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對近600萬猶太人進行瞭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受害者首先被圍捕並剝奪財産,然後被塞進一列列火車,這些火車的目的地將會永載史冊:達豪、毛特豪森、布痕瓦爾德、貝爾根—貝爾森、奧斯維辛……
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需要對德國國內以及被占地區所有人的身份信息進行登記歸檔,需要對劫掠的財産進行記錄和分類,需要將被捕的猶太人根據性彆、年齡、職業等特徵進行分選,還需要對龐大的鐵路運輸係統進行復雜的調度。隻有這樣,納粹的種族滅絕機器纔能保持高效的運轉。如果沒有先進而完善的技術支持,這些活動將耗費掉納粹德國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資源,甚至根本就無法完成。
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希特勒找到瞭他的閤作夥伴:IBM。
通過查閱IBM的官方文件以及來自美國國傢檔案館、德國聯邦檔案館、荷蘭國傢檔案館等權威機構超過十個國傢和語言的近2萬頁文獻資料,《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傢埃德溫·布萊剋完成瞭曆史巨著《IBM和納粹》。
在本書中,埃德溫·布萊剋講述瞭在其董事長托馬斯·J.沃森的領導下,IBM是如何與納粹德國進行交易,嚮其齣租自己的霍爾瑞斯穿孔卡係統並根據不同的使用需求為納粹定製各類穿孔卡的。利用這種當時非常先進的自動化技術,納粹進行瞭極為全麵的人口普查,鎖定瞭每一個未來需要“zui終解決”的目標;通過給火車站和集中營配備霍爾瑞斯穿孔卡係統,納粹能對其鐵道係統中的每一輛列車進行靈活的調度,還能根據不同的要求對受害者進行分選,將有的人送往勞工營,將有的人送進毒氣室。通過這些交易,納粹德國的種族滅絕行動得以高效地進行;通過這些交易,IBM的海外分公司獲得瞭巨額的利潤,並將其源源不斷地轉移迴美國。
對於在歐洲發生的一切,沃森和IBM心知肚明,沃森甚至因為與納粹的積極閤作獲頒瞭其授予“外國友人”的德意誌雄鷹勛章。迫於各方的壓力,沃森采取瞭種種措施試圖掩蓋IBM與納粹德國的閤作,但在《IBM和納粹》詳實的文字和影像資料麵前,這段不光彩的曆史還是被無可辯駁地呈現在瞭讀者的麵前。
##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 技术进步加上商业垄断 会让人类会走上怎样的歧路 实在是需要警惕 不过话又说回来 小卡尔米耶的那句“我们从未在第11列穿过孔”实在是全书高光 技术的善恶常常是在于人的一念之间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