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圖書內容層麵的復製變得愈來愈容易的今天,一本有閱讀價值的書可以化身韆萬,不再稀缺。但讀書的人在其上麵留下的痕跡,纔是使一本書變得有個性、變得獨一無二、變得富於意味的決定因素。
☆“書自有其命運”,有其遇與不遇,直至它找到能領悟其意義的讀者。在炮火戰亂、貲財俗務、愛恨嗔癡之外,尚有一小片安靜可在書裏覓得。翻開書頁,讀書人將為前輩學者治學之精勤所打動、所感染,亦當因此而有異代相知之感。
《西書東藏:中國文化名傢的外文藏書》記述中國現代37位著名學者、作傢、文化人曾經讀過、收藏過的西文書,這些書後來又都成為作者的收藏。
在中國,對古籍的研究、書寫自來多矣,而對近代以來境內流傳的外文書的研究,還沒有過如本書這樣的作品。
作者選取的37位人物均是在1912年至1949年這一時段中有過重要經曆的知識分子。書中第一個人物顔惠慶,1912 年時35 歲,被擢升為外交部次長;最後一個人物夏誌清,1949 年時28歲,正在美國耶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作者細心鈎稽書背後的曆史,依據實物講述名傢的閱讀和藏書故事,做“知識的考掘”,意在挖掘思想、觀念、知識的脈絡,實有思想層麵深刻的意義。
在寫法上,本書采取“書話”的方式,不故作高深;著重事實的講述,謹守實證的邊界,不做理論的推闡。隨書附入大量書影,全彩印刷,可供讀者參考和鑒賞。“閱讀史的意義就藏在從未裁開的書頁與密密麻麻的批注之中。”
##文虽短,极见功力,非积学深厚者不能为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作者通过民国学人、名人收藏的西文图书,考察了每个人的阅读史与其藏书之间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阅读史也就是学人的心灵史,作者不单是研究藏书的文化史本身,而是在在处处体验、感受着民国学人在历史大潮中的现场感,还常常抒发对他们命运、遭际的深深感慨。考据藏书的情况非常见作者的深厚近代学术史的功力,但字里行间又是有温度的阅读史、藏书史。
评分##孔网淘书手记
评分##看书影津津有味
评分上海书展购入的唯一一册书籍,文章都收束得很妥帖。纸质书还是过分私人的东西,外文书尤甚,一读评注书主人的外文程度便无所遁形。相比之下,只杀了书头不曾终卷都是小事情(毕竟这确实再正常不过了)。取材年代以民国为限,49年以后的颠沛流离、风风雨雨全隐在字里行间,何尝不是一种金石录后序。记张若名、杨刚二位女士的文章,从普鲁斯特到高尔基,文末唤起无限感慨。「借书一瓻」。
评分##看似容易成实难,读上去易懂并不代表容易写,前提条件有几个:一外文好,我即无此条件,所以西书未必是秘笈,首要要认得书和英文签名等;二有书缘,有些名人可遇不可求;三要有钱,乔兄不俗气,未记书价,窃以为肯定不是个个捡漏或白菜价,遇而不得,无他,囊中羞涩耳;四会做文章,书精彩,恐学力不逮,书平常,难出深度,以西书为引子,谈民国学人逸闻,有长短、峰谷非易事,能出成一本书,实在不易。唯一担忧,书影、考证被无良书商利用,造出赝品来,辨伪更难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