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1.藝術傢蔡國強深入闡釋其藝術觀及對中國現實諸多問題的認識。圍繞“農民達芬奇”展覽,藝術傢敞開心扉,對中國農民對於現代化的貢獻、農民的現實處境、中國的高速發展所隱含的種種危機,以及藝術傢自身的獨特創作觀念,暢所欲言,其中許多問題藝術傢都是首次公開發錶見解。
2.“農民達芬奇”展覽籌備過程全記錄。2010年5月至7月,在上海世博會全麵展示城市美好生活的當時當地,蔡國強舉辦“農民達芬奇”展覽,將中國農民自力更生發明創造的飛機、飛碟、潛艇、賽車等搬進美術館展齣,並將現場展示製作“機器人”“航空母艦”的過程。為籌備展覽,藝術傢走訪瞭八個省市的九位農民發明傢,行程近九韆公裏,本書記錄下藝術傢一行下鄉工程的點點滴滴,從中可以看到展覽是如何從最初的想法一步步得以實現的。
內容簡介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大腳印”,國慶60周年慶典的“和平鴿”和“網幕煙花”,這些充滿創意與童真的大型焰火作品,無不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少為人知的是,這些作品全都齣自同一位藝術傢之手——蔡國強。
告彆這些誕生於大城市的“官方作品”,蔡國強將目光投嚮農村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當城市人被永不滿足的物質所纍之時,生活在大地上的農民,卻把雙手伸嚮瞭創造個人夢想的自由天地,這個頗具諷刺意義的現實,給藝術傢極大觸動。2010年5月,在上海世博會全麵展示城市美好生活的當時當地,蔡國強舉辦“農民達芬奇”展覽,將農民自力更生發明製作的飛碟、飛機、潛艇等搬進美術館展齣,並將於現場製作機器人、“航空母艦”等。
為此次展覽,藝術傢創作瞭三句口號,從不同角度概括展覽的意義:
“不知如何降下”——錶達對於中國社會高速發展之下的思考與擔憂。
“重要的不在飛起來”——是對我們這個社會、這個時代的反思,重要的不是飛得越高、越快、越好。
“農民,讓城市更美好”——在以“城市”為主題的上海世博會的背景下,通過這個展覽不僅討論農民對於現代化的貢獻,以及農民的現實處境等當今最為重要的社會議題,通過展示獨立在集體意誌和行為外的個體農民的創造力,以及一個個鮮活生命的感人故事,更可以看到一個民族追求公平民主社會的希望。
作者簡介
王寅
詩人,《南方周末》文化記者。著有《王寅詩選》、隨筆集《刺破夢境》、藝術傢訪談錄《藝術不是惟一的方式》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言
說說我和《農民達芬奇》…蔡國強
現場
尋訪農民達芬奇
1 吳玉祿
2 陶相禮
3 杜文達
4 王強
5 曹正書
6 李玉明
7 熊天華
8 徐斌
9 吳書仔
訪談
蔡國強:我在做什麼
附錄
尋訪農民發明傢下鄉日記
中國農民生生不息的好奇心…張鳴
我們的夢想能飛多高?…盧躍剛
後記
今年的油菜花和往年多麼不同
精彩書摘
現場
尋訪農民達芬奇
“我是拉洋車的機器人,吳玉祿是我爹,我拉我爹去上街,謝謝。”蔡國強一坐上農民吳玉祿製造的機器人拉車,機器人就一邊拉車前進,一邊搖頭晃腦地滿嘴吆喝,吳玉祿親口錄製的這幾句話通過擴音器反復播放,把蔡國強逗得前仰後閤。
3月4日,蔡國強開始瞭對農民發明傢的尋訪,第一站就是北京通州馬務村農民吳玉祿傢。吳玉祿是著名的農民發明傢,創造瞭包括機器人在內的諸多發明。蔡國強不僅邀請吳玉祿全傢參加《農民達芬奇》的展覽,現場製作並錶演他們的機器人,還委托他特彆製作瞭幾位典型的現代藝術傢動作的機器人:跳牆的伊夫·剋萊因、抱狼的波依斯、甩顔料的波拉剋等。
從3月4日開始的10天時間裏,蔡國強的尋訪從北京齣發,行經江蘇、安徽、四川、湖北、廣東、福建、浙江、江西8個省,幾乎每天換一個城市,從飄雪的北京,來到溫暖如春的廣東東莞,行程將近9000公裏,繞瞭半個中國,先後尋訪瞭9位農民。我作為隨行記者同行,記錄下瞭旅途中的點點滴滴。
前言/序言
異想天開:蔡國強與農民達芬奇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從書籍的産生和發展過程我們瞭解,書籍逐漸的發展到輕便、曆久,易於記載、復製文字和圖畫的材料上,通過不斷完善的技術方法,不受時間、空間的限製,流傳和保存信息,具有宣告、闡述、貯存與傳播思想文化的功能。書籍是人類進步和文明的重要標誌之一。跨入20世紀,書籍已成為傳播知識、科學技術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之一。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地發展,傳播知識信息手段,除瞭書籍、報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漸産生和發展起來。但書籍的作用,是其他傳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當代,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國傢,書籍仍然是促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傳播工具。
評分
☆☆☆☆☆
坑爹的京東圖書評價體係啊!逼著我百度瞭這麼多字!
評分
☆☆☆☆☆
很受啓發的書~很好~很有價值~
評分
☆☆☆☆☆
偶像偶像,夠長瞭沒有?
評分
☆☆☆☆☆
3、帛書
評分
☆☆☆☆☆
發展曆史
評分
☆☆☆☆☆
中國最早的正式書籍,是約在公元前 8世紀前後齣現的簡策。西晉杜預在《春鞦經傳集解序》中說:“大事書之於策,小事簡牘而已。”這種用竹木做書寫材料的“簡策”(或“簡牘),在紙發明以前,是中國書籍的主要形式。將竹木削製成狹長的竹片或木片,統稱為簡,稍寬長方形木片叫“ 方”。若乾簡編綴在一起叫“策”(冊)又稱為“簡策”,編綴用的皮條或繩子叫“編”。
評分
☆☆☆☆☆
4、捲軸
評分
☆☆☆☆☆
中國最早的書籍,齣現於商代,是用竹子和木頭做的。 春鞦、戰國和秦漢時期,人們已經普遍用竹木簡做書籍。春鞦戰國時期還齣現過寫在絲織上的書--“帛書”,帛書比竹木簡書輕便,而且易於書寫,不過絲織品價格昂貴 ,所以帛書的數量遠比竹木簡書為少。東漢又齣現瞭紙書,紙書輕便、易於書寫,價格比較便宜,深受人們歡迎。以後紙書便逐漸流傳開來,到瞭晉朝,紙書完全取代瞭竹木簡書和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