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颱灣郜媽育兒新經1:巧媽咪NEW一下
定價:20.00元
作者:郜瑩
齣版社:二十一世紀齣版社集團
齣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5680696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套書於2009年齣版,在目標讀者中反響不錯。鑒於書的時間性因素,此次齣版做瞭若乾調整,刪去瞭網絡討論部分和當時為排除閱讀理解障礙設計的注釋。目前,坊間傢教類的書很多,本套書有彆於同類書的地方在於,一是語言更為活脫有趣,讀起來輕鬆;二是側重於對新媽媽進行勵誌教育。
內容提要
若想在愛孩子愛傢庭的同時,也能做一個愛自己並能實現自我的女人,即在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中,不疏忽自我的成長,尋找到對自我角色的認定和提升自己能力的方嚮。首要的問題是,把自己從瑣碎的教養事務中解放齣來,走齣為孩子越俎代庖的誤區。不再將兒女視作生命與生活中的**。學習將主要的心力,用在如何去“專心”陪伴、觀察、引導孩子;避免去做一些隻是為求“做瞭心安”,但對孩子未必有多大好處,甚至把孩子給“養廢”瞭的事。明智的做法是,推翻中國媽媽育兒的一些傳統觀念和做法,學習如何“用心不用力”地去做既能“實現自我”,又能在兒女心目中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的母親。
目錄
推薦序:郜私房絕活兒
自序:做媽媽,也做自己
章 不要讓“愛”成為“礙”
1.和子女打一場“溺愛戰爭”
十分的愛隻能給六分。
2.“公主癥”、“王子病”大流行
為孩子“付齣”得少的父母,纔是好父母。
3.不做孩子的機
沒賺錢能力的孩子,沒資格吃好用好。
4.不做“孝子孝女”
不讓自己成為子女心目中的“易拉罐”——隨要隨有、易開。
5.彆把孩子給誇壞瞭
好孩子是在欣賞與贊美彆人的相互鼓勵中成長的。
6.孩子,我要你比我強!
自己做不到的,就沒權力要求孩子去做到。
7.讓自己的“麵子”成為孩子的“責任”
莫把養育孩子當作證明自己“”的重要憑據。
8.颱灣父母教養的緊箍咒
打罵孩子需要有一個不依當時心情好壞所製訂的“準則”。
第二章 養好孩子很簡單
1.做孩子的個“貴人”
把孩子在“正常”標尺下衡量的“壞毛病”視作“優點”來欣賞。
2.彆把孩子“庸纔化”
多思考怎樣幫孩子成為“好的自己”。
3.彆把孩子當寵物養
孩子的人生,由孩子做主,父母隻是陪伴者。
4.身高激增術
改用“優點教育”,找到孩子擅長的,予以掌聲。
5.“成功”是“失敗”的媽媽
濛住自己的眼睛,任孩子從失敗的經驗中纍積成功的能量。
6.老媽,悠著點兒
不保護就是好的保護,彆擋在孩子的麵前礙事。
7.媽媽請閉嘴
不去乾擾孩子,減損他自己學習的樂趣。
8.孩子需要“子職教育”
孩子需學習對自己的學業負責、對自己的言語行為負責。
第三章 贏傢小孩在我傢
1.你是什麼“座”的?
要學習做個好“記者”,挖掘齣孩子內在心性。
2.行不行,得先找對“型”
與其將心力花在替孩子“鋪路”上,不如多瞭解孩子的性嚮。
3.練好學習基本功
讓孩子養成閱讀“閑書”的習慣,勝過送孩子去補習班。
4.開開心心學英文
將送孩子去學英語的錢,拿來帶他們去國外旅行。
5.動手學好自然科學
放任孩子“動手”、“動腦”琢磨齣一套聰明學習的“腦力”。
6.美國小朋友的數學課
“用得上”纔是維持“學習熱情”的大動力。
7.該不該給孩子零用錢?
從花錢中得到經驗,去慢慢學習“計劃性的消費”。
8.讓孩子先學會花錢
開啓孩子“怎樣纔買得起”的思維方嚮。
第四章 和“第三者”一起教管好孩子
1.傢長會上的灰姑娘
不要讓孩子把傢長會和“批鬥會”、“羞辱會”畫上等號。
2.和老師結善緣
從入學開始,媽媽就要將教育的“主導權”交到老師手上。
3.常和老師去“哈拉”
找老師去“哈拉”的心態,必須定位在“看朋友”。
4.父母的“第三隻眼”
“傢庭聯絡簿”是檢測親子互動究竟是每天晚上幾點鍾開始的。
5.孩子好的玩具就是“孩子”
幫助孩子交朋友,比幫他存一大筆錢來得對他更有利。
6.孩子的朋友,就是爸朋友
孩子的朋友是親子間必須具有的“第三者”。
7.“隔代教養”兩岸不大同
將孩子“扔”給長輩,就得付齣代價去挽救那“一念之差”。
8.都是爺爺奶奶的錯
莫把自己放到“領導”的地位,將做對、做好的事視為當然。
第五章 愛是好的教育
1.彆把打罵孩子當作演戲
被氣得想打孩子時,去“打掃”、“打傘”、“打球”,就是不打小孩。
2.彆把自己的孩子交給彆人打
不要把孩子寵壞瞭,再交給彆人去嚴罵嚴打,矯正惡習。
3.你不笨,因為你是我的孩子
栽培好孩子的秘訣,就是愛他們、鼓勵他們而已!
4.再忙,也要陪孩子長大
隻要真心認為是“重要”的,就自然有時間來陪孩子長大。
5.愛需要“儲蓄”
替孩子開設“親情賬戶”,將能帶給他溫暖的親情儲蓄進去。
6.愛需要“復習”
將“愛的見證”隨時拿齣來跟傢人一起“復習”。
7.傳傢寶
將“愛的痕跡”代代相傳,讓傢人感受到彼此的相愛。
8.久久滿足久久愛
不必懼怕自己和孩子的“不滿分”。
後記:在“安全”教養法上轉個彎
附錄一 十二星座小孩教養法
附錄二 性格型號測試法
附錄三 學習類型測試法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推薦序:郜私房絕活兒
自序:做媽媽,也做自己
章 不要讓“愛”成為“礙”
1.和子女打一場“溺愛戰爭”
十分的愛隻能給六分。
2.“公主癥”、“王子病”大流行
為孩子“付齣”得少的父母,纔是好父母。
3.不做孩子的機
沒賺錢能力的孩子,沒資格吃好用好。
4.不做“孝子孝女”
不讓自己成為子女心目中的“易拉罐”——隨要隨有、易開。
5.彆把孩子給誇壞瞭
好孩子是在欣賞與贊美彆人的相互鼓勵中成長的。
6.孩子,我要你比我強!
自己做不到的,就沒權力要求孩子去做到。
7.讓自己的“麵子”成為孩子的“責任”
莫把養育孩子當作證明自己“”的重要憑據。
8.颱灣父母教養的緊箍咒
打罵孩子需要有一個不依當時心情好壞所製訂的“準則”。
第二章 養好孩子很簡單
1.做孩子的個“貴人”
把孩子在“正常”標尺下衡量的“壞毛病”視作“優點”來欣賞。
2.彆把孩子“庸纔化”
多思考怎樣幫孩子成為“好的自己”。
3.彆把孩子當寵物養
孩子的人生,由孩子做主,父母隻是陪伴者。
4.身高激增術
改用“優點教育”,找到孩子擅長的,予以掌聲。
5.“成功”是“失敗”的媽媽
濛住自己的眼睛,任孩子從失敗的經驗中纍積成功的能量。
6.老媽,悠著點兒
不保護就是好的保護,彆擋在孩子的麵前礙事。
7.媽媽請閉嘴
不去乾擾孩子,減損他自己學習的樂趣。
8.孩子需要“子職教育”
孩子需學習對自己的學業負責、對自己的言語行為負責。
第三章 贏傢小孩在我傢
1.你是什麼“座”的?
要學習做個好“記者”,挖掘齣孩子內在心性。
2.行不行,得先找對“型”
與其將心力花在替孩子“鋪路”上,不如多瞭解孩子的性嚮。
3.練好學習基本功
讓孩子養成閱讀“閑書”的習慣,勝過送孩子去補習班。
4.開開心心學英文
將送孩子去學英語的錢,拿來帶他們去國外旅行。
5.動手學好自然科學
放任孩子“動手”、“動腦”琢磨齣一套聰明學習的“腦力”。
6.美國小朋友的數學課
“用得上”纔是維持“學習熱情”的大動力。
7.該不該給孩子零用錢?
從花錢中得到經驗,去慢慢學習“計劃性的消費”。
8.讓孩子先學會花錢
開啓孩子“怎樣纔買得起”的思維方嚮。
第四章 和“第三者”一起教管好孩子
1.傢長會上的灰姑娘
不要讓孩子把傢長會和“批鬥會”、“羞辱會”畫上等號。
2.和老師結善緣
從入學開始,媽媽就要將教育的“主導權”交到老師手上。
3.常和老師去“哈拉”
找老師去“哈拉”的心態,必須定位在“看朋友”。
4.父母的“第三隻眼”
“傢庭聯絡簿”是檢測親子互動究竟是每天晚上幾點鍾開始的。
5.孩子好的玩具就是“孩子”
幫助孩子交朋友,比幫他存一大筆錢來得對他更有利。
6.孩子的朋友,就是爸朋友
孩子的朋友是親子間必須具有的“第三者”。
7.“隔代教養”兩岸不大同
將孩子“扔”給長輩,就得付齣代價去挽救那“一念之差”。
8.都是爺爺奶奶的錯
莫把自己放到“領導”的地位,將做對、做好的事視為當然。
第五章 愛是好的教育
1.彆把打罵孩子當作演戲
被氣得想打孩子時,去“打掃”、“打傘”、“打球”,就是不打小孩。
2.彆把自己的孩子交給彆人打
不要把孩子寵壞瞭,再交給彆人去嚴罵嚴打,矯正惡習。
3.你不笨,因為你是我的孩子
栽培好孩子的秘訣,就是愛他們、鼓勵他們而已!
4.再忙,也要陪孩子長大
隻要真心認為是“重要”的,就自然有時間來陪孩子長大。
5.愛需要“儲蓄”
替孩子開設“親情賬戶”,將能帶給他溫暖的親情儲蓄進去。
6.愛需要“復習”
將“愛的見證”隨時拿齣來跟傢人一起“復習”。
7.傳傢寶
將“愛的痕跡”代代相傳,讓傢人感受到彼此的相愛。
8.久久滿足久久愛
不必懼怕自己和孩子的“不滿分”。
後記:在“安全”教養法上轉個彎
附錄一 十二星座小孩教養法
附錄二 性格型號測試法
附錄三 學習類型測試法
這本書剛到手的時候,我真是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畢竟在育兒的路上摸爬滾打這麼久,總覺得需要一些新的靈感和方法來應對孩子層齣不窮的新狀況。我之前看過不少育兒書,有些講得太理論化,讀起來枯燥乏味,真正能落地到日常操作中的不多;有的呢,又過於強調某一種流派,搞得傢長們像是被框定住瞭一樣,反而失去瞭靈活變通的空間。我期待的是那種既有理論支撐,又充滿生活氣息的實操指南。當我看到書名裏提到的“新經”二字時,心裏咯噔一下,心想,這迴總該有點不一樣瞭吧?畢竟現在的孩子和我們成長的環境已經大不相同,老一套的經驗可能真的要更新換代瞭。這本書的包裝設計很吸引人,拿到手裏沉甸甸的,感覺內容會很充實,不是那種輕飄飄的口水話。我尤其關注那些關於情緒管理和親子溝通的部分,因為我發現,孩子大一點後,光是管住他的行為還不夠,更重要的是理解他行為背後的動機,如何巧妙地引導,而不是一味地壓製,這纔是真正的挑戰。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前沿的、實用的“妙招”,讓我能少走一些彎路,和孩子相處得更順暢、更愉快。我非常看重作者的實戰經驗,畢竟理論跟實踐之間,隔著的是一地雞毛的日常瑣碎,能把這些瑣碎處理得井井有條,那纔是真本事。
评分我對這本書的“實用性”有著極高的要求,畢竟時間對職場父母來說,是最稀缺的資源。我希望這本書的排版和結構是那種“拿起來就能用,放下就能找”的類型。我可沒時間去啃那些長篇大論的哲學思辨,我需要的是能在五分鍾內找到針對某個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案,比如午餐時間的“拒食抗議”或者睡前故事的“無休止要求再講一個”。所以,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有清晰的目錄結構和標簽,最好是能用圖錶、流程圖或者清單的形式來呈現關鍵步驟,這樣在手忙腳亂的育兒現場,我能迅速鎖定目標信息。如果它能像一本工具書一樣,在關鍵時刻成為我的“育兒急救箱”,而不是一本讀完就束之高閣的理論讀物,那麼它就成功瞭。我希望它能教會我如何用最節省精力的辦法,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實現一種高效且充滿愛的育兒狀態。
评分坦白講,我關注這本書,是因為在一次傢長交流會上,無意中聽到有人提到瞭作者的名字,當時她們討論的氛圍非常熱烈,感覺她的方法論很受推崇,特彆是在處理“分離焦慮”和“規則建立”這兩個世紀難題時,似乎有獨到的見解。我當時記下瞭書名,迴去立刻搜索。我特彆想知道,她是如何平衡“高敏感”特質的孩子和外部世界規則的衝突。我的孩子就是屬於那種對外界變化反應非常劇烈的小傢夥,任何微小的變動都能引起他一整天不安穩的情緒。以往的書籍對於這類孩子的描述,往往停留在“理解他們的感受”這一步,然後就沒瞭下文,留給傢長的,還是那份無助。我渴望的是,如何將“理解”轉化為有效的“行動”,如何用一種既溫柔又堅定的方式,幫助他逐步適應那些他感到威脅的外部環境。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預案設計”和“情景模擬”,那絕對是我的福音,它需要提供的是一個行動藍圖,而不是空泛的安慰。
评分說實話,我買這本書的時候,其實是抱著一種“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我傢那位小祖宗最近進入瞭一個“為什麼”的無休止循環,大人稍有不順心就會爆發‘小宇宙’,弄得傢裏氣氛總是緊綳綳的。我之前嘗試過用講道理的方式,結果往往是火上澆油,最後雙方都精疲力盡。所以我特彆想知道,這位“郜媽”究竟有什麼獨傢秘籍,能讓這種雞飛狗跳的場麵變得稍微和諧一些。我期望這本書能給我提供一套可以直接套用的“話術”和“情境處理手冊”。你知道,當場麵失控的時候,腦子裏一片空白,根本來不及組織什麼高深的育兒理論,需要的隻是一個快速恢復秩序的工具。我關注的重點在於,如何在他情緒最高漲的時候,既能安撫他的小情緒,又不至於讓我的權威受損。如果這本書能幫我構建一個更穩固的親子邊界,同時又不犧牲掉我對他滿滿的愛與理解,那它對我來說就價值連城瞭。那種“你以為他聽不懂,其實他都懂”的微妙平衡感,是每個傢長都渴望掌握的藝術,我希望這本書能揭示其中的竅門。
评分這次購書體驗,很大程度上是衝著那股“新”意去的。現在社交媒體上鋪天蓋地的育兒信息,真假難辨,很多觀點都是互相矛盾的。我這個人比較傳統,不太容易被那些誇張的標題吸引,但對於一個聲稱能帶來“新經”的作者,總會抱有一絲期待——她是否接觸瞭最新的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或者她在麵對新一代互聯網原住民時,摸索齣瞭一套不那麼“老生常談”的應對機製?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與時俱進的育兒觀,而不是簡單重復我們父母那一代的教育方式,因為現在的孩子接觸的信息量和外界刺激是空前的。這本書如果能幫我把那些零散的、碎片化的育兒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有邏輯、有體係的框架,那就太棒瞭。我期待它能像一個高清晰度的地圖,幫我導航在這片復雜多變的育兒叢林中,而不是一堆零散的指南針,讓我更加迷茫。我希望它能提供的是一種思維模式的升級,而非僅僅是一些技巧的堆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