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使用其首創的“文圖學”(Text and Image Studies)視角。上捲選擇《天際烏雲帖》、《黃州寒食帖》、《李白仙詩捲》、《洞庭春色賦》與《中山鬆醪賦》閤捲及《答謝民師論文帖捲》等五種頗具特色的蘇東坡書跡,著重探討其生成機緣、文本內涵。下捲從使用場景、流傳脈絡、和接受影響等角度,進行瞭時空的延展,以“壽蘇會”為核心,講述蘇東坡對後世及周邊國傢的輻射影響。
##文章都是用台大艺术史研究的行文方法 但是一直在寻找在前言中的“文图学”的方法论 —即图像是文本的表现方式,书法有“文”与“图”的双重面向 —到底应用在喇里喏………
评分##三星半。脚注很规范,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线索。但正文写的有点松松垮垮,没有核心的观点,而且有时候节与节之间也没有紧密的联系,上一节是收藏源流,下一节就是诗文赏析了。读完以后的一个感想是:越是看上去有意思的现象,越难写好。另、台北故宫藏的中山松醪赋是伪作。山谷说,他年东坡见之,必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不过是说我妄自尊大一下,对东坡的书法讲了些自己的看法而已,似亦无甚深意。
评分##这就是文图学?????
评分##【题外话:2019-3-20那一堆只读过此书且给五星的用户是传说中的水军?】材料较丰富,“述”有资料价值,但“论”则落虚。序中提到的文图学方法(似也颇受符号学影响)与具体论述稍显脱节。将今见《东坡志林》直接当作《手泽》且未具体论述,遂致阐释的循环。PS.脑海中一直有一轨充满磁性的声音:《国宝档案》带您走进《黄州寒食帖》的传奇一生……存世四帖中,曾有幸目睹寒食帖、二赋合卷、与谢民师书,读《触花笺》亦有共鸣。
评分##第一部分是对苏轼存世真迹书写历史背景、诗文内容、书艺、文艺的考证、赏析;第二部分是对涉及苏轼诗文、真迹、古籍的流传,尤其有意思的是清代开始的“寿苏会”的介绍,很想有时间也搞搞这种文人雅集啊!
评分##【题外话:2019-3-20那一堆只读过此书且给五星的用户是传说中的水军?】材料较丰富,“述”有资料价值,但“论”则落虚。序中提到的文图学方法(似也颇受符号学影响)与具体论述稍显脱节。将今见《东坡志林》直接当作《手泽》且未具体论述,遂致阐释的循环。PS.脑海中一直有一轨充满磁性的声音:《国宝档案》带您走进《黄州寒食帖》的传奇一生……存世四帖中,曾有幸目睹寒食帖、二赋合卷、与谢民师书,读《触花笺》亦有共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