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泓、李力著的《魏晉南北朝文化史(精)》詳細記述該魏晉南北朝時代文化發展的曆史背景,該時代文化的主要特點,以及在思想、學術、教育、典章製度、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禮儀風俗、衣食住行等各文化層麵取得的重要成就及其發展演變情況。本書係統全麵地反映瞭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文化的基本內容、整體風貌和發展曆程。
楊泓、李力著的《魏晉南北朝文化史(精)》對於 魏晉南北朝文化的研究,除依據古代文獻進行梳理分 析,從思想、文學、宗教、藝術、史學以及生活習俗 的變遷、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麵論述 外,又特彆注意以全新的視角,大量吸收和利用文物 考古領域中極為豐富的新發現和研究成果,以充實和 提高我們對這一曆史時期文化內涵的全麵認識和瞭解 。尤其對以往注意不夠,文獻記載較少,而又在這一 曆史時期起過重要作用的鮮卑等古代民族文化,以及 其與漢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融閤、演變情況,加大 瞭分析的篇幅和探究的力度。
楊泓,男,滿族。1935年生於北京市。1953年考入北京大學曆史係考古專門化,1958年畢業。自1958年至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員,並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特聘教授。現擔任《文物》月刊編輯委員會委員和考古月刊編輯委員會顧問。並被聘為**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和全國古籍整理齣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中國美術傢協會會員。 主要研究中國漢唐考古學、中國美術考古和古代**考古。先後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集體編著的《新中國的考古收獲》(文物齣版社,1961)、《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文物齣版社,1984)、《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中國大百科全書齣版社,1986)等書的撰寫工作。自1958年在《文物參考資料》(現《文物》)發錶論文《高句麗壁畫石墓》以來,迄今已在《考古學報》、《考古》、《文物》、《美術研究》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逾300篇。主要學術專著有《中國古**論叢》(文物齣版社,1980;增訂本,1985)、《美術考古半世紀——中國美術考古發現史》(文物齣版社,1997)、《漢唐美術考古和佛教藝術》(科學齣版社,2000)、《中國古兵與美術考古論集》(文物齣版社,2007)等。並與李力閤著《華夏之美——中圍藝術圖鑒》(香港中華書局,1993)和《美源——中國古代藝術之旅》(三聯書店,2008)。
導 言
第一章 三國西晉文化
第一節 學校和經學
第二節 清議到玄學
第三節 五言詩和建安文學
第四節 青瓷的啓示
第五節 蜀郡漆工
第六節 佛教初興
第二章 東晉十六國文化
第一節 草原風貌
第二節 佛典東傳
第三節 涼州模式
第四節 藝術創新
第三章 南朝文化
第一節 江南名都
第二節 佛學發展
第三節 道教傳播
第四節 詩與民歌
第五節 文史新義
第六節 畫傢與畫論
第四章 北朝文化(上)
第一節 鮮卑溯源
第二節 從平城到洛陽
第三節 墓製變遷
第四節 佛法勃興與滅法
第五節 佛教藝術的繁榮
第五章 北朝文化(下)
第一節 北方道教
第二節 北朝文史
第三節 長矟鐵馬
第四節 輿服風習
第六章 中外文化交流
第一節 絲路通暢
第二節 三角緣神獸鏡之謎
第三節 高句麗和百濟
參考文獻
我最近讀完的這本《魏晉南北朝文化史(精)》,與其說是一本學術著作,不如說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盛宴。作者的文字功底極其深厚,將復雜的曆史背景和文化演變梳理得條理清晰,卻又絲毫不見枯燥乏味。它不像那種堆砌史料的工具書,而更像是一位博學的朋友,在娓娓道來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當時士人精神世界的探討。那種在亂世中對個體生命價值的追尋,對自由精神的渴望,以及在玄學和佛教影響下的生命哲學,都被描繪得淋灕盡緻。 我原本以為這個時期的文化會比較晦澀難懂,但作者巧妙地運用瞭大量的文學作品、書法、繪畫等藝術形式作為例證,使得文化研究變得生動有趣。讀到關於書法的部分,我仿佛能看到王羲之筆下的行雲流水,感受到嵇康的《廣陵散》中所蘊含的孤傲與悲愴。作者並沒有將這些藝術品孤立起來,而是將它們置於當時的社會政治背景和思想潮流中進行解讀,讓我更能理解這些藝術作品的深層意義。這是一種多角度、立體化的文化呈現,讓人在閱讀中不斷獲得新的認知和感悟,真正體會到魏晉南北朝文化的獨特魅力。
评分這本《魏晉南北朝文化史(精)》著實讓我眼前一亮。初拿到手,就被它厚重的質感和精美的裝幀所吸引,這已經為後續的精神享受奠定瞭基調。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是一種沉靜而又博大的學術氣息。作者以一種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瞭那個在中國曆史上充滿動蕩與創造的特殊時期。我一直對魏晉南北朝的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總覺得那是一個矛盾而又輝煌的時代,士人風流、玄學興盛、佛教傳播、藝術繁榮,然而曆史的記載往往零散,難以窺見全貌。這本書恰恰填補瞭我的這種遺憾。 它沒有采用流水賬式的編年體敘述,而是將文化作為一個整體來考察,從思想、哲學、宗教、文學、藝術、風俗等多個維度進行深入剖析。我尤其欣賞作者對玄學和佛教在中國傳播的論述,這兩股強大的思潮如何相互激蕩,又如何深刻影響瞭當時的士人心靈,書中都有詳盡的闡釋。作者不僅梳理瞭理論脈絡,更通過大量生動的曆史細節和人物故事,將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我仿佛看到瞭竹林七賢在月下飲酒高歌,聽到瞭僧侶們在寺廟中翻譯佛經的悠揚梵唱,感受到瞭石窟造像中蘊含的虔誠與力量。這種“入情入境”的寫作方式,讓我覺得那些古老的人物和思想瞬間鮮活起來,不再是書本上冰冷的文字。
评分我一直覺得,對一個時代的理解,最根本的還在於對其文化的理解,而這本《魏晉南北朝文化史(精)》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深入挖掘瞭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世界和價值取嚮。作者在書中對於“個性解放”和“主體意識”的探討,在我看來尤為重要。在社會動蕩、政治黑暗的背景下,士人階層開始反思傳統的禮教束縛,追求個人的生命體驗和精神獨立,這種文化上的覺醒,為後世的文化發展奠定瞭重要基礎。 這本書的論述非常嚴謹,但又不失趣味性。作者在分析哲學思想的同時,也會穿插一些生動的曆史故事和人物軼事,使得閱讀過程充滿吸引力。例如,對陶淵明詩歌的解讀,不僅僅停留在字麵意思,更是深入剖析瞭他那種避世歸隱、追求自然的生活態度,這種態度本身就是對那個時代的一種文化迴應。此外,書中對於科技發展,特彆是建築、天文、醫藥等領域的研究,也讓我大開眼界。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立體、鮮活、充滿創造力的魏晉南北朝。
评分讀完這本《魏晉南北朝文化史(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那個看似混亂不堪的時代,實則孕育瞭中國文化史上最令人驚艷的創造力。作者以一種極其冷靜而又不失激情的筆觸,為我們展現瞭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發展的全景圖。它不僅僅是對曆史的梳理,更是一種對文化精神的探索。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名士風流的描繪,那種超越功名利祿、追求精神自由的風尚,在後來的曆史長河中也鮮有如此純粹的展現。 這本書最讓我覺得“精”之處在於,它能夠將看似零散的文化現象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從玄學清談的哲學思辨,到佛教東漸的思想碰撞,再到文學藝術的繁榮發展,作者都能夠找到其中的內在聯係。它讓我意識到,當時的文化並非是孤立發展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例如,玄學的發展如何為佛教的傳播提供瞭思想土壤,佛教的傳入又如何反過來影響瞭士人的思想觀念,這些精彩的論述,都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文化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史略有瞭解的讀者,我一直覺得魏晉南北朝這段曆史,其文化上的豐富性和獨特性,常常被後世所忽視。而這本《魏晉南北朝文化史(精)》恰恰彌補瞭這一空白,並且是以一種令人驚嘆的深度和廣度。它不僅僅是在列舉曆史事件,而是深入挖掘瞭那個時代文化發展的內在邏輯和深層動力。作者對於當時社會結構變化、政權更迭如何影響文化形態的分析,我個人認為非常到位。 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南北方文化差異及其融閤的論述。在長期的分裂與戰爭中,北方和南方的文化並非簡單地割裂,而是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過程。作者通過對民俗、宗教信仰、文學風格等方麵的比較研究,展現瞭這種復雜而又動態的文化融閤過程。例如,北方遊牧民族的文化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漢族文化,而南方的漢族文化又如何在中原士族的傳承中保持其特色,這些都讓我在閱讀中對中國文化的多元一體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種對文化多樣性及其演變的關注,使得這本書的視野更加宏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