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二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吸引人,它不像傳統的史學著作那樣枯燥乏味,而是更像一部引人入勝的紀實文學。作者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將1951年至1976年間,中國西南某個山村的審判事件娓娓道來。我尤其欣賞的是,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這些審判過程描述為“正義”或“非正義”,而是將它們置於更廣闊的政治和社會背景之下,讓讀者自己去體味其中的復雜性。在閱讀過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瞭政治話語如何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以及它如何改變瞭人們對“善惡”的定義。書中對一些具體案件的描寫,比如土地改革時期的某些審判,或是文化大革命期間的批鬥,都讓我感到觸目驚心。然而,作者的筆調始終保持著一種冷靜和客觀,沒有過多的煽情,卻更能引發讀者內心的震撼和思考。我能夠感受到,作者並非在簡單的批判,而是在努力理解那個時代的邏輯,以及在這種邏輯下,普通人的命運是如何被塑造和改變的。
评分評價四 這是一本讓我重新認識“曆史”的書。它不是那種在教科書上能夠找到的、冰冷而抽象的曆史敘述,而是將曆史的溫度和質感,從中國西南一個普通山村的審判史中,一點點地挖掘齣來。1951年至1976年,這二十多年的時光,在書中不再是幾個政治運動的名稱疊加,而是被無數個體命運的起伏所填充。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道德”二字的探討,它在不同政治語境下的變遷,以及村民們在道德與政治之間搖擺、掙紮的真實寫照,都讓我深受觸動。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的宏大敘事,最終是體現在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軌跡之中的。那些被審判的村民,他們的行為,他們的辯護,他們最終的結局,都摺射齣那個時代政治對個體道德的強大塑造力。我為書中所描繪的復雜人性和情感而動容,也為那個時代的特殊性而深思。
评分評價三 《村莊審判史中的道德與政治:1951~1976年中國西南一個山村的故事》是一部需要反復咀嚼的作品。它讓我看到瞭在中國西南一個不起眼的山村裏,1951年至1976年這段漫長而充滿變革的歲月是如何被“審判”的。這裏的“審判”不僅僅是法律意義上的裁決,更是政治力量對村民個體道德觀、社會倫理乃至人際關係進行的一次次重塑。我驚嘆於作者對細節的捕捉能力,從具體的審判程序、證詞,到村民之間流傳的隻言片語,都構成瞭那個時代獨特的圖景。書中對“農村乾部”這一角色的刻畫尤其深刻,他們既是政治運動的執行者,也是社會秩序的維護者,他們的每一次決策,都可能關乎著村民的命運。我常常在想,在那個集體主義至上的年代,個體的道德選擇空間究竟有多大?“政治正確”是否意味著對良知的壓抑?這些問題,在書中那些看似簡單的審判背後,得到瞭極其豐富的展現,留下瞭深刻的思考空間。
评分評價五 《村莊審判史中的道德與政治:1951~1976年中國西南一個山村的故事》提供瞭一種非常獨特的曆史研究視角。它將焦點對準瞭一個具體村莊在1951年至1976年間的審判實踐,通過對這些審判的深入分析,揭示瞭政治意識形態如何滲透並重塑瞭當地的道德觀念和社會結構。我被書中對審判過程的細緻描述所吸引,這種描述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對時代背景下權力運作和價值判斷的深刻解讀。書中對於“政治”和“道德”之間關係的探討,不是簡單地將二者對立,而是展現瞭它們之間復雜的互動和相互影響。我常常在想,在那個年代,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如何被“政治”的標尺所衡量,而“道德”的界限又在哪裏?這本書讓我看到,即使在一個小小的山村裏,曆史的車輪也留下瞭深刻的印記,而這些印記,往往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審判案例,纔得以顯現。
评分評價一 讀完《村莊審判史中的道德與政治:1951~1976年中國西南一個山村的故事》,我仿佛親身經曆瞭一段被曆史洪流裹挾的歲月。這本書以其獨特的視角,深入剖析瞭在中國西南一個尋常山村裏,1951年至1976年間,道德與政治如何在錯綜復雜的關係中相互滲透、相互塑造。作者並沒有選擇宏大的敘事,而是將目光聚焦於村莊這一微觀層麵,通過對具體審判案例的細緻呈現,揭示瞭那個年代政治意識形態如何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價值判斷、行為規範乃至傢庭倫理。我尤為震撼於書中對於“階級成分”這一概念的討論,它如何在無形中劃分人群,製造隔閡,又如何驅動著審判的走嚮。書中描繪的人物,無論是革委會的領導者,還是被審判的村民,都鮮活而立體,他們的每一次對話,每一個眼神,都充滿瞭那個時代的復雜情感和生存壓力。我反復思考,在那個特定的曆史時期,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能夠讓曾經的鄰裏鄉親,在意識形態的旗幟下,變得如此疏離甚至對立?這種反思,至今仍在我腦海中迴蕩。
评分好书
评分在很多地方都已经没有了,幸好在京东找到了这本书,书的质量是没问题的,不过因为比较久了,就显得稍微有点旧,不过不影响书的阅读,整体很满意。就是发货有些慢,而且京东在计算送达时间的网上跟踪情况还要继续改善,没有亚马逊做的准时,而且还有一点就是,能否换包装啊?这个塑料包装又不环保,还容易把书弄坏,这次书买的多,虽然有纸箱子,但寄来时都是破破烂烂的,这样太影响书寄到的质量了,建议好好改善!现在和亚马逊等网站相比质量和价格都是差不多的,那么就要看谁的服务态度好,谁能按时送到,网上送货时间与实际操作时间保持一致,谁能在送货的时候保证书的质量,书脊不被损坏,没有什么折页的情况,这点是非常重要的。京东这点真的需要改善。我身边的一些人都信赖亚马逊,原因就是买的书用箱子包装着,不容易损坏或者发生变形,而且还环保,这点意见我之前早就提过了,希望能真真正正地好好地改善!
评分非常好的一次购物体验,618购入
评分一直想看,终于买到了!
评分题质疑、成果展示、心得交流、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疑难解析、观点验证、问题综述。
评分物流非常快 东西非常好 棒极了
评分发生在小村庄里的争斗,它的背后是中国当代社会建立新德治的时代大背景。“在传统的的乡村社会中,国家的礼治秩序正是通过乡村精英阶层的修身而在普通农民家那里发挥示范作用,从而在村落范围内形成了某种意义上以个人关系和社会责任为基础的道义共同体。”然而事实是“随着20世纪以来国家政权不断的内卷化,日益官制化的乡村政权越来越依赖正规化、官治化的行政机构,越来越脱离乡村自治的社会文化网络。”民国时期,政府委任的政府班子在乡绅面前有“强龙难压地头蛇”之尴尬,则到了新时期,经历过镇反、土改之后,传统的乡村势力已被阶级斗争扫荡殆尽,缺乏专志信仰的多神论也被唯物主义观定性为“迷信”而破除一空,宗法秩序崩溃,剩下连片的真空地带便由全新的政治秩序来接手。
评分忠诚是人内在的德性,其外化的一个表现形式就是要讲真话。不过,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讲真话有时却也可能被看成是不忠诚的表现。
评分我们先从政治上来看。王保卓第一次接受党组织审查是在1957年。起因于“大鸣大放”,柳坪村有人检举王保卓曾当过伪保队副。历史清白是党对自己要培养的党员干部的基本期望。但是,党并未期望所有党员干部都能做到历史上毫无污点。除了污点的性质大小之外,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党员干部是否能对党如实交代并作深刻反省。忠诚是党对党员最重要的德性要求。查阅王保卓的档案,可以发现他在1954年6月加人中国共产党时曾经向党交代过他1947年当过三个月的伪保丁的历史,他也承认当时抓过村里两个人的壮丁。但他没有提及伪保队副的事情。是否隐瞒个人历史显然是对党的忠诚度的一个试金石。因此,党组织专门派工作组去作了调查,结果发现这是子虚乌有的事。王保卓的第一次被审查就这样顺利过关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