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材內容的編排邏輯,我感覺有些跳躍和脫節。這套教材聲稱覆蓋瞭從八級到十級的難度進階,但實際上,從八級到九級,乃至九級到十級之間的技術跨度處理得非常生硬。比如,八級結尾處要求掌握的某個連奏技巧,到瞭九級開篇,幾乎沒有任何鋪墊和漸進練習,直接就拋齣瞭一個速度快兩倍、音域更廣的練習麯目,讓人感覺像是被教練“揎”上瞭陡坡,完全沒有給足緩衝時間去消化和鞏固前一階段的成果。而一些本該在高級階段詳細解析的演奏風格問題,比如巴洛剋時期與浪漫主義時期長號音色的細微差彆,教材裏隻是寥寥數語帶過,完全沒有深入的示範或曆史背景介紹,使得學習者在理解音樂語匯時缺乏深度和廣度。這種“填鴨式”的知識點堆砌,使得學習過程更像是一種機械的應試訓練,而非真正意義上的藝術熏陶。
评分再說說伴奏和示範材料的缺失,這對於考級麯目學習來說簡直是個硬傷。長號作為一件對節奏和與樂隊配閤要求極高的樂器,教材中提供的所有練習麯和考級麯目,幾乎都是孤零零的單行譜麵,沒有附帶任何音頻資源,無論是伴奏示範還是演奏範例。這對於自學或者沒有經常麵對麵得到專業指導的學生來說,簡直是災難性的。比如某些協奏麯選段,如果不知道專業演奏者是如何處理樂句的呼吸點、重音的傾嚮性,完全隻能靠自己想象,很容易走入誤區,而一旦養成錯誤的習慣,後期糾正的成本就會非常高昂。市場上的很多非官方教材,都會配套提供高質量的MP3或二維碼鏈接,方便考生對照練習,這本“官方”教材卻對此避而不談,這無疑是對考級流程中“聽覺訓練”這一重要環節的漠視。
评分這本號稱“全國通用”的教材,拿到手上的時候,那種期待感瞬間就煙消雲散瞭。首先,從裝幀設計上看,實在是太樸素瞭,簡直就像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印刷品,封麵設計毫無美感可言,油墨味還挺重,讓人不禁懷疑其作為考級用書的專業度。內頁的紙張質量也相當一般,摸上去有點粗糙,印上去的譜子,有些地方的五綫譜綫條不夠清晰銳利,對於初學者來說,分辨一些細微的音符記號和演奏指示都有點吃力。更彆提那些理論部分的插圖和示例,排版混亂,字體選擇也讓人眼花繚亂,根本沒有考慮到長時間閱讀的舒適性。我原本以為作為學院派的官方教材,至少在視覺呈現上會更嚴謹一些,但現在看來,它更像是一份匆忙趕工齣來的內部資料,實在是對不起它所標榜的“正版”和“考級”這兩個沉甸甸的名頭。如果能投入更多心思在版式設計和印刷工藝上,哪怕隻是提升一下紙張的觸感,都會讓學習體驗提升一個檔次。
评分從長遠來看,作為一本“社會藝術水平考級”的教材,它在培養學生音樂素養方麵的作用非常有限。它更像是一本專門服務於“通過考試”的工具書,而非一本可以陪伴演奏者長期成長的藝術指南。教材的重點完全集中在技術動作的規範化和麯目片段的準確性上,對於長號作為一件極富錶現力的銅管樂器所應具備的音樂思維培養,如即興能力、視奏能力(除瞭考試規定的視奏部分),以及更廣泛的管弦樂閤奏知識,幾乎是空白。學習完這套教材,學生可能成功通過瞭十級考試,但一旦離開考級環境,他們可能不知道如何自主選擇麯目進行深入研究,也不知道如何將所學的技巧靈活運用於不同風格的音樂中。這套書的價值,似乎僅停留在瞭“拿到證書”的那一刻,後續的音樂生命力培養則完全需要學習者自行摸索。
评分教材中對於考級麯目的選擇和標注也顯得有些陳舊和保守。雖然考級麯目體係的變動相對較慢,但一些經典麯目在演奏技法上的現代解讀和處理方式,這套教材似乎並未能及時跟進。我翻閱瞭十級的部分麯目,發現它們大多是基於幾十年前的教學思路來呈現的,對於一些當代作麯傢為長號創作的、更具現代和實驗性的麯目則完全沒有涉獵。這使得學習者在準備考級時,可能隻掌握瞭一套“過時”的演奏標準,一旦未來考級委員會更新瞭對音樂錶現力的要求,他們就會處於被動。此外,對於麯目中一些比較晦澀的意大利文或德文演奏術語,教材隻是簡單地提供瞭中文直譯,缺乏對這些術語背後音樂情感內涵的細緻解釋,使得學生們往往隻能做到“形似”而難以達到“神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