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長白落葉鬆人工林長期生産力維持的研究
定價:58.00元
作者:孫誌虎,金光澤,牟長城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7-01
ISBN:978703025168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綫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針對長白落葉鬆人工林經營中存在地力衰退或潛在地力衰退的問題,依照森林生態係統經營管理模型運行所需要的參數,以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孟傢崗林場不同立地條件、不同林齡的落葉鬆人工林生態係統為研究對象,通過對人工林各組分的單木生物量、林分生物量、凋落物儲量、細根生物量、各類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林冠下的光照強度以及針葉的光閤作用對光環境的響應等方麵的調查,同時利用現有落葉鬆人工林生態係統的養分輸入、輸齣數據資料,對FORECAST模型的相關參數進行修正,在此基礎上實現FORECAST模型對落葉鬆人工林生態係統功能過程的模擬,由此對人工林幾種經營措施(如輪伐期、林地枯落物的管理、采伐剩餘物的處理和施肥措施)的結果進行評價,提齣瞭維持長白落葉鬆人工林長期生産力的經營措施。
本書可供從事林業、生態建設以及生態恢復的科研、教學、工程技術人員和相關專業大專院校學生參考。
目錄
前言
1 引言
1.1 人工林經營與地力衰退
1.2 人工林地力衰退的防治措施
1.2.1 采伐剩餘物處理
1.2.2 整地
1.2.3 固氮植物的應用
1.2.4 林地植被管理
1.2.5 間伐
1.2.6 閤理施肥
1.2.7 管理凋落物層
1.2.8 長輪伐期
1.3 落葉鬆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概況
1.4 模型在經營措施效果評價中的應用
1.4.1 經營措施效果評價的實驗生態學方法
1.4.2 經營措施效果評價的模型方法
1.5 FORECAST森林生態係統經營管理模型簡介
1.5.1 FORECAST模型的基本原理
1.5.2 FORECAST模型的結構
1.5.3 FORECAST模型的調校
1.5.4 FORECAST模型的運行
1.5.5 FORECAST模型的運行結果
1.6 FORECAST模型在林學和生態學中的應用
1.6.1 FORECAST模型在森林經營管理中的應用
1.6.2 FORECAST模型在景觀資源評價中的應用
1.6.3 FORECAST模型在乾擾生態學中的應用
1.6.4 FORECAST模型在生態係統功能評價中的應用
1.7 研究目的及意義
2 研究地區概況
2.1 研究地區自然概況
2.2 樣地狀況
3 落葉鬆單木生物量模型的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標準木的選取
3.1.2 單木各組分生物量的測定
3.1.3 單木各組分生物量模型的建立
3.2 結果與分析
3.2.1 落葉鬆帶皮胸徑和去皮胸徑的關係
3.2.2 落葉鬆帶皮胸徑和樹高的關係
3.2.3 落葉鬆生物量各組分之間的關係
3.2.4 落葉鬆去皮胸徑、樹高與林木各分量乾重的關係
3.3 討論
3.4 小結
4 落葉鬆人工林生物量動態的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結果與分析
4.2.1 落葉鬆林分特徵指標的預測
4.2.2 落葉鬆人工林生物量各組分的預測
4.2.3 不同林齡和立地的落葉鬆人工林生物量各組分的估計
4.3 討論
4.4 小結
5 落葉鬆人工林凋落物現存量與年凋落量的研究
5.1 樣地概況
5.2 研究方法
5.2.1 取樣方法
5.2.2 地統計學方法
5.2.3 落葉鬆人工林的年凋落量
5.3 結果與分析
5.3.1 落葉鬆人工林凋落物現存量的地統計學方法估計
5.3.2 落葉鬆人工林凋落物層重量與林齡的關係
5.3.3 凋落物層重量與分解層次之間的關係
5.3.4 落葉鬆人工林年凋落量與林齡的關係
5.4 討論
5.4.1 凋落物現存量的地統計學方法估計
5.4.2 落葉鬆人工林年凋落量與林齡的關係
5.4.3 落葉鬆人工林凋落物層重量與林齡的關係
5.4.4 凋落物層重量與分解層次之間的關係
5.5 小結
6 落葉鬆人工林細根生物量及細根生産與周轉的研究
6.1 研究方法
6.1.1 取樣方法
6.1.2 地統計學方法
6.1.3 常規方法
6.1.4 細根生産計算方法
6.1.5 細根周轉率計算方法
6.2 結果與分析
6.2.1 根係生物量的地統計學方法估計
6.2.2 落葉鬆人工林各類根係生物量的季節動態
6.2.3 落葉鬆人工林細根的生産
6.2.4 落葉鬆人工林細根的周轉
6.3 討論
6.3.1 落葉鬆人工林根係生物量的地統計學方法估計
6.3.2 落葉鬆人工林根係生物量隨林齡和季節的變化
6.3.3 落葉鬆人工林根係生物量隨土壤深度的變化
6.3.4 落葉鬆人工林細根的生産
6.3.5 落葉鬆人工林細根的周轉
6.4 小結
7 落葉鬆人工林凋落物養分轉移及儲量與釋放規律的研究
7.1 研究方法
7.1.1 樣品采集
7.1.2 養分分析
7.1.3 計算方法
7.2 結果與分析
7.2.1 葉凋落前的養分轉移量
7.2.2 凋落物層的養分儲量
7.2.3 土壤中的養分儲量
7.2.4 根係死亡後養分釋放的研究
7.2.5 枯葉養分釋放的研究
7.2.6 枯枝養分釋放的研究
7.2.7 樹皮養分釋放的研究
7.3 討論
7.3.1 養分的內循環
7.3.2 凋落物的養分釋放
7.4 小結
8 落葉鬆光響應麯綫特性及林內光照分布的研究
8.1 研究方法
8.1.1 試驗材料
8.1.2 光閤測定
8.1.3 光閤葉麵積測定與計算方法
8.1.4 落葉鬆光閤特性參數的計算
8.1.5 葉麵積指數和光照測量點的布設
8.1.6 落葉鬆人工林葉麵積指數的測定
8.1.7 落葉鬆林冠下光照水平分布狀況的測定
8.1.8 落葉鬆人工林葉麵積指數和光照數據的處理方法
8.2 結果與分析
8.2.1 落葉鬆陽生葉對光照強度的響應
8.2.2 落葉鬆陰生葉對光照強度的響應
8.2.3 落葉鬆陽生葉和陰生葉光閤特性的比較
8.2.4 落葉鬆人工林的葉麵積指數
8.2.5 落葉鬆人工林的光照指數
8.3 討論
8.3.1 落葉鬆針葉的光閤特性
8.3.2 落葉鬆人工林的葉麵積指數
8.4 小結
9 經營措施對落葉鬆人工林立地長期生産力影響的研究
9.1 研究方法
9.1.1 模型運行所需數據的收集
9.1.2 不同經營措施的模擬
9.2 結果與分析
9.2.1 落葉鬆不同器官及部位養分含量的比較
9.2.2 未經管理的落葉鬆人工林多代連栽模擬
9.2.3 施肥對連栽落葉鬆立地長期生産力的影響
9.2.4 保留枯落物對連栽落葉鬆立地長期生産力的影響
9.2.5 采伐剩餘物歸還對連栽落葉鬆立地長期生産力的影響
9.3 小結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題目——《長白落葉鬆人工林長期生産力維持的研究》,在我看來,是一份對生命力的深刻探索。長白落葉鬆,作為一種重要的樹種,在特定區域的生長和繁衍,本身就充滿瞭自然選擇的智慧。而“人工林”的標簽,則為這種探索增加瞭人類的介入和塑造,這讓我對其中的復雜性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尤其“長期生産力維持”這一點,簡直是點睛之筆。這不僅僅是關於眼前幾年的産齣,而是關乎一個生態係統在幾十甚至上百年的時間尺度上,如何保持其活力和功能。這就像是一項對自然進行的“長跑訓練計劃”,需要周全的策略和持續的投入,纔能避免“早衰”或“力竭”。我想象著作者們在長白山地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觀測、記錄、分析,他們一定積纍瞭大量寶貴的數據和經驗。這本書,或許能夠解答我在思考森林管理時的一些睏惑:我們應該如何平衡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在進行人工乾預時,有哪些潛在的風險需要規避?如何讓森林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依然能夠茁壯成長?它不隻是一份研究報告,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培植”可持續未來的教科書,充滿瞭智慧和對自然的敬畏。
评分光是看到《長白落葉鬆人工林長期生産力維持的研究》這個書名,就足以讓我産生濃厚的興趣。長白落葉鬆,一個充滿地域特色和自然氣息的名字,喚起瞭我對東北原始森林的想象。而“人工林”的後綴,則預示著人類智慧與自然的結閤,以及在這過程中可能麵臨的種種挑戰與機遇。“長期生産力維持”這幾個字,更是觸及瞭我內心深處對可持續發展的思考。在如今這個資源日益緊張、環境問題日益突齣的時代,如何讓一片經過人為管理的森林,能夠在漫長的時間裏保持其生機勃勃,持續地貢獻其價值,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揭示其中的科學奧秘和實踐經驗。我期待從中學習到關於森林生態係統動態演變、科學經營策略、以及應對環境變化等方麵的知識。它不隻是關於一片落葉鬆林,更可能是一種對自然規律的尊重,一種對未來負責任的態度。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指導,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管理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為子孫後代留下一個更加綠色的未來。
评分我是一位對生態學和環境保護充滿熱情的普通讀者,偶然間看到瞭《長白落葉鬆人工林長期生産力維持的研究》這本書的書名。這個題目立刻勾起瞭我的好奇心。長白落葉鬆,光是聽名字就能想象齣它挺拔的身姿,沐浴在長白山地區獨特的陽光雨露下。而“人工林”則錶明瞭這是人類活動的結果,這讓我不禁思考,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如何纔能不破壞其內在的平衡,甚至能夠促進其長遠發展?“長期生産力維持”是這本書的核心,這絕對是一個極其重要且具有前瞻性的課題。在當下我們日益關注資源枯竭和環境退化的問題時,研究如何讓一片森林在漫長的時間裏保持其生産能力,意義非凡。這不僅僅是關於木材的産量,更關乎整個森林生態係統的健康,包括其固碳能力、生物多樣性、水源涵養等多個方麵。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如何通過科學的撫育、采伐、更新等措施,來保障森林的持續健康和生産力,從而為我們子孫後代留下寶貴的自然財富。這本書的價值,可能遠遠超齣瞭其科學研究的範疇,它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種審慎而富有責任感的對待自然的方式。
评分《長白落葉鬆人工林長期生産力維持的研究》這個書名,勾勒齣一幅關於時間、生命與人類智慧交織的畫麵。長白落葉鬆,本身就帶著一種原始而堅韌的氣質,仿佛是東北大地最忠實的守護者。而“人工林”的設定,則意味著這片森林並非全然由自然孕育,而是融入瞭人類的規劃與管理。這讓我對書中探討的內容充滿期待。我最感興趣的部分,無疑是“長期生産力維持”這一核心概念。它提齣瞭一個極為重要的命題:如何讓一片經過人類經營的森林,能夠在足夠長的時間裏,依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源源不斷地提供各種價值?這絕非易事,它需要對森林生態係統的內在規律有深刻的理解,也需要有長遠的戰略眼光和科學的實踐方法。我猜想,書中一定包含瞭許多關於森林結構、功能、物質循環以及生物之間相互作用的深入分析,以及如何通過科學的經營手段,來優化這些過程,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本書,對於那些希望深入瞭解森林生態係統,以及如何在實踐中實現可持續林業的人來說,無疑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它或許能為我們提供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全球性挑戰的森林解決方案。
评分這部書的題目《長白落葉鬆人工林長期生産力維持的研究》深深吸引瞭我。雖然我並非林業領域的專業人士,但“長白落葉鬆”這幾個字就自帶一種蒼勁與生命力,讓人聯想到東北那片廣袤而神秘的森林。而“人工林”則暗示瞭人類的智慧與自然的融閤,以及在這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最讓我好奇的是“長期生産力維持”這幾個字,它提齣瞭一個非常宏大且實際的問題:如何讓一片人造的森林,在經曆漫長的時間後,依然能夠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持續地為我們提供木材、氧氣,甚至生態價值?這背後一定蘊含著豐富的科學知識和實踐經驗。我腦海中浮現齣那些經曆瞭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古老人工林,它們如同沉默的巨人,見證著歲月的變遷,也默默地貢獻著自己的力量。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揭示這些“綠色長壽秘訣”的奧秘,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能性,以及在這條道路上,我們所需要付齣的努力和智慧。我期待能從中學習到關於森林生態係統動態、科學經營管理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前沿理念,甚至是對未來森林可持續利用的深刻思考,這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可能是一份關於我們如何與自然建立更長久、更穩定關係的寶貴指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