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將光輝燦爛的古希臘文明打造為西方文明的根基。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歐洲社會往往都是透過過去來看待希臘,希臘則往往試圖用古代遺留的象徵資本,在歐洲的現在及未來爭取一席之地。本書探究的便是古代、古物、考古學與民族想象之間的關聯,具體來說,是古希臘物質遺産在現代希臘人的生活、想象、經曆、焦慮和希望中的物質錶現,以及它們如何被用作象徵資本、文化資本、象徵性防禦武器、理解和應對全球化資本主義現代性的工具。
揚尼斯·哈米拉基斯審視希臘考古機構的運作狀態和有關古物的法律框架,並深度剖析希臘獨立後對古物態度的重大轉變、考古學傢馬諾利斯·安德羅尼科斯考古成果的民族意義、梅塔剋薩斯政權對民族記憶的篩選、馬剋羅尼索斯島集中營的古跡復製、帕特農神廟大理石雕的流失與歸還問題等一係列案例。我們將看到考古學確實深深紮根在重塑民族敘事、構建民族話語的過程之中,且其作用方式比人們通常認為的更加微妙。
##非常好的书,论述得很清楚,各方面的材料和论证也很充足,尤其关于马克罗尼索斯岛的内容确实是第一次见到有中文/汉译资料。如果有想读这书的朋友需要参考的话,作者可能是那种比较典型的“在英语区搞研究的政治中间派”立场
评分##在重看安哲罗普洛斯的《流浪艺人》与《雾中风景》的间隙合上最后一页:“我们根本无法或很少能在没有古代废墟的情况下构想出民族,但民族本身绝非身处废墟之中。”
评分 评分“考古与艺术史译丛”的第八本作品,看书中的介绍,应该只剩下最后一本《破译的故事:从埃及圣书文字到玛雅文字》待出版了。依然保持对这套丛书的热爱,这本新书依然保持高水准,与之前几本不同的是,这本书中的考古发现物将作为表象,去深刻剖析考古与国家、意识形态的互相塑造,现在的希腊,仿佛像是一个即将破产的病夫,丝毫让人看不出曾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大英博物馆中帕特农神庙的雕塑板,等着回尚未回去的“家”,也许作者在这本追寻“元考古”的书中,更像追寻的是日渐消逝的民族自豪感。
评分##在重看安哲罗普洛斯的《流浪艺人》与《雾中风景》的间隙合上最后一页:“我们根本无法或很少能在没有古代废墟的情况下构想出民族,但民族本身绝非身处废墟之中。”
评分##啊这书竟然出了中译……
评分##非常好的书,论述得很清楚,各方面的材料和论证也很充足,尤其关于马克罗尼索斯岛的内容确实是第一次见到有中文/汉译资料。如果有想读这书的朋友需要参考的话,作者可能是那种比较典型的“在英语区搞研究的政治中间派”立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