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行書-唐寅《落花詩帖》

實用行書-唐寅《落花詩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元國霞 著
圖書標籤:
  • 唐寅
  • 落花詩帖
  • 行書
  • 書法
  • 字帖
  • 臨摹
  • 繪畫
  • 明代
  • 藝術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冷印社出版社
ISBN:9787807354178
版次:1
商品编码:1024427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實用行書:唐寅〈落花詩帖〉》由元國霞著,主要內容包括:行書與唐寅《落花詩帖》、名傢品評唐寅、《落花詩帖》的臨摹技巧、《落花詩帖》的創作方法、《落花詩帖》集語、集聯、《落花詩帖》原帖。

作者簡介

  元國霞,女,1983年生,湖南臨湘人,2005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書法係,獲文學學士學位,並榮獲院優秀畢業生稱號;2008年考入天津美術學院國畫係攻讀碩士研究生。
2005年獲“浙江省第三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銅奬;獲“西泠印社首屆國際藝術節中國印大展”單項最高奬;並應邀參加“首屆國際草書藝術邀請展”。
2006年獲“西泠印社首屆手捲書法展”單項最高奬;入展“第四屆全國婦女書法篆刻展” “西泠印社第六屆篆刻評展”。
2007年應邀參加“中韓青年篆刻傢交流展”。
著有《實用隸書——張迂碑》一書。

內頁插圖

前言/序言


宋代文人畫的審美轉嚮與時代精神:以蘇軾、米芾的書畫為例 引言:士人精神的勃發與書畫藝術的革新 宋代,作為中國曆史上一個文化與藝術思想高度繁榮的時期,其書畫藝術呈現齣與前代截然不同的風貌。如果說唐代藝術追求的是廟堂氣象的恢宏與法度的嚴謹,那麼宋代藝術的核心則轉嚮瞭士人的內心世界、個人情趣以及對自然哲學的深入體悟。這種“尚意”的審美取嚮,不僅深刻影響瞭書法的筆墨形態,更重塑瞭山水花鳥畫的觀察視角與錶現手法。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宋代文人畫在書寫性、意境營造以及審美哲學層麵的革新,聚焦於蘇軾(東坡居士)與米芾(襄陽漫士)這兩位代錶性人物。通過對他們傳世書畫作品的細緻考察,我們試圖揭示宋代文人如何通過藝術媒介,完成對個體生命價值的肯定,以及如何將儒、釋、道三傢思想熔鑄於一爐,最終形成一種內斂、含蓄而又飽含哲思的藝術語言。 第一部分:蘇軾的“尚意”書學與平淡天真的畫境 蘇軾,作為“宋四傢”之首,其藝術思想的價值遠超單純的技法層麵。他的書學理論——“我書意造,獨由心裁”——徹底打破瞭對唐代“筆法”的盲目遵從。 一、書法的解放:從“形似”到“意在筆先” 蘇軾反對刻意追求筆畫的精細結構與外在的完美無瑕。他推崇的是書寫過程中,心手相應、自然流露齣的“意態”。 1. 對“姿媚”的批判與“拙厚”的推崇: 蘇軾在評價前人書法時,常批評那些過於柔媚、矯飾的作品,而贊賞那些結構樸拙、氣勢雄渾的書法。他認為,真正的美,來源於自然的率真,而非人工的雕琢。這與他為人處世的“無意於佳乃佳”的態度是高度一緻的。 2. 結體的開張與筆勢的連貫: 在蘇軾的書法作品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如何打破傳統楷書的端方平正,追求一種橫嚮的開闊與字與字之間的氣息貫通。例如,在一些行草作品中,點畫之間似乎存在著一種內在的節奏感,這種節奏感並非刻意為之,而是書寫者心緒流動的痕跡。 二、繪畫的“畫理”與“詩意”的融閤 在繪畫領域,蘇軾主張“論畫以 শিল্পের”而非“以形似”。他認為,畫傢的學養、性情,遠比摹寫物象的逼真程度更為重要。 1. “不求形似”的哲學根基: 蘇軾將繪畫視為抒發胸臆、寄托情懷的工具,而非記錄客觀世界的手段。他的竹子題材尤為著名,他畫竹不是為瞭描繪竹子的形態,而是為瞭錶達自己高潔不屈、遺世獨立的士人風骨。其用筆的鬆動、墨色的濃淡變化,都是在錶達一種“空”與“有”的辯證關係。 2.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實踐: 蘇軾的畫作往往帶有強烈的文學色彩和哲理意涵。他筆下的山水,常常是文人雅集的背景,或是隱居求索的場所,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精神上的契閤,而非地理上的精準描繪。這種對“詩意”的追求,奠定瞭後世文人畫的基調。 第二部分:米芾的“刷子”筆墨與“尚態”的顛覆性實踐 如果說蘇軾的藝術革新是基於儒傢的中和之美,那麼米芾(號鹿門居士)的藝術實踐則更具顛覆性與實驗性,體現瞭宋人對“態”的極緻追求。 一、書法的“刷子氣”與“八麵齣鋒” 米芾在書法上自詡得晉人“風流”,尤其推崇王羲之和顔真卿的某些特質,但他最終形成瞭獨樹一幟的“米體”。 1. 對“側險”與“欹側”的偏愛: 米芾的書法結構多取欹側之態,一反中軸對稱的穩定感。他善於利用筆鋒的側鋒和中鋒的快速切換,形成一種“刷”過紙麵的速度感和力量感。這種快速的筆觸,使得他的字帶有明顯的動態美,仿佛下一刻就要傾斜或跌落,充滿瞭不可預測的張力。 2. 墨色的變化與飛白效果: 米芾在用墨上極為大膽,常常追求濃墨與飛白(筆畫中露齣紙麵)的強烈對比。這種飛白並非失誤,而是他追求筆勢迅疾的必然結果,同時也增加瞭作品的蒼勁與古樸之氣。 二、山水畫的“天真爛漫”與水墨的實驗 米芾在山水畫領域開創瞭“水墨山水”的先河,他的畫法被稱為“刷墨法”或“積墨法”,是對傳統董源、巨然青綠山水體係的一次徹底的顛覆。 1. 點染與積墨的技法創新: 米芾作畫時,常用大筆觸橫掃直抹,不拘泥於綫條勾勒的界限。他通過層層疊墨,使畫麵呈現齣一種濕潤、渾厚的質感。這種技法更接近於書法的“寫”,而非傳統繪畫的“描”。 2. “可米畫山水”的獨特風格: 米芾的山水畫往往不追求特定地貌的再現,而是強調雲霧繚繞、山石蒼茫的整體氛圍。其作品展現齣一種“雨後”或“煙中”的朦朧美,這與他收藏傢和鑒賞傢身份帶來的博雜學識有關,使得他的畫境具有一種文人隨性而至的灑脫感。 第三部分:士人精神的內化與宋代藝術的時代價值 蘇軾和米芾的藝術實踐,共同構建瞭宋代文人藝術的審美高峰,其核心價值在於“以學養藝,以心馭筆”。 一、從“技藝”到“道”的升華 宋代士人普遍認為,藝術創作是個人道德修養和哲學思考的外化。學習書法和繪畫,不是為瞭獲得一門手藝,而是為瞭體悟天道、修養心性。蘇軾的“意”與米芾的“態”,都是在追求一種超越物質形態的精神自由。 二、對後世文人畫的深遠影響 蘇軾和米芾開創的尚意、尚態的傳統,直接催生瞭元代“元四傢”的藝術格局。趙孟頫繼承瞭對書法用筆的重視,而黃公望、倪瓚等人則將蘇軾“不求形似”的理念發揮到瞭極緻,最終確立瞭“寫意山水”在中國藝術史中的主導地位。他們的革新,使得中國藝術徹底從服務於宮廷和教化的工具,轉嚮瞭服務於士人自我實現的哲學載體。 結語 宋代文人通過書畫藝術,成功地將個人情感、哲學思辨與筆墨媒介進行瞭前所未有的深度融閤。蘇軾的平淡天真與米芾的奇崛恣肆,共同構成瞭宋代藝術的兩個麵嚮,它們不僅是繪畫和書法的技法革新,更是特定時代知識分子精神突圍的生動記錄。本書通過對這兩位巨匠的個案剖析,旨在讓讀者理解宋代藝術如何實現從“形”到“意”的曆史性飛躍,從而更深刻地把握中國古典藝術的內在精神脈絡。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我最初對這類“實用”字帖的期待是很保守的,總覺得無非是把名傢作品做個簡單的字帖化處理。然而,這本書的解讀部分完全顛覆瞭我的固有印象。它沒有堆砌那些晦澀難懂的古代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現代且貼近學習者思維的語言,細緻剖析瞭《落花詩帖》中行書的“動態平衡”。比如,書中對“連綿”與“斷續”的論述,就很有啓發性,它不僅僅指齣哪裏需要連,哪裏需要斷,更深入解釋瞭這種節奏變化如何服務於詩句的情感錶達。我試著按照書中的建議去練習幾遍後,自己的行書明顯減少瞭僵硬感,字與字之間仿佛有瞭呼吸和交流。這絕不是一本簡單的描紅本,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先生,在你耳邊輕聲指導,讓你理解筆墨背後的哲學。這種由錶及裏的引導,對於想要真正提升書寫水平的人來說,價值是無法估量的。

评分

這本書的實用性,還體現在它對學習者不同階段需求的細緻考量上。對於初學者來說,清晰的字形結構和規範的起收筆是首要任務,這本書提供的摹寫練習區剛好滿足瞭這一需求;而對於那些已經有一定基礎,希望在行書中融入個人風格的進階者,書中對“韻味”的解析和對不同字形變化的討論,又提供瞭嚮上突破的階梯。我個人特彆喜歡它在章節末尾設置的“自查清單”,它幫助我定期反思自己的練習成果,比如“筆畫是否鬆散”、“字間呼應是否到位”等等,這些都是在以往的練習中容易被忽略的細節。總而言之,這是一套真正站在學習者角度齣發,而非僅僅是展示名作的典範之作,它既有學術上的嚴謹,又不失教學上的溫度,使得枯燥的反復練習也變得充滿樂趣和目標感。

评分

作為一名常年與書法教材打交道的業餘愛好者,我經常發現很多教材為瞭追求“清晰度”而過度修圖,把原作的筆墨氣韻都給磨平瞭。但這部《實用行書-唐寅〈落花詩帖〉》在影印技術的應用上,可以說是做到瞭極緻的平衡。墨色的濃淡乾濕,紙張的斑駁紋理,甚至是拓本上的細微瑕疵,都被清晰地保留瞭下來,這對於學習者捕捉到行書的“生命力”至關重要。我甚至能從這些精印的墨跡中,感受到唐寅書寫時下筆時的速度和情緒波動。這種對原作“原汁原味”的尊重,使得臨摹過程不再是機械地復製綫條,而是更貼近於一次對古人創作心境的體悟。它成功地將一個古代的藝術珍品,轉化成瞭一個現代人可以有效互動的學習工具,這本身就是一項瞭不起的成就。

评分

這本《實用行書-唐寅〈落花詩帖〉》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紙張的質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散發著一種古樸而又典雅的氣息,絕非市麵上那些輕飄飄的印刷品可比。內頁的排版布局也相當考究,留白的處理恰到好處,使得原本就清麗脫俗的唐寅筆法更顯靈動。尤其是那些精細的放大局部圖,簡直就是書法學習者的福音,每一個轉摺、每一處提按的力度變化,都看得清清楚楚,對於揣摩行書的韻味和結構至關重要。我尤其欣賞它在摹寫格的處理上,不同於以往的死闆格式,它似乎融入瞭對原作氣息的理解,鼓勵學習者在臨摹中體會“意”而非僅僅是“形”。光是翻閱這本書,就能感受到一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仿佛能穿越時空與唐寅的筆意進行對話。裝訂綫的設計也十分平整,即便是經常翻動,也不擔心內頁鬆散,這對手不釋捲的書法愛好者來說,簡直是太貼心瞭。

评分

這本書的選材和收錄的範例展示,顯示齣編者團隊深厚的專業素養。他們不僅僅是簡單地收錄瞭完整的《落花詩帖》,還巧妙地穿插瞭一些唐寅其他時期的行書精品作為參照對比,這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唐寅書風演變脈絡的認知。對比之下,讀者可以更清晰地分辨齣《落花詩帖》中那種介於秀逸與灑脫之間的獨特風格是如何形成的。更贊的是,書中對於詩帖中一些難以辨認或存疑的字的處理方式,非常嚴謹。他們會列齣不同的考證觀點,並給齣自己相對傾嚮的解釋,而不是武斷地下結論。這種開放和嚴謹並存的態度,讓作為學習者的我感到非常踏實,知道自己正在學習的是經過審慎考量的經典範本,而不是未經雕琢的二手資料。

评分

这个不错。值得研究。

评分

一般

评分

闲来晒下内页。。。。怎么这次选的书关注的人都不多呢?

评分

很好,一如即往支持京东

评分

悉昙章类支流:说明悉昙字母有关的各种流派或异体字。

评分

被革黜后,遂漫游名山大川,后筑室于桃花坞,致力于绘画。生活放浪,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称“吴中四才子”。收藏图书和书画富为一时,文征明赠诗有:“君家在皋桥,暄阗市井区。何以掩市声,充楼古今书。左陈四五册,右倾三两壶”。每夜读书一卷,用朱黄识别于书旁。每阅一卷,写山水、人禽、竹木,或书小诗,或记月日。藏书楼有“梦墨亭”、“学圃堂”等,所藏以宋元版本为多,如收藏有成玄英注疏《庄子》20卷,北宋佳本;《三辰通载》为南宋精刻;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为宋刻本中佳本。藏书、藏书画印记有“南京解元唐寅”、“唐伯虎印”、“梦墨亭”、“学圃堂珍藏书籍”、“唐居士印”、“梦墨亭六如居士”、等。他不仅有较多藏书、藏书画印,更珍贵的是在其收藏的古籍中,有较多的亲笔题记,如“苏台唐寅子畏学圃堂珍藏书籍”、“晋昌唐寅醉中读”、“唐子畏梦墨亭藏书”、“吴郡唐寅桃花庵中梦墨亭书”等。

评分

悉昙章类:主要述及悉昙字母及其组合方式。

评分

不错的说,封面设计差点。擅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除绘画外,唐寅亦工书法,取法赵孟頫,书风奇峭俊秀。有《骑驴归思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落籍图》、《临水芙蓉图》、《秋风纨扇图》、《百美图》、《枯槎鸜鹆图》、《两岸峰青图》、《看泉听风图》、《牡丹仕女图》、《震泽烟树图》、《吹箫图》、《班姬团扇图》、《杏花茅屋图》等绘画作品传世。

评分

很好,一如即往支持京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