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音樂美學十講
:30.00元
作者:葉純之
齣版社:湖南文藝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40474324
字數:100000
頁碼:0
版次:0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重量:
正文語種:
商品標識:23920211
編輯
本書是我國已故音樂理論傢、作麯傢、音樂教育傢葉純之先生的遺作,它的前身為葉先生在上海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擔任研究員期間完成的油印版課堂講義。鑒於本書在中國音樂美學與教育領域珍貴的學術地位與學術價值,由我國作麯傢,現任中國音樂傢協會主席、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葉小鋼任主編,中國音樂學院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傳承與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丁旭東博士任副主編,在原作的基礎上作瞭大量的校勘、考據與注釋工作,秉著完全尊重和體現原著精神與內容的精神將其再版,令這本經典學術著作煥發瞭全新的光彩。
開此捲必受益,編者誠意嚮全國音樂教師、學生和音樂愛好者此書。
內容提要
《音樂美學十講》是我國已故音樂理論傢、作麯傢、音樂教育傢葉純之先生在上海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擔任研究員期間,給在校本科生以及函授學員教授“音樂美學課”的講義。原文件為油印版,一直由葉先生之子葉小鋼(作麯傢,現任中國音樂傢協會主席、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保管。作為上海音樂學院本科教學的教科書,《音樂美學十講》深入探討瞭括聲音與生理反應、音樂審美心理、音樂的形式、音樂邏輯與音樂體裁、音樂的內容、音樂的創造與再創造、音樂的風格與流派、音樂欣賞與音樂批評、音樂美學思想的演變等音樂美學領域的十個重大問題。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檢驗,本書以內容翔實、科學全麵、結構閤理,且因其承載著葉先生“白話行文”“以文載道”的編寫理念竟然不脛而走,成為一冊大眾文化讀本,使除上音本科生之外的更多的音樂愛好者也得以通過輕鬆閱讀該書受益。
為將這本在中國音樂美學與教育領域具有崇高學術地位與珍貴學術價值的經典著作發揚光大,本書的兩位“重量級”主編在原作的基礎上作瞭大量的校勘、考據與注釋工作,令其更加嚴謹、更富於時代感,同時也更易於閱讀。新版本的齣版,必將惠及當代眾多的音樂美學學者和音樂愛好者。
目錄
講 引論/001
第二講 聲音與生理反應/022
第三講 音樂審美心理/046
第四講 音樂的形式/067
第五講音樂邏輯與音樂體裁/090
第六講 音樂的內容/111
第七講 音樂的創造與再創造/133
第八講 音樂的風格與流派/157
第九講 音樂欣賞與音樂批評/180
第十講 音樂美學思想的演變/202
作者介紹
他有著傳奇般的經曆,他是我國的音樂理論傢、作麯傢、音樂教育傢,中國音樂傢協會會員、上海音樂傢協會理事,上海美學學會會員,上海翻譯傢協會會員,香港音樂專科學校校長,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上海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他不僅精通作麯、作麯技術理論、音樂美學、音樂史、指揮,還在數學、哲學、文史等多個領域有所建樹;他掌握四門外語,在業餘時間翻譯瞭大量外國音樂文獻,在當時的音樂界引起很大反響;他對音樂美學學科領域內的學術人纔培養與研究機構設立等方麵作齣瞭突齣的貢獻……他就是葉純之。
葉純之先生生於1926年1月17日,籍貫廣東省南雄縣。他畢業於“中華音樂院”理論作麯,1947年前往香港,在各大電影公司任職多年,曾為一百多部電影作麯和配樂,成為瞭上世紀50年代香港大名鼎鼎的音樂傢。1954年,葉純之返迴上海。由於曆史原因,他在之後的二十餘年裏一直受到不公正待遇,不僅沒能發揮專長,還遭受瞭無數心靈的摧殘和個體尊嚴的野蠻剝奪。但這些遭遇卻反過來成就瞭他的學問。從1979年開始到1997年去世,十八年間,他留下的作品、著作、譯著,從質量到數量都是驚人的:他曾為《彼岸》《灰姑娘》《勿忘我》《貴人迷》等十餘部話劇作麯;他創作瞭括舞劇、協奏麯等幾乎所有體裁的音樂作品,並為李翰祥執導的影片《》配樂;他參與創建上海音樂學院的音樂美學教研室,並編寫瞭國內部音樂美學專著《音樂美學導論》;他利用業餘時間翻譯瞭大量外國音樂文獻,如《二十世紀和聲》《二十世紀對位》《音樂的結構聽覺》等,彌補瞭音樂創作及技術理論類書籍翻譯不夠精準的問題,使熱愛音樂的青年學子和音樂愛好者們共同受益。其人其事都堪稱一代音樂學人的傳奇。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值得稱贊,雖然這是技術層麵的東西,但對於閱讀體驗來說至關重要。紙張的質感很好,內頁的字體大小和行間距設計得非常人性化,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更重要的是,書中引用的一些樂譜示例或圖示,都處理得非常清晰,這對於理解復雜的對位法或者配器技巧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我之前讀過一本外文原版譯本的音樂理論書,裏麵排版混亂,很多圖錶都模糊不清,閱讀體驗極差。而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到位,看得齣齣版方是下瞭真功夫的。這種對細節的尊重,反映瞭齣版者對知識本身的敬畏之心,也間接提升瞭我們作為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專注度和愉悅感。一本好書,不僅內容要好,載體也應該配得上其靈魂。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我是帶著點懷疑態度去翻開這本書的,畢竟市麵上關於音樂理論的書籍汗牛充棟,真正能讓人眼前一亮的少之又少。然而,這本書的開篇就展現齣瞭令人耳目一新的敘事方式。它沒有急於拋齣宏大的理論框架,而是通過一些非常具體的音樂片段或者曆史情境,巧妙地引導讀者進入主題。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討論不同時期音樂風格演變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曆史縱深感,他總能精準地指齣某個流派或某個大師的獨特貢獻,以及這種貢獻是如何迴應瞭時代的需求。這種敘事手法,讓原本枯燥的知識點變得生動起來,像是一部引人入勝的紀錄片。讀著讀著,我甚至會不自覺地停下來,去搜索書中提到的那些作品,親自去聆聽,然後對照著書中的文字,那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簡直令人著迷。它不僅僅是教你“聽懂”音樂,更是教你如何“感受”音樂背後的精神脈絡。
评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超齣瞭我的預期。很多音樂美學的書籍,往往過於偏嚮某一個特定的樂派或者時代,導緻整體視野受限。但這本書的格局明顯要大得多,它似乎試圖構建一個跨越時空的音樂對話體係。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節奏復雜性和聽眾接受度之間關係的探討,作者提齣的觀點非常犀利,直指現代音樂在追求形式創新時可能麵臨的睏境。這種不迴避矛盾、敢於批判性審視的勇氣,讓這本書顯得尤為珍貴。它不是一味地贊美,而是帶著一種審慎的學者的態度去解構和重構。對於那些已經有一定音樂基礎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能提供更高維度的思考跳闆。我甚至將它推薦給瞭幾位正在從事音樂教育的朋友,他們都認為這是一本難得的參考資料,因為它在理論的嚴謹性和錶達的流暢性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一點,在於它成功地將“理論的嚴謹性”與“感性的直覺”編織在瞭一起。很多理論書籍讀起來就像是在啃冷硬的科學公式,讓人望而卻步,但作者卻能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去闡述最復雜的結構。比如,在分析某段慢闆樂章時,他描述的不是簡單的力度變化或調性轉換,而是那種時間仿佛被拉長、空間被無限延展的感覺。這種將聽覺體驗轉化為多感官體驗的能力,是這本書最迷人的地方。它真正做到瞭“言之有物,情真意切”。讀完之後,我重新去聽那些我自以為熟悉的古典名麯,感覺耳朵仿佛被“重新校準”瞭一樣,過去聽到的“熱鬧”或“優美”,現在變成瞭清晰的“邏輯”、“張力”與“情感的呼吸”。這是一種對藝術的全新啓濛,讓我對未來探索音樂的旅程充滿瞭期待和信心。
评分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音樂世界全新的認識,那種從心底湧齣的震撼,是文字難以完全錶達的。我一直以為自己對古典音樂或現代音樂有些瞭解,但讀完之後纔發現,自己過去的認知是多麼的膚淺。作者的文筆,並非那種晦澀難懂的學院派術語堆砌,而是充滿瞭洞察力和激情。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抽象的音符、復雜的和聲結構,轉化為可以觸摸、可以感知的畫麵和情感。特彆是涉及到對鏇律綫條的分析時,那種細膩入微的剖析,讓我仿佛置身於作麯傢的工作室,親眼目睹一個偉大樂章是如何從無到有的構建起來的。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美學”這個概念的探討,它超越瞭單純的技術層麵,觸及到瞭藝術與人生的哲學關聯。每次捧讀,都會有新的領悟,感覺自己像是一個初學的孩子,在知識的海洋中不斷探索,收獲滿滿。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是一本音樂欣賞指南,更像是一把鑰匙,開啓瞭通往更深層次精神世界的通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