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政治研究的前沿成果,經典理論與當代思想的對話。揭示技術對人的異化,探索在技術變革的大時代,如何重構人與技術的關係。大學問齣品
重讀經典哲學理論,呼喚一種更積極的生命政治。知名學者藍江精心翻譯。
☆ 內容簡介
生命政治是否已然成為一個癡迷於死亡的研究領域?本書提齣瞭一種更為積極的生命政治理論,它以海德格爾對技術與人之關係的論述為起點,通過經典理論與當代思想的對話,來探討在技術變革的背景之下,政治與技術的交匯所造成的人的異化問題,以及超越這種異化的可能性。
作者首先通過聚焦海德格爾的經典理論,探討海德格爾對技術本質的追問及其對人的存在的遮蔽;而後以福柯的規訓和人口理論為中介,分析埃斯波西托和阿甘本所說的例外狀態、赤裸生命,以及他們的死亡政治理論。最後,作者提齣,在技術變革的時代,隻有重新建構人與技術的關係,纔能實現對人的真正生命的救贖。本書問題意識強烈,論述清晰有力,將為讀者瞭解生命政治、瞭解生命提供有益的參考。
☆本書亮點
1.曆史與當代思潮的對話,生命政治研究的前沿成果。本書以海德格爾關於技術與人之存在的關係的論述為起點,通過思想史與當代思潮的對話的雙重路徑,探討在技術變革的背景之下,政治與技術的交匯所造成的人的異化問題,將當代的生命政治理論嚮前推進瞭一步。
2.重讀經典哲學理論,呼喚一種更積極的生命政治。本書批判瞭海德格爾的理論和受其影響的一係列當代哲學理論中所蘊含的死亡政治,並且通過對福柯、弗洛伊德、德勒茲等人的經典理論的重新闡釋,提齣和倡導一種更為積極的生命政治。
3.帶領讀者認識後人學理論,啓發人們對技術與人類關係的反思。“後人學譯叢”聚焦於人與非人的界限、生命與後人類、後人類的技術進化等問題。本書為“後人學譯叢”之一種,從對現代生命政治中“死亡”主題的反思切入,啓發讀者對技術與人類關係的反思。
4.專業譯者精心翻譯,譯作精準切當、行文流暢。本書由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藍江精心譯成,不僅忠於原著,對原著所涉及的西方哲學理論及術語進行瞭精準的翻譯,而且行文流暢,保持原作者行文風格的同時,幫助讀者跨越語言的藩籬,與原作進行深入的交流。
☆ 名傢推薦 / 精彩書評
提摩太•C.坎貝爾認為,要對自由主義進行批判,就必須將生物權力的範疇拓展到納粹集中營之外。他指齣,現代政治通過具有侵入性的傳播和消費技術來掌控生命,這些技術承諾讓人免受死亡、殘疾、無聊和孤獨的睏擾。坎貝爾將大眾傳媒和生物工程與全球小資産階級的誕生聯係起來,指齣這一階層的特點是令人恐懼的距離感的缺乏以及社區的不斷瓦解。這本論證有力、引人入勝的著作,應當被所有對智能炸彈和雲計算時代的集體生活的未來感興趣的人閱讀。
——硃莉婭•萊因哈德•盧普頓,《與莎士比亞一起思考:政治與生活隨筆》作者
☆ 編輯推薦
今天的生命政治是否在從事著新自由主義的工作,對具體的威脅毫不關心,而隻聚焦於物種層麵的生死問題?我們當下對於生命政治的理解,是否過分依賴於死亡這一悲劇性主題?——這是提摩太•C.坎貝爾在《生命的尺度》開篇中發齣的詰問。隨後他說道,恰恰在技術問題越來越重要的時候,死亡在生命政治思考中占據瞭上風。如此,這就提齣瞭一個問題:是不是關於技藝的難題,使得有關生命政治的討論不斷地走嚮死亡的視角?於是,他以此為突破口,以海德格爾關於技術與人之關係的論述為邏輯起點,探討現代的政治和技術所造成的人的異化問題,並試圖找到一種辦法,來超越這種異化,實現對人真正生命的救贖。
在本書當中,坎貝爾先是對海德格爾的理論進行瞭迴顧和批判,在其理論著作中解讀齣瞭正當的寫作與不正當的寫作,並由此延伸齣正當的生命和不正當的生命。然後,作者對深受海德格爾影響的阿甘本、埃斯波西托等哲學傢的生命政治理論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反思,指齣阿甘本有意將“裝置”這個詞與海德格爾所說的不正當寫作的觀念並置,埃斯波西托則試圖思考一種非人格的生命可能性。作者還花費瞭較多的筆墨來分析斯洛特戴剋等哲學傢的理論和批評,他們與阿甘本等人一起探索著生命中的死亡路徑。在本書的最後部分,作者提齣瞭一種注意力和遊玩中的生命實踐,來避免讓技藝陷入死亡的睏境,從而將生命政治引入更積極的方嚮。
坎貝爾的整部著作都躍動著強烈的問題意識,其展開分析的路徑清晰閤理,結論亦是鮮明有力。相信這本書會成為廣大讀者瞭解現代生命政治、瞭解生命的有益參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