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霓裳:華衣美服的形色(彩色圖文本)
定價:25.00元
作者:楊超
齣版社:天津科技翻譯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06-11-01
ISBN:978754332074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可見,禮儀和服章之美同樣是中華文化的特點和外部形式,也是古人洋洋自得之驕傲所在。 麯摺悠遠的華服曆史,五韆年中華服飾演進的神秘脈絡,用文字重現輝煌的華夏人文風貌。今天的我們,這樣來追憶廣袖飄飄的年代。
內容提要
從服裝的遮羞蔽體到代錶等級製度,這一點關於衣裳的文字,試圖嚮你展示似水流年中紅蓮翠袖的嫵媚、羽扇綸巾的儒雅、金戈鐵馬的氣魄,以及你可能不瞭解的曆史中關於服飾的細節。200餘幅精美的彩色插圖,以服飾類彆而非斷代為劃分依據的創作手法,圖文並茂地為你演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服飾文明。
目錄
華夏深衣舒廣袖
——雍容有度的君子之服
趙國強盛之謎
——鬍服騎射與次華服革命
從鄭人買履到謝公齒屐
韆古犢鼻褲禈
小憐玉體橫陳夜
——傾國美人的戎衣情結
錦羅半臂《得寶歌》
霓裳羽衣的盛唐綺夢
緻命的誘惑
——從抹胸到肚兜的傳奇
綉鞋生波
——綉花鞋的愛恨情仇
冠冕堂皇的風雅頌歌
肩挑日月 背負星辰
——閑話十二章
穿在身上的曆史
——中華古代服飾的演進
作者介紹
楊超,網名黨人碑。男,1977年生,河南鄭州人。曾在共青團鄭州市委工作10年,現為河南大學中國古代政治製度史專業研究生。主要作品有長篇曆史評論《落日餘霞》、《甲申遺恨》,論文《從慶元條法事類看宋代懲處假賬製度》、《北宋初期官僚製度漫談》,並寫有專著《熱血漢唐》
文摘
序言
作為一名熱衷於服飾史研究的愛好者,我必須說,這本書的學術嚴謹度和資料的豐富性,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市麵上關於服飾的書籍很多,但大多停留在錶麵的圖樣展示,缺乏對時代背景和工藝技術的深入挖掘。《霓裳》在這方麵做得尤為齣色,它巧妙地將曆史文獻、考古發現和藝術理論結閤起來,構建瞭一個立體的服飾研究體係。我特彆喜歡它對不同朝代服飾風格差異的對比分析,那種邏輯清晰的梳理,讓原本有些模糊的概念變得井井有條。例如,書中對唐代服飾開放氣度和宋代內斂簡約的風格對比,不僅有視覺上的呈現,更有社會思潮對服飾影響的深刻剖析。這種深度思考的引導,使得讀者不隻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能主動地去理解和思考“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風格。對於希望進行更專業研究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份寶貴的參考資料。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簡直是頂級的享受。在如今這個電子閱讀盛行的年代,擁有一本如此精美的紙質書,本身就是一種儀式感。紙張的質地厚實,色彩還原度極高,即便是最細微的色彩過渡和金絲銀綫的反光效果,都能被精準地捕捉下來。我發現自己常常會不自覺地用手去觸摸那些圖片,仿佛能感受到絲綢的滑順和刺綉的粗糲。更棒的是,它的排版設計非常大氣,留白得當,使得每一件“霓裳”都有足夠的空間去呼吸,去展示它們作為藝術品的魅力。這種對“物”本身的尊重,反映瞭齣版方對內容價值的深度認同。即便是對服飾本身興趣不那麼濃厚的朋友,也會被這本書的製作工藝所摺服,它完全可以作為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擺放在書架上,隨時翻閱,都能帶來新的審美愉悅。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流暢自然,完全沒有一般學術著作那種枯燥乏味的刻闆印象。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與讀者進行一場愉快的對話,語言優美而不失精準,既有文學的韻味,又不失考據的嚴謹。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某件服飾的穿著情境時,那種仿佛能看到人物在T颱上自信行走的畫麵感。它成功地打破瞭曆史服飾與現代人之間的隔閡,讓我們意識到,那些古老的布料和剪裁,其實蘊含著永恒的美學原則。閱讀過程是一種享受,而不是負擔。即便是涉及到一些復雜的紡織工藝術語,作者也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解釋,確保瞭即便是門外漢也能輕鬆領會其精髓。這本書真正做到瞭“雅俗共賞”,讓普通讀者也能品味到服飾文化的高雅魅力。
评分這本《霓裳:華衣美服的形色(彩色圖文本)》簡直是視覺的盛宴,尤其是那些對傳統服飾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同好們,絕對不能錯過。我記得我翻開第一頁時就被那精美的彩色插圖給震撼到瞭,那些服裝的紋理、色彩搭配,以及在不同曆史時期和地域背景下的演變,都被細膩地展現齣來。書中的編排非常用心,它不僅僅是一本圖鑒,更像是一部穿越時空的旅行指南。作者似乎對每一個細節都有著近乎偏執的考究,從麵料的選擇到刺綉的針法,再到配飾的搭配,都有詳盡的圖文並茂的解析。我尤其欣賞它在闡釋服飾文化內涵方麵的深度,很多看似尋常的衣著背後,隱藏著復雜的社會符號和審美哲學,這本書把這些都抽絲剝繭地呈現瞭齣來,讀起來既滿足瞭視覺的享受,又獲得瞭知識的充實感。那種對美的追求和對曆史的尊重,在每一頁都溢於言錶,讓人不禁感嘆,原來服飾的世界可以如此博大精深。
评分我嘗試著從一個服裝設計新手的角度來評價這本《霓裳》。坦白說,這對我來說,簡直就是一座移動的靈感寶庫。我過去在尋找設計原型時,常常會陷入當代設計的窠臼,感覺創新乏力。但這本書打開瞭一個全新的世界觀,它展示瞭古代匠人們在有限的材料和技術條件下,所能達到的創造力巔峰。書中對結構剪裁和裝飾母題的解析,給瞭我很多啓發。比如,書中對古代褶襇處理的幾種方式的分析,讓我重新思考瞭服裝的立體塑形問題。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怎麼做”,而是讓你明白“為什麼這樣做會産生這樣的效果”。這種“知其所以然”的教育方式,對於提升實踐技能和審美層次是極其有益的。每當我感覺思路枯竭時,翻開它隨便選一個朝代或一件服飾仔細研究,總能從中汲取到新的活力和方嚮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