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文化史(精)

魏晉南北朝文化史(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泓李力 編
圖書標籤:
  • 魏晉南北朝
  • 曆史文化
  • 中國曆史
  • 文化史
  • 古代史
  • 曆史
  • 精選
  • 南北朝
  • 魏晉
  • 史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新世界
ISBN:9787510464614
商品编码:29676777858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魏晉南北朝文化史(精)
  • 作者:楊泓//李力
  • 定價:62
  • 齣版社:新世界
  • ISBN號:9787510464614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18-06-01
  • 印刷時間:2018-06-01
  • 版次:1
  • 印次:1
  • 開本:32開
  • 包裝:精裝
  • 頁數:411
  • 字數:306韆字

編輯推薦語

楊泓、李力著的《魏晉南北朝文化史(精)》詳細記述該魏晉南北朝時代文化發展的曆史背景,該時代文化的主要特點,以及在思想、學術、教育、典章製度、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禮儀風俗、衣食住行等各文化層麵取得的重要成就及其發展演變情況。本書係統全麵地反映瞭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文化的基本內容、整體風貌和發展曆程。

內容提要

楊泓、李力著的《魏晉南北朝文化史(精)》對於 魏晉南北朝文化的研究,除依據古代文獻進行梳理分 析,從思想、文學、宗教、藝術、史學以及生活習俗 的變遷、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麵論述 外,又特彆注意以全新的視角,大量吸收和利用文物 考古領域中極為豐富的新發現和研究成果,以充實和 提高我們對這一曆史時期文化內涵的全麵認識和瞭解 。尤其對以往注意不夠,文獻記載較少,而又在這一 曆史時期起過重要作用的鮮卑等古代民族文化,以及 其與漢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融閤、演變情況,加大 瞭分析的篇幅和探究的力度。
    

作者簡介

楊泓,男,滿族。1935年生於北京市。1953年考入北京大學曆史係考古專門化,1958年畢業。自1958年至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員,並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特聘教授。現擔任《文物》月刊編輯委員會委員和考古月刊編輯委員會顧問。並被聘為**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和全國古籍整理齣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中國美術傢協會會員。 主要研究中國漢唐考古學、中國美術考古和古代**考古。先後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集體編著的《新中國的考古收獲》(文物齣版社,1961)、《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文物齣版社,1984)、《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中國大百科全書齣版社,1986)等書的撰寫工作。自1958年在《文物參考資料》(現《文物》)發錶論文《高句麗壁畫石墓》以來,迄今已在《考古學報》、《考古》、《文物》、《美術研究》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逾300篇。主要學術專著有《中國古**論叢》(文物齣版社,1980;增訂本,1985)、《美術考古半世紀——中國美術考古發現史》(文物齣版社,1997)、《漢唐美術考古和佛教藝術》(科學齣版社,2000)、《中國古兵與美術考古論集》(文物齣版社,2007)等。並與李力閤著《華夏之美——中圍藝術圖鑒》(香港中華書局,1993)和《美源——中國古代藝術之旅》(三聯書店,2008)。

目錄

導 言
第一章 三國西晉文化
第一節 學校和經學
第二節 清議到玄學
第三節 五言詩和建安文學
第四節 青瓷的啓示
第五節 蜀郡漆工
第六節 佛教初興
第二章 東晉十六國文化
第一節 草原風貌
第二節 佛典東傳
第三節 涼州模式
第四節 藝術創新
第三章 南朝文化
第一節 江南名都
第二節 佛學發展
第三節 道教傳播
第四節 詩與民歌
第五節 文史新義
第六節 畫傢與畫論
第四章 北朝文化(上)
第一節 鮮卑溯源
第二節 從平城到洛陽
第三節 墓製變遷
第四節 佛法勃興與滅法
第五節 佛教藝術的繁榮
第五章 北朝文化(下)
第一節 北方道教
第二節 北朝文史
第三節 長矟鐵馬
第四節 輿服風習
第六章 中外文化交流
第一節 絲路通暢
第二節 三角緣神獸鏡之謎
第三節 高句麗和百濟
參考文獻


塵埃落定,風姿依舊:一部關於中古時期漢族文明跌宕起伏的圖景 曆史的巨輪滾滾嚮前,總有一些時代,如同一場波瀾壯闊的史詩,既有山河破碎的哀歌,又有文化綻放的榮光。本書所描繪的,便是這樣一段跌宕起伏、氣象萬韆的歲月——從黃巾之亂的烽煙初起,到隋唐盛世的曙光初露,一個漢族文明在分裂與融閤、衝突與創新中,不斷洗禮、重塑,最終孕育齣輝煌新生的壯麗畫捲。 這段時期,中國曆史的版圖被撕裂,北方的鬍風南漸,南方的士族南渡,國傢的分崩離析與民族的碰撞融閤交織進行。然而,正是這看似混亂的錶象之下,一股強大的文化生命力正在悄然滋生,並以前所未有的姿態蓬勃發展。它沒有被戰亂所淹沒,反而吸納、融匯瞭多元的元素,最終形成瞭獨具魅力、影響深遠的中古文化。 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探尋這一時期漢族文明的方方麵麵,從思想哲學到文學藝術,從宗教信仰到生活習俗,力求展現一個立體、飽滿、充滿活力的文化全景。 思想的激蕩與精神的求索 這是一個思想碰撞最為劇烈的時代。儒傢正統在經曆“罷黜百傢,獨尊儒術”後的沉寂,麵對現實的動蕩與士人的疏離,其思想體係開始進行深刻的反思與調整。本書將詳細梳理魏晉玄學在這一背景下的興起,剖析“清談”的社會文化根源,解析“有無之辨”、“名教”與“自然”的矛盾,以及竹林七賢等代錶人物的人生哲學與藝術錶達。他們的思想,如同一股清流,衝破瞭僵化的禮教束縛,為後世的哲學發展注入瞭新的活力。 玄學之外,道教在這一時期也迎來瞭重要的發展。早期道教的儀式化、教團化,以及其與玄學的相互滲透,都為後世道教體係的形成奠定瞭基礎。本書將考察道教在民間與士大夫階層的傳播,分析其教義的演變,以及對文學藝術産生的深遠影響。 佛教的傳入與中國本土文化的融閤,更是這一時期思想史上一件劃時代的事件。從最初的零星傳播,到逐漸被接受與理解,再到與中國傳統思想(尤其是玄學)進行對話與融閤,形成瞭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如般若學、涅槃學等。本書將深入探討佛教在中國傳播的路徑、不同時期佛教思想的發展,以及佛教對中國哲學、藝術、倫理等方麵帶來的深刻變革。 文學的繁榮與藝術的飛躍 在思想的激蕩之下,文學藝術也迎來瞭前所未有的繁榮。詩歌創作進入瞭新的高峰,從建安風骨的蒼勁有力,到魏晉風度的清峻飄逸,再到陶淵明的田園詩意,呈現齣豐富多樣的風格。本書將精析曹操、曹植父子的“建安風骨”,阮籍、嵇康等人的玄言詩,以及李白、杜甫之前最傑齣的田園詩人陶淵明的藝術成就。他們的作品,不僅是對時代的迴響,更是對個體生命體驗的深刻抒發。 散文方麵,玄言散文的盛行,如《世說新語》等,以其精妙的語言、犀利的人物刻畫,展現瞭魏晉士人的風流與智慧。本書將品讀這些經典篇章,分析其藝術特色與文化內涵。 駢文的興盛,以其對聲律、對偶的極緻追求,標誌著中國古典散文藝術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度。本書將梳理駢文的發展脈絡,介紹其代錶作傢及其作品。 書法藝術在這一時期也達到瞭一個空前的高度。王羲之的行書,被譽為“書聖”,其飄逸灑脫的筆法,至今仍是無數書法傢的楷模。本書將深入分析王羲之及其時代的書法風格,探討“二王”一脈對後世書法的深遠影響。同時,也將介紹其他重要書法傢的成就,如鍾繇、陸機的楷書、草書等,展現這一時期書法藝術的多元與輝煌。 繪畫藝術同樣取得瞭巨大的進步。顧愷之的“以形寫神”,張僧繇的“點睛成龍”的傳說,都標誌著中國繪畫從注重寫實嚮追求神韻的轉變。本書將介紹這一時期的繪畫理論與實踐,分析代錶性畫作的藝術特色,以及其所反映的時代精神。 音樂、舞蹈、雕塑等藝術形式,也在戰亂與融閤中不斷發展,本書也將適當提及,以期呈現更全麵的藝術圖景。 文化的融閤與風俗的變遷 民族大融閤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最顯著的社會特徵之一。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建立與漢族政權的南渡,使得原本涇渭分明的文化開始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漢族的先進生産技術、政治製度、文化思想,對北方各民族産生瞭重要影響;而北方民族的騎射、音樂、服飾等,也豐富瞭漢族的文化內容。本書將考察這一過程中,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閤,例如,北方遊牧民族的音樂對漢族音樂的影響,佛教在北方的傳播與漢化,以及漢族文化如何被北朝統治者所接受與傳承。 士族階層的興起與士人風尚的形成,是這一時期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門閥製度的盛行,使得士人成為政治與文化的主導力量。他們追求清談、玄學,講究風度、品鑒,形成瞭獨特的士人文化。本書將剖析士族階層的社會地位、文化特徵,以及他們所倡導的“名士風流”如何影響瞭當時的社會風尚。 宗教信仰的變遷,尤其是佛教的興盛,對社會生活産生瞭廣泛影響。寺院經濟的發展,佛教藝術的繁榮,佛教對民眾道德觀念、生死觀的影響,都將是本書考察的重點。同時,道教的傳播也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與精神追求。 生活習俗的變遷,如服飾、飲食、婚喪嫁娶等,也反映瞭文化的融閤與時代的特徵。本書將通過史料的梳理,描繪齣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幅幅生動畫麵。 曆史的遺産與文明的傳承 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政治上動蕩不安,但其在文化上卻為後來的隋唐盛世奠定瞭堅實的基礎。玄學的探索為宋明理學提供瞭思想資源,佛教的中國化為後世的宗教發展開闢瞭道路,文學藝術的創新為後世的創作樹立瞭典範。可以說,這是一個充滿“創造性破壞”的時代,在舊的秩序瓦解的同時,新的文化種子正在孕育生長。 本書旨在以宏觀的視角,梳理這一時期漢族文明發展的脈絡,分析其內在的邏輯與規律。通過對思想、文學、藝術、宗教、社會生活等各個層麵的深入考察,力求展現一個真實、鮮活、充滿魅力的中古中國文化圖景。它既是曆史長河中的一段波摺,更是中華文明在新時代孕育新生、鳳凰涅槃的輝煌篇章。閱讀本書,如同穿越時空的門扉,與那些時代的智者、藝術傢、以及平凡的百姓對話,感受那份曆經滄桑卻依舊風姿卓絕的文明之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讀完的這本《魏晉南北朝文化史(精)》,與其說是一本學術著作,不如說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盛宴。作者的文字功底極其深厚,將復雜的曆史背景和文化演變梳理得條理清晰,卻又絲毫不見枯燥乏味。它不像那種堆砌史料的工具書,而更像是一位博學的朋友,在娓娓道來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當時士人精神世界的探討。那種在亂世中對個體生命價值的追尋,對自由精神的渴望,以及在玄學和佛教影響下的生命哲學,都被描繪得淋灕盡緻。 我原本以為這個時期的文化會比較晦澀難懂,但作者巧妙地運用瞭大量的文學作品、書法、繪畫等藝術形式作為例證,使得文化研究變得生動有趣。讀到關於書法的部分,我仿佛能看到王羲之筆下的行雲流水,感受到嵇康的《廣陵散》中所蘊含的孤傲與悲愴。作者並沒有將這些藝術品孤立起來,而是將它們置於當時的社會政治背景和思想潮流中進行解讀,讓我更能理解這些藝術作品的深層意義。這是一種多角度、立體化的文化呈現,讓人在閱讀中不斷獲得新的認知和感悟,真正體會到魏晉南北朝文化的獨特魅力。

评分

這本《魏晉南北朝文化史(精)》著實讓我眼前一亮。初拿到手,就被它厚重的質感和精美的裝幀所吸引,這已經為後續的精神享受奠定瞭基調。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是一種沉靜而又博大的學術氣息。作者以一種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瞭那個在中國曆史上充滿動蕩與創造的特殊時期。我一直對魏晉南北朝的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總覺得那是一個矛盾而又輝煌的時代,士人風流、玄學興盛、佛教傳播、藝術繁榮,然而曆史的記載往往零散,難以窺見全貌。這本書恰恰填補瞭我的這種遺憾。 它沒有采用流水賬式的編年體敘述,而是將文化作為一個整體來考察,從思想、哲學、宗教、文學、藝術、風俗等多個維度進行深入剖析。我尤其欣賞作者對玄學和佛教在中國傳播的論述,這兩股強大的思潮如何相互激蕩,又如何深刻影響瞭當時的士人心靈,書中都有詳盡的闡釋。作者不僅梳理瞭理論脈絡,更通過大量生動的曆史細節和人物故事,將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我仿佛看到瞭竹林七賢在月下飲酒高歌,聽到瞭僧侶們在寺廟中翻譯佛經的悠揚梵唱,感受到瞭石窟造像中蘊含的虔誠與力量。這種“入情入境”的寫作方式,讓我覺得那些古老的人物和思想瞬間鮮活起來,不再是書本上冰冷的文字。

评分

我一直覺得,對一個時代的理解,最根本的還在於對其文化的理解,而這本《魏晉南北朝文化史(精)》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深入挖掘瞭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世界和價值取嚮。作者在書中對於“個性解放”和“主體意識”的探討,在我看來尤為重要。在社會動蕩、政治黑暗的背景下,士人階層開始反思傳統的禮教束縛,追求個人的生命體驗和精神獨立,這種文化上的覺醒,為後世的文化發展奠定瞭重要基礎。 這本書的論述非常嚴謹,但又不失趣味性。作者在分析哲學思想的同時,也會穿插一些生動的曆史故事和人物軼事,使得閱讀過程充滿吸引力。例如,對陶淵明詩歌的解讀,不僅僅停留在字麵意思,更是深入剖析瞭他那種避世歸隱、追求自然的生活態度,這種態度本身就是對那個時代的一種文化迴應。此外,書中對於科技發展,特彆是建築、天文、醫藥等領域的研究,也讓我大開眼界。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立體、鮮活、充滿創造力的魏晉南北朝。

评分

讀完這本《魏晉南北朝文化史(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那個看似混亂不堪的時代,實則孕育瞭中國文化史上最令人驚艷的創造力。作者以一種極其冷靜而又不失激情的筆觸,為我們展現瞭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發展的全景圖。它不僅僅是對曆史的梳理,更是一種對文化精神的探索。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名士風流的描繪,那種超越功名利祿、追求精神自由的風尚,在後來的曆史長河中也鮮有如此純粹的展現。 這本書最讓我覺得“精”之處在於,它能夠將看似零散的文化現象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從玄學清談的哲學思辨,到佛教東漸的思想碰撞,再到文學藝術的繁榮發展,作者都能夠找到其中的內在聯係。它讓我意識到,當時的文化並非是孤立發展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例如,玄學的發展如何為佛教的傳播提供瞭思想土壤,佛教的傳入又如何反過來影響瞭士人的思想觀念,這些精彩的論述,都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文化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史略有瞭解的讀者,我一直覺得魏晉南北朝這段曆史,其文化上的豐富性和獨特性,常常被後世所忽視。而這本《魏晉南北朝文化史(精)》恰恰彌補瞭這一空白,並且是以一種令人驚嘆的深度和廣度。它不僅僅是在列舉曆史事件,而是深入挖掘瞭那個時代文化發展的內在邏輯和深層動力。作者對於當時社會結構變化、政權更迭如何影響文化形態的分析,我個人認為非常到位。 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南北方文化差異及其融閤的論述。在長期的分裂與戰爭中,北方和南方的文化並非簡單地割裂,而是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過程。作者通過對民俗、宗教信仰、文學風格等方麵的比較研究,展現瞭這種復雜而又動態的文化融閤過程。例如,北方遊牧民族的文化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漢族文化,而南方的漢族文化又如何在中原士族的傳承中保持其特色,這些都讓我在閱讀中對中國文化的多元一體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種對文化多樣性及其演變的關注,使得這本書的視野更加宏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