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教材:平麵構成

中國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教材:平麵構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孫彤輝 著
圖書標籤:
  • 平麵設計
  • 構成原理
  • 藝術設計
  • 高等教育
  • 教材
  • 設計基礎
  • 視覺傳達
  • 色彩構成
  • 形式美學
  • 藝術院校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9426068
版次:1
商品编码:1020448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4-01
页数:11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平麵構成》主要闡述瞭形式美的基本原理和如何根據形式美的形式法則進行形象創造及組閤構成,並將構成的理論與設計實踐相結閤,用大量的設計實例來詮釋構成原理,條理清晰,深入淺齣,簡潔易懂,通過學習,可以開闊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知識,活躍我們的思維。

作者簡介

  孫彤輝,1953年生於上海。1981年畢業於江西贛州師範學院美術係,2000~2001年任Sannancisco State Univelsity Department 0f Designand Industry訪問學者。現任上海師範大學關術學院設計係副教授,中國關術傢協會會員。作品入選全國美展、全國水彩水粉畫展、全國陶藝展、全國新人新作展、華人平麵設計大賽等,並獲2001年上海走嚮21世紀藝術設計大展銀奬,2002年紀念延安文藝座談會發錶60周年全國美術人展優秀奬,2002年第七屆全圍陶瓷設計創新評比三等奬,2003年上海版畫藝術奬,2004年首屆全國工藝美術大展優秀奬,2005年上海藝術大展藝術奬。2004年和2005年齣版《書裝設計》、《平麵設計》、《版式設計》等設計書籍。本書圖例提供:毛玉怡、湯春燕、麯強、林住敏、陳謙、許偉、鬍嘉逸、陳勵學、趙崴菁、吳熠、蔡彬、邢佳露、陸麗霞等。在此,一並錶示感謝。還有一部分同學的名字如被遺漏,敬請諒解!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言
第一章概述
一、平麵構成的確立與發展
二、平麵構成的概念與目的
三、平麵構成研究與解決的問題
四、從具象到抽象的訓練

第二章形式美的原理與法則
一、平衡
二、對比
三、調和
四、節奏
五、變異

第三章造型的基本要素
一、點
二、綫
三、麵
四、形與形的關係
五、形與空間的關係

第四章形象的構成
一、基本形
二、規定形中的變化
三、單形切除
四、形的群化
五、多形組閤

第五章平麵構成的基本形式法則
一、重復與近似
二、分割與比例
三、漸變與發射
四、對比構成
五、特異構成
六、空間構成
七、打散重構
八、肌理

精彩書摘

  色彩的調和
  要達到色彩關係的調和:首先就是明暗關係的調整,將明暗對比強烈的形象進行適當的排列推移,讓形象的明暗有秩序起來。其次是整體上色相的調和,與類似形象相同,類似色相因為存在明顯的共性,所以,最容易調和。如果色相對比強烈,應注重畫麵的色調。有明顯色調的畫麵,即使對比強烈也感覺協調。色調的形成,主要在於主色在畫麵中占有主要麵積,對比色相占小麵積,由於主色調有著共同因素,所以,讓人感到協調。再次是當色相處於強對比時,可以調整色彩的純度,也可以運用無彩色係的黑、白、灰、金或銀進行調和。
  方嚮的調和
  一旦形象帶有長度特徵,便具有瞭方嚮性。另外,多個形象一經組閤,也會産生方嚮感。方嚮在設計構成中有著重要作用,方嚮的變化往往錶現著形象的情感和決定著設計版麵的效果。方嚮的對比給版麵帶來活力和動感,但要注意在整體中,必須有一個主流方嚮,按照這主鏇律,調整安排其它局部形象的位置如果主流方嚮把握不當,方嚮對比過多,就會引起雜亂、無序。因此,調和統一在此顯得尤為重要。

前言/序言


圖書簡介:建築設計原理與創新實踐 本書並非《中國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教材:平麵構成》,而是聚焦於建築設計領域的核心理論、經典案例分析與前沿技術應用的專業著作。 一、 聚焦建築本體:從理論基石到空間感知 本書深入探討建築設計的底層邏輯與核心原則,旨在為讀者建立紮實而全麵的理論框架。我們摒棄瞭對平麵圖形元素(如點、綫、麵)的抽象討論,轉而關注構成建築實體和空間體驗的尺度、比例、韻律與肌理。 1. 建築尺度的哲學解析: 詳細分析人尺度(Anthropometry)、構件尺度(Component Scale)與城市尺度(Urban Scale)之間的動態關係。探討如何通過精妙的尺度控製,實現從個體感受的親密性到群體環境的宏大敘事之間的無縫轉換。書中包含大量案例分析,剖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對“宜人尺度”的理解與實踐,例如對古代神廟和現代公共空間的對比研究。 2. 比例體係的演變與應用: 係統梳理瞭自古希臘“黃金分割”到文藝復興時期維特魯威體係,再到現代主義中基於模數化(Modulor)的比例研究。重點闡述瞭比例在建築立麵韻律、內部空間劃分以及結構邏輯中的決定性作用。不同於平麵構成對二維比例的探討,本書強調比例在三維空間中的體積感、層級感與視覺引導性。 3. 空間敘事與場所精神: 核心章節探討瞭建築如何通過空間序列的設置來“講述故事”。分析瞭入口的儀式感、流綫的引導性、光影的戲劇性處理,以及封閉與開放空間的轉換策略。深入解讀瞭“場所精神”(Genius Loci)的內涵,即建築如何通過材料、文脈和紀念性,錨定特定地域的文化與記憶。這部分內容強調的是體驗的深度和場所的獨特性,而非圖形的組閤關係。 二、 結構邏輯與材料真實性 建築設計本質上是對力的平衡與材料性能的駕馭。本書將大量的篇幅投入到結構邏輯如何形塑空間形態的探討中,這是平麵構成所不涉及的物理和工程維度。 1. 結構美學的錶達: 分析瞭梁柱體係、剪力牆體係、框架結構、殼體結構以及張拉結構等不同結構形式如何直接影響建築的內部空間形態、立麵錶現以及錶皮的開啓度。例如,探討懸臂結構所帶來的“漂浮感”是如何在視覺上打破體量的沉重感。 2. 材料的觸覺與敘事性: 深入研究混凝土、鋼材、木材、玻璃和石材在建築中的應用哲學。重點不在於材料的色彩或紋理的平麵布局,而在於其耐久性、保溫性、可塑性以及隨時間推移而産生的物質性變化(老化、銹蝕、風化)。書中通過剖析路易·康、彼得·卒姆托等大師的作品,展示材料“言說自身”的力量。 三、 創新實踐:數字工具與可持續發展 本書緊跟時代脈搏,將當代建築設計中不可或缺的數字技術和可持續性理念融入理論框架,指導未來的設計實踐。 1. 參數化設計與形態生成: 探討Grasshopper、Rhino等參數化建模工具如何幫助設計師探索超越傳統幾何約束的復雜形態。強調參數化不是為瞭製造復雜的錶皮,而是為瞭優化結構受力、自然采光模擬或場地適應性。這涉及到算法邏輯與物理約束的深度結閤,與平麵構成的規則集閤有本質區彆。 2. 場地響應式設計與生態策略: 詳細闡述瞭如何將氣候數據(風嚮、日照軌跡、降雨模式)融入到建築布局和錶皮設計之中。內容涵蓋被動式設計(Passive Design)策略,如遮陽係統的設計、自然通風導流、雨水收集係統等。重點在於建築與環境的能量交換與共生關係,而非純粹的視覺平衡。 3. 城市文脈的介入: 分析當代建築師如何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對現有城市肌理進行尊重和介入。這包括對退界、容積率、天際綫控製等城市規劃法規的理解,以及如何通過體塊的切分與穿插,實現建築在城市網絡中的有效連接和身份認同。 四、 案例深度剖析:從地域到全球 本書精選瞭橫跨不同曆史時期和地域風格的標誌性建築,進行細緻的解構分析,以印證前述理論。這些案例的分析維度包括: 功能流綫圖解: 追蹤使用者在三維空間中的路徑與停留點。 結構受力模型分析: 展示主要承重構件的工作狀態。 光照與陰影分析: 評估不同時間段內空間的光環境質量。 材料節點的構造圖示: 揭示不同材料如何精確地連接和支撐。 這些分析維度均指嚮實體建築的建造邏輯、空間體驗的層次感以及環境的互動性,與平麵構成中對二維構成要素的分析方法論截然不同。 總結: 《建築設計原理與創新實踐》緻力於培養設計師對三維空間、物質實體、結構邏輯以及社會文化場域的深刻理解和駕馭能力。它是一本麵嚮未來建築師的、強調技術、哲學與場所精神相結閤的工具書,旨在幫助學習者從二維的圖形思維躍升至四維(含時間維度)的實體設計思維。本書所涵蓋的知識體係,旨在構建宏大、精確且富有生命力的建成環境。

用户评价

评分

從圖書館藉來看瞭這本書,感覺它的內容密度非常高,每一頁都塞滿瞭需要反復閱讀和消化的信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關於“色彩的構成”部分的處理方式。它沒有落入俗套地羅列色輪和三原色理論,而是將色彩的運用放在瞭“情緒傳達”和“文化符號”的框架下去解析。作者引用瞭大量非西方的色彩體係,比如傳統中國繪畫中的設色原則,以及某些民族服飾的色彩禁忌與偏好,這使得原本枯燥的色彩理論變得生動有趣且具有全球視野。我曾經一直苦惱於如何讓我的作品在保持現代感的同時不失文化厚度,這本書通過對色彩符號學的梳理,直接點亮瞭我眼前的睏惑。它教我們如何有目的地“使用”色彩,而不是被色彩“控製”。當然,這本書的文字風格略顯學術化,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能需要配閤其他更偏嚮操作指南的資料一同閱讀,纔能更順暢地消化這些深層的理論知識,但其提供的深度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確實挺下功夫的,封麵那種灰調子的幾何圖形搭配燙金的字體,給人的感覺就不是那種爛大街的入門讀物,更像是一本可以放在書架上鎮得住場麵的專業工具書。我一開始還擔心內容會過於枯燥,畢竟“構成”這兩個字聽起來就挺理論化的,但翻開目錄纔發現,它對基礎知識的梳理非常細緻。比如在講到“點綫麵”的組織關係時,作者並沒有直接甩齣一堆枯燥的定義,而是穿插瞭大量不同曆史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視覺案例進行對比分析,從古希臘的建築比例到日本的枯山水意境,這種跨學科的引用,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思路,讓我意識到平麵構成絕不僅僅是把方塊和圓圈擺在一起那麼簡單,它背後蘊含著深刻的哲學和審美規律。特彆是關於“節奏與韻律”那一章,作者用動態的圖示清晰地展示瞭如何通過疏密變化和方嚮引導來製造視覺上的運動感,這一點對於我目前在做海報設計時遇到的僵硬感,簡直是醍醐灌頂,讓我找到瞭打破沉悶的新方嚮。整體來看,這本書的排版和印刷質量都達到瞭專業教材應有的水準,即便是反復翻閱,內頁的紙張也不會有明顯的磨損感,細節之處見真章。

评分

這本教材在結構安排上體現瞭極高的邏輯性,讀起來像是在進行一場精心設計的智力探險。它最大的特點是,它不隻是教你“怎麼做”,更重要的是啓發你去思考“為什麼是這樣”。比如在講解“視覺焦點與引導綫”時,它沒有直接給齣規則,而是先展示瞭一係列由自然現象(如河流的走嚮、星空的排列)中提取的綫性和動勢元素,然後纔過渡到人工設計中的應用,這種由宏觀到微觀的導嚮,讓理論的建立過程顯得非常自然和富有說服力。我特彆喜歡它在每一章末尾設置的“反思性練習”,這些練習往往不要求學生直接完成一個作品,而是提齣一個需要深入剖析的設計悖論,逼迫我們去辯證地看待設計中的“對與錯”。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構建瞭一個完整的認知閉環,讓你從最初的視覺經驗,通過理論的橋梁,最終迴歸到更成熟、更有深度的創作實踐中去,它培養的不是一個執行者,而是一個能夠構建自身設計體係的思想者。

评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實操指導部分,對我這個習慣瞭“手把手”教學的人來說,一開始有點吃力。它更傾嚮於建立一種“設計師的思維框架”,而不是直接告訴你“用PS做A,用AI做B”。書中大量的篇幅放在瞭對“形式美感”的抽象探討上,比如“平衡與不穩定”之間的辯證關係,以及如何利用“視覺重量”去引導觀眾視綫流動的心理學基礎。我記得有一節專門討論瞭“負空間”的應用,作者舉瞭幾個大師級的Logo案例,但解釋得非常精煉,需要讀者自己去反復揣摩圖形背後的邏輯。這要求學習者必須具備一定的自主分析和轉化能力,不能指望看完就能立馬做齣驚艷的作品。對我個人而言,這既是挑戰也是收獲,因為它迫使我跳齣瞭單純的技術層麵,開始思考每一個設計元素的“意圖”。如果有人期待這是一本快速掌握軟件技巧的書,那可能會失望;但如果你的目標是提升自己的設計語匯和內在邏輯性,這本書提供的理論基石是非常堅實且難以替代的,它更像是一個讓你學會如何“思考”視覺語言的導師。

评分

這本書的視角選擇非常獨特,它似乎有意避開瞭當前設計界最熱門的那些潮流元素和軟件插件的介紹,反而將目光投嚮瞭更深遠的源頭。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材質與肌理”的章節,作者沒有停留在平麵上對紋理的模擬,而是追溯到瞭不同材料在自然界中的形成過程,以及它們在人類工藝曆史中的演變。例如,探討陶土的粗糲感如何轉化為版畫中的顆粒感,再到數字設計中通過噪點和紋理疊加來實現的類比,這種層層遞進的關聯性,極大地豐富瞭我對“質感”的理解。它讓我意識到,即便是最簡單的黑白灰構圖,通過對內部肌理的處理,也能傳達齣截然不同的情感溫度。這本書的專業性體現在它對基礎原理的尊重和挖掘上,它不追逐風尚,而是緻力於打磨讀者的“內功”。這種樸實而深刻的教學方法,對於在信息爆炸時代容易迷失方嚮的設計學子來說,無疑是一劑清醒劑,提醒我們設計的根基永遠在於對“形式”本身最本質的把握。

评分

(100%好评)

评分

5条

评分

八、肌理

评分

¥24.90(7.8折)F

评分

第五章平面构成的基h本形式法则

评分

¥54.40(8折i)

评分

(80%好评)

评分

2条

评分

¥29.30(7.6J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