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她和多數人一樣,帶著父母無意識留給她的童年創痛,卻能夠從創痛中覺醒,實現自我的成長。
她有著豐富的情感經曆,敢於投入兩性關係的試煉,卻能夠跳脫依賴、占有、自憐等心理造作,認識到愛的真諦。
她曾經是眾人矚目的影星,卻毅然退齣影壇,踏上尋道之旅,在五十三參的漫漫求索中,逐漸走齣靈魂的暗夜,接近生命的實相。
她冥冥中一直有任重道遠的使命感,卻能夠從自我轉化做起,並最終立下推動心靈解放的誓願。
她的探索告訴我們,生命是一種恩寵,但若非有直探內心的勇氣,便不能體會生命的不可思議。
讓我們走近鬍因夢,與她一起用靈魂去看,用靈魂去聽,踏上自我轉化的旅程。
內容簡介
《生命的不可思議:鬍因夢自傳》是作者曆經半生的探索與跌撞後親筆撰寫而成。作者集美麗氣質與卓越纔智於一身,以拳拳自省、娓娓妙曼的敘述方式,勇敢而真實地揭露瞭自身成長曆程,呈現的是一幅詭譎而寥廓的心靈地圖。
本書從她父母那一代開始談起,一直到她成為演員、作傢、譯者,最後蛻變為"身心靈"的探索者與治療者為止。書中生動地描繪瞭她的童年經曆、愛情故事、周遭諸多事件的緣起緣滅,以及對生命的宏觀反思,讀來有一種直指本覺、豁然開朗的震撼。這是近年來最純粹、最坦蕩的一本關於成長、自覺與自救的傳記。
作者簡介
鬍因夢,颱灣演員、作傢與譯者、"身心靈課程"引領講師。1953年生於颱中市,12歲以前的童年生活都在颱中度過。1971年考進輔仁大學德文係。20歲主演《雲深不知處》,從此展開長達15年的演藝生涯。演齣過《梅花》《海灘上的一天》《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等四十餘部電影。35歲之後,完全停止演藝工作,專事有關"身心靈"的探究及翻譯與寫作,首度將剋裏希那穆提的思想引介到颱灣,並緻力於推動"新時代"的意識革命及生態環保等議題。著有《鬍言夢語》《茵夢湖》《古老的未來》,譯有《般若之旅》《超越時空》《剋裏希那穆提傳》《人類的當務之急》《超越死亡:恩寵與勇氣》《轉逆境為喜悅》《不逃避的智慧》《鑽石途徑係列》等書。
目錄
颱灣版序
大陸版序
第一章
動蕩的時代,苦難的父母
第二章
生命中的庇護所
第三章
浮華世界,紐約!紐約!
第四章
演員與明星生涯的真相
第五章
愛的試煉
第六章
外氣與生理拙火的覺醒
第七章
五十三參
第八章
生態與環保意識的覺醒
第九章
喪父
第十章
閉關與反觀內照
第十一章
穿越愛的試煉與母喪
第十二章
因緣重演——單親媽媽與獨生女兒
第十三章
“靈魂的暗夜”與身心靈自療
第十四章
對特異功能的省思
第十五章
生物能醫學(訊息醫學)
第十六章
恩寵與勇氣
第十七章
死亡與童女之舞
後記
附錄一
手術傷及經絡對人體術後造成的影響(蕭聖陽 作)
附錄二
外在環保與心靈環保(北京演講)
附錄三
如何去愛(成都演講)
前言/序言
大陸版序 鬍因夢
本書曾以《死亡與童女之舞》為名七年前在颱灣發行,此後不斷有內地的齣版公司來邀約,希望也能夠在大陸齣版這本書,但我始終下不瞭決定。直到結識瞭黃明雨先生,得知新華立品圖書公司已經譯齣剋裏希那穆提的多本著作,而且逐漸在讀者身上産生瞭啓濛效用,纔欣然決定與大陸讀者分享這部深受剋氏影響的前傳。
在過往的七年裏,我的生命經驗繼續在深化及精微化。透過兩性與親子關係的發展,我進一步地體認到童年經驗對人的一生有多麼重大的影響。此外與工作坊裏的學員們共同成長瞭七年的時間,也更細微地觀察到身心靈之間的連帶關係。我發現關係的品質確實與人的健康直接相關,而健康又決定瞭人是否能順利開展齣心靈的成熟度,邁嚮更高層的意識次元。早期傢庭生活中耳濡目染的價值觀與信念,會根深蒂固地決定一個人對生命的認知;認知若是扭麯,整個社會也會跟著顛倒。
七年後的颱灣社會仍然陷落在"誰對誰錯"的較量中,仍然不關懷個體內在世界的福祉與真相,這一點,透過各種形式的媒體便可輕易獲知。因此身心靈各個層麵的整閤觀察與研究,在中國人的社會裏還有許多發展空間,甚至可能是未來最迫切需要被重視的存在麵嚮。
這本傳記若是能幫助讀者把人生方嚮從外求導嚮內證,也就不枉費我生命過程中所經曆的那些非言語能道盡的艱苦瞭。
在綫試讀
《生命的不可思議》內容相關
“廓然無聖”是這本書真正的精髓。如果你想在此書中尋找預設的理想或標準,你可能會一再陷入失望,如同我在撰寫的過程中對自己的不完美所生起的短暫窘迫一般。但你若是能毫無成見地隨著我的生命曆程,與我一同朝聖,解構,褪去層層的外衣,裸泳於意識的濤浪裏,或許我們能認齣彼此都是從“零”中降生的遠古生物。
生命,一場未曾設想的旅程 這是一本關於一位女性、一段人生、一個時代的真實記錄。它並非以宏大敘事的姿態,試圖解讀生命的終極奧秘,也非以哲人的睿智,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生哲學。它隻是靜靜地鋪展開來,如同一條蜿蜒的小溪,流淌過歲月的河床,映照齣那些細微而深刻的瞬間,那些足以改變命運的抉擇,以及那些在喧囂與寜靜中,逐漸清晰的人生底色。 故事的開端,或許與許多平凡的童年相似。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傢庭的氛圍、成長的環境,無不潛移默化地塑造著一個初生的靈魂。然而,即使在看似尋常的軌跡中,總有一些不易察覺的種子,悄然埋下,等待著適宜的時機,去破土而齣,綻放齣獨一無二的花朵。作者以一種近乎坦誠的筆觸,描繪瞭那些懵懂的時光,那些對世界最初的好奇,以及那些在成長過程中,逐漸萌發的敏感與思考。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鮮活的個體,在時代的洪流中,努力尋找自己的位置,嘗試理解周遭的世界,並在一次次的碰撞與跌倒中,學習成長。 童年的迴憶,往往是人生旅途中最早的印記。那些模糊的片段,那些曾經溫暖或帶著些許遺憾的場景,都在作者的筆下重新鮮活起來。這不是為瞭懷舊,而是為瞭理解,理解那些構成今日之我的過往。那些早年的經曆,或許是對人際關係的初步認知,是對情感的懵懂體驗,是對獨立思考的萌芽。它們如同散落在記憶深處的珍珠,被作者一顆顆拾起,串聯成一條屬於自己的項鏈,閃爍著獨有的光芒。 隨著年齡的增長,生命開始顯露齣更多的麵嚮。青春期的迷惘與探索,更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篇章。在這個階段,身體與心靈都在經曆著劇烈的變化,對自我、對未來、對情感的認知,都在不斷地被挑戰與重塑。作者沒有迴避那些成長的煩惱,那些青春期的敏感、睏惑,甚至是一些青澀的衝動。她以一種真誠的態度,記錄下那個年齡段的少年,如何去麵對世界的復雜,如何去處理內心的矛盾,如何去渴望理解與被理解。 進入社會,則意味著踏入一個更加廣闊也更加復雜的舞颱。人生的選擇,如同岔路口,每一步都可能走嚮不同的風景。作者的文字,將我們帶入那個時代的社會氛圍,那些職業的選擇,那些人際關係的互動,那些理想與現實的碰撞。她並非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去評判世事,而是以一個親曆者的視角,去感受、去體驗、去記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瞭一個女性,如何在時代變遷的浪潮中,尋找自己的價值,如何在職業生涯中,不斷突破與成長,如何在人生的舞颱上,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卻始終保持著內心的獨立與思考。 情感,是生命中最深刻的體驗之一。那些愛與被愛的經曆,那些曾經的悸動與傷痛,那些關係的起伏與沉澱,都構成瞭生命中不可磨滅的色彩。作者以一種細膩而深刻的筆觸,描繪瞭這些情感的曆程。她沒有刻意去美化或醜化,而是以一種近乎剖析的態度,去審視這些情感中的得失,那些相遇與彆離,那些理解與誤解。這些情感的經曆,不僅僅是簡單的故事,更是關於人性,關於成長,關於生命中那些最柔軟、也最堅韌的部分。 人生的旅途,總有不期而遇的轉摺。那些看似偶然的事件,或許正是命運的安排,引領著生命走嚮新的方嚮。作者的敘述,將我們帶入這些重要的節點,那些改變命運的時刻,那些重塑認知的經曆。她以一種沉靜而睿智的觀察,去體悟這些轉摺背後的深意。這些經曆,可能包括對某種生活方式的探索,對某種信仰的追尋,對某種挑戰的接納。它們是生命中的煉金石,將過往的經驗淬煉成更深刻的理解。 隨著歲月的沉澱,生命的視角也逐漸變得開闊。那些曾經執著於外在的喧囂,開始轉嚮內在的寜靜。對生活、對自我、對世界的理解,也進入瞭一個新的層次。作者的文字,在這個階段,展現齣一種更加從容與豁達的態度。她開始審視生命的意義,開始探索內在的平和,開始思考如何與自己、與世界和諧共處。這種內在的探索,是生命旅途中最為珍貴的部分,它關乎心靈的成長,關乎智慧的獲得。 這部作品,不僅僅是關於一個人的人生經曆,更是關於生命本身的一種探索。它觸及瞭成長、選擇、情感、睏惑、頓悟等諸多生命的核心議題。然而,它不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一種邀請,邀請讀者一同去感受,去思考,去體悟生命的多重維度。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在作者的筆下,都蘊含著不平凡的意義;那些曾經的跌宕起伏,都化為滋養生命的養分。 閱讀的過程,也是一次與自我的對話。在作者的敘述中,我們可能會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能會找到自己曾經的睏惑,也可能會獲得一些啓發。它不是一本教科書,也不是一本勵誌讀物,它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安靜的午後,與你分享她的人生故事,那些關於歡笑、關於淚水、關於愛、關於成長、關於每一個在生命中閃閃發光的瞬間。 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生命的多彩與復雜。它讓我們看到,即使在最平凡的生命中,也蘊藏著無限的可能性。那些經曆,那些感悟,那些在時間長河中沉澱下來的智慧,都化為文字,流淌在字裏行間。它邀請我們,去審視自己的生命,去理解自己的選擇,去珍視生命中的每一個遇見,去感受生命本身那份不可思議的厚重與溫柔。 或許,生命的真諦,並不在於尋找一個既定的答案,而在於享受這個探索的過程。而這本書,恰恰捕捉到瞭這個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那些細微而真實的情感,那些深刻而動人的思考。它讓我們相信,即使在人生的種種起伏中,總有一種力量,支撐著我們繼續前行,去遇見更好的自己,去體驗更廣闊的世界。 這是一次關於生命的遇見,一次關於靈魂的觸碰。它用最真誠的筆觸,描繪瞭一段真實的人生軌跡,也邀請我們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共鳴與啓迪。它提醒我們,生命本身,就是一場最不可思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