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以曆史中的個體為核心的古希臘世界漫遊指南,視角獨特,引人入勝。
《希臘人》以曆史發展順序為主綫,覆蓋範圍從荷馬時代到希臘化時期,但全書不以曆史事件為核心,而是將之作為呈現希臘人的真實麵貌的必需背景。每章內容的主體是作者精心挑選的個人,而且往往是不太齣名的人,他們足以展現其所生活時代的人的活動或行為的某一方麵。作者在書中大量引用希臘人的詩歌、史料、法庭辯護詞,營造齣瞭讓人物盡情訴說自己的故事的效果。
書中還設置瞭大量的專欄,既有對好萊塢在詮釋古代希臘和希臘人的影片中無知行為的辛辣諷刺,又有關於希臘人的幽默和老年觀的專題討論,還有許多對有趣個人和故事的簡單介紹。這種多角度多側麵的描述方式,構築瞭一個清晰立體、細節豐富、血肉豐沛的希臘人整體形象。
作者簡介
羅伯特·柯布裏剋(Robert B. Kebric),執教於路易斯維爾大學,主要從事希臘史、羅馬史、奧運會史及人文學的教學與研究。作者著述頗豐,代錶性著作包括《希臘人》及其姊妹篇《羅馬人》。
精彩書評
著者一反傳統,“曆史中的個體”——人,“有著同樣的血緣,同樣的語言,共同的神廟、儀式與相近的習俗”的希臘人(希羅多德語)為其獨到、始終關注的對象。
——張強,東北師範大學世界文明史研究所所長
目錄
序言
大事年錶與地圖
第 1 章 荷馬之後:
新時代的新聲音--帕羅斯的詩人、戰士、私生子阿爾基羅科斯
荷馬筆下的“人物”
成長中的痛苦與問題
阿爾基羅科斯挑戰“常規”
阿爾基羅科斯對內奧布勒的愛
阿爾基羅科斯之死
專欄
從現實和影片中看希臘人I:特洛伊的海倫還是好萊塢的海倫?
從現實和影片中看希臘人II:《伊阿宋與阿爾戈號英雄》--史詩中的“金羊毛”
人們心目中的大英雄阿喀琉斯--拒服兵役的故事
一些有趣的人--對希臘人幽默的深入瞭解:“荷馬式的”青蛙和老鼠、斯巴
達國王阿格西勞斯、王後戈爾戈及犬儒學派的第歐根尼
第 2 章 鐵器時代與僭主的世界:
遊吟詩人赫西俄德、薩摩斯的波呂剋拉泰斯及匠師埃烏帕裏諾斯
社會與經濟的變化
神明與正義:赫西俄德的疾呼
衰退的世界
殖民運動與僭主的齣現
薩摩斯的波呂剋拉泰斯
匠師埃烏帕裏諾斯
專欄
一次思想革命--第一位希臘哲學傢米利都的泰勒斯
阿裏昂--為生命而歌的樂師
第 3 章 泛希臘賽會:
剋羅同的法烏羅斯--早期體育英雄
城邦的興起
奧林匹剋賽會
其他泛希臘賽會及地方性賽會
女子賽會
觀眾
後期歲月
剋羅同的法烏羅斯
專欄
呂底亞的剋洛埃索斯:謎與滅亡--在德爾菲阿波羅神諭所求神諭的異國之王
女健將--特裏福薩、海代婭和狄奧尼西婭三姐妹
羅德斯的卡利帕忒拉--一位勇敢的母親
剋羅同的米洛
薩索斯的塞阿戈奈斯
腓底皮德斯--子虛烏有的馬拉鬆送信人
第 4 章 不受束縛的厄洛斯:
希臘人中的雙性戀--萊斯沃斯的薩福、雅典的哈爾莫底烏斯與阿裏斯多基同
以及塞奧多托斯和他的情人們
雙性戀的文化背景
薩福,“Lesbian”
薩福和她的女伴們
哈爾莫底烏斯和阿裏斯多基同--情人成刺客
因為對年輕的塞奧多托斯的愛--情敵間的激烈爭鬥
雙性戀的衰落
專欄
半人半獸:土、水、野獸以及昆蟲--塞莫尼德斯對女性的看法
第 5 章 希臘與波斯的較量:
東方與西方的衝突:波呂戈諾托斯、政治與壁畫
與波斯之戰
地米斯托剋利和薩拉米海戰
提洛同盟與客濛的崛起
東方對抗西方--特洛伊戰火重燃
融政治於壁畫中的藝術傢--波呂戈諾托斯
專欄
從現實和影片中看希臘人Ⅲ:《斯巴達三百勇士》--希臘版的“銘記阿拉莫”
水軍統帥阿爾特米西婭--狡黠多智的女王
女畫傢--妙手丹青提瑪裏忒
第 6 章 黃金時代的奇葩:
伯裏剋利時期雅典的高級妓女阿斯帕西婭
雅典的黃金時代
高級妓女阿斯帕西婭
專欄
雅典的殘疾人--為補助金辯護的跛子
斯巴達婦女--性與城邦
不孝子--令伯裏剋利濛羞的科桑西普斯
新婚夫婦--伊斯剋瑪科斯與新娘的對話
瘟疫中幸存的修昔底德
希臘的老年觀--從梭倫到歐裏庇得斯
第 7 章 無賴、流氓和盜賊:
公元前5 世紀與前4 世紀雅典法律的另一麵--通奸者埃拉托斯塞奈斯、
暴徒科農、投毒者“剋呂泰涅斯特拉”、盜用兄弟錢財者狄奧戈伊同以及
騙子弗爾米奧
埃拉托斯塞奈斯--福過災生的通奸者(約公元前400 年)
一次偶發的暴行--暴徒科農和他的兒子們(約公元前340 年)
姻親問題--一位惡毒的繼母?(約公元前420 年)
狄奧戈伊同--盜用兄弟錢財的外祖父(約公元前400 年)
弗爾米奧--一個騙子(約公元前360 年)
專欄
塞奧弗拉斯托斯《性格概論》中論述的一些消極性格
無禮之人
帕西翁--昔日的奴隸成為雅典富有的公民錢莊主
喜好與惡棍為伍者
第 8 章 希臘化時代的科學、技術和幻想:
亞曆山大和他的海下冒險
科幻小說的開端
亞曆山大的潛水裝置
傳說變為曆史
古代的潛水裝置?
專欄
腓力之死--刺殺者保桑尼阿斯
醫生以及心理學傢埃拉西斯特拉圖斯
天文學傢阿裏斯塔爾庫斯
從現實和影片中看希臘人 IV:《亞曆山大大帝》--不夠“偉大”的錶演
非常龐大、先進的武器:德摩特裏烏斯圍睏羅德斯--一項巨大的事業
希羅的“蒸汽機”
由平庸而非凡:托勒密五世、羅塞塔石碑與埃及象形文字的破譯
結語
附錄:
亞特蘭蒂斯的居民:柏拉圖的想象,或者是對米諾斯人的模糊記憶?
重要詞匯與發音
譯後記
齣版後記
精彩書摘
有一個不名譽的齣身——這些均齣現於阿爾基羅科斯的人生曆程中。下麵這首軍事題材的詩可能是對他人生哲學的最好總結:
啊!心,我的心!
當厄運將你猛擊,
不要怕,站起來,
挺起胸膛,直麵仇敵,
槍林中,
勇往直前,嚮敵進擊,
直至仇敵倉皇逃離,
切記,切記!
勝不驕,敗不泣,
歡樂時歡樂,
遇到睏難莫垂頭喪氣,
須知,
這纔是人生真諦!
因此,難怪大傢會普遍接受阿爾基羅科斯是死於戰鬥的說法——死在一個來自納剋索斯島的名叫卡倫達斯(Calondas)的人手中,此人有一個“烏鴉”的綽號。另據一個民間傳說,阿波羅對於卡倫達斯殺死其寵兒阿爾基羅科斯(如前所述,阿爾基羅科斯的傢人已與德爾菲的阿波羅有關聯)的行為生氣不已,所以,盡管卡倫達斯一再解釋阿爾基羅科斯是在一場公平決鬥中被殺死的,但阿波羅還是將他從神廟中驅趕齣去。
我們知道,由於阿爾基羅科斯曾經多次參加與納剋索斯人的戰鬥,所以他在戰鬥中被某個納剋索斯人殺死也並非不可能。但他死於“烏鴉”之手的說法就讓人難以接受瞭。考慮到他偶爾也會在彆處把自己稱作一隻叫蟬的昆蟲,因此某個寫動物寓言故事的人親眼目睹瞭他死於烏鴉之手的說法,很可能是後世傳記作傢所運用的一種比喻手法——把他比喻為動物世界中的一種食物——所以並非是真實的曆史事件。所以,卡倫達斯殺死阿爾基羅科斯的說法也未必可信。
帕羅斯人確立瞭對阿爾基羅科斯的英雄崇拜。他的一些格言已成為經典語錄,在整個地中海世界都頗受歡迎。人們經常會把他與阿波羅、狄奧尼索斯和德墨忒爾(Demeter)聯係在一起。在希臘和羅馬,每一位學習希臘語的學童都知道呂坎拜斯不守信用。阿爾基羅科斯是繼荷馬和赫西俄德之後希臘詩學傳統的發起者之一,他的著作影響深遠,在其後的幾個世紀中,或備受贊美,或備受貶斥。公元前5世紀雅典著名的喜劇作傢將其追記為“諷刺文學之父”。而且甚至一直到公元6世紀,教父們依舊認為他的作品具有引用價值(盡管通常以一種消極的方式)。
詩人死後七百年,昆體良(Quintilian)是這樣評論他的:“他的言辭蒼勁有力,他的思想令人摺服,簡潔真實,且富有生命力和活力。”但也有人認為“他不如其他任何一位作傢”。他不斷將成功歸於自己的主觀意識,而非天賦(《雄辯要義》[Institutio oratoria],10.1.60)。不論贊成或反對,有一件事情很清楚:無論何時人們聽到阿爾基羅科斯的名字,腦海中基本上都會浮現齣下麵這段僞造的碑文:
立於海邊的這座陵墓埋葬的是阿爾基羅科斯……好心的旅者,請你在穿過它的時候放輕腳步,以免驚擾居於這兒的馬蜂。
(《帕拉丁文選》[Palatine Anthology],71)
暴躁易怒,敏感傲慢的阿爾基羅科斯不僅是希臘最早的文人之一,重要的是,他還是目前我們所知的運用寫作方式痛擊先前貴族穩固世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本人也是該世界的一員——的第一位個人。雖然他所抨擊的貴族觀念依舊盛行,但是他的聲音也錶明希臘社會已經齣現瞭寡頭貴族與新興力量之間的矛盾逐漸上升的趨勢。
第1章專欄
從現實和影片中看希臘人I:特洛伊的海倫還是好萊塢的海倫?
在接下來幾個簡短的迴顧中,我們首先要關注一下好萊塢影片是如何演繹希臘人的。當今社會,電影已經成為一種相當有影響力的媒介,以至於很多人將一些曆史題材的影視作品視為曆史之準則。僅僅基於這個原因,我們也很有必要對幾部好萊塢史詩影片相關方麵進行認真審視。按照時間順序,依次為:《亞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1956年)、《斯巴達300勇士》(The 300 Spartans)(1962年)、《伊阿宋與阿爾戈號英雄》(Jason and the Argonauts)(1963年)及《新木馬屠城記》(Helen of Troy)(2003年)。由於這些簡短的影片以提供娛樂為宗旨,故盡管其一度引起人們對希臘的廣泛關注,但通常嚴重誤導瞭人們對準確史實的鑒彆。
大約半個世紀之後,有人想對1955年版的史詩影片《木馬屠城記》進行翻拍,並期望在各個方麵均超過舊版。但當觀眾們聽到阿伽門農的兄弟墨涅拉俄斯在片頭告誡我們,其實我們聽說的關於海倫與特洛伊戰爭的故事“並非是那樣發生的”,“讓我來告訴你們事情的真相……我知道,因為我就在那裏”的時候,就應該預先感知到能從這部被過分吹捧的影視劇中期待什麼瞭。雖然他也確實做瞭一件正確的事情——這“並非是那樣發生的”,但荷馬及其史詩中的古老傳說還是被現代編劇改編得麵目全非。
由於有專款贊助,故《新木馬屠城記》於復活節前夕在美國有綫娛樂頻道(Cable Entertainment channel)進行瞭首映以對抗當時的網絡電視《十誡》(Ten Commandments)。盡管《新木馬屠城記》與猶太—基督傳統沒有任何關係,但很明顯在這個票房至上的年代,這已無關緊要,況且在影片商看來,“若是古代的,必定與復活節有關”。在對電影預演宣傳時,雖然他們宣稱自己是如何苦心孤詣地追求影片的準確性,但這部由約翰·肯特·哈裏森(John Kent Harrison)導演,羅尼·科恩(Ronni Kern)編劇的電影或許更加適閤於《赫拉剋勒斯之傳奇旅行記》(Hercules: The Legendary Journeys)或音樂電視(MTV)這樣的劇本而非曆史劇。影片中,似乎特洛伊人是好人,而希臘人是壞人。科恩決定主要圍繞兄弟姐妹團體陣容——希臘方麵以海倫、剋呂泰涅斯忒拉、阿伽門農和墨涅拉俄斯為代錶;特洛伊方麵以帕裏斯(Paris)與赫剋托爾(Hector)為代錶——來重述海倫與特洛伊的故事。盡管結果也是以幾乎所有人的死亡而告終,但其具體死法和死亡時間都與荷馬史詩之傳說相悖:赫剋托爾在一場蓄謀已久的決鬥中分神,被陰險的阿喀琉斯用矛刺穿胸膛;阿伽門農被妻子剋呂泰涅斯忒拉殺死在浴室中,但並不是在希臘的邁锡尼;剋呂泰涅斯忒拉莫名其妙地齣現在特洛伊並謀殺親夫,但殺夫的原因不僅是因為阿伽門農把女兒做瞭人祭,還因為親眼看到他強奸瞭海倫並在遊泳池邊縱情聲色。帕裏斯在從阿伽門農及其他希臘烏閤之眾手裏挽救海倫時,被莫名其妙地刺死(他死時,將手伸嚮神明,似乎祈求他們的救助,結果卻是徒勞的),而對於其所付齣的所有努力,這對夫婦最終以極為短暫的超現實的重聚而滿足——這種亡命鴛鴦在現代影視中已是司空見慣。由於已無人可依,海倫最終不得不尾隨其疏遠已久的丈夫墨涅拉俄斯步履維艱地穿過被毀滅的特洛伊。“我將跟隨你”,她勉強地說。“好吧!”他迴答道。隨即,這部影視劇也在一個女人憂傷的歌聲中結束,她的歌聲似乎在訴說“悲哀啊……悲哀”。她是對的,這部影片確實令人感到“悲哀”。
與荷馬史詩相比,《新木馬屠城記》在主要角色的挑選及裝扮上令人十分失望。首先要說的是劇中中心人物海倫。影片中海倫的飾演者西耶那·蓋爾利(Sienna Guillory)雖也算清純美麗,但她絕非馬洛(Marlowe)著名詩篇中描寫的那個擁有一張能夠“促使韆帆齊發”麵孔的海倫。事實上,電影中有很多其裸露後背的場景,所以有人就會推測希臘人之所以韆帆齊發,更多是基於其身體的緣故。其次,影片中最令人震驚的當屬阿喀琉斯的造型。在《伊利亞特》中,他被冠以“捷足的”、“金發的”等稱號,而影片《新木馬屠城記》中的阿喀琉斯除瞭會大聲怒吼之外,根本沒有展現其捷足和金發之特徵(其實根本就沒有頭發),故他的這種形象更加適宜於齣現在有格鬥場麵的影視中;至於服飾,影片中他自始至終都沒穿盔甲,而是披著一件用皮條編製的馬甲。如若盔甲在戰爭中無用,即使他是忒提斯(Thetis)之子,他的母親也沒有必要浪費時間去請求赫淮斯托斯為他打造一套新的(正如她在《伊利亞特》中做的那樣),難怪在影視劇中帕裏斯輕而易舉地就將他殺死瞭。另外,僅就阿喀琉斯戰車設計之粗糙而論,也可以斷定無論如何他終將死得十分窘迫。
影片中也沒有齣現《伊利亞特》中描述的“閃閃發光的頭盔”,而是一個跨越韆年之久的頭盔大雜燴,既有仿邁锡尼(pseudo-Mycenaen)的野豬獠牙頭盔(影片中采用的是金屬製品),也有來自大英博物館的公元1世紀凱爾特人(Celtic)的盾牌與頭盔的仿製品。很明顯,這部影片在極力模仿當時業已成名的影片《角鬥士》(Gladiator):影片中特洛伊城牆前臨時搭建起的“競技場”上上演瞭一場矯揉造作的“短劍決鬥”,使用的武器與保存下來的樣本沒有任何相似之處。另外,我們還需提及其他武器裝備:特彆荒唐的是,影片中所使用的矛都很短小;士兵們的脛甲也極不閤身,一看就是用細繩係上去的。
如果考較史實,我們還會發現更多令人大跌眼鏡的情節。比如,影片中特洛伊戰爭的真正原因並非是希臘人要搶迴海倫而是要獲得“拜占庭(Byzantium)的絲綢與香料”——而這些東西在特洛伊連一星半點都找不到。實際上,當時特洛伊是一個商品貿易中心,其特産似乎是紗綫(或紡織品),並且也飼養並齣口馬匹。導緻這場戰爭爆發的真正原因還不明晰,但很可能與特洛伊人控製達達尼爾海峽(Dardanelles)有關,因為這條航道一直通嚮富藏黃金、榖物充裕的黑海地區。特洛伊和拜占庭(即後來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的所在地)也沒有任何聯係,因為直到公元前7世紀,希臘人纔知道拜占庭——這距特洛伊戰爭已經過去瞭600年!我們似乎是身臨其境地穿過一個特洛伊的集市,頭腦中會迴想起曾經看過的一部名為《野蠻人柯南》(Conan the Barbarian)(1982年),或較近一點的《蠍子王》(The Scorpion King)(2002年)中的場景;當我們正莫名其妙地凝視著刻有長凹槽的米諾斯圓柱時,竟有一些或穿著係扣子的長袍式束腰外衣,或戴著穆斯林頭巾,或著東方服飾的人(可能他們嚮特洛伊齣售絲綢)從我們身邊飄然而過。而一個肚皮舞女的齣現更使整個場麵顯得極不協調。
同時,將鏡頭嚮西穿過愛琴海,可以看到之前久居內陸的斯巴達人已將一支大規模的船隊巍然停立於大海之上。其用意很明顯,就是為帕裏斯在最後關頭為救海倫嚮阿伽門農求情做鋪墊。由於被迫將與自己不愛的墨涅拉俄斯結婚,海倫打算縱身躍入一個深淵,此情此景,勢必會讓我們想起電影《泰坦尼剋號》(Titannic)(1997年)中男女主人公傑剋(Jack)與羅絲(Rose)在船尾甲闆上的情景。另外,影片中的特洛伊距海也太近瞭,其距希臘人的船隊不過一箭之遙,但據《伊利亞特》記載,在特洛伊是根本無法看清希臘人“堅固橫甲闆”船的樣子的。由於連供軍隊紮營訓練的場地幾乎都未留齣,故喬裝打扮的希臘人能齣現在特洛伊市場而未被發現也就不足為奇瞭。還有影片中的特洛伊木馬(根據當時的技術水平或許還無法製造齣如此精緻之物),如此龐然大物突兀地齣現在城門前竟沒有引起人們注意,最後還是被一個孩童偶然發現。影片中的“叛徒”辛昂(Sinon)被留下來欺騙特洛伊人,說服他們將木馬拉入城內。他看起來更像印度人而非希臘人,至於他為什麼會被埋至脖頸(蠍子王?),特洛伊人何時發現瞭他,誰也說不準。實際上,這個曆史傳說還存在頗多爭議,其中最為閤理的解釋是“特洛伊木馬”實際上是一次地震的象徵,這次地震恰好接近特洛伊戰爭發生的時間,特洛伊的部分城牆在地震中被摧毀。波塞鼕(Poseidon)既是海神也是地震神,他有時會被描繪成馬的形象。因此,縱然整個故事非常精彩,但可能隻是將波塞鼕用地震摧毀特洛伊城牆的故事人格化而已。
總之,由於先於其麵世的影片《角鬥士》於2000年上映時獲得瞭成功,所以,很明顯《新木馬屠城記》齣人意料地開始拍攝的主要原因,也是想重現古老史詩影片的活力,以期從中獲利。
還有一部耗資較大的名為《特洛伊》(稱《阿喀琉斯》可能更閤適,且這一稱謂可能會令布拉德·皮特[Brad Pitt]的影迷很滿意)的影片在本書此版刊印的時候也公布即將上映。盡管該影片涉及要對一個很難重構的曆史時期進行處理,但是觀眾實在是搞不懂片中所堆砌的錯誤細節。影片對史詩傳說進行瞭歪麯,卻宣稱是在遵循史詩基礎上的一種延伸,甚至還大言不慚地說該故事是受瞭荷馬的啓發。與史詩傳說中美麗的海倫相比,影片中的海倫顯得多少有點相貌平平,而且齣鏡率很少;另外,特洛伊木馬看起來更是粗製濫造(盡管有人要問為什麼通過縫隙看不到裏邊的人呢)。的確如此,令人悲嘆惋惜的場景,再一次齣現在大傢熟知的“古代世界”中。
從現實和影片中看希臘人II:《伊阿宋與阿爾戈號英雄》
——史詩中的“金羊毛”
其實,在荷馬於其史詩《伊利亞特》與《奧德賽》中提及伊阿宋之前,《阿爾戈號英雄遠徵記》(Argonautica)(或《阿爾戈號航海記》[The Voyage of Argo])的傳奇故事就已經誕生。但直到公元前3世紀,隨著羅德斯詩人阿波羅尼奧斯(Apollonius)寫作的權威版的阿爾戈號英雄尋求金羊毛故事的問世,這個豐富但又復雜多樣的古老故事纔形成最終定本。阿波羅尼奧斯寫這個故事的時候已經是希臘化時代,當時,荷馬史詩中英雄靠蠻力、英勇及神的意願實現目標的故事已經不再為人們所信服,神也不像荷馬時代那樣受到人們的敬畏與尊敬,栩栩如生的神話也已成為過去式。人們有更多的懷疑,他們不再願意相信伊阿宋的命運隻是受到神的支配,亦不再願意相信眾神與萬事萬物之間有相互影響。阿波羅尼奧斯本人是一位學者,曾擔任亞曆山大城(Alexandria)圖書館館長,認為眾神是一種莫名其妙的東西,故他便采用更為現實的觀點書寫這一傳奇故事。由於所有事情的發生均與神的乾涉或不乾涉有關,所以故事中還需要神的存在,隻不過他們成為更加象徵性或裝飾性而非實效性的東西。雖然觀眾們依舊欣喜於這次成功的冒險,著迷於該神話傳說,但大多數人將英雄們的精湛技藝與足智多謀視為其最終實現願望的最可信方式。對於故事中荷馬可以藉助於神力的地方,阿波羅尼奧斯就必須使用他那個時代的理性錶達方式,將故事更加完滿地講述清楚——盡管當時神力的運作在整個希臘世界仍頗受歡迎,亦以另一種可接受的手段在《阿爾戈號英雄遠徵記》中常有展現。
阿波羅尼奧斯與荷馬的區彆在於:他的《阿爾戈號英雄遠徵記》隻適於閱讀,不適於吟誦。盡管距荷馬生活的時代已經過去瞭5個世紀,人們還是期望他在用史詩形式處理素材的同時,又能吸引受眾的眼球。這種方式好比是現代人寫的一部莎士比亞風格(Shakespearean)的戲劇,仍然會受到很多現代讀者的青睞。浪漫的愛情是必不可少的,但荷馬所描述的美狄亞(Medea)對伊阿宋強烈的渴望之情卻不及《阿爾戈號英雄遠徵記》中的描述。因此,阿波羅尼奧斯的這部著作是一部文學作品,包含瞭所有被期望齣現在史詩故事中的
希臘人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芬納(Samuel E.Finer)的《統治史》共3捲34章(Finer,1997),英文版長達1701頁,是20世紀西方政治學中有重大影響的巨著。《統治史》的主要關注點是世界曆史中政府形態的發展。《統治史》以各個國傢的政府形態、統治方式和國傢社會關係為核心,大緻依照時間順序,先把我們帶入世界文明中最為古老的蘇美爾城邦,述及薩爾貢、埃及、亞述、猶太、波斯、希臘、中國、羅馬、印度、拜占庭、哈利發、中世紀歐洲、日本、奧斯曼帝國等地區和國傢的政治史,然後把焦點轉入文藝復興和新教運動後的歐洲各國和美洲殖民地政治製度的突破性發展,最後,集中討論影響當代世界的三大革命(美國革命、法國革命及工業革命)以及這些革命給世界政治、政府形態和國傢社會關係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變化。 芬納長期以來一直是政治學界特彆是英國政治學界的一個領軍人物。他不少早期著作皆是政治學和政治社會學領域的經典,特彆是《馬背上的人:軍事力量在政治中的作用》(Finer ,1962)。芬納在1982年開始撰寫《統治史》時已經退休,1987年,芬納在一場心肌梗塞後幸免於難,此後,他在健康狀況不斷惡化的情況下堅持寫作,且進展迅速,直到1993年去世。去世前《統治史》已完成計劃中36章的34章。《統治史》由芬納的夫人凱瑟琳·芬納及傑剋·哈瓦德(Jack Hayward)進行編輯後齣版。作者的去世使得《統治史》終止在工業革命。如果假以時日,想必芬納會對整個20世紀的政治發展,特彆是蘇聯解體和全球化對國傢政治發展的影響有所涉及,並且會在書末提供一個總結和展望,使讀者能對全書有個更完整的瞭解。雖然《統治史》的不完整性給我們帶來瞭遺憾,但讀過《統治史》的人都承認,全書34章有一氣嗬成之感。直到最後幾章,作者仍能廣徵博引,並以他所特有的睿智,為我們展現近代政治的關鍵發展及其背後的邏輯,鋒芒絲毫不減。 《統治史》一書沒有涉及黑非洲,沒有討論歐洲殖民前的美洲,也沒有分析任何東南亞的國傢。甚至像日本這樣的國傢芬納的討論也僅限於幕府時代以後的政治發展。在導論中,芬納開門見山地說明瞭他選擇案例的四個取捨原則,其中最主要的是政府的大小和規模,以及該政府在組織技術和統治理念上對後世所産生影響的大小。人類社會技術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大類:集約性技術和延展性技術(intensive and extensive technology)(Mann ,1986)。所謂集約性技術,是指那些能提高人類的生産效率、增強對自然資源的汲取和利用能力的技術,而延展性技術則指的是那些能提高人類(特彆是國傢)的組織和協調能力的技術。就古代中國而言,科層製、法治、常規軍及科舉製等等的發明都可以被看作是重要的延展性技術的發展。在工業革命前(特彆是在18世紀前),推動文明進展的主要是延展性技術。因此,世界各地各個曆史時期的政府對延展性技術發展的貢獻就成瞭芬納寫作的主軸之一。在導論的最後部分,芬納專門總結瞭在以後章節中還會深入分析的各個國傢和地區在這方麵最為重要的貢獻(Finer,1997: 87—94):亞述發明瞭帝國,波斯創造瞭世俗帝國,猶太王國發展瞭有限君主模式,中國貢獻瞭科層製、常規軍及科舉製、等等,希臘發明瞭公民概念和民主製,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發展瞭衡平政治(checks and balances)和法製,中世紀歐洲産生瞭無頭封建製和教會與世俗政權的衝突性依存狀態,與中世紀歐洲的無頭封建製相對的是中國西周或日本幕府政治前的那種在封建貴族和領主之上還有國君統帥的有頭封建製。復興瞭希臘羅馬政治的一些關鍵傳統,並創造瞭代議製。英國創造瞭君主立憲,法國發明瞭民族主義和民主國傢,美國則貢獻瞭成文憲法、憲法對公民權的保護、司法審查以及聯邦製。
評分
☆☆☆☆☆
這裏有許多大人物鮮為人知的小故事
評分
☆☆☆☆☆
以曆史發展順序為主綫,覆蓋範圍從荷馬時代到希臘化時期,但全書不以曆史事件為核心,而是將之作為呈現希臘人的真實麵貌的必需背景。每章內容的主體是作者精心挑選的個人,而且往往是不太齣名的人,他們足以展現其所生活時代的人的活動或行為的某一方麵。作者在書中大量引用希臘人的詩歌、史料、法庭辯護詞,營造齣瞭讓人物盡情訴說自己的故事的效果。
評分
☆☆☆☆☆
約公元前1200年,另一支希臘人(多利亞人)的入侵毀滅瞭邁锡尼文明,此後300年,希臘完全陷入沉寂狀態,封閉又貧窮,希臘曆史進入所謂“黑暗時代”。因為對這一時期的瞭解主要來自《荷馬史詩》,所以又稱“荷馬時代”。在荷馬時代末期,鐵器得到推廣,取代瞭青銅器;海上貿易也重新發達,新的城邦國傢紛紛建立。希臘人使用腓尼基字母創造瞭自己的文字,並於前776年召開瞭第一次奧林匹剋運動會。奧林匹剋運動會的召開也標誌著古希臘文明進入瞭興盛時期。前750年左右,隨著人口增長,希臘人開始嚮外殖民。在此後的250年間,新的希臘城邦遍及包括小亞細亞和北非在內的地中海沿岸。在諸城邦中,勢力最大的是斯巴達和雅典。
評分
☆☆☆☆☆
Adidas Adidas Adidas “”Adidas Adidas Adidas
評分
☆☆☆☆☆
一口氣買這麼多,有的消磨瞭
評分
☆☆☆☆☆
這裏有許多大人物鮮為人知的小故事
評分
☆☆☆☆☆
評分
☆☆☆☆☆
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