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字釋林(繁體竪排版)

甲骨文字釋林(繁體竪排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於省吾 著
圖書標籤:
  • 甲骨文
  • 文字學
  • 古文字
  • 漢字
  • 曆史
  • 考古學
  • 語言學
  • 中國古代文化
  • 殷商
  • 釋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6432
版次:1
商品编码:10128284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于省吾著作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4-01
页数:49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於省吾先生治學嚴謹周密,在中國古文字、古器物研究和古籍整理研究領域取得瞭卓越的成就,尤其是在甲骨文、金文考釋方麵,貢獻極大;同時,運用古文字學研究成果及齣土文物數據,對先秦典籍進行校訂和詮釋,為研究古代典籍開闢瞭新的途徑,成為“新證派”的代錶人物。
  於省吾先生生前齣版瞭十三部專著,發錶瞭近百篇學術論文,留下瞭豐碩的成果。為滿足學術界研究的需要,承濛先生傢人慨允,將先生的著作無償授權我局以著作集的形式整體推齣。在此,謹嚮先生的傢人錶示崇高的敬意。吉林大學圖書館為我局提供瞭部分底本,謹緻謝忱。
  自一九三二年《雙劍誃吉金文選》的齣版至一九八二年《澤螺居詩經新證澤螺居楚辭新證》的齣版,前後曆時五十年。考慮到原各書形式不同,體例有彆,標點各異,本次結集齣版,均據初版本製版,以存原貌。近百篇學術論文,則將匯編成《澤螺居學術論文集》,後續齣版。

內頁插圖

目錄

甲骨文字釋林序
凡例
本書引用書目的簡稱
上捲
中捲
下捲
附錄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甲骨文字釋林(繁體竪排版)》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力求自然流暢,避免任何生硬或刻意的痕跡: 《字海探源:甲骨文溯源與形義考辨》 ——追溯漢字文明的源頭,重現殷商文明的輝煌 本書特色: 體係梳理: 對甲骨文的發現、流傳、整理與研究曆史進行瞭全麵而深入的梳理,為讀者構建起理解甲骨文的宏觀認知框架。 字形精析: 選取最具代錶性、文化內涵深厚的甲骨文字進行逐字精講,深入探討其在殷商時代的具體用法、演變軌跡及與其他古文字(如金文、篆書)的對應關係。 文化透視: 結閤殷墟考古發現,將甲骨文的研究成果置於商代社會、宗教、軍事、農業等多個層麵進行考察,展現商代文明的真實麵貌。 形神兼備: 采用精美的古籍風格排版,力求在展現學術深度的同時,兼顧閱讀體驗,讓學習者能直觀感受古老文字的藝術魅力。 --- 【內容概述】 《字海探源:甲骨文溯源與形義考辨》是一部緻力於深入探究漢字初始形態——甲骨文的學術性著作。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字形,而是旨在通過對這些鎸刻在龜甲獸骨之上的三韆多年前的文字符號的細緻解讀,為現代讀者構建一座連接商代文明與當代語境的橋梁。 第一部分:殷商的刻痕——甲骨文的發現與奠基 本部分首先詳述瞭甲骨文的發現曆程,從早期的偶然齣土到近代係統的科學發掘,勾勒齣這一“沉睡的文字”如何重見天日,並逐步揭示瞭其作為中國已知最早成熟文字體係的曆史地位。我們探討瞭早期學者的篳路藍縷,從羅振玉、王襄、董作賓到郭沫若等一代學人,如何篳路藍縷地奠定瞭甲骨文研究的基石。這部分內容不僅是學術史的迴顧,更是對一代代學者矢誌不渝探尋古老文明精神的緻敬。書中對甲骨文的載體(龜甲、獸骨的選取標準)、書寫工具(刀刻與硃書、墨書的區彆)以及蔔辭的結構(序辭、貞辭、驗辭、占辭)進行瞭詳盡的介紹,使讀者對甲骨文的生成環境有一個立體的認識。 第二部分:字源的追溯——核心字形與語義的辨析 本書的精髓在於對核心甲骨文字的深入剖析。我們聚焦於那些在商代社會生活中頻繁齣現的關鍵概念詞匯,如與祭祀、戰爭、天氣、農業相關的字。例如,對於“祭”、“牛”、“羊”、“田”、“雨”、“商”、“王”等字,我們將展示其在不同時期的寫法變化——從早期的具象描摹到逐漸符號化的過程。 每一個重點字都配有詳細的“字形演變路徑圖”。我們不僅比對瞭同一時期的不同寫法,更將其與西周金文、春鞦戰國簡牘中的對應字形進行橫嚮和縱嚮的參照,力求精確還原其“象形”或“指事”的本義。例如,關於“鼎”字的解析,我們從其三足造型的描繪,延伸到其在商代禮器製度中的核心地位,探討“鼎盛”、“一言九鼎”等後世成語的文化源頭,使讀者不僅知其形,更曉其義。 第三部分:蔔辭的解讀——商代社會生活的切麵 甲骨文的特殊性在於其作為“蔔辭”的載體屬性。本書將甲骨文的釋讀成果,融入到對商代曆史的真實再現中。通過對特定蔔辭群的係統解讀,讀者可以清晰地瞭解商王如何通過占蔔來決定軍旅行動、王室婚嫁、疾病療愈、乃至日常作息。 書中精選瞭一係列具有史料價值的蔔辭片段進行釋讀示範,例如關於“旬日之雨”的記錄,揭示瞭商代對氣候的敏感性;關於“伐羌方”、“徵人方”的記載,勾勒齣商王朝對周邊部族的軍事控製格局。這些解讀並非孤立的文字翻譯,而是結閤瞭《史記·殷本紀》等傳世文獻,進行多角度的交叉驗證,以求最大程度地還原殷商社會的真實運作邏輯。 第四部分:文字的流變——從殷商到秦漢的“隱去”與“傳承” 最後,本書探討瞭甲骨文這一體係在周代逐漸被更規範化的金文(鍾鼎文)所取代的過程,以及它在曆史長河中如何“隱去”,但其“血脈”卻未曾斷絕。我們詳細論述瞭甲骨文的造字法(六書)對後世漢字構成的深遠影響,以及現代文字學界如何通過對比,確認甲骨文與篆隸楷等後世字體之間的清晰傳承關係。 【本書價值】 《字海探源》不僅是古文字研究者的案頭必備工具書,更是一部麵嚮曆史愛好者、文化學者和對外漢語教學工作者的深度閱讀材料。它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細膩的文字筆觸,帶領讀者穿透三韆年的時光迷霧,直麵那個充滿神秘色彩與磅礴氣勢的青銅帝國——殷商,真切觸摸中華文明最古老、最堅實的根基。閱讀本書,即是與先祖進行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 目標讀者: 漢語言文學、曆史學、考古學專業學生與研究者;對中國古文字及商周文化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緻力於探究漢字起源的文化工作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接觸《甲骨文字釋林》時,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內容的廣博與體係的嚴謹。作為一名對古文字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此前接觸過不少相關的入門書籍,但大多停留在基礎的字形介紹上。這本書顯然有著更深的學術追求。它似乎不僅僅滿足於羅列甲骨文的字形和現代漢字的對應,更深入地探究瞭這些符號在當時的社會、宗教、祭祀等方麵的實際運用和演變邏輯。我特彆欣賞它在釋讀上的那種“多角度”考量,對於同一個甲骨文符號,書中會列齣不同的學界觀點,並輔以詳實的齣土甲骨片編號作為佐證,這極大地增強瞭說服力。這種嚴謹的考據方法,讓我在閱讀時感到非常踏實,仿佛手中握著的是一塊真實的甲骨碎片,正在接受專傢的細緻講解。它不是在“告訴”你答案,而是在“引導”你去思考和探尋答案的過程,這對於真正想深入瞭解甲骨文的人來說,是極為寶貴的。

评分

這本《甲骨文字釋林》的裝幀設計簡直是匠心獨運,厚重的紙張帶著一種曆史的沉澱感,裝裱的紋理仿佛能讓人觸摸到那個遙遠的商代。每一次翻開書頁,那股淡淡的油墨香氣混閤著紙張的乾燥氣息,都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程。尤其是竪排版的排版,對於習慣瞭傳統閱讀方式的人來說,簡直是一種享受。那些密密麻麻的甲骨文符號,在竪直的行文中顯得格外莊重、古樸,每一個字仿佛都蘊含著韆年的秘密,等待著被解讀。閱讀時,我常常會不自覺地放慢速度,試圖在每一個字的筆畫中尋找那些古人遺留下的智慧。這種閱讀體驗,遠非那些充斥著快餐式文字的當代書籍所能比擬。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放置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緻敬。裝幀上的細微處理,如燙金的書名和古樸的封麵插圖,都透露齣編者對這部作品的敬畏與用心。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敘述風格,對我個人而言,是一種極大的享受。它沒有使用那種高高在上的學院派腔調,而是用一種清晰、富有邏輯性的語言,將復雜的古文字學理論娓娓道來。行文之間,透著一股溫潤的書捲氣,讀起來極為順暢,仿佛一位學識淵博的長者在耐心為你講解一段段塵封的曆史故事。特彆是對於那些甲骨文中涉及的古代禮儀和占蔔場景的描述,作者的筆觸細膩而生動,讓那些冰冷的符號瞬間立體化,擁有瞭鮮活的生命力。我總覺得,優秀的學術著作,除瞭知識的準確性,更需要有感染人心的敘事能力,而《甲骨文字釋林》在這方麵做得尤為齣色。它讓我認識到,學習甲骨文並非枯燥的符號記憶,而是對中華文明源頭活水的一次深情迴望。

评分

坦白說,我對這類專注於基礎文本考據的著作,通常抱有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因為深怕自己無法跟上其學術的深度。但《甲骨文字釋林》打破瞭我的固有印象。它在保持學術深度無可挑剔的同時,對每一個釋義的來源和依據都做瞭詳盡的梳理,形成瞭一個清晰的知識網絡。對於我這種希望構建完整知識體係的學習者來說,這本書就像是一個堅實的基石。它不僅僅提供瞭字與義的對應,更像是一張詳盡的地圖,標示瞭每個字從原始形態到成熟形態的演變路徑,以及它在不同曆史階段的語義側重。這種結構化的呈現方式,極大地幫助瞭記憶和理解。它為深入研究甲骨文的未來學習,打下瞭極其紮實的基礎,讓我對漢字起源的探索充滿瞭信心和期待。

评分

閱讀這部作品的過程,與其說是在學習,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沉浸式的考古體驗。書中的插圖和版式設計非常巧妙,高清晰度的甲骨文摹片與釋文穿插排布,使得對比研究極為直觀。有幾次,我甚至會盯著某個復雜的甲骨文形體看上許久,試圖去想象刻寫它所需要的精細操作和當時的工具條件。那種“隔著時光觸摸曆史”的感受,是其他文字學書籍難以提供的。此外,這本書的索引和檢索係統也做得非常人性化,盡管內容專業,但查找特定字頭或特定釋義時,都能迅速定位,這在學術著作中實屬不易。它兼顧瞭專業性和易用性,使得即便是初學者在資深學者的引導下,也能有效利用這本書進行自主學習,而不是被晦澀的術語完全淹沒。這種平衡感,恰到好處地展現瞭編者高超的駕馭能力。

评分

清末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1845—1900)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安阳出土的甲骨文

评分

还能说什么呢,一个字,贵,不是特价谁敢抢

评分

物流速度快,书籍印刷质量不错,内容未细看

评分

整体来说很不错,大小正合适

评分

要和甲骨文字典一起买

评分

藏书之名在东北三省位居第一,长沙叶德辉藏书归于北平某书局,他获悉后立即购得。收集的图书涉及经、史、子、集、丛书、期刊等,共计1 110种4 461册。所藏明清善本甚多,尤多桐城派诸子文集,精本有蓝印本《吴都四子》、钱竹汀《南宋馆阁录续录》、许瀚《攀古小庐文》稿本等。间亦收藏金石,因得到吴王夫差剑、少虞错金剑,遂将其藏书楼名为“双剑誃”,另有“未兆庐”、“泽螺居”等,所藏共有5万册左右。后为生计所累,曾将部分古籍换米。逝世后,其家属将这批图书捐献给吉林大学图书馆。为了纪念其捐书和对吉林大学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吉林大学图书馆特辟“于省吾图书专藏纪念室”。[1]在对先秦等古代文献典籍的考证方面,他著有《双剑誃尚书新证》(1934年)、《双剑誃诗经新证》(1935年)、《双剑誃易经新证》(1936年)、《双剑誃诸子新证》(1938年,中华书局,1962年)、《论语新证》(辅仁大学讲演集第2辑,1941年,《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4期)、《泽螺居诗义解结》(《文史》1963年第2辑)、《泽螺号居楚辞新证》(《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3、4期)、《急就篇新证》(辽海引年录)、《泽螺居诗经新证》(中华书局,1982年)等多部(篇)论著,并因而被《中国训诂学史》作者胡朴安推许为“新证派”的代表人物。另有考释单字论文多篇。晚年准备将已发表和未发表的金文考释编成《吉金文字释林》,惜未能完成。1919年毕业于沈阳国立高等师范。后曾历任奉天萃升书院院监,辅仁大学讲师、教授,北京大学教授,燕京大学名誉教授,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历史系教授、古文字研究室主任兼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中国语言学会顾问兼学术委员,中国训诂学会顾问,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等。

评分

要和甲骨文字典一起买

评分

于先生虽已作古,他的学术贡献名垂青史,其业绩受益后人!敬佩!知恩!感恩!经过反复搜寻比较,还是决定买下此书。理由:①.时代学术经典→必收,②.文字规范美观→必留,③.价格可以接受→必买。收货观之,方方面面皆为上品,非常不错!实测尺寸是:26.7cm×19cm×2.7cm。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