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美國百佳新聞作品TOP1
普利策奬得主首次揭示原子彈爆炸真相
六個普通人的故事,幾代人的創傷記憶
原子彈的無聲閃光,今日之警世預言
◎作品看點
★ 20世紀美國百佳新聞作品TOP1。1946年,《紐約客》專號發錶《廣島》,首印4萬冊雜誌在一天內銷售一空;後圖書版上市,首印25萬冊在一周內售罄,並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截至1993年作者赫西去世時已銷售350萬冊。1999年,紐約大學新聞係評選齣“美國20世紀最偉大的100部新聞作品”,《廣島》名列首位。直到今天,《廣島》仍是美國大學生和中學生的必讀書。
★ 原子彈爆炸真相首次深度呈現。美國在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後,全世界都將目光聚焦到美國研發的“新型武器”以及對日取得的勝利,盡管多傢媒體派駐有隨軍記者報道對日作戰,但迫於新聞管控以及報道立場,對於原子彈造成的危害,少有人提及。約翰·赫西親赴廣島,第一次將原子彈爆炸的真相呈現在世人麵前。
★ 普利策奬得主開創性書寫方式。“二戰”期間,作為戰地記者,作者不斷往返於歐亞大陸,憑藉以戰場為素材的小說《阿達諾之鍾》獲普利策奬。作為“新新聞”寫作最早的踐行者之一,作者將文學寫作手法運用於新聞報道,以冷靜、剋製而充滿細節的報道將讀者帶進核爆後的廣島。
★ 戰爭宏大敘事背後,六個普通人的故事。 在美國及全世界都沉浸在對日使用原子彈終結瞭戰爭的背景下,作者帶我們走進1945年8月6日清晨東亞罐頭廠人事部女職員佐佐木敏子的辦公室、私人醫生藤井正和的診所門廊、裁縫遺孀中村初代的廚房、傳教士剋萊因佐格神父所在的教會、年輕外科醫生佐佐木輝文所在醫院的走廊以及牧師榖本清剛到的一個富人傢門口,跟隨他們的視綫和腳步,走進核爆發生當日的廣島以及一年內他們的經曆。
★ 四十年的創傷記憶,“戰爭之下人人都是受害者”。四十年後,作者再赴廣島,續寫六個普通人的故事:或勉力維持著生計,或絕口不提四十年前的經曆,或緻力於幫助其他“被爆者”。不時發作的身體、精神癥狀時時讓他們重迴四十年前的核爆一刻。“被爆者”的平均壽命為62歲,一生忍受著時斷時續的虛弱、偶發性頭痛、消化問題以及來自他人的歧視。
★ 核戰的末日呈現,今日之警世預言。一道無聲的閃光後,大火裏的城市,倒塌的房屋,脫落的皮膚,熔化的眼球……1946年,作者已將核戰末日呈現在我們眼前,在各國擴充核武軍備、戰爭不斷的當下,《廣島》仍是一則警示預言,提醒著我們世界的創傷記憶以及核戰將給全人類帶來的末日景象。
◎內容簡介
日本當地時間1945年8月6日早8時15分整,一枚“新型炸彈”在廣島上空爆炸。隨著一道無聲的閃光,30萬普通市民的人生被徹底改變。
近一年後,當美國國內已經放棄瞭對廣島的關注,普遍支持對日使用原子彈,普利策奬得主約翰·赫西親赴廣島調查原子彈爆炸,將讀者帶迴那個明媚的夏日清晨,與6個普通人一起走進他們的廚房、通勤電車、辦公室,見證他們在同一時刻的經曆以及40年的人生軌跡。
◎圖書推薦
我相信赫西先生已經為(原子彈的)可怕後果描繪瞭一幅真實的圖景。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關於這本書,沒有什麼能與書中的內容相提並論。它為自己代言,並以一種令人難忘的方式為人類代言。
——《紐約時報》
《廣島》的故事成為我們思考世界大戰和核浩劫的一部分。
——《紐約客》
《廣島》是戰爭中誕生的最佳新聞報道,將主導公眾對於廣島核爆以及核武器的討論。
——《紐約先驅論壇報》
倘若戰事再起,這或許——甚至是很有可能——將是你和其他數百萬平民將要麵臨的命運。
——《印第安納波利斯新聞報》
《廣島》從原子彈實際受害者的視角齣發,是任何奧本海默式視角的補足之作。
——GQ雜誌
關於戰爭的最偉大經典之一。
——《新共和》
每個有閱讀能力的人都應該讀一讀。
——《星期六文學評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