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法書全集18(清3)》收錄瞭清晚期的書法作品。清晚期自道光至宣統期,約九十餘年。此期碑派書法取得主流地位,碑學所涉及的範圍,除鍾鼎彝器、碑版、摩崖外,已擴展到甲骨、錢幣、鏡銘、璽印、墓誌、造像、陶瓦等器物上的文字,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北魏書等書體的創作空前繁榮,其間名傢輩齣,風格多姿多彩,達到碑派書法的鼎盛期;同時楷書、行草書的創作,也齣現瞭引碑入帖或碑帖交融的風尚,新意異體迭齣,形成各種書體爭艷競秀的書麵。
一 行書七言聯 清 陳鴻壽
二 行書蔡襄精茶帖軸 清 陳鴻壽
三 行書軸 清 陳鴻壽
四 雜書冊 清 張廷濟
五 行楷書七言聯 清 張廷濟
六 行書七絕詩軸 清 李兆洛
七 行書屏 清 李宗瀚
八 行書軸清 吳榮光
九 行書警語軸 清 包世臣
一○ 真書軸 清 包世臣
二 草書書譜軸 清 包世臣
二一 草書八言聯 清 包世臣
二 行草書錄內史與謝尚書書軸 清 包世臣
一四 行書論書軸 清 包世臣
一五 行書軸 清 梅植之
二八 楷書扇 清 鄧廷禎
一七 隸書六言聯 清 趙之琛
一八 篆書軸 清 趙之琛
一九 行書軸 清 林則徐
二○ 行書節錄洛陽名園記軸 清 林則徐
二一 行書屏 清 林則徐
三一 行書七言聯 清 郭尚先
三 篆書七言聯 清 達受
二四 行書軸 清 祁雋藻
二五 行書論畫軸 清 祁雋藻
二六 篆書七言聯 清 吳熙載
二七 隸書七言聯 清 吳熙載
二八 行書詩軸 清 湯貽汾
二九 行草書扇 清 王柏心
三○ 行書七言聯 清 何紹基
三一 行書八言聯 清 何紹基
三一 行書四條屏 清 何紹基
三 行書七言聯 清 何紹基
三四 行書軸 清 費丹旭
三五 行書七言聯 清 戴熙
三六 行書論書軸 清 戴熙
三七 行書七言聯 清 馮桂芬
三八 篆書八言聯 清 莫友芝
三九 節錄老子語篆書屏 清 莫友芝
四○ 篆書七言聯 清 莫友芝
四一 隸書八言聯 清 莫友芝
四二 篆書易係屏 清 莫友芝
四三 行草書乎劄冊 清 吳雲
四四 行書緻李鴻章手劄冊 清 曾國藩
四五 篆書八言聯 清 楊沂孫
四六 篆書蘇軾詩四條屏 清 楊沂孫
四七 篆書夏小正八條屏 清 楊沂孫
四八 行書七言聯 清 左宗棠
……
圖版說明
這套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絕對是值得稱贊的。在如今很多齣版物追求速度和成本的時代,能看到如此用心的製作實屬難得。紙張的選用不僅厚實有韌性,而且能很好地吸附墨色,使得那些精細入微的皴擦點畫都能清晰地展現齣來,沒有絲毫的模糊或失真。裝訂方麵也極為牢固,麵對頻繁的翻閱和長時間的攤開臨摹,依然能保持平整,便於書桌上的操作。這種對“物”的尊重,間接反映瞭編纂者對“道”的敬畏。對於一個長期浸淫於傳統藝術的人來說,手中有這樣一套製作精良的工具書,本身就是一種莫大的精神享受。它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一件可以長久珍藏的藝術品。
评分當我翻開這套書捲時,最先震撼我的,是它對於細節的極緻追求。那些看似微小的筆觸變化,那些墨色濃淡乾濕的微妙過渡,在這套書中被放大、被尊重。我常常為瞭辨認某一字的點畫結構,會反復比對同一碑帖的不同影印版本,而這套書提供的參照物之豐富,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字帖匯編,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書法史教科書。特彆是對一些存世稀少或殘損嚴重的法帖,編纂者似乎傾注瞭巨大的心力進行搶救性整理,使得後人得以窺見其全貌。這種對文化遺産保護的責任感,讓人由衷地敬佩。閱讀過程是沉靜而充滿探索欲的,每翻過一頁,都像是在與古人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感受著他們在特定曆史情境下,如何用手中的毛筆構建起一座座精神的高塔。
评分這部浩瀚的法書匯編,甫一捧讀,便覺撲麵而來的是一股濃鬱的翰墨香氣,仿佛能穿透紙頁,觸摸到曆代名傢指尖流淌齣的生命力。單就其收錄的範圍之廣、版本之精,就足以讓每一個癡迷於書法藝術的人心馳神往。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早期碑刻拓片考證的嚴謹態度,那些斑駁陸離的文字,經過細緻的摹寫與高清的影印,仿佛又煥發齣瞭曆史的呼吸。特彆是對於那些傳世名作的對比研究,不同朝代的風格演變清晰可見,從魏晉的古樸雄渾到唐代的法度森嚴,再到宋代的意趣盎然,那種循序漸進的美學路徑,讓人在欣賞之餘,不禁沉浸於對筆法、結體的深入思考。書中的版式設計也十分考究,留白得當,既保證瞭作品的完整呈現,又不失閱讀的舒適感,體現瞭編纂者對傳統審美的高度敬意。可以說,這是一部集大成之作,是書法學習者案頭不可或缺的“聖經”。
评分坦率地說,初次接觸這套書時,我曾擔心其內容會過於晦澀,畢竟麵對如此龐大的體量和專業的範疇,容易讓人望而卻步。然而,實際的閱讀體驗卻齣乎意料地流暢且富有啓發性。它巧妙地平衡瞭學術的深度與審美的廣度。那些對特定碑帖的時代背景和書傢生平的簡要介紹,如同一盞盞明燈,照亮瞭作品背後的文化土壤,使得我們對作品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單純的技法層麵,而是上升到瞭對傳統文化精神的體悟。我特彆喜歡其中對篆、隸、楷、行、草五體平衡的重視,沒有偏廢任何一種書體,確保瞭讀者能夠獲得一個全麵而紮實的書法認知框架。這套書無疑為那些希望係統提升自己鑒賞能力和臨摹技藝的同好,搭建瞭一個堅實可靠的階梯。
评分我個人認為,這部巨著的價值,不僅在於其收錄的豐富性,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係統性的學習路徑。對於初學者而言,它可以作為可靠的範本庫,避免走彎路;而對於資深研究者來說,它則是一個可以隨時查閱、反復比對的資料寶庫。它涵蓋瞭不同流派、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代錶性作品,構建瞭一個清晰的書法譜係圖。每次拿起它,我總能發現新的細節,領悟到先前未曾察覺的筆意。它強迫你慢下來,去感受每一個字內蘊含的結構張力與氣韻流動。這部書的齣版,無疑是對傳統書法藝術的一次偉大梳理和推廣,功德無量。它讓那些散落在民間或收藏於深閨的瑰寶,得以公之於眾,澤被後世。
评分不错的东东,值得购买。
评分书是好书,开本的原因吧,图片太小不很清晰,一些图似乎底本就不清晰,或许不是现拍的。
评分不错的东东,值得购买。
评分尊敬的客户,您好!您本月4G飞享套餐60元(校园)套餐中包含语音50分钟,截至6月10日19时28分,已使用50分钟,已达套餐内语音使用量上限。仅供参考,具体以月结账单为准。掌厅使用更便捷,详情点击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宋元以来的书法,基本是以帖学为主流,明朝也沿续下来,并继续发展。在前期、中期、晚期各个不同阶段,呈现小不同的风貌,也涌现出众多的书法名家。《中国法书全集(15)·明4》明代卷共收入了四百余位书家的六百余件作品。虽然数量如此之大,但仍不免挂一漏茁。尽管如此,明代书法的发展脉络清晰可循。明初有「三宋二沈」,明中期吴门书家各擅胜场;晚明大师辈山,如徐渭、「邢、张、米、董」四家以及「倪、黄」等都形成了鲜明的仙人面貌,达到了个性化的高峰,并对清代的书法有深远的影响。
评分我期待很久的书
评分尊敬的客户,您好!您本月4G飞享套餐60元(校园)套餐中包含语音50分钟,截至6月10日19时28分,已使用50分钟,已达套餐内语音使用量上限。仅供参考,具体以月结账单为准。掌厅使用更便捷,详情点击
评分书是好书,开本的原因吧,图片太小不很清晰,一些图似乎底本就不清晰,或许不是现拍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