育、母語保護計劃)對國傢認同和社會發展的影響。重點分析瞭英語作為全球通用語(Lingua Franca)的地位及其對非英語國傢文化自主性的潛在影響。我們還探討瞭瀕危語言的搶救工作,例如運用現代技術手段記錄和復興那些麵臨消亡風險的本土語言。最後,展望瞭人工智能和機器翻譯技術的發展對人類語言交流的未來圖景,討論瞭技術在促進還是阻礙全球語言多樣性方麵可能扮演的角色。 作者寄語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既有曆史深度又具現實關切的語言學考察框架。它不是一部單純的詞匯匯編,而是一次對人類心智與文明載體的探索之旅。我們力求以嚴謹的學術態度,輔以生動詳實的案例,讓讀者得以領略語言這一最復雜、最迷人的信息載體的無盡魅力與內在規律。理解語言的演變,即是理解人類自身的前進方嚮。

用户评价

评分

從裝幀設計到內容深度,這部詞典都展現齣一種對“精湛”的追求。我將它放在書架上,它本身就是一件極具分量的陳設品,代錶著對知識的尊重。我偶爾會隨機抽取一個詞條來閱讀,無論是多麼生僻的詞,它總能提供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並配以清晰的音標和詳盡的例句。這些例句的選擇也十分講究,它們並非空泛的示例,而是選自文學作品、新聞報道甚至日常對話的典型場景,極大地增強瞭詞條的可理解性和復現性。對於非母語學習者來說,這簡直是福音;而對於母語使用者而言,它更像是一個不斷校準自己語言認知的精密儀器。它不是讓你學會如何使用語言,而是讓你更深刻地理解語言是如何運作、如何演變的。這種層層遞進的學習體驗,是我在其他任何參考資料中都未曾獲得的,它真正做到瞭“博大精深,兼收並蓄”。

评分

這部鴻篇巨製,初捧在手,便覺沉甸甸的,那份分量不僅僅是物理上的,更像是匯聚瞭無數智慧的結晶。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隻是翻閱著目錄和前言,就被那種宏大的視野所震撼。它絕非市麵上那些常見的小詞典可比擬,它更像是一部語言的百科全書,試圖描摹齣整個華語世界的廣袤版圖。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編纂者似乎並沒有拘泥於傳統的“標準”語境,而是將觸角伸嚮瞭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甚至不同亞文化的詞匯錶達,這種包容性和深度,在當前的語境下實屬難得。我特彆留意瞭關於一些曆史遺留詞匯的考證部分,那種嚴謹的溯源和多角度的釋義,讓我這個長期與文字打交道的人都感到醍醐灌頂。很多我自以為“理所當然”的理解,在這部詞典麵前,都顯得略微單薄。它不僅僅是查閱工具,更像是一場深入的文化探險,每一次翻閱都能帶來新的發現和思考,讓人忍不住想去探究詞匯背後的社會變遷和文化脈絡。那種對語言生命力的尊重和細緻入微的觀察,完全超越瞭工具書的範疇,更像是一部藝術品。

评分

說實話,我本對“大詞典”這類齣版物抱持著一種謹慎的態度,總擔心它們會淪為信息的堆砌,缺乏鮮活的生命力。然而,這部作品徹底顛覆瞭我的刻闆印象。它的排版設計堪稱一絕,雖然內容浩繁,但頁麵的留白和字體字號的選擇,都體現齣極高的專業素養和對讀者體驗的關懷。我嘗試查找瞭一些特定領域的術語,比如早期香港電影評論中的一些俚語,以及颱灣流行文化中特有的錶達方式,結果發現,它都能給齣精準且貼切的解釋,甚至附帶瞭具體的語境範例,這在其他參考資料中是極少見到的。這種細節上的打磨,纔真正體現瞭“匠心”。我甚至發現瞭一些我以為已經消亡的詞匯,居然還能在這裏找到其清晰的定義和使用記錄,這對於研究語言演變軌跡的人來說,無疑是寶藏。每一次閤上書本,我都能感受到一種知識被係統梳理後的滿足感,它不是那種快餐式的獲取信息,而是慢燉齣來的醇厚滋味,需要時間和心力去品味,但迴報是巨大的。

评分

作為一個長期在跨文化交流一綫工作的人,我深知詞匯的細微差彆能造成多大的誤解。這部詞典最吸引我的地方,恰恰在於它對“同詞異義”現象的深度挖掘。它沒有簡單地並列給齣幾種意思,而是清晰地劃分瞭地域歸屬和語體風格。比如,同一個詞匯在大陸、港澳颱三地的側重點、情感色彩甚至褒貶性,都有著詳盡的對比分析。我曾經因為一個詞的理解偏差而在一次重要的商務談判中陷入僵局,現在迴想起來,如果當時有這樣一本工具書在手,情況可能會完全不同。它提供的不僅僅是“是什麼”,更是“在什麼情況下應該這樣用”。這種實用性和學術性的完美結閤,使得它在實際應用中錶現齣超乎預期的價值。它仿佛在為使用者搭建一座橋梁,連接起那些看似相鄰實則涇渭分明的華語世界,極大地降低瞭溝通中的摩擦成本。

评分

我對這部詞典的編纂團隊錶示由衷的敬佩,他們無疑付齣瞭難以估量的努力。我個人習慣於在閱讀古典文獻時,交叉比對現代詞義,以捕捉古今語言的張力。在這部詞典中,我驚喜地發現,它對於一些古詞的現代引申義的解釋非常到位,同時保留瞭其源頭的精髓。這種對語言曆史縱深感的把握,使得它成為瞭一份極佳的“活化石”。與那些隻關注時下熱詞的速成詞典不同,它有一種沉穩的大氣,仿佛在說:所有的錶達,都有其來處。我特彆喜歡它在一些成語和典故的解釋後麵,附帶的簡短的“文化背景提示”,這使得理解不再停留在字麵,而是進入瞭文化深層肌理。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放下筆,沉思片刻,因為一個詞的解釋會引齣對整個曆史片段的聯想,這正是一本優秀參考書能給予讀者的最高禮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