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傳統建築作為衣食住行中的一個支柱,自是其中重要一環。不過對於想要瞭解傳統建築的大眾讀者來說,要麼被建築典籍的古體字及拗口的建築構件名稱所嚇退,要麼被散文化的優美文字弄得雲裏霧裏。似乎存在一個缺口,即以建築設計為視角來審視古建築,從而對當下的建築設計及生活有所啓發。本書試圖以建築設計為視角,迴歸到人的生活與建造活動。一旦迴歸到基本的生活及建造,許多曾經習以為常卻不知所以然的東西,以及需要耗費心神來記憶的那些知識點,一下子便有趣生動起來。於是,個中的生活智慧、建造智慧便不再是冷凍的過期食品,而是應季的生鮮,對當下的建築設計更有營養。在此意義上,本書為填補“缺口”貢獻瞭一方木料。
本書講述瞭中國傳統建築的結構體係、製造技巧和風格沿變等內容,分彆從傳統建築的基本概念、發展曆程、破譯密碼、視聽設計、新生可能和設計啓示等角度入手,具體講解瞭傳統建築的構造處理、空間設計的層次感以及聽覺設計等,迴顧並分析瞭中國傳統建築的發展,特彆是技術進步帶來的變化,解構現當代建築與傳統建築在風格、技術等方麵的關聯,分析瞭中國現當代建築對古建築的傳承與發展,並展望瞭傳統建築的技藝在未來應用的前景。
##开头对中国传统土木建筑的相关概念做出了简单的解释,由浅入深的节奏还是很好的,只是对于完全不懂建筑的萌新来说,这些名目繁杂的结构名词实在是让人头痛不已。后半部分转为对设计理念和思路的剖析,以经典建筑案例来分析古典建筑中隐藏的设计智慧,同时对比现代设计思路,试图为从中寻找出一脉相承的“公式”,并推动古典建筑的复苏。
评分##讲的很详细,不过很多木头结构光看图片和描述还是难以理解。
评分##很好的科普
评分##对于古建筑科普来说还是不错的,字号很大,重点字句都加粗彩色。前半部分比较浅显易懂,后半部分讲到移柱减柱等等的时候,涉及的专业术语太多,还是有点难理解透。总体来说,适合有一点点古建筑基础的朋友阅读,知道一些基本的术语是什么意思后方便理解,如果零基础可能理解困难。本书不是线性叙事,有一些前后对照和系统梳理比较有价值,比如表扬《妖猫传》里的青龙寺。
评分##要是配图再精细些,字体常规点就好了
评分##近现代中国,传统古建筑的建造、研究与发展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断层。日常所见的都是受西方影响的现代化风格建筑,斗栱、榫卯、梁柱式结构等凝聚了数千年智慧的精髓已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 在或精巧、或大气的外观之下,在不用一个钉子支撑起一间房间的榫卯结构设计之中,中国古建筑蕴藏了跨越五千年的设计智慧。除了美观之外,如何合理运用各种不同的木质材料、让建筑充分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让建筑适应环境等,都包含着各代工匠的心血与创意。 近年来,随着大家重拾对国学和传统文化的重视,一系列古风建筑、仿古建筑又有重新兴起的态势,但许多都存在仅有形、没有神的问题,甚至只是堆砌古代元素,欠缺合理性和亮点。如何汲取传统建筑的精髓,结合当代的文化信号,延续古人的建筑智慧,才是保留中国古建筑之魂最重要的启发。
评分##可能是因为比较正式的缘故,没有作者在知乎上的文章生动简明
评分##更多的是透过老师自身的研究方向,带领我们透过建筑的“骨相美”发掘创造力带来的沿袭和变革,在快速化节奏的当今社会里,以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审视如何传承古老木头建筑底下的智慧,并为我们所用,造福子孙后代,或许与我是一个薪火相传的种子,等待时光的洗刷,然后在他处发芽成长。
评分##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特别喜欢作者开篇所说:关注中国古建筑时,完全是因为其中所蕴含的那些能够超越时代的建造的智慧与设计的质量。严格来说本书不能算是科普,干货实在太多,全书有大量的专业术语词汇,虽然多数有通俗易懂的解释,但仍然需要有中国古建筑的基础知识。前五章读起来没有太多难度,作者娓娓道来,读的津津有味,但最后一章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实在有点困难。结合作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恐怕最后一章才是作者学术实力的体现。书中插图说实话质量不是特别高,尤其是后几章大量仰视轴测图没有解释说明的标签,理解起来颇有难度。整体来说是非常精彩、收获颇丰的一本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