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本書是利用中guo農業科學院祁陽紅壤實驗站紅壤旱地長期定位試驗長期監測數據,結閤祁陽紅壤實驗站在紅壤區kai展的相關研究編寫而成。全書共分十1章,在概述紅壤分布和紅壤地區土地zoxg的農業利用情況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影響紅壤質量的施肥、養分遷移、酸化三個核心問題,從紅壤基本特徵、演變過程和機理、紅壤定嚮培育方*等方麵,結閤長期試驗的大量數據進行論述。分析瞭紅壤質量演變的趨勢、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解決技術措施,未來的發展方嚮。全書具有理論性、資料性和實踐性。 &xbsp;&xbsp; 本書可goxg農學、土壤學、生態學、環境科學等方麵的科技工作者和大專院校師生參考,也可goxg各集政府農業部門參考。
目錄
*1章概述 *1節紅壤分布與糧食生産 *二節紅壤地區自然資源特點與潛力 2.1水熱資源豐富,季節性乾旱嚴重 2.2植被資源相對豐富,齣現逆嚮演替的趨勢 2.3土壤類型多樣,但退化嚴重 2.4人多地少,人地關係緊張 2.5生産經濟條件較好,但産投比降低趨勢明顯 2.6紅壤資源的生産潛力 第三節土壤功能評價指標 3.1土壤功能分類 3.2土壤功能評價指標內 3.2.1環境交互功 3.2.2動植物棲息地功
*1章概述
*1節紅壤分布與糧食生産
*二節紅壤地區自然資源特點與潛力
2.1 水熱資源豐富,季節性乾旱嚴重
2.2 植被資源相對豐富,齣現逆嚮演替的趨勢
2.3 土壤類型多樣,但退化嚴重
2.4 人多地少,人地關係緊張
2.5 生産經濟條件較好,但産投比降低趨勢明顯
2.6 紅壤資源的生産潛力
第三節土壤功能評價指標
3.1 土壤功能分類
3.2 土壤功能評價指標內
3.2.1 環境交互功
3.2.2 動植物棲息地功
3.2.3 作物生産功
3.2.4 人居環境功
3.2.5 自然文化曆史檔
3.2.6 原材料goxg給功
第四節紅壤質量演
4.1 紅壤侵蝕時空演
4.2 紅壤肥力時空演
4.3 紅壤酸化的時空演變
4.4 紅壤汙染時空演
*二章 紅壤地區土地農業利用現狀與養分演變
*1節紅壤地區土地農業利用現
1.1 紅壤地區農業種植製度現
1.2 土壤生産力現
*二節紅壤質量現狀、演變與發展趨
2.1 紅壤質量現狀
2.1.1 土壤質量包括土壤肥力質量、環境質量和健康質量三個方麵
2.1.2 紅壤酸化現
2.1.3 紅壤汙染現
2.2 紅壤質量演變的主要趨
2.2.1 農田氮素平
2.2.2 農田磷素平
2.2.3 農田鉀素平
2.3 影響紅壤肥力質量演變的驅動因
2.3.1 土壤侵蝕的驅
2.3.2 紅壤酸化驅
2.3.3 不閤理kai發利用的驅
2.3.4 施肥方式和作物消耗驅
第三章 南方紅壤長期試驗與監測概況
*1節湖南祁陽紅壤旱地長期試驗概況
*二節湖南祁陽紅壤監測點操作技術規
2.1 監測地的土壤詳查
2.2 土樣的采集與分析
2.2.1 土壤剖麵樣的采集與分析
2.3 土壤詳查時基礎土樣的采集與分析
2.4 農化土樣的采集與分析
2.5 年際土樣的采集與分析
第三節植株樣品的采集與分
3.1 植株本底樣
3.2 植株農化樣、
3.3 植株年際樣
3.4 分析項目
第四節田間試驗的要求和注意事項
第四章長期施肥紅壤旱地有機質、氮、磷、鉀、硫等養演變
*1節紅壤有機質演變規律
1.1 長期施肥對紅壤有機質zoxg量的影響
1.2 長期施肥對土壤活性有機碳及碳庫管理指數的影響
1.3 長期施肥對紅壤不同大小顆粒有機碳組分的影響
1.4 長期施肥對紅壤團聚體組分有機碳組分的影響
1.5 長期施肥對土壤穩定有機碳(抗 H2O2 氧化有機碳)的影響
1.6 長期施肥紅壤有機碳礦化
1.7 紅壤有機質含量和有機物料(農傢肥或秸稈)碳投入量的關係
*二節紅壤氮素的演變規律
2.1 長期施肥對紅壤全氮含量的影
2.2 長期施肥對紅壤有效氮含量的影響
2.3 長期不同施肥下土壤堿解氮與全氮的相關性
第三節紅壤全磷的演變規律
3.1 長期施肥對紅壤全磷含量的影響
3.2 長期施肥對紅壤有效磷含量的影響
3.2.1 土壤 Olsex-P
3.2.2 土壤磷組分
3.2.3 長期施肥對紅壤需磷肥指數影響( PFI )
3.2.4 紅壤全磷、有效磷含量和磷肥投入量的關係
第四節紅壤鉀的演變規律
4.1 長期施肥對紅壤全鉀含量的影響
4.2 長期施肥對紅壤速效鉀和緩效鉀含量的影響
4.3 長期施肥紅壤鉀素固定特徵
4.4 長期施肥紅壤鉀素釋放特徵
4.5 長期施肥紅壤鉀素 Q/I 演變特徵
第五節 長期施肥對土壤剖麵中有效硫積纍及其影響因素
5 . 1 土壤有效硫的分布與積纍。
5.2 不施磷肥處理對土壤有效硫的影響。
5.3 影響土壤硫剖麵積纍的因子
第五章紅壤旱地作物産量變化及對碳、氮、磷、鉀響應關係
*1節 長期不同施肥對作物産量的影響
*二節 作物産量與氮素吸收關係
第三節 作物産量對長期施磷肥的響應
第四節 作物産量對長期施用鉀肥的響應
第六章紅壤酸性演變及對作物産量的影響
1.1 碳酸和有機酸對土壤酸度的影
1.2 有機物質對土壤酸度的影
1.3 氮循環影響土壤酸化的機製
1.3.1 氮肥品種對土壤硝化酸化的影響
1.3.2 氮肥配施其他肥料對氮肥硝化作用的影響
1.4 硫循環在土壤酸化中的作用
1.5 陽離子循環在土壤酸化中的作用 &xbsp;
*二節 長期施肥下紅壤 pH 的變化
第三節長期施肥下紅壤交換性酸、鋁、氫的變化
第四節長期施肥對紅壤鹽基飽和度和陽離子交換量的影響
第五節長期施肥對紅壤酸緩衝容量的影響
第六節長期施肥對紅壤酸化速率的影響
第七節紅壤酸化對作物産量和氮磷鉀養分吸收的影
第八節肥料用量和肥料種類對紅壤酸化的影響
8.1 施氮量對紅壤硝化潛勢和 pH 的影響
8.2 不同肥料種類配閤使用對紅壤硝化潛勢 PH 的影響
第九節紅壤酸化與土壤理化性質的關係
第七章紅壤生物肥力變化與施肥關係
*1節施肥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
1.1 土壤微生物的特點
1.2 微生物數量
1.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1.4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
*二節不同施肥處理土壤可培養細菌、放綫菌及真菌數量
第三節不同施肥處理土壤特殊生理菌群數量
第四節不同施肥處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C 、 *
第五節不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遺傳多樣性比較
5.1 土壤細菌zoxg D*A *取及 PCR 結果
5.2 土壤細菌 16S rD*A V3 區 DGGE 分析
第六節長期施肥對紅壤酶活性的影響
第八章紅壤旱地水分特徵及肥水藕閤關係
*1節紅壤養分現狀及研究進展
1.1 紅壤氮素的研究
1.2 紅壤磷素的研究
1.3 水分、養分耦閤對農田生態環境的研究
1.4 酸雨對紅壤的影響研究
*二節紅壤旱地飽和導水率及其影響因素
《古籍修復與數字化保護實踐指南》 本書簡介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紙質文獻所承載的曆史記憶與文化價值愈發顯得彌足珍貴。然而,時間的侵蝕、環境的變遷以及不當的使用方式,使得大量珍貴的古籍麵臨著加速損毀的風險。《古籍修復與數字化保護實踐指南》正是為應對這一嚴峻挑戰而編寫的一部集理論、技術與案例於一體的專業參考書。本書係統梳理瞭古籍保護領域的最新理念和實用方法,旨在為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的專業人員,以及緻力於文化遺産保護的研究人員和技術人員,提供一套科學、嚴謹、可操作的實踐藍圖。 本書內容深度聚焦於古籍的物理性維護與信息載體的現代化轉化兩大核心議題,對“修復”與“數字化”兩大支柱進行瞭全麵而細緻的闡述。 第一部分:古籍的形態學識彆與危害評估 本部分首先建立起對古籍本體科學認知的框架。它深入探討瞭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地域風格的紙張、墨、裝幀材料的化學與物理特性。讀者將學習如何通過縴維分析、墨層結構觀察等手段,準確判斷古籍的材質來源,這對於後續的修復材料選擇至關重要。 隨後,書籍詳盡剖析瞭影響古籍壽命的各類環境因素與生物性侵害。這包括溫濕度波動對紙張縴維的塑性影響、光照導緻的紙張黃變與脆化、酸性侵蝕的機理,以及蟲蛀、黴菌等生物危害的識彆、預防及清除技術。書中特彆設置瞭“病害快速診斷手冊”,圖文並茂地展示瞭常見病害的形態特徵及其嚴重等級的判定標準,確保修復人員能夠迅速、準確地下達保護方案。 第二部分:傳統修復技藝的現代傳承與創新 古籍修復是一門對手工技藝要求極高的學科。本書不拘泥於理論描述,而是將重點放在瞭傳統修復工藝的標準化與優化上。 1. 頁麵加固與補洞技術: 詳細介紹瞭宣紙、皮紙等特種紙張的選材標準,以及如何利用澱粉膠、植物膠等天然粘閤劑進行調配。重點展示瞭“薄修法”、“分層修補法”等針對不同破損程度的頁麵處理流程,強調瞭“以舊修舊”的修復美學原則,確保修復痕跡的最小化與可逆性。此外,對於極其脆弱的寫本和印本,書中還引入瞭“濕法加固”和“微米級補紙技術”,保障紙張的強度和韌性恢復。 2. 傳統裝幀的復原與加固: 針對綫裝、冊頁裝、經摺裝等主要裝幀形式,本書提供瞭逐層分解的復原步驟。無論是捲軸的重新裱糊、蝶衣的重製,還是書脊的加固,都提供瞭精確到毫米的尺寸參考和工具使用指南。對於殘損嚴重的封麵和護封,討論瞭如何使用與原裝幀材料相近的絲綢、麻布進行科學加固,以維持書籍的結構完整性。 3. 墨跡與彩繪的穩定化處理: 針對宋元版畫、明清戲麯插圖等富含墨色和彩繪的古籍,本書介紹瞭無水修復環境下的顔料固定技術,包括微量滲透固定劑的應用,以及如何處理因受潮而發生的“洇墨”現象,確保色彩的穩定和圖文的清晰。 第三部分:古籍數字化的流程管理與質量控製 進入信息時代,數字化是實現古籍信息永久保存和廣泛傳播的必由之路。本部分係統闡述瞭從實體文獻到數字資源的完整轉化鏈條。 1. 掃描設備選型與標準建立: 對比分析瞭平闆掃描、高拍儀、圖書影像采集係統(CIS)等主流設備的優劣,並提齣瞭針對不同尺寸、不同脆弱程度古籍的最佳采集方案。強調瞭色彩空間(如sRGB與Adobe RGB)的選擇、DPI(分辨率)的確定標準,以及曝光均勻性的校正方法。 2. 元數據與標準體係構建: 數字化成果的價值依賴於高質量的元數據。本書詳細解讀瞭MARC21、Dublin Core等國際標準在古籍著錄中的應用,並探討瞭如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古籍描述體係,包括對版本、題跋、批校等關鍵信息進行結構化標引,確保檢索的精準性。 3. 數字資源的長久保存策略(LTS): 強調瞭“數字保存”與“數字獲取”同等重要。書中討論瞭數據格式的選擇(如TIFF、JPEG2000、PDF/A),數據備份的3-2-1原則(三份副本、兩種不同介質、一份異地存儲),以及定期進行數據遷移和校驗,以應對存儲介質的淘汰和文件格式的過時。 第四部分:跨學科閤作與案例研究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通過多個跨學科閤作的成功案例,展示瞭理論如何在實踐中落地。案例涵蓋瞭從宋代大字本的整體性修復與高精度三維掃描,到明代地方誌的協同數字化整理,直至罕見少數民族文獻的搶救性保護工作。這些案例不僅展示瞭技術的先進性,更體現瞭文物保護工作者對文化事業的敬畏之心與創新精神。 《古籍修復與數字化保護實踐指南》力求成為新一代古籍保護工作者的案頭必備工具書,推動我國古籍保護事業嚮著更專業化、精細化和信息化的方嚮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