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的傳說:中國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

翻譯的傳說:中國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鬍纓 等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近代史
  • 女性史
  • 翻譯史
  • 文化史
  • 社會史
  • 新文化運動
  • 女性主義
  • 思想史
  • 曆史學
  • 性彆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
ISBN:9787214056665
版次:1
商品编码:1007188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05-01
页数:25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從整體上也構成瞭一個展示中、西文化對撞、磨閤與再生,凸顯想象他者與自我(再)想象之復雜關係的精彩“傳說”。晚清民初,以一種構建民族文化身份的現代性焦慮為背景,中國“新女性”形象在中、西各種話語與實踐的糾纏混閤下,逐漸浮現。而作為對話的橋梁,翻譯無疑為探究這一生成過程提供瞭很好的視角。作者通過考察各種文體、版本及媒介方式,大跨度地並置、比較形象類型,對“傅彩雲”、“茶花女”、“蘇菲亞”及“羅蘭夫人”等流行形象的生産、流傳以至移植情況進行瞭有效的追蹤。這些經典“傳說”都將成為建構中國“新女性”的重要資源;而通過對它們的生動剖析。

作者簡介

  鬍纓(1962—),1984年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英語係後,赴美國深造,並先後取得布林莫爾學院英語文學碩士學位、普林斯頓比較文學博士學位。2000年開始擔任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東亞語言文學係中國文學副教授至今。旅美期間,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晚清女性研究,成果豐碩,除專著《翻譯的傳說》(斯坦福大學齣版社,2000)外,更有十多篇論文收錄於中、美核心學術期刊及論文集。

目錄

譯者的話
鳴謝
導言 浮現中的新女性及其重要的他者
第一章 《孽海花》:一個跨界傳說
第二章 移植“茶花女”
第三章 從索菲亞到蘇菲亞
第四章 羅蘭夫人及其中國姐妹
結語
參考文獻
索引

精彩書摘

  第一章《孽海花》:一個跨界傳說
  無論是錶演給自己看,還是給他人看,假裝為他者都是最徹底的、解放性地(本體論意義上的)運用瞭語言的可選擇性力量。
  ——喬治·史坦納(George Steiner)
  迷失(Disorientation)
  當一個人麵對的世界,不再有他自己的語言與文化帶來的那種熟悉的舒適感,而是通過來自外部的一種奇怪的凝視展現開來,這時他將感到一種迷失感。而晚清通俗小說《孽海花》(1905-1907)所反映齣來的,正是這種迷失感。這個世界不存在瀋復(1763-1838)在不算太久以前所假設的那種可靠的中心——他曾這樣寫道:“餘遊幕三十年來,天下所未到者,蜀中、黔中與滇南耳。”對於像瀋復這樣四處遊曆的士紳而言,“天下”或者“普天之下”的絕大多數地方都無可置疑地意味著清王朝;而其遊蹤所未及處,則僅僅是這個世界的邊緣、所謂蠻荒之地罷瞭,它們雖然隱然存在,卻根本不值得加以關注。

前言/序言

  中國曾經遺忘過世界,但世界卻並未因此而遺忘中國。令人嗟呀的是,60年代以後,就在中國越來越閉鎖的同時,世界各國的中國研究卻得到瞭越來越富於成果的發展。而到瞭中國門戶重開的今天,這種發展就把國內學界逼到瞭如此的窘境:我們不僅必須放眼海外去認識世界,還必須放眼海外來重新認識中國;不僅必須嚮國內讀者移譯海外的西學,還必須嚮他們係統地介紹海外的中學。
  這套書不可避免地會加深我們150年以來一直懷有的危機感和失落感,因為單是它的學術水準也足以提醒我們,中國文明在現時代所麵對的決不再是某個粗蠻不文的、很快就將被自己同化的、馬背上的戰勝者,而是一個高度發展瞭的、必將對自己的根本價值取嚮大大觸動的文明。可正因為這樣,藉彆人的眼光去獲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擺在我們麵前的緊迫曆史使命,因為隻要不跳齣自傢的文化圈子去透過強烈的反差反觀自身,中華文明就找不到進入其現代形態的入口。
  當然,既是本著這樣的目的,我們就不能隻從各傢學說中篩選那些我們可以或者樂於接受的東西,否則我們的“篩子”本身就可能使讀者失去選擇、挑剔和批判的廣闊天地。我們的譯介畢竟還隻是初步的嘗試,而我們所努力去做的,畢竟也隻是和讀者一起去反復思索這些奉獻給大傢的東西。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个书系整体质量不错,陆续收集了其中的几十册。大部分内容是国外学者或者在国外的中国学者写的关于中国的书籍,很大的一个好处是站到另一个视角来看待,值得参考。

评分

汉学,西文Sinology,指国外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工艺科技等各种学问的综合性学科。又称中国学。 研究对象  从汉学发展的历史和研究成果看,其研究对象不仅仅是中国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实际上是研究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整个中国的学问。由于汉民族是中国的主体,而且汉学最初发轫于汉语文领域,因而学术界一直将汉学的名称沿用下来。也有学者用中国学来称呼传统的汉学。汉学以整个中国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汉学包括了中国的社会科学和部分自然科学;狭义的汉学只涉及哲学、宗教、历史、语言文字等部分社会科学,诸如传统的版本、目录、校勘、音韵、训诂、考证等。从课题方面看,汉学已涉及中国社会生活中已经发生和将有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态,从学科体系看,汉学已经囊括了中国已经建立起来的所有知识形态。 学科历史  汉学的产生发展,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有联系,又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普遍发展相关联。一般认为,汉学萌芽于16~17世纪来华传教的教士的著述中。 400 余年里,汉学经历了发轫期、确立期、发展期和繁荣期4个阶段。   发轫期(16世纪末~17世纪末) 西方对于中国的了解早在古希腊就已开始。但西方对中国的研究则始于16世纪末。第一本专门讲述中国的书是1585年在罗马出版的《中华大帝国史》(门萨多著)。该书出版后,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 。有影响的早期著作还有《中华帝国志》、《中国改朝及中国基督教现状》、《中国度量衡考》等。这些著作大多出自教士之手,对中国的研究流于表面,缺乏系统性。   确立期(18世纪初~19世纪初) 18世纪初清王朝和罗马教皇有“仪礼”之争,刺激西方各派传教士对中国礼俗和文化的研究。尤其是法王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科学院派来的优秀传教士,拟定了具体而系统的中国研究项目:中国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史;中国古今通史;汉字的起源;中国的动植物和医学等自然科学史;中国各门艺术的历史;中国现状 ,国家治安、政局和习俗,矿产和物产等。其结果出现了一批汉学成果:《中国仪礼论》(李明)、《鞑靼史》(刘应)、《书经以前之时代与中国神话之关系》(马约瑟)、《中国通史》(冯秉正)、《 成吉思汗及蒙古史 》(宋君荣)、《大唐史纲》(宋君荣)。而作为18世纪汉学双璧的是杜赫德编著的《中华帝国史全志》(共 4 卷)、当时北京教士研究中国成果汇集《中国杂纂》(共16册)。在18世纪法国教士汉学 成果的 基础上,19世纪初出 现了法国雷慕沙(1788~1832)和德国克拉勃罗德(1788~1830)两位博学多才的汉学大师。他们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国历史、语言、文学、宗教、地理学等众多领域。两人于1818年联合发起成立亚洲协会 ,发行期刊《亚洲学报》,主要刊发汉学研究成果。随后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成(1823),刊《皇家亚洲学会会报》。以此为标志,汉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   发展期(19世纪中后期) 这一时期正是西方试图将中国殖民化,与中国政府发生政治、军事冲突的时期。西方各国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研究,改变了法国垄断汉学的局面 。英国、荷兰、德国、瑞典、奥地利、俄国都有一批卓有成绩的汉学家:法国继雷慕沙之后有儒莲、毕瓯、巴参,荷兰有霍夫门、施古德,德国有奚伯尔特、晓特、甲柏连,英国有理雅格、毕尔、卫烈亚力,俄国有萨哈诺夫、帕底雷阿斯 、白莱脱胥乃德、伊凡诺夫斯基,瑞典有多桑,匈牙利有乔玛等。他们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其中施古德最早研究中国天文学,晓特的中国边疆民族研究仍有价值,毕尔开中国佛教文献学的先河,乔玛成为公认的藏学创始人。这一时期的另一特点是不少汉学家集中毕生精力翻译中国古代典籍,译文水平较前有大幅度提高。如牛津大学首任汉语教授理雅格以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力求准确地翻译了《论语》、《大学》、《中庸》、《书经》、《诗经》、《孟子》、《 春秋左传 》、《 易经 》、《孝经》、《道德经》和《离骚》,成为汉籍西译大家。   繁荣期(20世纪) 20世纪近百年的汉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20世纪初期,甘肃敦煌石窟藏经洞被发现,其中保存大量古代汉文、藏文、蒙古文和其他文字的写本卷子及文物。西方一些汉学家来到敦煌考察,并掠走大批文物文献。这批珍贵的文物文献令汉学界震惊。以此为契机,促进汉学研究的新发展。西方一些大学纷纷设立汉学课程,成立专门的汉学研究机构,出版专门的汉学研究期刊。如法国巴黎大学高等中国研究所、荷兰汉学研究会、莱顿大学中国研究所、法兰克福中国学院、美国中国研究所、美国中国学会、美国汉学促进委员会、日本支那学社、日本中国研究所、日本中国学会,前苏联中国学家协会等。此外还有藏学和敦煌学的一些专门组织、机构,这些汉学机构或团体都有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门汉学杂志。还有研究东方或亚洲的学术刊物也是发表汉学成果的重要阵地。

评分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赞一个!!!!!!!!!!!!!!!!

评分

收到了,还行吧,好书

评分

收到了,还行吧,好书

评分

the product is really good

评分

这个书系整体质量不错,陆续收集了其中的几十册。大部分内容是国外学者或者在国外的中国学者写的关于中国的书籍,很大的一个好处是站到另一个视角来看待,值得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