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是一個全球性現象:每一個與國際金融與商品市場相聯係的經濟體都受到瞭衝擊。本書不僅意在錶明中國無法逃避資金流動和貿易急劇下降的後果,而且還提供瞭一個理解現代中國曆史的新視角。大蕭條是現代中國的分水嶺。在以金本位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係中,中國是唯一使用銀本位的國傢。國際銀價的波動侵蝕瞭中國的貨幣體係,並破壞著中國的經濟穩定。為瞭應對嚴重的通貨緊縮,國傢對市場從自由放任轉嚮調控乾預。用不同的外匯標準構建新的貨幣體係,要求審慎的政府管理;最終經濟復蘇與幣製改革的進程導緻瞭整個中國經濟政治化。通過對大蕭條衝擊與其後經濟復蘇過程的分析,本書考察瞭中國與世界經濟關聯下國傢—市場關係的轉變。
##大学时候为数不多好好看过的学术方面的书
评分##本书将大萧条看作是现代中国形成过程的分水岭,其两个研究视角非常独特。一是把中国放在世界经济的历史中考察,特别是重视国内政策与国际经济的关联。从19世纪后期形成的中国现代经济是一种“对外开放”的格局,与世界经济的变化息息相关,如银本位中国币值与世界白银市场的关联以及大萧条所带来的白银价格波动是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的重要动力之一。二是对现代中国的政府市场关系进行批判的透视。作者以缫丝业和棉织业为例重点厘清了当时中国经济的几个主要关系,包括城乡关系、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书中对大萧条时代中国经历的生动描述,特别是币制改革与汇率稳定、过度放贷与金融风险、国际流动资本与金融稳定、房地产热与泡沫化、政府与市场协作关系等问题的分析,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评分 评分##我能顺利读完这本书,耐心回答我的弱智问题的爸爸和经济学系的朋友功不可没????????
评分##极具参考价值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