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好你的學術之路

如何走好你的學術之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唐·J. 韋伯
圖書標籤: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前言:我们该如何加强研究?
第一部分要点
1. 大量阅读!
2. 每天写点东西
3. 放弃项目
4. 交谈、讨论和辩论
5. 不停地展示
6. 反复试错
7. 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
8. 接受和提供建议
9. 腾出时间做研究
10. 了解你的读者/受众
第二部分你会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候找到灵感
11. 好研究是偶然出现的
12. 定期做研究,但是不要筋疲力尽
13. 做研究要经常休息(每45分钟一次)
14. 锻炼
15. 了解自己在合作研究中的优势
16. 问不平常的问题,才能发现不平常的事物
17. 读、写、重读、重写
18. 在不同的经历中茁壮成长
19. 打磨论文需要很长时间
20. 学会从研究中抽出时间
第三部分 扩充你的方法工具箱
21. 计量经济学
22. 统计学
23. 问卷
24. 访谈
25. 焦点小组
26. 让学生了解你对项目的看法
27. 人类学
28. 睁大眼睛!
29. 放宽假设
30. 跟大众交谈,试图理解他们的看法
第四部分 额外培训能扩展思维
31. 计量经济学和其他定量研究方法培训
32. 定性研究方法培训
33. 开展培训,拓展他人的思维
34. 教师培训
35. 参加会议也算培训
36. 审查博士/硕士生论文
37. 开展大胆的研究
38. 参加不同主题的讲座和演讲
39. 跨学科和多学科互动
40. 学会排除干扰
第五部分 同行与协作
41. 不同的人会为科研团队带来不同的要素
42. 跟学习榜样合作
43. 跟你可以教导的人合作
44. 跟你乐意合作的人合作
45. 请人阅读你的论文
46. 阅读并探讨彼此的论文
47. 了解时事
48. 积极参加员工研讨会
49. 组织院系的员工研讨会
50. 组织研讨会
第六部分 会议
51. 规划会议出席情况
52. 适当聆听听众的提问
53. 尽量多参加会议
54. 参加社交活动的重要性
55. 做真实的自己,享受会议的乐趣
56. 在领域内确立名声
57. 全面展示自己的贡献,但不要言过其实
58. 在其他员工研讨会上展示自己的论文
59. 成为参谋能强化网络联系
60. 主动提出组织相关会议
第七部分 期刊循环:审核并提交论文
61. 尽量不拒绝评审邀请
62. 评审时要有批判性,严格要求,但也要保持谦恭
63. 厚着脸皮问难题
64. 勿在无法胜任的情况下接受评审邀请
65. 从自己评审的论文中学习
66. 让相关期刊的编辑团队认识自己
67. 要理解每份期刊都有不同的研究重点
68. 注意论证连贯性的重要性
69. 尝试用同样的批判性眼光评审自己的论文
70. 将论文提交给适合的期刊
第八部分 教学
71. 教授跟你的研究相关的课题
72. 教授对你有用的内容
73. 了解其他相似模块的内容广度
74. 围绕主题阅读
75. 质疑潜在假设
76. 尝试以多元化方式教学
77. 确保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而非只知其然)
78. 教学团队里要有你的学习榜样
79. 了解对常见话题的批评
80. 跟学生互动,他们也会跟你互动
第九部分 学术研究跟外部资助的工作息息相关
81. 要意识到外部资助的工作会占用学术研究时间
82. 现在是你从事这项工作的最佳时期吗?
83. 只参加能出版学术作品的资助活动
84. 与他人合作开展外部资助项目
85. 确定合约方的需求
86. 事实、解释和政治修辞
87. 准备向非学术群体展示信息
88. 跟你想支持的组织建立联系
89. 资助方为何要专门联系你?
90. 你能承受不从事外部资助研究造成的后果吗?
第十部分 影响
91. 跟现实世界建立联系
92. 外部互动和知识交流
93. 研究实际、有用的问题
94. 了解你的研究有哪些用途
95. 从事无报酬 / 回报的志愿活动
96. 证明你促使他人改变了行为
97. 跟非学术群体 / 政策制定者合作
98. 你的研究的相关性和影响将不断发展、扩大和缩小
99. 推广你的研究结果
100. 跟媒体打交道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學者推薦】

本書對於研究生和青年教師來說,是一本重要的學術寫作指南;對於大學管理者和學科帶頭人來說,是一本非常實用的培訓手冊。如何産齣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如何平衡教學與科研的關係?如何進行同行協作?如何提升高校對外部的影響?研究者個人和研究機構都能夠從這本書中找到最閤適的解決方案 。

—— 孫華,北京大學教授,《學術寫作與錶達》通識核心課主持人

這本書擊中瞭當前青年學者與研究生的痛點——學術焦慮。雖然有誌於學術,但是治學之路絕非坦途,不是所有人都能摸著石頭成功過河的。作者所列的建議,既有在認知上提升對於學術工作的認識,也有在實踐上建構共同體的卓見,更有在情感上保護學術熱情的高招。我相信,這本書的讀者如果能夠知行閤一,是可以在學術上走齣一條光明大道的。

—— 鄭偉平,廈門大學哲學係副係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書手把手地引導學者成長,充分體現瞭批判性思維的特徵與魅力。無論對於學術研究的初學者,還是擁有一定經驗的年輕學者以及學術帶頭人、研究機構的管理者來說,本書都可謂難得一遇的“指南車”。我願嚮所有有誌於學術之路的讀者推薦這本文不甚深、詞不甚俗、常讀常新的方法書。

—— 楊果,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科學中心寫作與交流課程教研室主任

從讀研究生開始算起,我在學術道路上整整摸爬二十年瞭。閱讀這本書的時候,經常有一種醍醐灌頂的通透感,潛意識中也時常有一個聲音,“如果能早點兒領悟到這本書中的奧妙,這二十年的路可以走得更好、更快些”。現在,我願意把它推薦給我的學生和年輕的同事,然後跟他們一起大步快跑。

—— 黃偉,北京語言大學語言科學院計量語言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編輯推薦】

★北京大學孫華教授、廈門大學鄭偉平教授、南方科技大學楊果副教授、北京語言大學黃偉研究員誠摯推薦。

★眾多資深學者幾十年來工作中的經驗、樂事、反思與成就,毫無保留與你分享。

★獲取研究靈感、擴充研究方法、拓展研究思維、有效同行協作、參與學術會議、發錶期刊論文、協調教學與科研、擴大研究影響、應對外部資助,涉及各個學術環節,全方位指導走好學術之路的每一步。

★對於博士生、青年教師來說,本書可指點迷津,助力確定研究方嚮、順利發錶論文、緩解學術壓力;對於陷入瓶頸的資深研究者來說,本書可助力提高産齣速度,讓研究重迴正軌。

【內容簡介】

本書為一本開創性學術指南,涉及瞭一個在眾多研究方法類著作中從未被過多討論的領域:如何增強學術研究者的研究潛能和成就。

為何有的學者在從事研究活動時更加成功?研究者可以參加哪些活動來提升自身和其他人的研究質量?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管理經濟學講席教授唐·J. 韋伯以專傢的視角,匯編瞭無數備受尊敬的“過來人”的心得體會,即來自不同大學的不同研究環境的優秀學者的經驗與反思,並結閤自身幾十年來的經曆、觀察、聽說或采用過的公開或未公開的實踐,從實際齣發總結齣瞭100條實用建議,旨在指導學術研究者産齣更高質量的研究成果,並在未來實現更大的目標:有目的地共同提升社會研究成果的質量。

對於剛入行,想瞭解最佳研究實踐的博士生、青年教師來說,本書是必備的學術生活指南。對於迷失方嚮、想讓研究重迴正軌的資深學者來說,本書可指點迷津,助力提升研究産齣速率,增加研究成果在高質量期刊上的發錶概率。

用户评价

评分

##很详细的建议,一共一百条,每条篇幅不长,很基础,但基础的常常是重要的、会被忽略的东西。

评分

评分

评分

##解决困扰的一本好书

评分

评分

评分

##有学术入门时期的相关指导,也有给资深研究者的建议,常翻常新,推荐~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