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史·捲10:商代地理與方國(社科院文庫.曆史考古研究係列)

商代史·捲10:商代地理與方國(社科院文庫.曆史考古研究係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鎮豪 著
圖書標籤:
  • 商代史
  • 商朝
  • 地理
  • 方國
  • 曆史考古
  • 考古學
  • 中國古代史
  • 社科院文庫
  • 曆史研究
  • 古代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0489245
版次:1
商品编码:1037781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9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商代地理與方國(商代史.捲10)》根據豐富的文獻資料和考,以及商與周邊國傢古發現,係統論述瞭商代的地理環境和方國,以及商與周邊國傢的政治、經濟、文化關係。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商代自然地理
第一節 商代生態環境概要
第二節 商代的氣候
第二章 商代政治地理
第一節 商代“體國經野”的政治地理構架
第二節 王畿區界定
一 王畿區的東限--濮陽地區
二 王畿區的東南限--商丘至杞縣至禹縣一綫
三 王畿區的西限--修武至沁陽一綫
第三節 政治疆域
一 商代的政治疆域以及政治疆域中的點、麵、塊
(一)王都地區的糧食流通與“南廩”
(二)邊地的倉廩、糧食來源與外服農業地的作用
(三)外服農業區的分布特點
(四)商人在外服“聖田”的作用
二 商王朝控製外服的機製與經略方式
(一)“奠”
(二)“牧”
第四節 商王朝的周邊“四至”
第三章 王畿區和四土地名考訂舉例
第一節 王畿中心區地名
第二節 西方和西南地名
第三節 東方與東南地名
第四節 待考地名
第四章 商代的經濟地理
第一節 農業地理
第二節 田獵地理
第三節 貢納地理
第五章 商代的交通地理
第一節 道路交通網絡
一 商與周、蜀之間的交通道路
二 商與西方方國的交通主乾道
三 商與北方方國的交通主乾道
四 商與東方方國的交通主乾道
五 商與南方方國之間的交通主乾道
第二節 “銅路”問題
第六章 商代方國
第一節 判斷方國的標準
第二節 商王朝與方國的關係
第七章 商代方國考訂
第一節 西方方國
第二節 北方方國
第三節 東方方國
第四節 南方方國
第五節 地望待考方國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邢颱就發現並發掘瞭商代遺址。而經過“商王祖乙遷邢”專題組對邢颱商代遺址進行的調查,至2000年2月已發現二十多處商代遺址。這些遺址主要分布於邢颱市區至市區西南的七裏河兩岸,是一個規模比較大並且很密集的遺址群。專題負責人段宏振先生認為,邢颱商遺址的規模和分布特點類似於鄭州和安陽殷墟等商代都邑;更重要的是,以東先賢村為代錶的商代文化遺存,顯示的是商文化的繁盛時期,與“商王祖乙遷邢”的年代正好相閤。另外,在距東先賢村十幾裏路的葛莊發現瞭西周邢侯墓地,錶明西周的“邢”在邢颱。商湯建國之後“商邑”經曆五次遷移,共立六都,宋鎮豪先生《論商代的政治地理架構》一文認為商邑的擇立範圍與商王畿區界說關係密切,邢颱地區在河北省南部,對王畿區北限的深入有待於“祖乙遷邢”的新研究成果。
第三節 政治疆域
一 商代的政治疆域以及政治疆域中的點、麵、塊
在政治地理研究中,“疆域”總是首先要提到的問題。前文討論瞭晚商時期王畿區的大緻範圍,而傳統所謂“疆域”包括王畿與外服兩部分,學界一般將《漢書·賈捐之傳》所說的武丁、成王時的疆域,“地東不過江、黃,西不過氐、羌,南不過蠻荊,北不過朔方”,作為晚商時期的疆域。
現代科學考古發掘可以告訴我們,商文化的影響範圍,各個時代有所差彆:
早商時期。一期,商人主要經略“有夏之居”,統治中心在以偃師商城和鄭州商城為核心的伊洛一鄭州一綫,晚段可到晉南地區,與夏文化的分布範圍大體重閤;二期,商王朝政治鞏固,商族勢力大規模擴展,北到冀南的磁縣,南到湖北黃陂盤龍城,東到豫東的鹿邑欒颱等地;三期,商族勢力進一步擴張,往西進到耀縣、銅川一綫,往東整個豫東地區,商文化開始代替原有的嶽石文化,甚至泰沂山脈以北的濟南大辛莊都是商族的勢力範圍,往東南,在江淮地區,商族勢力已達巢湖以東的大城墩一帶,南部逐漸形成以黃陂盤龍城為中心的龐大遺址群,往北,商文化重返太行山東部,大體覆蓋瞭原下七垣漳河型的主要分布區,甚至遠至太行山以北的壺流河流域。
中商時期。商文化分布範圍曾一度比早商時期有所擴展,東到泰沂山脈一綫,西抵關中岐山、扶風,北麵抵長城,南逾長江。
晚商時期。商文化分布範圍與格局發生瞭較大的變化,主要錶現在商文化在西、南兩麵大大收縮,今湖北、陝西、山西、江蘇境內的許多原早商和中商文化分布區,至晚商時期不復為商文化勢力範圍,而為性質不同的其他考古學文化所取代。隻有山東境內商文化保持微弱的進取勢頭,發展到淄河和[氵彌]河附近。
……

前言/序言


蔔辭所係的疆域:商代地理環境與方國格局研究 作者:[此處填寫該書作者] 齣版社:[此處填寫該書齣版社] ISBN:[此處填寫該書ISBN] --- 內容提要:重塑商王朝的物質基礎與政治版圖 本書聚焦於商代文明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宏觀地理環境,並以此為基石,深入剖析瞭商王朝與其周邊方國之間的復雜互動關係。我們摒棄將商朝視為一個孤立的政治實體來考察的傳統路徑,轉而采用“地理決定論”與“文化互動論”相結閤的視角,旨在構建一個動態、立體的商代世界圖景。全書嚴格依據考古學、地層學以及甲骨文、金文中的地理信息和族群稱謂,重建商代核心區域(特彆是“大邑商”)的自然地理麵貌,並係統梳理盤庚遷殷後至商末的疆域變動與政治輻射範圍。 本書的討論圍繞以下幾個核心議題展開: 第一部分:商代的“地貌學”重建——自然環境對文明的塑造 本部分首先詳盡考察瞭商代農業文明的基礎——黃河中下遊地區的河流係統、土壤類型與氣候變遷。通過對現代地理學數據的考古學參照,我們探討瞭在青銅時代的技術水平下,哪些地區是可供大規模聚落生存的沃土,哪些地區則構成瞭天然的防禦屏障或資源獲取的製高點。 河流的脈絡與聚落的興衰: 重點分析瞭黃河、渭河、洛河以及淮河水係在商代水文條件下的流嚮變化與對主要城址(如鄭州商城、殷墟)選址的影響。我們特彆關注瞭季節性洪水、泛濫對商代社會組織和祭祀體係的塑造作用。 礦産資源的地理分布: 銅、锡、鉛等青銅冶煉關鍵礦料的産地與商朝核心區域之間的地理距離,揭示瞭商代權力結構中對資源控製的地理依賴性。本書詳細比對瞭殷墟齣土的銅器、陶器中的礦物學證據與周邊山地的地質報告,勾勒齣商代物資運輸網絡的早期雛形。 氣候波動與農業承載力: 藉鑒古氣候學研究成果,分析瞭商代是否存在一個持續的“適宜期”或“壓力期”,以及這種環境波動如何直接影響瞭商王室的糧食儲備、賦稅徵收能力,進而引發瞭內遷或對外擴張的決策。 第二部分:方國地理區劃與文化互動帶的劃分 商代的“方國”並非鐵闆一塊,它們是地理環境、血緣紐帶和軍事壓力的綜閤産物。本部分運用空間分析方法,嘗試對商王朝周邊的方國進行地理區位上的分類,並探討不同類型方國與中央王權之間的關係特性。 “四方”體係的地理內涵: 深入解讀“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等經典稱謂背後的地理指代,結閤甲骨蔔辭中記載的徵伐方嚮與距離,精確界定商代地理概念中的“四方”大體位於何種地貌區。例如,東夷的頻繁活動是否與海岸濕地、沼澤的生存環境相關;西戎的抵抗力是否源於其所處的丘陵或高原地帶。 服從型方國的地理緩衝帶: 研究那些在地理上靠近商王室核心區(如渭水、汾水流域)的方國,它們往往承擔著對內(如周、皖方)和對外(如更遠的蠻夷)的防禦任務,其地理位置決定瞭其在商代政治軍事部署中的“橋頭堡”地位。 資源交換與地理通道: 探討連接不同方國與殷墟的交通要道,這些通道往往沿著天然河流或山榖隘口形成。這些“通道”不僅是軍事行軍路綫,更是玉石、鹽、特殊木材等戰略物資的輸入路徑。通過分析這些通道上的考古遺址,我們可以重建商代的“交通地理學”。 第三部分:方國聚落形態與商代治理模式的地理投射 本部分將焦點從大範圍的地理區劃轉嚮方國自身的聚落結構,探討商王室如何通過地理手段進行間接控製和文化滲透。 蔔辭中的“國”與“邑”: 區分甲骨文中的“方國”與“邑”(城市或聚落),分析商王祭祀名單中頻繁齣現的方國名稱,其地理上的聚散狀態。某些方國長期保持獨立性,可能與其所處的地理隔離度高有關;而另一些方國則錶現齣強烈的文化趨同性,暗示其地理上易於被商朝的政治或文化輻射所覆蓋。 商代的“邊疆”概念: 商代對“邊疆”的認知並非清晰的綫條,而是模糊的、不斷移動的勢力範圍。本書通過對邊緣地帶齣土文物的風格分析,界定商文化影響力的衰減梯度,從而描繪齣商王朝實際控製力的地理邊界。例如,對於遙遠的方國,商王可能僅通過季節性的祭祀訪問或賞賜青銅器來進行遙控,而非直接的軍事駐紮。 結論:以地理為經,以方國為緯——商代政治地理學的初步構建 本書總結瞭地理環境對商代政治格局的根本性約束,認為商王朝的擴張與維係始終受到其核心農業區承載力和周邊環境阻力的製約。對商代地理與方國關係的精細化研究,不僅有助於我們理解商代的疆域範圍,更為我們理解後續周代“封建”製度的地理基礎提供瞭重要的參照係。這是一部試圖將抽象的甲骨文信息與堅實的物質地理現實相結閤,以期還原一個更具“地方感”和“空間感”的商代社會的開創性著作。 本書特色: 跨學科整閤: 首次係統性地將古地質學、水文學數據與甲骨文記載進行交叉驗證。 空間敘事: 運用地圖學和區域分析方法,直觀展示瞭商朝的政治地理分布。 拒絕刻闆印象: 將方國視為適應特定地理環境的動態實體,而非單純的“蠻夷”或“順臣”。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商代史·捲10:商代地理與方國》真是讓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在閱讀過程中對於商代疆域變遷和方國關係的深入剖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呈現。作者在梳理曆代文獻和考古發現時,展現齣瞭驚人的細緻和嚴謹。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特定地理區域如何影響商代政治格局的論述,那種將地理環境與社會文化發展緊密結閤的分析視角,讓人對那個遙遠時代的理解一下子立體瞭起來。比如說,書中對岷江流域和長江中遊地區一些小方國活動的探討,通過對齣土青銅器銘文的解讀,勾勒齣瞭商王朝在這些邊緣地帶的文化滲透和政治影響力,這點非常吸引我。

评分

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我對“地理與方國”這個主題感到有些偏窄,擔心內容會過於側重地名和邊界的考證,但實際閱讀後發現我的擔憂完全是多餘的。作者巧妙地將地理環境視為曆史進程的塑造者,而非僅僅是背景闆。他對商代農業資源分布、交通要道的控製權如何轉化為政治資本的分析,極具啓發性。它不僅僅是一部地理誌,更是一部關於權力、資源和文化擴散的深刻社會史研究。這本書成功地拓寬瞭我對商代研究視野的邊界,讓我認識到,要真正理解一個古代王朝的興衰,就必須先理解它所立足的土地和它所周鏇的鄰裏。

评分

坦率地說,我對古代史籍的閱讀常常感到晦澀難懂,但這本書的敘述方式卻有著一種獨特的流暢感。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闆著臉孔,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你穿梭在商代的版圖之中。捲中對不同方國的文化特徵和與商朝的從屬關係分析得尤為透徹,很多過去模糊不清的記載,在作者的梳理下變得清晰明瞭。我尤其喜歡其中對於商代方國“朝貢”體係的動態描述,那種權力中心的輻射與邊緣的響應,充滿瞭曆史的張力和智慧。閱讀過程就像是參與瞭一場精彩的偵探解謎,不斷地拼湊齣商代龐大而復雜的政治網絡。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值得一提,作為“社科院文庫”的一份子,其學術水準自然毋庸置疑,但閱讀體驗同樣重要。插圖和地圖的運用恰到好處,使得抽象的地理概念和空間關係得以直觀展現,這對於理解“方國”的分布和互動至關重要。我花瞭相當多的時間對照著書中的地圖來想象商人的行軍路綫和貿易網絡,那種沉浸感是其他純文字史著難以比擬的。對於那些想建立宏觀地理框架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地圖和圖錶簡直是無價之寶,它讓“曆史”真正擁有瞭可觸摸的“空間”。

评分

作為一名業餘曆史愛好者,我一直對商代的“天下觀”很感興趣,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對這一主題的好奇心。它沒有停留在簡單的疆域羅列,而是深入探討瞭商代地理認知是如何構建其國傢認同的。書中所引用的不少最新考古材料,為傳統文獻研究提供瞭強有力的實證支撐,這使得全書的論證非常紮實有力。特彆是關於商代與周邊遊牧民族交流的章節,作者沒有采取簡單的“你死我活”的二元對立視角,而是描繪瞭一種復雜交織、互為影響的生存狀態,這種 nuanced(細緻入微)的觀察視角,讓我受益匪淺。

评分

总感觉里面有好多都是穿凿附会而来......

评分

东西很好,下回还会再来买

评分

研究卜辞与商代历史必备的一套经典图书,本卷着重论述商朝开疆拓土经略、各个时期战争的性质、战争规模、战争手段、重大战争(如商汤灭夏、商代前期的夷夏交争、武丁对多方及拓疆南土的战争、武乙文丁伐召方、帝乙帝辛时伐夷方、商周牧野之战)的始末过程,甲骨文中几次重要战争行程的排谱,考订商代军制、军法和军礼、国防警卫、武装力量组织、兵种、@装备、后勤保障、军事训练等

评分

    商代是中华古文明的早期阶段,中国历史画卷在商代史的记忆上前赴后继地拉开。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商代文明的发展时空,下启中华文化演进的先河,由宋镇豪担任主编编写的十一卷本《商代史》用断代史著述体例,通过有商一代历史事象与制度名物的研究,寻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元素的由来、特征、品格与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

评分

除了配货和包装问题外,一切都OK,希望京东能改善这些问题,爱书之人很难接受图上这种问题的。

评分

学术性强,知识面广,可以备为研究先秦史、秦汉学术思想史的参考书,推荐购买

评分

《商代地理与方国(商代史.卷10)》根据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考,以及商与周边国家古发现,系统论述了商代的地理环境和方国,以及商与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

评分

    商代是中华古文明的早期阶段,中国历史画卷在商代史的记忆上前赴后继地拉开。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商代文明的发展时空,下启中华文化演进的先河,由宋镇豪担任主编编写的十一卷本《商代史》用断代史著述体例,通过有商一代历史事象与制度名物的研究,寻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元素的由来、特征、品格与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

评分

本书是唐研究基金会的大型学术专刊,登载有关唐代文学、历史、考古、艺术方面的研究论文和书评。本期有两个主题,一是"從地域史看唐帝國--邊緣與核心"研究專欄,由唐史学者陆扬主持,收入有关研究论文10篇;一是《葛啜墓誌》研究專欄,收入对葛啜墓誌進行釋讀和研究的论文7篇,以及其他关于当代墓志、历史研究的论文及书评,极富学术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