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中的作物遷徙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遷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白馥蘭(Francesca Bray)
圖書標籤: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导论
农作物景观和历史
农作物景观概述
迁移与停留在原地
厚度与物性:超越人类历史
农作物景观的功能
农作物景观的影响
注释
第一章 时间
1.1 椰枣
1.1.1 起源故事
1.1.2 骆驼、贸易和资本主义
1.1.3 历史、废墟和怀旧的花园
1.1.4 加利福尼亚:根深蒂固的农业综合企业
1.2 烟草的生命与时间
1.3 水稻:生命周期和深度历史
1.4 内卷、勤勉革命和全球史的时间性
1.5 快与慢:绿色革命和可持续的截根苗
1.6 可可树的社会生活
1.7 中国的粟:一种农作物景观的全盛期、来世与复兴
注释
第二章 地点
2.1 泡沫、鳞茎和补偿:郁金香在资本主义历史中的位置
2.1.1 昙花一现的岁月
2.1.2 传统郁金香
2.1.3 奥斯曼郁金香
2.1.4 品味与市场
2.2 狂野的小麦西部:西部小麦景观
2.2.1 众多小麦景观
2.2.2 相互关联的小麦景观
2.2.3 小麦品种和暴力的西部
2.3 块茎的传播
2.3.1 “永远饥饿,从不贪婪”
2.3.2 块茎和历史
2.4 茶:当地农作物景观、全球市场
2.4.1 中国的砧木
2.4.2 印度的嫁接
2.4.3 地点、权力和控制
2.4.4 推广模型
2.4.5 价值、地点和距离
注释
第三章 规模
3.1 关于规模的正统观念:越大越好还是小即是美
3.1.1 英国农业革命
3.1.2 现代与后现代的正统观念
3.2 烟草波动:规模的实地变化
3.2.1 烟草行业越做越大
3.2.2 黑奴解放与种植规模下降
3.2.3 农场再种植
3.3 咖啡拼图:多种实地规模
3.3.1 咖啡:一段历史
3.3.2 埃塞俄比亚:历史的环环相扣
3.4 茶与意识形态:力求规模
3.4.1 放大中国模式:技术阻力
3.4.2 植物功能可见性
3.5 浑水
3.5.1 水、电和生活
3.5.2 水稻耕种
3.5.3 旱地农业
注释
第四章 行动者
4.1 橡胶与暴力
4.1.1 森林里的橡胶
4.1.2 天然橡胶
4.1.3 小农的能动性
4.2 金鸡纳:能动性与知识历史
4.2.1 树皮和安第斯知识
4.2.2 奎宁如银
4.2.3 金鸡纳的植物学与帝国政治
4.2.4 荷兰帝国对生物碱的垄断
4.3 像大象一样观察
4.3.1 战士
4.3.2 仆人
4.3.3 纠缠的能动性
4.4 棉花市场和农作物景观:未来行动
4.4.1 传统行动者:植物、土壤和农场主
4.4.2 引入其他行动者:迁移中的象鼻虫
4.4.3 行动者:未来行为与期货法令
4.4.4 重新分配能动性
4.5 人类世和桉树
4.5.1 纵火树
4.5.2 种植园政治
注释
第五章 组成
5.1 废墟中的柑橘
5.2 “有待锻造的武器”:全球资本主义漫长历史中的块茎
5.2.1 喂养和培养劳动力
5.2.2 痛苦之源还是幸福之源:廉价淀粉政治经济学和道德
5.3 工人合作社
5.3.1 照顾与分享
5.3.2 混合栽培
5.3.3 农作物轮作
5.3.4 玉米田里的牛
5.4 杂草
5.5 迁移中的万寿菊和意义
注释
第六章 繁殖
6.1 育种
6.1.1 农作物多样性和纯系
6.1.2 植物育种和纳粹帝国雄心
6.2 混合
6.2.1 酱油之国
6.2.2 波特酒:混合和品牌化
6.3 回收废物
6.3.1 腰果苹果和坚果:腰果的(再)生产
6.3.2 乔治 · 华盛顿 · 卡弗与废物回收
6.3.3 农业遗产:从历史的垃圾堆到未来的驱动力
注释
结语 作物之外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本書通過詳細解剖植物變成作物後,文化和意義層麵的轉變,探究農業對人類的影響。

這本書主要反對瞭史學界被歐洲中心主義統治的現象,采取瞭多文明比較的視野,對中國的粟種植,輪種,農作物多樣化交口稱贊。本書也是一本技術史類的圖書,作者對植物的物性進行瞭曆史性剖析。

著名海外漢學傢、李約瑟的學生白馥蘭,及其夥伴芭芭拉·哈恩、約翰·博斯科·盧杜薩米、蒂亞戈·薩拉瓦共同進行的農業人類學研究。對比不同文明視野下的農業智慧,發掘鮮為人知的農業文明:中東的鬱金香品種研發係統領先世界幾百年;阿拉伯的椰棗綠洲文明包羅萬象、兼收並蓄;令亞洲古文明勃興的灌溉工程、改變西方人飲食習慣的可可豆、創造綠洲文明的椰棗樹、日本小農的手作醬油、鼓勵瞭愛爾蘭民族主義運動的土豆……農業改變世界的同時,世界也重塑著農業

世界曆史協會本特利圖書奬、技術史學會埃德爾斯坦奬獲奬圖書,現代版《齊民要術》。貫通韆年,農業技術與文明的全球互動,農作物身上承載的農業智慧如何通過全球貿易交換傳播。被忽視的農業智慧如何解決地球資源枯竭、糧食短缺的問題

著名海外漢學傢、李約瑟的學生白馥蘭的農業人類學研究,對比不同文明視野下的農業智慧,發掘鮮為人知的農業文明,中東的鬱金香品種研發係統;阿拉伯的椰棗綠洲文明包羅萬象、兼收並蓄。令亞洲古文明勃興的灌溉工程、改變西方人飲食習慣的可可豆、創造綠洲文明的椰棗樹、日本小農的手作醬油、鼓勵瞭愛爾蘭民族主義運動的土豆……農業改變世界的同時,世界也重塑著農業。

中科院研究員審校和推薦,值得成為教材的農業史圖書。以史無前例的去歐洲中心化的視角,對農業技術與人類製度、文化和傳統的影響進行深入剖析。之前從來沒有一本曆史書把阿拉伯地區、中東、東南亞和南美洲作為主角凝結製度、知識、風尚、市場、生物特性,展現參差多態的農業文明間,持續韆年的交流對話。

從鬱金香到可可豆,闡明植物特性、農業産業、種植技術、農業製度等領域間錯綜復雜的關係,揭示史學界宏觀敘事的狹隘性,發掘被壓抑和忽視的亞洲、非洲、美洲文明中,應環境和時代而變的農業智慧。

專業評論:

白馥蘭教授及其閤作者精選一係列農作物為案例,以“農作物景觀”為主要分析工具,書寫齣一部新穎的農作物及相關技術和物質文化的全球史。該書的敘事框架、分析方法和學術見解值得科技史學者與其他曆史學者關注、藉鑒。——張柏春(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原所長)

把非人的生命形式和物種引為曆史故事的主角,已非特彆新鮮的敘事論說手法,但白馥蘭團隊這部作品的立意、取景、構圖依然令人耳目一新。作者憑藉深厚的農業曆史研究功底,兼取人類學、生態學、經濟學乃至環境史學思想知識,以物設題,因物製宜,通過講述和解說典型作物的世界遷徙,呈現文明與自然兩大係統之間錯綜復雜的生命聯係和利益糾纏。——王利華(南開大學教授)

植物沒有腿,但有時比人走得更遠。農業曆史人類學傢白馥蘭教授和她的團隊,從曆史行動者和地理的聯係這一全新的角度齣發,對水稻、小麥等近20種作物在世界範圍內的擴張或退縮,做瞭大尺度長時段、深入而又細緻的研究,構建瞭一種全新的世界農業曆史圖景,為讀者打開瞭一扇瞭解世界農業“非殖民化”曆史的視窗。——.曾雄生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農業博物館特聘研究員)

一部全球史領域的巨著。本書追溯瞭從榖物到萬壽菊等商品及其種植技術在全球作物格局中的遷徙,賦予瞭作物動力和生命,並解釋瞭為什麼有些作物存活下來,有些卻沒有。本書將四位作者的專業知識匯集到深入的對話中,將一係列令人驚嘆的地方和現象整閤到六個新穎的類彆中,在內容豐富的農業、商業和環境的交叉學科中開闢瞭新的領域。——杜博思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世界曆史協會本特利圖書奬、技術史學會埃德爾斯坦奬。李約瑟弟子、著名漢學傢白馥蘭新作,聚焦亞洲、中東和南美洲被忽視的本土農業文明。人類與農作物從來都是相互塑造的。

作者簡介:

[英]白馥蘭(Francesca Bray)

當代國際漢學界、社會人類學界、科技史學界的重要學者,師承李約瑟。國際科學史學會主席,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院成員,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愛丁堡大學榮休教授,也是列奧納多·達·芬奇奬章的獲得者。著有《中國科學技術史·農業分冊》(李約瑟主編)《稻米經濟:亞洲社會的技術與發展》《技術與性彆:晚期帝製中國的權力經緯》《世界文明中的技術》等。

[美]芭芭拉·哈恩( Barbara Hahn)

得剋薩斯理工大學曆史學教授

[印]約翰·博斯剋·盧杜薩米(John Bosco Lourdusamy)

印度理工學院馬德拉斯分校曆史學教授

[美]蒂亞戈·薩拉瓦(Tiago Saraiva)

德雷塞爾大學曆史學教授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