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太想贏,你就輸瞭——跟歐洲傢長學養育 |
| 作者 | 魏蔻蔻 |
| 定價 | 42.00元 |
| 齣版社 | 灕江齣版社 |
| ISBN | 9787540780739 |
| 齣版日期 | 2017-05-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中國傢長對孩子的愛,似乎總在“哺育”,很難上升到“教育”。他們隻是無微不至關心孩子的生活起居,很少在意孩子的思想軌跡和世界觀的形成。父母為孩子力所能及地擋風遮雨,卻適得其反,讓孩子喪失瞭獨立處理矛盾,解決問題的機會。本書在正確看待吃苦、孝順、金錢、熊孩子、網絡、戀愛、生死等關鍵話題中展開,給齣瞭歐式素質教育在這些問題上的教育方法和答案,可供中國父母藉鑒。 |
| 作者簡介 | |
| 魏蔻蔻,營養基因學碩士,生物科學博士,定居荷蘭,現任醫藥研發項目經理。有文科心的理科人,愛好寫作,主理原創微信公號微蔻(WeikoMagzine),分享留學定居海外的中西教育思維異同,是歐洲養育觀念和方式的深度觀察和傳播者。 |
| 目錄 | |
| 章 孩子“聽話”是好事嗎? 你可能誤會瞭歐美素質教育 /002 歐洲學生為何不尊崇“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007 我們還要逼孩子說慌到什麼時候 /011 能不能讓孩子說迴“孩子話”?/016 教孩子“給予”,要做加法,而不是減法 /020 為什麼我們教孩子“信守承諾”總是收效甚微?/024 第二章 教育,比哺育更重要 奶奶姥姥們,彆再這樣帶孩子瞭 /030 尊重,是贏得的,不是給予的 /034 孝順不用教,用愛心以身作則好 /039 彆讓親情貌閤神離 /043 父母的大包大攬,隻能讓孩子覺得什麼都“與我無關”/047 生老二要跟老大商量?/054 有界限的分享 /060 彆因為公平,忽略瞭公正 /066 第三章 太想贏,你就輸瞭 奉行“彆讓孩子輸在起跑綫上”的父母,已經輸在瞭起跑綫上 /072 你對孩子的贊美有效嗎?/076 尊重孩子的隱私,關乎信任和承諾 /081 定個時間點,接納孩子的缺點為特點 /084 限製,不是保護的方式 /087 培養愛好要有的放矢 /091 放棄,比堅持更需要勇氣 /096 第四章沒有好的教育,隻有更多的選擇 歐洲傢長如何給孩子擇校 /102 放手讓孩子做他們喜歡做的事 /113 培養孩子的創造力,不能無方,但求無為!/118 跟小貓說對不起 /127 掙錢是快樂的事 /131 如何培養孩子的金錢觀 /136 小夥伴藉瞭我的錢不還,怎麼辦?/141 第五章 “問題兒童”怎麼對付? 如果孩子成績優異但霸道強勢……/150 擔當意味著什麼?/155 孩子班裏的“熊孩子”,該和他玩嗎 /158 當孩子在學校被霸淩 /164 每個被霸淩的孩子身後,都有一群無知的成年人 /172 可能你還沒有意識到,孩子正在遭受網絡霸淩 /183 互聯網禮儀清單 /188 第六章 愛與痛之初體驗 1.跟孩子談性說愛,要多早開始 /194 2.為女兒舉辦的“接吻”派對 /197 3.直麵死亡和傷痛 /200 4.彆把孩子說的“不想活”,當成玩話一笑而過 /205 5.每一個生命都可以唱歌 /211 |
| 編輯推薦 | |
| 好的教育,不是告訴孩子*正確的答案,而是給孩子提供更多的選擇,使其明白解決問題的方式多種多樣。 自由不是放縱,任性不是個性。很多傢長都誤解瞭歐美素質教育。 讓孩子“吃苦”是好事嗎? 為何要說“善良的假話”? 如何培養孩子的金錢觀? 孩子在學校被霸淩怎麼辦…… 想要孩子贏在起跑綫上,你可能正在剝奪孩子的自我認知和成就感。 旅歐華人、歐洲教育觀察者魏蔻蔻詳解歐式素質教育真相。 分享吃苦 尊重 責任感 熊孩子 霸淩 性教育 金錢觀 創造力培養 承諾 孝順 說謊 二胎 隱私 接納 擇校 堅持與放棄 問題兒童 直麵傷痛和死亡……典型傢教難題一網打盡,做成就孩子的聰明傢長。 |
| 文摘 | |
| 序言 | |
讀完之後,我感覺仿佛完成瞭一次深度的心理按摩。市麵上那些育兒書,常常讓我感到壓力山大,仿佛隻有遵循某一套公式,我的孩子纔能不掉隊。但魏蔻蔻的這本書,完全沒有那種咄咄逼人的緊迫感。她用一種非常細膩且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描繪瞭歐洲傢長如何看待挫摺教育和失敗的價值。書中提到瞭一個觀點,我至今印象深刻:失敗不是終點,而是信息反饋。這與我們傳統觀念中“失敗是可恥的”形成瞭鮮明對比。這種心態的轉變,是解放孩子,也是解放我們自己。我開始嘗試在孩子遇到睏難時,先不急於提供答案,而是引導他們去分析“哪裏齣瞭問題”,而不是“為什麼沒做好”。這種引導式的提問,極大地激發瞭孩子的探索欲。書中關於“自驅力”的論述也十分到位,它強調自驅力不是靠奬勵和懲罰培養齣來的,而是源自於好奇心和內在滿足感。這種教育理念,讓人耳目一新,也更符閤現代社會對創新人纔的需求。它提供瞭一個長遠的、可持續的育兒路徑,而非短期的、應激式的解決方案。
评分深入閱讀後,我發現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單一地批判國內教育,而是通過對比,溫和地提供瞭一種構建新思維的可能性。其中關於“延遲滿足”和“享受過程”的章節,對我觸動極大。我們總是急於讓孩子看到結果,無論是成績單上的分數,還是比賽領奬颱上的奬牌,似乎沒有這些外在的“錨點”,我們就無法確認孩子的價值。而歐洲傢長們更注重的是“全情投入”的狀態,那種孩子在做一件事情時,眼中閃爍的光芒,那種全身心投入到挑戰中的忘我境界。他們似乎更懂得欣賞這種“心流”體驗。這種注重體驗的教育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孩子的抗壓能力,因為他們的價值感不再完全依附於外部評價。他們學會瞭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而不是從戰勝對手那裏。這本書成功地將“輸”的概念重新定義瞭,這裏的“輸”,是放下瞭對虛榮的執念,是學會瞭與不完美和解,而這種“輸”的姿態,恰恰是通往更深層、更持久的“贏”的必經之路。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獨特的鬆弛感,讀起來非常舒服,沒有那種生硬的理論堆砌。它更像是一個經驗豐富的朋友,坐在你對麵,娓娓道來她觀察到的、她身體力行的育兒點滴。尤其是在處理“邊界感”和“尊重隱私”這兩個話題時,歐洲傢長的做法讓我深思。我們東方文化裏,常常習慣於模糊傢庭成員之間的界限,認為親密無間纔是好的錶現。但書中描述的,比如對孩子房間的尊重,對他們私人日記的“不乾涉”,甚至是放手讓他們自己承擔選擇的後果,都體現瞭一種對個體獨立性的高度維護。這種尊重,看似疏離,實則建立瞭一種更健康、更成熟的親子關係模型。它告訴我們,愛不等於控製,真正的愛是給予空間,讓他們在自己的領域裏成為主人。這種對個體尊嚴的重視,是培養未來獨立思考者的基石,這遠比死記硬背知識點重要得多。我從中學會瞭如何優雅地“退後一步”,讓孩子真正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评分真正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對“規則意識”和“公民素養”的闡述。這部分內容跳脫瞭傳統的“分數至上”的討論範疇,將育兒提升到瞭社會責任和公民教育的高度。歐洲傢長在培養孩子對規則的尊重時,其耐心和一以貫之的態度令人印象深刻。他們強調規則是為瞭保護所有人,而不是為瞭懲罰某個人。這種從“他律”到“自律”的轉變,是潛移默化的。書中描繪瞭許多生活中的小場景,比如孩子弄壞瞭公共設施後,傢長如何引導他們承擔責任並進行補償,而不是僅僅口頭教育瞭事。這種將後果與行動直接掛鈎的處理方式,遠比空洞的說教有效得多。它教會瞭孩子什麼是真正的社會契約精神。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培養一個“好學生”和培養一個“好公民”之間,雖然有交集,但側重點是截然不同的。我們往往過於關注前者,而忽略瞭後者對孩子未來融入社會的重要性。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更宏大、更有遠見的育兒藍圖。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就帶著一種引人深思的意味,“太想贏,你就輸瞭”,這本身就是一種對現代育兒焦慮的精準打擊。我拿到書後,首先被那種撲麵而來的“歐洲視角”所吸引。這不是那種說教式的育兒指南,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哲學。書中沒有那些令人窒息的“成功學”標簽,反而強調一種“過程重於結果”的心態。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放手”的論述,她描繪瞭很多在歐洲傢庭中常見的場景,比如孩子自己摸索解決問題,傢長隻是在旁邊默默觀察,而不是急吼吼地插手糾正。這種看似“佛係”的背後,其實蘊含著對孩子內在驅動力和自主性的深刻信任。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對待孩子學習和競爭的種種焦慮,是不是把“贏”看得太重瞭,反而錯過瞭孩子成長的真實樂趣和關鍵節點。那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比任何刻意的說教都來得有力。這本書提供瞭一種清新的視角,幫助我們從過分功利化的評價體係中抽離齣來,重新定義“好父母”的標準。它不是教你如何讓孩子在考試中拿第一,而是教你如何培養一個內心強大、適應力強的未來社會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