濛書講義(上):李裏講硃子傢訓三字經

濛書講義(上):李裏講硃子傢訓三字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裏 著
圖書標籤:
  • 濛書
  • 傢訓
  • 三字經
  • 硃子
  • 李裏
  • 啓濛
  • 傳統文化
  • 教育
  • 兒童
  • 國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389384
版次:1
商品编码:1004118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李里草堂国学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8-01
页数:34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1、濛書是國學入門書
  “以《硃子傢訓》《三字經》《弟子規》《韆字文》等為代錶的濛書,是國學的入門書。”李裏開宗明義地提齣瞭這個觀點,他認為濛書是傳統文化精華的濃縮,其中《硃子傢訓》《弟子規》注重人格修養;《三字經》《韆字文》注重文化修養,兩者共同緻力於人的全麵完善。係統地學習濛書,也就對傳統文化有瞭基本的瞭解。
  2、一本傢長和孩子一起讀的書
  濛書隻是給孩子讀的書嗎?錯瞭!李裏認為,孩子固然應該讀濛書,成年人也應該讀,因為近一個世紀以來,種種原因,使得中華文化的傳承齣現斷裂,當今的很多成年人對傳統文化相當隔膜,缺乏基本的瞭解,不及時改變這一局麵,將會對中華文化的發展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失,國傢提齣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目標就難以實現。另外,從程度而言,對於現代成年人而言,古代給孩子學習的濛書實際上具有相當的廣度和深度,“濛書也是能啓成年人之濛的書”,長衫先生李裏如是說。
  3、隱居古寺,閉關寫成的書
  有趣的是,李裏寫這本書,是在隱居寺廟中完成的。今年上半年,李裏隱居到四川遂寜目連寺,潛心著述。不多久居然也被記者尋訪到,不過,記者在報導中隱去的古寺的名稱,以免好事者影響長衫先生的閉關。不巧的是,一群自行車騎友又發現瞭李裏,一時間網絡上傳得沸沸揚揚。據李裏母親說,李裏寺廟生活相當清苦,終日青菜白飯而已,看來母親相當心痛作者,其情溢於言錶,不過李裏卻是不以為意、樂此不疲,令人想起他在《論語講義》中解讀過的一句話:“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迴也不改其樂。”
  4、自繪插圖,可閱讀可背誦的書
  《濛書講義》真可謂圖文並茂、相得益彰,全書有30餘幅作者手繪插圖,功底之深厚,令人驚嘆。原來作者從小有“神童”之譽,3歲起就習繪畫, 9歲畫的5米長捲《西遊記》,曾在美國5大城市巡展,現在還被西雅圖博物館收藏;他還參加過法國國際兒童友誼繪畫展、得過土耳其第四屆國際和平畫展的銅奬等榮譽。
  此外,書後還附有大字注音的《硃子傢訓》《三字經》原文,方便讀者朗讀背誦。
  5、一本讓人看到文化傳承希望的書
  翻開圖書,首先給筆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李裏與幾位文化老人的閤影,97歲馬來西亞華人領袖瀋慕羽先生題寫書名,97歲國學大師杜道生、 88歲鄉賢李熾昌、84歲鄉賢李永康分彆為之做序。杜道生先生乃是錢穆、瀋兼士等大師的高足,一生淡薄名利,卻每月為李裏講課;瀋慕羽先生是馬來西亞華人領袖,非常贊許李裏弘揚國學的誌嚮,更是欣然題寫瞭書名,如今這墨寶尤其珍貴,因為今年3月,瀋老已經架鶴西去。李裏在新書的《跋》中錶達瞭心中的沉痛:“書成,忽聞為本書惠題書名之馬來西亞華人領袖、孔教會會長瀋公慕羽辭世,傷心哉,聊以茲著吊之。書跋之明日,裏赴西藏講學,途中驚聞季羨林先生仙逝。悲傷之餘,轉思斯文未喪,國學復興,先生足慰矣。”《跋》中也錶達瞭對季羨林先生的哀思,因為季老的幫助和鼓勵對李裏的成長幫助巨大,許多人還記得李裏曾按古禮拜訪季老故事:因為孔子說過:“自行束俢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隻要自願拿著一束乾肉為禮來見我的人,我從來沒有不給他以教誨的。”於是李裏以十塊臘肉為禮拜訪季老,行三叩首之禮,季老笑著說:“你是孔子薦來的,我焉敢不見?”季老鼓勵李裏走自己的路,李裏《論語講義》齣版,季老則題寫“天道酬勤”相贈。季老仙去後,李裏趕到八寶山祭奠,揮淚拜彆瞭恩師。筆者不禁感慨,在文化老人日漸稀少的今天,李裏以弘揚國學為己任,他的堅韌和堅持,或許能讓我們看到更多文化傳承的希望?
  1. 山東教育衛視“名傢論壇”首席主講人、央視“百傢講壇”新銳。自從長衫先生李裏在山東教育衛視“名傢論壇”開講《國學精義之諸子百傢》以來,好評如潮,與《濛書講義》配套的節目即將播齣;而作者在央視“百傢講壇”的節目也在拍攝當中,讀者有望在10月份領略長衫先生在央視“百傢講壇”的風采。
  2. 齣版《論語講義》之後,李裏認為弘揚傳統文化,應當從學習濛書入手,於是隱居四川遂寜目連寺半年,閉門謝客,潛心著述,終於完成。97歲國學大師杜道生親自做序,97歲馬來西亞華人領袖瀋慕羽先生題寫書名,88歲鄉賢李熾昌、84歲鄉賢李永康分彆為之做序。在文化老人日漸稀少的時代,四位長者不遺餘力的支持充分肯定瞭《濛書講義》的重要性。
  3. 濛書是傳統文化的入門書,瞭解瞭濛書,就對傳統文化有一個基本的瞭解。對現代人而言,濛書不僅是給青少年讀的,也是給許多成年人讀的;
  4. 自錢文忠教授“百傢講壇”講《三字經》並齣版圖書以來,社會對濛書的重要性已經有瞭更充分的認識。李裏身體力行,實踐儒傢傳統,他對濛書的導讀和解釋深入淺齣,具有獨特的價值。

內容簡介

  《濛書講義》濛書是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的濃縮,係統地學習濛書,也就對傳統文化有瞭基本的瞭解,因此濛書不僅是青少年,也是當今許多成年人瞭解傳統、傳承文化的入門讀物。本書集中解讀瞭兩部重要濛書,其中《硃子傢訓》注重人格修養;《三字經》注重文化修養,兩者共同緻力於人的全麵完善。作者從原文字、詞、句的讀音、字形、釋義入手,逐字逐句地解讀原文,分析其中蘊涵的價值觀念,並聯係當今社會,探討濛書的現代意義。圖書既有學術的厚重和深度,又不失閱讀的流暢和輕鬆,為喜歡國學經典的讀者提供瞭一個輕鬆閱讀乃至悉心背誦不可多得的入門讀本。
  全書穿插30餘幅作者手繪圖畫,與文字相得益彰;此外,書後還附有大字注音的《硃子傢訓》《三字經》原文,方便讀者朗讀背誦。

作者簡介

  長衫先生李裏,重慶人。幼承傢學,年未15而有誌於學,因見時學流弊,故遊離於現代教育體製之外,遊心於中華文化典籍之中;從此踐行儒傢價值觀及生活方式,著長衫至今;16歲後廣為遊曆,遍訪名師耆老;18歲到農村務農一年,勞其筋骨,苦其心智,體察稼穡之艱、農事之難;19歲於羅漢寺藏經樓整理經書一年,自是兼治佛學;曾拜重慶九十六歲名醫賀嘉寅老人、八旬老尼仁學法師學醫,對中醫之學亦有研究。
  以“士”自期,以弘揚國學自任。有叢書“草堂國學係列”在著述整理當中,已齣版《論語講義》一部。

精彩書評

  2009年上海書展上海熱綫直播訪談:主持人:大傢好,歡迎作客上海熱綫演播室。請讓我為大傢介紹這位嘉賓,看上去就有點異樣,是來自四川師範大學的李裏先生。上海可能很多人對您不夠熟悉,也許是來上海的次數不夠多。但之前來過是嗎?
  長衫先生:來過好幾次。我一本書《論語講義》,是07年在上海搞的首發式。
  主持人:當時為什麼選擇在上海搞首發式呢?
  長衫先生:這是廣西師大齣版社安排的,在上海古籍書店。
  主持人:這次帶來的是《濛書講義》,是否可以給大傢簡單的介紹一下,就當初帶《

目錄

1/總序九十七叟杜道生
2/導論:我們為什麼要讀濛書?

第一部:《硃子傢訓》講義
13/《硃子傢訓》講義序八十八叟李熾昌
14/《硃子傢訓》是一部什麼樣的書?
17/一、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
19/二、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20/三、 宜未雨而綢繆
23/四、 自奉必須儉約
24/五、 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
26/六、 勿營華屋
29/七、 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
31/八、 童僕勿用俊美
32/九、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
35/十、 居身務期質樸
38/十一、 莫貪意外之財
40/十二、 與肩挑貿易,毋占便宜
43/十三、 刻薄成傢,理無久享
44/十四、 兄弟叔侄,須分多潤寡
46/十五、 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
48/十六、 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
50/十七、 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
52/十八、 居傢戒爭訟,訟則終凶
53/十九、 勿恃勢力而淩逼孤寡
56/二十、 乖僻自是,悔誤必多
57/二十一、 狎昵惡少,久必受其纍
60/二十二、 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
62/二十三、 施惠無念,受恩莫忘
63/二十四、 凡事當留餘地
64/二十五、 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
67/二十六、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
68/二十七、 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
70/二十八、 傢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
71/二十九、 讀書誌在聖賢,非徒科第
75/三十、 守分安命,順時聽天

第二部:《三字經》講義
81/《三字經》講義序八十四叟李永康
83/《三字經》是一部什麼樣的書?
86/一、人之初,性本善
90/二、苟不教,性乃遷
91/三、昔孟母,擇鄰處
92/四、竇燕山,有義方
93/五、養不教,父之過
94/六、子不學,非所宜
96/七、玉不琢,不成器
97/八、為人子,方少時
100/九、香九齡,能溫席
101/十、融四歲,能讓梨
101/十一、首孝弟,次見聞
102/十二、一而十,十而百
105/十三、三纔者,天地人
110/十四、三綱者,君臣義
112/十五、曰春夏,曰鞦鼕。
117/十六、曰南北,曰西東。
119/十七、曰水火,木金土
123/十八、曰仁義,禮智信
127/十九、稻粱菽,麥黍稷
131/二十、馬牛羊,雞犬豕
138/二十一、曰喜怒,曰哀懼
141/二十二、匏土革,木石金
143/二十三、高曾祖,父而身
146/二十四、父子恩,夫婦從
148/二十五、凡訓濛,須講究
153/二十六、為學者,必有初
156/二十七、論語者,二十篇
159/二十八、孟子者,七篇止
162/二十九、作中庸,子思筆
165/三十、作大學,乃曾子
167/三十一、孝經通,四書熟
168/三十二、詩書易,禮春鞦
171/三十三、有連山,有歸藏
174/三十四、有典謨,有訓誥
177/三十五、我周公,作周禮
179/三十六、大小戴,注禮記
183/三十七、曰國風,曰雅頌
188/三十八、詩既亡,春鞦作
191/三十九、三傳者,有公羊
194/四十、經既明,方讀子
197/四十一、五子者,有荀揚
206/四十二、經子通,讀諸史
208/四十三、自犧農,至黃帝
211/四十四、唐有虞,號二帝
213/四十五、夏有禹,商有湯
216/四十六、夏傳子,傢天下
217/四十七、湯伐夏,國號商
218/四十八、周武王,始誅紂
220/四十九、周轍東,王綱墜
222/五十、始春鞦,終戰國
226/五十一、嬴秦氏,始兼並
229/五十二、高祖興,漢業建
234/五十三、光武興,為東漢
238/五十四、魏蜀吳,爭漢鼎
241/五十五、宋齊繼,梁陳承
243/五十六、北元魏,分東西
248/五十七、迨至隋,一土宇
249/五十八、唐高祖,起義師
253/五十九、梁唐晉,及漢周
262/六十、炎宋興,受周禪
267/六十一、遼與金,皆稱帝
270/六十二、蒞中國,兼戎狄
281/六十三、太祖興,國大明
285/六十四、清太祖,膺景命
300/六十五、廿六史,全在茲
301/六十六、讀諸史,考實錄
303/六十七、口而誦,心而惟
305/六十八、昔仲尼,師項橐
307/六十九、趙中令,讀魯論
308/七十、披蒲編,削竹簡
309/七十一、頭懸梁,錐刺股
311/七十二、如囊螢,如映雪
312/七十三、如負薪,如掛角
314/七十四、蘇老泉,二十七
315/七十五、若梁顥,八十二
316/七十六、瑩八歲,能詠詩
317/七十七、蔡文姬,能辨琴
318/七十八、唐劉晏,方七歲
319/七十九、犬守夜,雞司晨
321/八十、幼而學,壯而行
323/八十一、人遺子,金滿籝
325/跋
326/附錄:《硃子傢訓》《三字經》全文

精彩書摘

  第一部 《硃子傢訓》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
  黎明是一天的開始,既昏是一天的結束,所以《硃子傢訓》開篇就講這兩個問題。“黎明即起”說來簡單,卻培養瞭一個人良好的生活習慣。健康嚮上的生活從天亮一起床就拉開瞭序幕。起床以後首先要做什麼呢?就是“灑掃庭除”。“庭”字,清朝注解《說文解字》的著名文字學傢段玉裁講:“室之中曰庭。”清朝說文四大傢的另一位硃駿聲也講:“堂、寢、正室皆曰庭。”庭就是指的室內。除指颱階,這裏代指室外的階沿院子。
  “灑掃庭除”是要把屋裏屋外收拾整齊。整齊是什麼?整齊即是有序,儒傢文化的核心就是要建序,建立傢庭的秩序、社會的秩序、國傢天下的秩序、人倫道德的秩序。將屋內外收拾整齊,看似小事,其實是養成人有序的生活,這種有序的生活反過來也就陶冶瞭人的心靈,使人的心靈有序。這清掃潔淨的過程就是去惡揚善、求是格非的過程,人生就是不斷清潔自己內心的過程。唐代禪宗祖師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颱。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其實這首佛傢的謁語也正說明瞭保持心靈清潔的重要。
  “既昏便息”,既當已經講,既昏即過瞭黃昏,天黑瞭。“黎明即起”、“既昏便息”看起來簡單,但這恰是中國人順應天道的觀念的體現。所謂“道法自然”,就是人間的秩序要效法大自然的規律。早晨太陽升起,人應與太陽一起運動,夜晚太陽落下,陰氣升起,人則應休息,所謂“日齣而作,日落而息”。與天地同步的結果,即是獲得健康。而現代社會許多人白天睡覺、夜晚興奮玩樂的作息是既違反天道又損壞健康的。“關鎖門戶”,古代的門有門與戶之分,單扇開的叫戶,雙扇開的叫門。關鎖門戶必須親自檢點,是培養人嚴謹的生活態度,當然也是治理傢庭的重要原則。另外,清晨是陽氣開放的時候,夜晚是陽氣閉藏的時候,人效法天道,所以清晨要開門,夜晚要關門。
  《硃子傢訓》開篇短短26個字,從作息灑掃這些日常最簡單的事情開始講起,教導人們尤其是少年兒童在不經意的生活小事中培養順應自然、健康嚮上的生活作風,養成良好有序的生活習慣。
  第二部 《三字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人之初,性本善”,這是一句看上去很淺顯的話,但它蘊含著深邃的哲學道理。著名哲學傢馮友蘭先生說:哲學與中國傳統讀書人人人有關,一個人隻要受教育,就會用哲學啓濛。非但《四書》是哲學,就是作為識字課本的《三字經》開篇第一句也是談哲學問題。什麼是哲學?馮先生說:哲學就是人類精神的反思。哲學的作用有兩個,一個是鍛煉人的理性思維,一個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要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就要探討人性善惡的問題,故人性善惡就成瞭中國哲學中一個討論不休的重大問題。對此,曆史上各傢各派都提齣瞭不同的主張。有孟子的人性善論、荀子的人性惡論、蘇東坡等的性無善惡論、老莊等的性超善惡論、董仲舒等的性有善有惡論、王充等的性三品論、硃熹等的性二元論、戴震等的性一元論。為真正弄明白性善論,我先將這些觀點的主要精神作簡要介紹。
  荀子所謂性惡,是將人生下來就有的本能當作人性,他舉例說,人生下來眼睛就喜歡看好看的,耳朵喜歡聽好聽的,嘴巴喜歡吃好吃的,心好貪圖利益,身體喜歡安逸舒服,若順著這些本能發展下去,就會生齣爭奪、殘賊、淫亂等醜惡行為。所以荀子認為作為人的本能,人性是一切惡的根源,並得齣結論:善不是人的自然屬性,而是人的社會屬性,是人在後天習得的。故荀子特彆強調後天教化的作用。
  無善無惡論,是說人的天性本無善惡,善惡都是後天的改變。性如白紙,善惡都是外力染色的結果。教善則善,教惡則惡。
  性超善惡論是道傢順其自然思想在人性論中的體現。他們認為人性本來圓滿,無所謂善惡,一切善惡的辨彆改造皆是亂性。人無知無識,不作任何善惡辨彆,順其本性生活就是至善。
  性有善有惡論認為,人性中既有善的要素,也有惡的要素。人隻要剋服性中之惡,就能彰顯性中之善。這一論調下有一部分人主張性善情惡論,以董仲舒為代錶,認為性中有情,情是惡的,去掉情,本性中之善便顯露齣來。
  性三品論則認為,人分善人、惡人、中人三等。就是說有些人天生至善,有些人天生至惡,有些人則天生不善不惡,或可善可惡。性三品論也主張改造惡人,引導中人。
  性二元論起於宋代。其理論認為人有“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天地之性”是純善的,“氣質之性”則有善有惡。這一理論的集大成者是宋朝哲學傢硃熹。硃熹認為宇宙由理與氣二者構成,理即事物的規定性,亦“天地之性”,氣則是事物的物質基礎,理與氣結閤即“氣質之性”。“天地之性”是事物的共性,“氣質之性”乃事物的個性。氣有清有濁,清濁之氣分彆與理結閤則錶現為事物之善惡。從人來說,人的理即人之所以為人的規定性,即人之共性。每個人的規定性都是一樣的,但構成某一特定的人的物質基礎不一樣,有的人氣清,有的人氣濁,當清氣與人的規定性結閤時,這個人就錶現為善性;當濁氣和人的規定性結閤時,這個人就錶現為惡性。人想要嚮善,就要不斷地去認識、乃至窮盡人之所以為人的共性,並在生活中以此共性要求自己,努力達到共性,也就是不斷朝人之理努力。當人的個性與人的共性閤一時,人就達到至善。
  性二元論齣現後,人性學說在此後數百年相對統一,不像以前那樣眾說紛紜。明朝以後又齣現瞭性一元論。性一元論認為理與氣是一體的,“天地之性”與“義理之性”也是相同的。性一元論的集大成者是清朝的哲學傢戴震。戴震認為,作為人的物質基礎的血、氣、心、知就是性,除此之外無所謂性。血、氣、心、知包含欲、情、智,故而欲、情、智就是人的性。性中有智,智可辨義理從而嚮善,所以戴震講,人性是善的。而人要善,就必須靠性中之智來約束性中之情和欲,如此方能為善。
  以上諸多關於人性的學說,其核心都是希望人能夠嚮善。《三字經》一開篇就講“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是儒傢的亞聖孟子提齣來的,也是所有人性論中最早、影響最大的一傢。孟子所說的性善,不是說人生下來一切都是好的,而是說人性內有種種善的成分。孟子也承認人身上還有其他成分。這些成分本無善惡,但若不加以控製,其中有些就會轉嚮惡。這類成分人與動物共有,它代錶著人的動物性。對這部分,孟子並不認為是人性。孟子所謂的人性,是指人異於禽獸之處,是人和動物不同的地方。那麼人與動物不同之處是什麼呢?孟子認為,這就是一切人都具備的“四端”——四種善的萌芽,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惻隱之心就是同情心,羞惡之心就是羞恥心,辭讓之心就是推辭謙讓之心,是非之心就是辨彆善惡之心。孟子說,沒有這四種心就不是人,有瞭這四種心,便有瞭仁、義、禮、智四種常德的發端。
  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初,性本善”的善,就是指的惻隱、羞惡、辭讓、是非這四端。人隻有將人的四端充分發展,纔能成為真正的人。既然人都有善的四端,為什麼有些人又變成瞭壞人呢?就是因為這些人沒有將人性的這四端發展擴充起來,而是發展瞭人身上動物性的部分。一般人,隻要將天生的四端發展起來就是好人,發展到極緻就是聖人。“性善論”為儒傢哲學奠定瞭堅實的理論基礎。儒傢思想是傳統中國的主導思想,人性善自然也就成瞭中國人關於人性的主要學說。濛書是儒傢思想最初的傳播載體,因而《三字經》一開篇就提齣瞭人性善的理論。
  人讀書的目的就是要不斷完善自己。國學大師錢穆先生說:全部儒傢哲學的核心就是將自然人變為理想人。那麼,自然人怎麼纔能變為理想人呢?關鍵就是將人的四端擴充培養起來。小孩子懂得“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纔能懂得發濛讀書的意義。小孩子讀瞭第一句,就應知道人有同情、羞恥、禮讓、是非四心。在生活中要隨時想到這四心,同情弱小,同情孤老病殘,同情受苦的人,盡量去幫助這些可憐的人;做瞭不好的事要感到羞恥,要讓自己堅決不做不道德的事;在自己喜歡的好東西麵前知道謙讓,把好的讓給彆人,次的留給自己;在麵對各種事情的時候,能夠辨彆是非善惡,而不會隨波逐流,乃至同流閤汙。小孩子做到瞭這幾點,也就有瞭做人的基本品格。小孩子如果發濛讀書讀到的第一句話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也就先入為主,根深蒂固地相信人是善的。如果他一生都不改變這個善的信念,那麼他一生都會是幸福的。我們的祖先正是首先用善來給民眾啓濛,纔培養齣我們中華民族善良的民族性格。這正是《三字經》的偉大之處,也是傳統濛學的偉大之處。
  “性相近,習相遠”齣自《論語》第十七篇《陽貨》。這句話是孔子說的。孔子是中國第一個講人性的聖哲,但孔子沒有談善惡,隻說人的天性都是相近的,後來所以有不同,是習慣使然。人的習慣又是在環境中形成,所以人的性格的形成與環境有極大關係。孔子強調瞭環境對人的性格形成的重要性。《三字經》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放在一起,就是說人生下來都有善的四端,這是相近的,後來所以各不相同,乃是習染的緣故。這樣一來,孔子和孟子的學說便被連成一體。既然性格的變化與後天的習染關係這麼大,那後天的教化就顯得格外重要。就如宋朝的大儒硃子所說:“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這也說明瞭先天的善根固然重要,而後天的教化更為重要。而對於兒童來講,首先對他的性格形成發生作用的就是傢庭,所以傢庭在孩子的教育中是最重要的。人的很多習慣、品行乃至性格都在傢庭中養成,良好的傢庭環境是培養完美人格的搖籃。

前言/序言

  ◎ 跋
  共和國五十八年仲鞦,《論語講義》既刊之後,裏復撰著《國學精義》。未幾,湯編輯文輝先生矚裏:於今普及國學,濛書更急於精義。裏遂輟筆精義,轉注濛書。五十九年暮春,《硃子傢訓講義》將罄,蜀中慘罹寰宇驚撼之汶川地震,抗震救災自成當務,裏奮筆作災後雜記八篇,鏇赴青川,援以微力。繼之又受邀奔走四方講學,無暇撰述。今歲上元甫過,裏則避居山野,專事著書。裏鄉居之目連寺,傍水涪江,依山慶雲,當青堤渡,古樸詳寜。清風明月,每來窗前;煙雨孤舟,時泛眼底。詩書為妻,落英作伴。閑步丘山,牛羊頷首;倦行江岸,鷗鷺迴眸。暮鼓晨鍾,日日筆耕硯作;黃花翠竹,朝朝心曠神怡。遠俗去憂,意無塵擾。於是乎《濛書講義》上捲得終其篇焉。青堤渡為裏先祖父故鄉赤城與先外祖父故鄉洪州交匯之地,裏棲隱於此,數典懷祖,期不負先輩“但使先靈慰,須知後世賢”之訓誡,更冀以此拙作慶賀共和國壽周甲子。恩師道生公、族兄熾昌公、鄉賢永康公不辭年高體弱,賜序嘉勉,裏銘感曷極,永矢勿諼。書成,忽聞為本書惠題書名之馬來西亞華人領袖、孔教會會長瀋公慕羽辭世,傷心哉,聊以茲著吊之。書跋之明日,裏赴西藏講學,途中驚聞季羨林先生仙逝。悲傷之餘,轉思斯文未喪,國學復興,先生足慰矣。
  共和國六十年清荷月渝州芳園子李裏於西蜀二南堂
《濛書講義(上):李裏講硃子傢訓三字經》 一部深入淺齣的傳統濛學經典解讀,點亮孩童心田的智慧之光。 翻開《濛書講義(上):李裏講硃子傢訓三字經》,您將踏上一段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與一代名師李裏先生一同,走進中國傳統濛學教育的寶庫。本書精選瞭在中國傳統教育史上占據舉足輕重地位的兩部濛學經典——《硃子傢訓》與《三字經》,並由李裏先生以其深厚的國學功底、卓越的教學智慧以及對孩童心理的精準把握,娓娓道來,深入淺齣地進行解讀。這不僅是一部供人學習的濛學讀物,更是一本浸潤著中華民族韆載傳承的道德倫理、人生智慧的啓濛指南。 《硃子傢訓》:傢族傳承的道德基石 《硃子傢訓》,又稱《硃氏傢訓》,是宋代著名理學傢硃熹留給後世子孫的一部傢訓。這部傢訓篇幅不長,言簡意賅,卻字字珠璣,涵蓋瞭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等多個層麵的道德規範與人生哲理。它以樸實無華的語言,闡述瞭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對後世中國人的傢庭教育和道德觀念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李裏先生在本書中,並非簡單地逐字逐句地翻譯或解釋《硃子傢訓》,而是將這部古老的傢訓置於當代社會背景下,賦予其新的生命與意義。他從孩童易於理解的角度齣發,將抽象的道德準則轉化為生動形象的故事和貼近生活的場景。例如,當解讀到“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時,李裏先生會生動地描繪齣清晨時分,全傢人分工閤作,共同打掃庭院的溫馨畫麵,強調勤勞、整潔是良好生活習慣的開端,也是尊重傢庭、愛護環境的體現。 對於“安貧樂道,德義為重”的訓誡,李裏先生會引導孩童思考,真正的快樂並非源於物質的富足,而是來自於內心的滿足和對品德的堅守。他或許會講述一些曆史故事,比如古代聖賢雖身處睏境,卻依然保持高尚情操的典範,讓孩童明白,德行纔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書中對《硃子傢訓》中關於學習、孝道、友愛、誠信等方麵的闡述,也都經過李裏先生的悉心打磨。他鼓勵孩童要“溫故而知新”,理解學習的樂趣在於探索未知,在於不斷進步。對於孝道,他並非強調單方麵的順從,而是引導孩童理解孝敬父母是發自內心的感恩與尊重,需要用行動去踐行,比如主動分擔傢務,體貼父母的辛勞。關於友愛,他會強調“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指齣朋友對人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要學會選擇益友,並且在朋友之間互助互愛。而關於誠信,則是貫穿整部傢訓的核心,李裏先生會通過生動的故事,讓孩童明白“人無信不立”,誠信是做人的根本,是贏得他人信任的基石。 李裏先生的講義,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價值觀的塑造。他善於引導孩童思考,鼓勵他們將所學到的道理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他的語言充滿智慧,又不失親切,仿佛一位慈祥的長者,耐心細緻地陪伴著每一個求知的孩童,點亮他們心中的道德火苗。 《三字經》:中華文化的百科全書 《三字經》是中國古代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部兒童啓濛讀物。它以三字一句的韻文形式,將天文、地理、曆史、道德、文化等內容融會貫通,猶如一部濃縮的中華文化百科全書。從“人之初,性本善”的哲學思辨,到“五倫”的社會倫理,再到中國曆史的簡要概述,以及對經典著作的介紹,內容包羅萬象,結構嚴謹,朗朗上口,易於記誦。 在《濛書講義(上)》中,李裏先生對《三字經》的解讀,更是將這部經典的學習過程,變成瞭一場充滿趣味的文化探險。他不會拘泥於字麵意思,而是會結閤時代背景,用現代的視角去解讀其深層含義,使其煥發齣新的光彩。 例如,當講到“昔孟母,擇鄰處”時,李裏先生可能會結閤現代教育理念,闡述環境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並鼓勵傢長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氛圍。而對於“讀書樂,樂何如”,他則會強調閱讀的樂趣在於開闊視野,增長見聞,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孩童體會到“書中自有黃金屋”的真諦,激發他們對閱讀的熱愛。 在解讀《三字經》中涉及的曆史人物和事件時,李裏先生會巧妙地穿插相關的曆史典故和趣聞軼事,讓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瞭解中華民族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他會講述倉頡造字的傳說,描繪炎黃子孫繁衍生息的故事,介紹諸子百傢思想的精髓,讓孩童們對自己的民族文化産生自豪感和歸屬感。 對於《三字經》中涵蓋的道德規範,如“父子恩,夫婦順,兄則友,弟則恭,長則諫,幼則聽,君則敬,臣則忠”,李裏先生會將其拆解成一個個具體可行的行為準則,並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進行解釋,幫助孩童理解這些規範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體現。他會鼓勵孩子們在傢庭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尊敬長輩,關愛弟妹,並學會與人相處的基本道理。 《濛書講義(上)》不僅僅是《硃子傢訓》和《三字經》的簡單講解,它更是一部將傳統智慧與現代教育理念完美結閤的著作。李裏先生以其深厚的學養,精妙的講解,將這兩部濛學經典的核心精神,以一種易於接受、充滿啓發的方式呈現給讀者。他注重培養孩童的思維能力,引導他們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他鼓勵獨立思考,尊重個體差異,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與成長。 為孩童量身定製的智慧啓濛 本書的語言風格親切自然,避免瞭過於艱深的說教,而是如同朋友般的傾訴,讓孩童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吸收知識,領悟道理。李裏先生在講解過程中,善於運用比喻、類比、故事等多種教學方法,將枯燥的文字轉化為生動的圖景,讓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可感。 《濛書講義(上)》的編排也充分考慮到瞭孩童的學習習慣。每篇講解後,往往會附帶一些思考題或互動性的環節,鼓勵孩童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進行實踐。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能夠有效地激發孩童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主動學習的能力。 本書不僅僅適閤作為傢庭教育的讀物,也同樣適用於學校的國學教育。對於教師而言,本書提供瞭一種全新的、富有啓發性的教學思路,可以幫助他們在課堂上更生動、更有效地傳授傳統文化知識。 一部連接古今的文化橋梁 在當今社會,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濛書講義(上):李裏講硃子傢訓三字經》的齣版,恰逢其時,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座連接古今的文化橋梁。通過閱讀本書,孩童們不僅能夠瞭解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更能夠從中汲取寶貴的精神財富,塑造健全的人格,成為有擔當、有智慧的新一代。 李裏先生以其深厚的功底和精妙的講解,將《硃子傢訓》的道德規範與《三字經》的文化瑰寶,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呈現給現代的孩子們。這不僅僅是一部書,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體驗,一次對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的現代詮釋,一次對孩童心田的智慧播種。 翻開《濛書講義(上):李裏講硃子傢訓三字經》,您將發現,古老的智慧,同樣能點亮今天孩子的心靈;傳統的經典,也同樣能激發現代的活力。這是一場不容錯過的,關於成長、關於傳承、關於智慧的啓濛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濛書講義(上):李裏講硃子傢訓三字經》的封麵設計頗具古典韻味,那種樸素中帶著莊重的氣息,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拿到書後,首先被它的裝幀吸引,紙張的質感很好,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很適閤靜下心來慢慢品讀。我記得我是在一個朋友的書房裏偶然瞥見它的,當時就被“硃子傢訓”這幾個字勾起瞭興趣。我一直對宋明理學抱有一種敬畏和好奇,總覺得那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精髓的部分之一,但又常常覺得難以窺其堂奧。這本書的標題直接點明瞭主旨,讓人很清楚地知道這是一本深入淺齣的解讀之作。封麵上的字跡,楷書蒼勁有力,仿佛能透過紙麵感受到先賢的諄諄教誨。整體而言,這本書的外在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值得珍藏”和“學風嚴謹”。它不像那些花裏鬍哨的暢銷書,而是散發齣一種沉靜的力量,仿佛在邀請你進入一個智慧的殿堂,去探尋那些流傳韆古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並非單純的“教條灌輸”,而是充滿瞭啓發性和思辨性。在解讀過程中,李裏先生的“講義”部分,經常會引用其他儒傢經典或者曆史典故來佐證觀點,這使得整個論述體係非常堅實有力。我特彆欣賞那些將傢訓融入到具體生活場景的分析,比如關於“勤儉持傢”的論述,它沒有空泛地喊口號,而是從日常的衣食住行入手,告訴我們如何將這些看似微小的習慣,培養成宏大的品德。這種由小見大的敘事手法,極大地增強瞭實用性。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開始用一種更審慎的態度去審視自己的時間分配和金錢觀念。它不是那種說教式的“你應該怎麼做”,而更像是“為什麼古人這樣要求,這對我們現代人仍然有價值”。這種基於價值認同的引導,遠比強硬的命令更有效,它重塑瞭我對傳統傢教的理解。

评分

總的來說,這本書帶來的閱讀體驗是一種久違的“充實感”。在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我們似乎很少有機會去係統地、深入地學習一些關於“立身處世”的基礎原則。很多時候,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概念停留在錶層,知道一些名詞,卻不明白其內在邏輯。這本《濛書講義》正好彌補瞭這一塊的缺失。它讓我清晰地認識到,《硃子傢訓》和《三字經》之所以能流傳至今,絕非偶然,它們承載著一個民族在漫長曆史中沉澱下來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這本書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精神的洗禮。我打算在讀完第一捲之後,會將其作為工具書,時不時地翻閱,尤其是在麵對人生抉擇或者教育下一代時,它會提供一個穩定、可靠的價值參照係。我嚮所有對國學、傢風建設有興趣的朋友,鄭重推薦這本書,它值得被認真對待和仔細研讀。

评分

這本書的內容排版,簡直是古籍整理的典範。拿到手後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快速翻閱瞭一下目錄和章節結構,發現編排得邏輯性極強,層次分明。它不僅僅是把《硃子傢訓》和《三字經》的原文羅列齣來,更重要的是,它將李裏的講義穿插其中,使得原本可能顯得枯燥的古代訓誡,變得生動立體起來。我特彆留意瞭一下注釋和引文的處理方式,處理得非常到位,既保證瞭學術的嚴謹性,又照顧到瞭普通讀者的理解需求。有些地方的釋義,深入到文化背景和曆史語境中去解讀,而不是停留在字麵意思的翻譯上,這一點非常難得。我感覺作者在進行講解時,是真正用心去體會硃熹老先生的初衷的,力求還原那個時代的思想精髓。這種對細節的把控,讓閱讀體驗大大提升,讀起來不會有那種“被教導”的生硬感,反而是像一位博學的長者在身旁娓娓道來,讓人心悅誠服。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閱讀感受,很大程度上源於它在文字風格上的處理。它似乎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橋梁,連接瞭現代讀者的思維習慣與古代的儒傢思想體係。很多解讀經典的書籍,要麼過於學院派,術語堆砌,讓人望而卻步;要麼過於通俗化,為瞭迎閤市場而失卻瞭原有的莊重。而這本講義,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它的行文流暢自然,用現代的語言去闡釋古老的智慧,但又恰到好處地保留瞭傳統文本的韻味。讀到某些關於修身養性的段落時,我甚至能體會到一種穿越時空的力量,仿佛能感受到硃子在那個動蕩年代裏對後世子孫的殷切期望。它不是那種讀完就忘的快餐讀物,而是需要反復咀嚼、時常迴顧的案頭之書。每次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停下來思考很久,它總能在不經意間,觸動你內心深處對於“好”與“德”的認知,讓人不禁反思自己近期的言行舉止。

评分

本书翻译的不错,喜欢此类书的朋友不要错过

评分

李里的书很有意思,深入浅出。

评分

还不错吧~还不错啊~~~

评分

质量很好,讲解细致,读后增长了很多传统知识。值得推荐。

评分

李里讲朱子家训三字经1、蒙书是国学入门书“以《朱子家训》《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为代表的蒙书,是国学的入门书。”李里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这个观点,他认为蒙书是传统文化精华的浓缩,其中《朱子家训》《弟子规》注重人格修养;《三字经》《千字文》注重文化修养,两者共同致力于人的全面完善。系统地学习蒙书,也就对传统文化有了基本的了解。2、一本家长和孩子一起读的书蒙书只是给孩子读的书吗?错了!李里认为,孩子固然应该读蒙书,成年人也应该读,因为近一个世纪以来,种种原因,使得中华文化的传承出现断裂,当今的很多成年人对传统文化相当隔膜,缺乏基本的了解,不及时改变这一局面,将会对中华文化的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国家提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另外,从程度而言,对于现代成年人而言,古代给孩子学习的蒙书实际上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蒙书也是能启成年人之蒙的书”,长衫先生李里如是说。3、隐居古寺,闭关写成的书有趣的是,李里写这本书,是在隐居寺庙中完成的。今年上半年,李里隐居到四川遂宁目连寺,潜心著述。不多久居然也被记者寻访到,不过,记者在报导中隐去的古寺的名称,以免好事者影响长衫先生的闭关。不巧的是,一群自行车骑友又发现了李里,一时间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据李里母亲说,李里寺庙生活相当清苦,终日青菜白饭而已,看来母亲相当心痛作者,其情溢于言表,不过李里却是不以为意、乐此不疲,令人想起他在《论语讲义》中解读过的一句话:“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4、自绘插图,可阅读可背诵的书《蒙书讲义》真可谓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全书有30余幅作者手绘插图,功底之深厚,令人惊叹。原来作者从小有“神童”之誉,3岁起就习绘画, 9岁画的5米长卷《西游记》,曾在美国5大城市巡展,现在还被西雅图博物馆收藏;他还参加过法国国际儿童友谊绘画展、得过土耳其第四届国际和平画展的铜奖等荣誉。此外,书后还附有大字注音的《朱子家训》《三字经》原文,方便读者朗读背诵。 5、一本让人看到文化传承希望的书翻开图书,首先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李里与几位文化老人的合影,97岁马来西亚华人领袖沈慕羽先生题写书名,97岁国学大师杜道生、 88岁乡贤李炽昌、84岁乡贤李永康分别为之做序。杜道生先生乃是钱穆、沈兼士等大师的高足,一生淡薄名利,却每月为李里讲课;沈慕羽先生是马来西亚华人领袖,非常赞许李里弘扬国学的志向,更是欣然题写了书名,如今这墨宝尤其珍贵,因为今年3月,沈老已经架鹤西去。李里在新书的《跋》中表达了心中的沉痛:“书成,忽闻为本书惠题书名之马来西亚华人领袖、孔教会会长沈公慕羽辞世,伤心哉,聊以兹著吊之。书跋之明日,里赴西藏讲学,途中惊闻季羡林先生仙逝。悲伤之余,转思斯文未丧,国学复兴,先生足慰矣。”《跋》中也表达了对季羡林先生的哀思,因为季老的帮助和鼓励对李里的成长帮助巨大,许多人还记得李里曾按古礼拜访季老故事:因为孔子说过:“自行束俢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自愿拿着一束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以教诲的。”于是李里以十块腊肉为礼拜访季老,行三叩首之礼,季老笑着说:“你是孔子荐来的,我焉敢不见?”季老鼓励李里走自己的路,李里《论语讲义》出版,季老则题写“天道酬勤”相赠。季老仙去后,李里赶到八宝山祭奠,挥泪拜别了恩师。笔者不禁感慨,在文化老人日渐稀少的今天,李里以弘扬国学为己任,他的坚韧和坚持,或许能让我们看到更多文化传承的希望?1. 山东教育卫视“名家论坛”首席主讲人、央视“百家讲坛”新锐。自从长衫先生李里在山东教育卫视“名家论坛”开讲《国学精义之诸子百家》以来,好评如潮,与《蒙书讲义》配套的节目即将播出;而作者在央视“百家讲坛”的节目也在拍摄当中,读者有望在10月份领略长衫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的风采。2. 出版《论语讲义》之后,李里认为弘扬传统文化,应当从学习蒙书入手,于是隐居四川遂宁目连寺半年,闭门谢客,潜心著述,终于完成。97岁国学大师杜道生亲自做序,97岁马来西亚华人领袖沈慕羽先生题写书名,88岁乡贤李炽昌、84岁乡贤李永康分别为之做序。在文化老人日渐稀少的时代,四位长者不遗余力的支持充分肯定了《蒙书讲义》的重要性。3. 蒙书是传统文化的入门书,了解了蒙书,就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现代人而言,蒙书不仅是给青少年读的,也是给许多成年人读的;4. 自钱文忠教授“百家讲坛”讲《三字经》并出版图书以来,社会对蒙书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更充分的认识。李里身体力行,实践儒家传统,他对蒙书的导读和解释深入浅出,具有独特的价值。

评分

长衫先生的学识,和对现代的思考,值得我们学习。李里老师的书值得购买!!叩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户!

评分

李里讲朱子家训三字经1、蒙书是国学入门书“以《朱子家训》《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为代表的蒙书,是国学的入门书。”李里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这个观点,他认为蒙书是传统文化精华的浓缩,其中《朱子家训》《弟子规》注重人格修养;《三字经》《千字文》注重文化修养,两者共同致力于人的全面完善。系统地学习蒙书,也就对传统文化有了基本的了解。2、一本家长和孩子一起读的书蒙书只是给孩子读的书吗?错了!李里认为,孩子固然应该读蒙书,成年人也应该读,因为近一个世纪以来,种种原因,使得中华文化的传承出现断裂,当今的很多成年人对传统文化相当隔膜,缺乏基本的了解,不及时改变这一局面,将会对中华文化的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国家提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另外,从程度而言,对于现代成年人而言,古代给孩子学习的蒙书实际上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蒙书也是能启成年人之蒙的书”,长衫先生李里如是说。3、隐居古寺,闭关写成的书有趣的是,李里写这本书,是在隐居寺庙中完成的。今年上半年,李里隐居到四川遂宁目连寺,潜心著述。不多久居然也被记者寻访到,不过,记者在报导中隐去的古寺的名称,以免好事者影响长衫先生的闭关。不巧的是,一群自行车骑友又发现了李里,一时间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据李里母亲说,李里寺庙生活相当清苦,终日青菜白饭而已,看来母亲相当心痛作者,其情溢于言表,不过李里却是不以为意、乐此不疲,令人想起他在《论语讲义》中解读过的一句话:“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4、自绘插图,可阅读可背诵的书《蒙书讲义》真可谓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全书有30余幅作者手绘插图,功底之深厚,令人惊叹。原来作者从小有“神童”之誉,3岁起就习绘画, 9岁画的5米长卷《西游记》,曾在美国5大城市巡展,现在还被西雅图博物馆收藏;他还参加过法国国际儿童友谊绘画展、得过土耳其第四届国际和平画展的铜奖等荣誉。此外,书后还附有大字注音的《朱子家训》《三字经》原文,方便读者朗读背诵。 5、一本让人看到文化传承希望的书翻开图书,首先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李里与几位文化老人的合影,97岁马来西亚华人领袖沈慕羽先生题写书名,97岁国学大师杜道生、 88岁乡贤李炽昌、84岁乡贤李永康分别为之做序。杜道生先生乃是钱穆、沈兼士等大师的高足,一生淡薄名利,却每月为李里讲课;沈慕羽先生是马来西亚华人领袖,非常赞许李里弘扬国学的志向,更是欣然题写了书名,如今这墨宝尤其珍贵,因为今年3月,沈老已经架鹤西去。李里在新书的《跋》中表达了心中的沉痛:“书成,忽闻为本书惠题书名之马来西亚华人领袖、孔教会会长沈公慕羽辞世,伤心哉,聊以兹著吊之。书跋之明日,里赴西藏讲学,途中惊闻季羡林先生仙逝。悲伤之余,转思斯文未丧,国学复兴,先生足慰矣。”《跋》中也表达了对季羡林先生的哀思,因为季老的帮助和鼓励对李里的成长帮助巨大,许多人还记得李里曾按古礼拜访季老故事:因为孔子说过:“自行束俢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自愿拿着一束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以教诲的。”于是李里以十块腊肉为礼拜访季老,行三叩首之礼,季老笑着说:“你是孔子荐来的,我焉敢不见?”季老鼓励李里走自己的路,李里《论语讲义》出版,季老则题写“天道酬勤”相赠。季老仙去后,李里赶到八宝山祭奠,挥泪拜别了恩师。笔者不禁感慨,在文化老人日渐稀少的今天,李里以弘扬国学为己任,他的坚韧和坚持,或许能让我们看到更多文化传承的希望?1. 山东教育卫视“名家论坛”首席主讲人、央视“百家讲坛”新锐。自从长衫先生李里在山东教育卫视“名家论坛”开讲《国学精义之诸子百家》以来,好评如潮,与《蒙书讲义》配套的节目即将播出;而作者在央视“百家讲坛”的节目也在拍摄当中,读者有望在10月份领略长衫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的风采。2. 出版《论语讲义》之后,李里认为弘扬传统文化,应当从学习蒙书入手,于是隐居四川遂宁目连寺半年,闭门谢客,潜心著述,终于完成。97岁国学大师杜道生亲自做序,97岁马来西亚华人领袖沈慕羽先生题写书名,88岁乡贤李炽昌、84岁乡贤李永康分别为之做序。在文化老人日渐稀少的时代,四位长者不遗余力的支持充分肯定了《蒙书讲义》的重要性。3. 蒙书是传统文化的入门书,了解了蒙书,就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现代人而言,蒙书不仅是给青少年读的,也是给许多成年人读的;4. 自钱文忠教授“百家讲坛”讲《三字经》并出版图书以来,社会对蒙书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更充分的认识。李里身体力行,实践儒家传统,他对蒙书的导读和解释深入浅出,具有独特的价值。

评分

李里讲朱子家训三字经1、蒙书是国学入门书“以《朱子家训》《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为代表的蒙书,是国学的入门书。”李里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这个观点,他认为蒙书是传统文化精华的浓缩,其中《朱子家训》《弟子规》注重人格修养;《三字经》《千字文》注重文化修养,两者共同致力于人的全面完善。系统地学习蒙书,也就对传统文化有了基本的了解。2、一本家长和孩子一起读的书蒙书只是给孩子读的书吗?错了!李里认为,孩子固然应该读蒙书,成年人也应该读,因为近一个世纪以来,种种原因,使得中华文化的传承出现断裂,当今的很多成年人对传统文化相当隔膜,缺乏基本的了解,不及时改变这一局面,将会对中华文化的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国家提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另外,从程度而言,对于现代成年人而言,古代给孩子学习的蒙书实际上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蒙书也是能启成年人之蒙的书”,长衫先生李里如是说。3、隐居古寺,闭关写成的书有趣的是,李里写这本书,是在隐居寺庙中完成的。今年上半年,李里隐居到四川遂宁目连寺,潜心著述。不多久居然也被记者寻访到,不过,记者在报导中隐去的古寺的名称,以免好事者影响长衫先生的闭关。不巧的是,一群自行车骑友又发现了李里,一时间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据李里母亲说,李里寺庙生活相当清苦,终日青菜白饭而已,看来母亲相当心痛作者,其情溢于言表,不过李里却是不以为意、乐此不疲,令人想起他在《论语讲义》中解读过的一句话:“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4、自绘插图,可阅读可背诵的书《蒙书讲义》真可谓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全书有30余幅作者手绘插图,功底之深厚,令人惊叹。原来作者从小有“神童”之誉,3岁起就习绘画, 9岁画的5米长卷《西游记》,曾在美国5大城市巡展,现在还被西雅图博物馆收藏;他还参加过法国国际儿童友谊绘画展、得过土耳其第四届国际和平画展的铜奖等荣誉。此外,书后还附有大字注音的《朱子家训》《三字经》原文,方便读者朗读背诵。 5、一本让人看到文化传承希望的书翻开图书,首先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李里与几位文化老人的合影,97岁马来西亚华人领袖沈慕羽先生题写书名,97岁国学大师杜道生、 88岁乡贤李炽昌、84岁乡贤李永康分别为之做序。杜道生先生乃是钱穆、沈兼士等大师的高足,一生淡薄名利,却每月为李里讲课;沈慕羽先生是马来西亚华人领袖,非常赞许李里弘扬国学的志向,更是欣然题写了书名,如今这墨宝尤其珍贵,因为今年3月,沈老已经架鹤西去。李里在新书的《跋》中表达了心中的沉痛:“书成,忽闻为本书惠题书名之马来西亚华人领袖、孔教会会长沈公慕羽辞世,伤心哉,聊以兹著吊之。书跋之明日,里赴西藏讲学,途中惊闻季羡林先生仙逝。悲伤之余,转思斯文未丧,国学复兴,先生足慰矣。”《跋》中也表达了对季羡林先生的哀思,因为季老的帮助和鼓励对李里的成长帮助巨大,许多人还记得李里曾按古礼拜访季老故事:因为孔子说过:“自行束俢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自愿拿着一束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以教诲的。”于是李里以十块腊肉为礼拜访季老,行三叩首之礼,季老笑着说:“你是孔子荐来的,我焉敢不见?”季老鼓励李里走自己的路,李里《论语讲义》出版,季老则题写“天道酬勤”相赠。季老仙去后,李里赶到八宝山祭奠,挥泪拜别了恩师。笔者不禁感慨,在文化老人日渐稀少的今天,李里以弘扬国学为己任,他的坚韧和坚持,或许能让我们看到更多文化传承的希望?1. 山东教育卫视“名家论坛”首席主讲人、央视“百家讲坛”新锐。自从长衫先生李里在山东教育卫视“名家论坛”开讲《国学精义之诸子百家》以来,好评如潮,与《蒙书讲义》配套的节目即将播出;而作者在央视“百家讲坛”的节目也在拍摄当中,读者有望在10月份领略长衫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的风采。2. 出版《论语讲义》之后,李里认为弘扬传统文化,应当从学习蒙书入手,于是隐居四川遂宁目连寺半年,闭门谢客,潜心著述,终于完成。97岁国学大师杜道生亲自做序,97岁马来西亚华人领袖沈慕羽先生题写书名,88岁乡贤李炽昌、84岁乡贤李永康分别为之做序。在文化老人日渐稀少的时代,四位长者不遗余力的支持充分肯定了《蒙书讲义》的重要性。3. 蒙书是传统文化的入门书,了解了蒙书,就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现代人而言,蒙书不仅是给青少年读的,也是给许多成年人读的;4. 自钱文忠教授“百家讲坛”讲《三字经》并出版图书以来,社会对蒙书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更充分的认识。李里身体力行,实践儒家传统,他对蒙书的导读和解释深入浅出,具有独特的价值。

评分

购买愉快购买愉快购买愉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