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亞曾被視為世界的盡頭,貧瘠、荒蕪、寒冷,遠離已知的“文明世界”。但隨著商貿的發展和土地的墾殖,自16世紀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湧入這片充滿未知的“極北之地”。從嘎吱作響的四輪馬車到西伯利亞鐵路上呼嘯而過的列車,一代代商人、士兵、工人、囚犯、探險傢、科研人員跋涉至此,與惡劣的自然環境博弈,同殘酷的生存條件抗爭,勾勒齣探索、徵服、開發西伯利亞的波瀾畫捲。
本書作者埃裏剋·奧斯利曾多次前往西伯利亞,親自用腳步丈量那些他筆下的章節,讓我們真切地看到在16至20世紀末幾百年的時間裏,西伯利亞如何從無人問津到舉重若輕。這裏有奇跡也有苦難,有英雄也有惡棍,他們共同塑造瞭這片土地,譜寫齣這部悲愴但又恢弘的極地史詩。
##俄罗斯面积这么大,也不是一天就完成了。从最开始的欧洲小国,一步步发展成为面积第一的大国,中间也走过很多曲折的路。从最开始的最强财团的支持,到中期几位帝王的强力推进,加上一群为了探索未知世界而豁出命去的各种学者,再到后来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发展,等等因素吧,让亚洲横贯东西的西伯利亚,有了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是人面前。这是一部巨著,一部漫长的历史,阅读的时候,中间好多激动人心的时刻很让人收到鼓舞。
评分 评分##《极北之地》的副标题是“西伯利亚史诗”,它是本线性的、系统的、完整的对西伯利亚历史的梳理。但其中很有意思的部分是,有些“阶段性”的内容放在“历史长线进程”中才显得愈发有意思。 例如“美国对西部的征服与俄国对远东的征服在历史和地理上是如此惊人的相似。两国以同样的步子越过广袤的处女地,来到了太平洋的岸边......” 且在西伯利亚的阿穆尔河,1857年俄美一度合资成立公司经营此地贸易,当初的眉来眼去、目标一致、两国相投契,放在日后的一个世纪再来看,世界上最大的两方霸主进入冷战局面,全世界囿于极权势力之下,看美苏厮杀。 百年长吗?挺长的。但放在历史中,这种阶段性的感情的朝秦暮楚真是有意思啊。历史的魅力。
评分##罗蒙诺索夫说“俄国的未来取决于西伯利亚”,想了解俄罗斯史,西伯利亚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西伯利亚曾像俄版的“宁古塔”,它偏远寒冷环境恶劣,是罪人们的流放之地。后来政府先跟着商人和丛林行者的脚步扩张版图,到后来政府主导投资探索建设,从野蛮扩张到现代化推进,西伯利亚揭开了神秘面纱。战斗民族不是吹的,西伯利亚的发展让俄国跻身强国之列,也让我国苦难史又多添了一笔,书里会有提及,毕竟他们侵占的并不比欧洲那几个和小日子少。似段子的一些故事叙述也让阅读多了几分趣味性。不过书真的是够厚重,只适合在家静静看,有一些小虫子,不影响整体阅读。
评分##对国内读者来说,关于西伯利亚的认知往往与沙皇流放政治犯相关(可与《死屋》对照阅读),西伯利亚因此也就成了蛮荒与苦难的同义词。然而,这并非全部真相。“西伯利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而非静止的范围,随着俄国人、英国人等族群的探索而不断再定义。沙皇、商人、传教士、政客在其间演绎了各式各样的大戏,没有西伯利亚的俄国历史是难以想象的。
评分 评分##小贵,花了我105大洋,是西伯利亚的故事,对这方面感兴趣的《帝国之裘》《库页岛往事》也值得一读。
评分##许多人对于西伯利亚的印象概括来讲就是:冷到极致、地广人稀、矿产森林资源丰富且充满神秘色彩。事实上,西伯利亚并不是一个特定地理位置,而是一个广阔的地域,大致的位置在乌拉尔山脉以西,中国北部、外蒙古、哈萨克斯坦到北极。这里曾是反沙皇专制制度起义的十二月党人与19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流放地,对陀翁作品稍有涉猎的读者对《罪与罚》《白痴》《群魔》三部长篇小说不会陌生,正是在流放西伯利亚的6年光阴中,陀氏为后人留下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时至今日,当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翻开这些凝聚着血与泪的字句,是否也会对这片广袤而寒冷的《极北之地》上发生过的那些故事产生那么些许的好奇之心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