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四年挖好坑 畢業十年牛哼哼

大學四年挖好坑 畢業十年牛哼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嵇萬青,莫子楚 著
圖書標籤:
  • 大學
  • 就業
  • 職業規劃
  • 內捲
  • 躺平
  • 畢業
  • 成長
  • 迷茫
  • 人生
  • 反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07750
版次:1
商品编码:1086682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黑天鹅经典作品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高中、大學在校生
怎樣讀大學,決定你有著怎樣的未來 作者采用調侃、輕鬆的語調風格,笑談“你如何度過大學四年,畢業之後你就會換來一個怎樣的未來”。的方式與年輕人聊天的形式講述“你怎麼讀大學,決定你畢業後十年過什麼樣的生活”。
現身說法。本書兩位作者,一個是已畢業十年,事業小有成就的師兄;一個是正在大學校園裏挖坑的小弟。真人真事,更有說服力耶更貼近校園生活現實情況。

內容簡介

作者在《大學四年挖好坑 畢業十年牛哼哼》裏列舉瞭許多成功或者失敗的例子,來嚮大傢展示一群過來人的光榮和落寞。你將看到在大學這個微社會裏成功者的高明之處,失敗者的失誤所在,極具參考價值。
2011年,大學畢業生人數超過660萬,能找到工作的隻有一半;而另一邊,企業卻招不到適閤的人,問題究竟齣在何處?如何真的讓你在校園中就成為企業搶著要的人纔?《大學四年挖好坑 畢業十年牛哼哼》給齣瞭相應的答案。

作者簡介

嵇萬青,中國高級注冊策劃師;中國營銷協會副秘書長;《廣告人》雜誌特約編委;《廣告主》雜誌特約編委;波司登國際控股集團(原企劃部長)品牌顧問。齣版物:《品牌成長的非常6+1》(中國商業齣版社);《飛躍:從産品到暢銷品》(東方齣版中心);《商務溝通的城市秘笈》(中國商業齣版社)。

目錄

序:畢業十年/嵇萬青
序:大學四年/莫子楚
第一章 或許我們不是名牌大學生
第二章 在校園裏混,遲早得認知的……
逃課與聽課的悖論
考證與不考證兩種專業的不同讀法
尊師與重道從來都是兩碼事
老師不認識學生摺射齣什麼
教授劫
學長學姐,有所學有所不學
校漂族的洋洋大觀
校長,我們的“根叔”在哪裏
大學裏的一些不大的細節
圖書館教給我們什麼
參加學生會的好處在哪
大圈子與小圈子,你“混”哪個圈子?
如何麵對大學裏的陰謀和陽謀

第三章 我們該如何與職業接軌
成名欲與成財欲
校園走穴族的光榮和夢想
在象牙塔開始你的生意
小心你身邊的“僞創業族”
小魚兒成長啓示錄
老師也可能是你的貴人
閤理利用關係可以事半功倍
大學生被騙騙更健康
我們不是為瞭兼職而兼職
實習生的美麗愁怨
我們不隻是賺錢的機器
底綫與事業綫
如何把自己賣個好價錢
找工作是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第四章 十年後,你在哪裏
十年後,你在哪裏
在職場裏混各有各的生存法則
有多少情結為中國企業傢所睏?
什麼樣的人纔在企業最吃香
三個和尚有水吃
一個蘿蔔一個坑
農夫與洋蔥頭
在“村長”和“上帝”之間尋求平衡
你對忌妒和諷刺有免疫能力嗎
嬌聲與香水
反應遲鈍不全是壞事
彆把自己太當迴事
不是所有的種子都發芽
香菜要嫩,人生要老
給自己找份快樂的事業
怎樣看待一份工作
鮮花為什麼總是插在牛糞上
拉瞭一年的皮筋
在心底飛翔,在天空暢想
笨鳥展翅也飛翔
畢業五年決定你的命運
十年不跳槽人能變成仙

第五章 上大學瞭,還得學做人
修養決定命運
損失六萬小時
卡奴的悲慘生活
大學的幸福感為何在大一就消失
同一個階級,同一個夢想
少年,他還是個夢想傢
聽媽媽話的貓咪不一定是好貓咪
敢於做一個有爭議的人
來一點自戀吧
做一個專注夢想的人
自己把自己逼成超人
沒那麼簡單
我們都是故鄉遞齣的一張名片

第六章 愛情備忘手冊
這是寫給男孩的話:好的愛情教會責任和成長
這是寫給女孩的話:壞的愛情敗壞青春和美麗
這是寫給路途中你的話:我們為什麼沒有愛

第七章 畢業倒計時,不要被兵荒馬亂踩死
兵荒馬亂的大三,你在哪裏
當心,彆成瞭溫水青蛙

第八章 這一季,誰的青春無聲凋謝
校方的“無辜”與殘忍
因醜殺人留下誰的嘆息
寬容是最好的鎧甲
堅強這門必修課,你學好瞭嗎
“窮二代”大學生的三大痛楚

第九章 最後的瘋狂,有多少青春活活被埋

精彩書摘

3�弊鶚τ脛氐來永炊際橇鉸朧�
兩年前的傍晚我像往常一樣準備迴寢室,看到兩位老人在學校食堂旁邊的那個周末纔會擺齣的舊書攤上跟老闆在討價還價,手裏拿著的隻是十幾塊錢一本的書,兩位老人卻十分誠懇和認真地希望老闆便宜點。這是我在大學裏少有的一次覺得大學還真的是大學,有種發自內心的感動。
為什麼呢?你一定猜不到那兩個人是誰,那是我大一的時候教我新聞學概論的教授和他的老伴兒。以他們任何一個人的收入根本就不可能買不起一本十幾塊錢的東西,更不可能還需要在舊書攤裏去“彰顯”他的教授身份。我看著他老人傢的時候,突然覺得這個老頭兒真的很可愛。
一年的接觸,這位教授給我最大的印象就是嚴謹認真,那種對學術的專注和純粹在如今的校園裏已經太難尋覓瞭。因為我所遇到的那些教我們的年輕老師和係主任每每都會很輕鬆地一邊給我們布置作業一邊幽默風趣地說:“你們藉鑒的時候隻要不讓我發現與彆人雷同就好瞭。”而這老頭兒,死闆得很,認真得很,有時候就算你寫的論文是在網絡上粘貼復製的,他都會很認真地看然後給你意見。這讓我們這些有時候偷懶想敷衍的人都不好意思。因為總感覺在欺負人傢老頭子不會電腦。
我一直覺得大學裏的老師與老師都是不一樣的,雖然所有的行政人員和教學人員都可以用上這個稱號,但不是每個人都貨真價實。所以我的觀點是尊師與重道從來是兩碼事。你可以對所有的老師抱有職業上的尊重,因為畢竟他們的工作是在為你服務。但真正值得你去敬仰的,可以給你傳道解惑的不過就是那麼幾個而已。
事實上,在大學裏很多老師都覺得當老師隻不過是他們的一份工作,一份養傢糊口的差事而已。包括我的很多同學都爭著想要考研讀博士留校,因為在他們看來大學老師實在是一個輕鬆悠閑待遇良好的職業。我從來沒有聽說過誰是因為想要在學術上有所作為而想要去繼續深造。所以你看,全社會都這麼看,你也不能指望那些剛剛工作就當瞭房奴的年輕老師能夠有多高的超然的覺悟。
因而我個人對老師們也實在沒有太多的苛求,既然拿瞭工資認認真真教書就好瞭。但有時候令人失望的事情還是會常常發生的。我在大二的時候非常喜歡一位老師,因為他的輕鬆活潑,因為他談的那些我們感興趣的話題。但是發生瞭兩件事讓我改變瞭對他的看法。
第一件事是這位老師在開學的時候就告訴所有同學,你們可以在課堂上睡覺,可以不來上課,隻要參加瞭期末考試,我統統讓你們及格。當時整個教室都陷入一種歡悅的氛圍中,你知道的,當學生的最喜歡這種消息的。
可是等到最後考完試成績齣來的時候,所有人都詫異瞭,因為有很多人掛科。那些掛科的人的憤怒我是理解的,因為我們的老師曾經那麼認真而信誓旦旦地說沒關係不對你們提齣任何要求,而且事實上課堂上他總會說大傢不要吵睡覺都可以。可是最後,他是讓最多同學掛科的老師。我也憤怒,雖然沒掛科但覺得這個人很奇怪。
第二件事,則徹底讓我對他沒瞭絲毫的好感。不知道是怎樣的一次工作機會,好像是當時待的公司裏有一個旅遊廣告的項目,恰好這位老師也有參與。那一天跟著部門主管還有同事們一起去吃飯,席間也有他。我正打算同他打招呼,他就很熱情地給我遞煙,我猶豫地說瞭聲:“謝謝老師,我不抽煙。”“年輕人還是要學會抽抽煙。”他自顧自地笑著抽瞭起來。再後來我嚮他敬酒,他說著一些有的沒的而且錶情很誇張。“一起發財啊。”他叼著煙給我倒酒,我突然覺得這句颱詞很奇怪,尷尬地迴應著。因為我發現眼前的這個滿臉市儈相的人,無論如何都不能和那個在偌大的教室侃侃而談的斯文老師聯係在一起,那是我的一種發自內心的抵觸。
原諒我自己的苛求,我承認那一刻我失去瞭所有對於大學老師的天然崇拜感。而這種感覺隨著年齡的增長,等到我大三大四就越來越濃瞭。因為工作的關係,我接觸到瞭越來越多的大學老師,包括一些傲慢且無知的有些可笑的行政人員。大學裏僵化的體製使得他們欠缺競爭意識,卻又賦予他們光鮮的社會地位,所以你跟這種人打交道的時候實在是比較睏難。
我一直覺得老師對於學生們來說不隻是一個服務人員,而應該是我們的偶像是我們的精神導師,可是很多時候他們的錶現讓我覺得這是個不稱職的服務人員。最不能讓我容忍的就是道德上的瑕疵。日漸墮落的中國高校裏發生瞭越來越多的抄襲造假,潛規則,錢權交易形形色色,這樣的新聞在資訊發達的社會裏很容易在電視報端一覽無餘。於是那些當初的美好漸漸地消散在雲端瞭。
我這裏說一件我不久前剛剛經曆的事。當時我們公司到湖北某地的一個高校去做一個比賽的宣傳活動,對方非常熱情,不但書記、院長齣席,還順便請我們吃瞭一頓大餐。學校裏風光迷人,美女也很養眼,按說都這樣瞭我要抱怨什麼呢?
剛落腳的時候,一位老師就提齣先請我們吃飯,大傢驅車幾小時又睏又餓,當然求之不得。因為要趕到吃飯的地方,我和另外一位同事坐的是這位老師的車。因為校園裏路綫復雜,來的時候我們還在學校裏繞瞭半天。碰到一座橋上麵還掛著指示牌“車輛禁行”,當時隻好讓司機調瞭頭。
而現在我們坐在這位老師的車裏,隻見他旁若無人大大方方地從橋上駛過,後麵另一輛車也跟著開瞭過來。當時我有點驚訝地說瞭句:“這橋不是不能走嗎?”那位老師好像覺得我有點大驚小怪就說:“這是給外麵的人看,我們書記還不是天天從這裏開到行政樓。”“不會把橋壓垮嗎?”我有點白癡地繼續問道。“嗬嗬,你可真有憂患意識。”那位老師開起瞭玩笑。可我一點沒覺得有什麼好笑的。
因為晚上還要趕到他們學校的學術報告廳搞活動,我們怕時間趕不及在吃飯的時候幾次暗示要不要先去布置會場。那位老師一開始沒聽明白,後來哈哈大笑說哪能讓你們親自動手,於是一個電話打過去雷厲風行地叫瞭幾個學生會的負責人帶些人到會場去。那架勢的確很威風,隻是我一直都在想咱們在這交杯換盞,人傢還沒吃飯就被你叫過去布置會場未免有點太不厚道瞭吧。
要知道那一次搞的還是商業性的活動,等到我們一乾人趕到學術報告廳的時候裏邊響起瞭熱烈的掌聲。當時我的心裏說實話非常彆扭,因為我想到很多次我也是這樣像個傻子一樣鼓著掌卻不知道為什麼。我想那些辛苦的學生要是想到他們的老師竟是這樣浪費他們的感情,這樣無視他們的權益,誰的心裏不會暗暗叫罵呢?
有時候中國社會就是這樣奇怪,不管是在深不可測的官場,還是在聚集著年輕麵孔貌似純潔的校園,總有一群官僚做派的人在戲弄著我們的理想、我們的尊嚴。尊師重道,這個中華民族傳承瞭幾韆年的美德,我想我們真的需要選擇性地去繼承瞭。
要麼你選擇性地認定誰纔是你的老師,要麼你選擇性對待每一個老師。有些人可以教你知識,傳授給你技能,有些人卻隻能誤人子弟還冠冕堂皇地吃著你供的皇糧。還有一些人言傳身教,足夠你一生受用。所以尊師是尊重哪個老師,重道又是重視哪些他們教給你的道理,這很重要。說白瞭,就像做人,這是門技術活。

7�斃F�族的洋洋大觀
在我們的大學校園裏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早已經畢業。卻和我們一樣到食堂吃飯,到圖書館學習,去學校操場打球,在學校網吧上網……因為沒有穩定的職業,隻好駐守校園等待轉機,他們被稱為“校漂族”。
這個群體隱匿於他們純真的學弟學妹之間,錶麵上與我們並無二緻。但其實大傢隻要細細留心觀察,就會發現其實人數還真不少。上四年的大學瞭不起,上一輩子大學那是牛逼。有的人天生喜歡漂泊喜歡挑戰,但也有人戀舊在這兒待瞭幾年就再也不想走瞭,甚至覺得既然都熟悉瞭,乾脆以後就待在這兒瞭。每一個校漂族的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而原因也各不相同。
(1)學曆至上,為伊消得人憔悴
這種人應該說非常之多,目的簡單,行為明確,基本屬於短漂型,時間不會太長。我認識的一個讀廣告的學長為瞭讀上國內某名校(全國排名前三)的研究生,硬是從青春期熬到後青春期,也就是說伴隨著我們從大一走到瞭大三。學長並不是不優秀,但可能真的是有點苛求完美,有很多其他的機會他都不太看得上。他也絕不是我們想象當中的書呆子,不過三年下來人還是明顯感覺有些蒼老瞭。加上其本身傢境還不錯,一個人在校外偶爾做一些專業的兼職也能養活自己。不過據說傢裏已經下瞭通緝令,這次若再不及第,隻好就正正經經去工作瞭。
像這位學長一樣的此類同胞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泡圖書館。泡到什麼程度呢?有可能齣現以下場景。第一個月你在三樓靠窗的座位看到瞭他,那時他還沒留鬍子,第二個月你習慣性地看過去他可能還在那兒,隻不過已經鬍子拉碴瞭。學習就是他們的工作,目的是讀名校。
(2)包子太賤賣,迴爐烤麵包
一個學姐,畢業一年在一傢廣告公司待著。每天起早貪黑挺辛苦。可是勤勞不一定緻富,每個月纍死纍活就2000齣頭的工資,福利待遇也不咋的。好歹也是一個不賴的學校畢業的,你說這心理能平衡嗎?年輕本來就心高氣傲想著自己的廣告理想要大乾一場,誰知道不過爾爾。於是此女一番大徹大悟,毅然決然加入到浩浩蕩蕩的公務員大軍瞭。
這種人也不少,若真的對原本的行業不看好,或者覺得自己不太閤適,靜下來迴歸校園生活再作選擇也未嘗不可。但說真的人人都去考公務員,說白瞭還是想投機取巧對自己不夠自信。哪一天公務員也不靠譜瞭,你是不是又要轉行從頭開始呢?人有投機性固然好,但需要有方嚮地堅持。
(3)漂是一種生活
其實這種最極品瞭。人傢壓根就沒想過要離開學校。他們租住在學校裏麵,每天吃吃食堂,逛逛學校,不亦樂乎。學校不但環境單純,而且生活成本很低,所以生存壓力不大。他們不考研,不考公務員,看心情工作。偶爾做做兼職什麼的,也沒什麼大不瞭的,反正一人吃飽全傢就不餓瞭。
此類人群呢,一般是不大齣門的,因為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下這種不思進取的行為是會遭人鄙視的。我自己對這種人怎麼看呢?反正我自己做不到那麼知足恬淡,無欲無求,盡管2012將近。
(4)不是真漂,隻是傍
傍什麼?傍著學校生活成本低,傍著生活便利。這類人群其實都已經找到工作,但是剛剛畢業一方麵對學校不捨,另一方麵住在學校也更省錢。有一個2006級的學長,到現在還在學校裏租房子住,人傢是做網站方麵的工作,可以待在傢裏邊完成的那種。和他聊起為什麼不搬到校外去,他就反問為什麼要搬呢?想想也是,對於剛畢業的學生來講,如果能住在學校反倒是一件特彆理想的事兒。不但在吃住方麵要比外邊方便便宜一些,業餘生活也更好安排一些。圖書館、體育館、操場一應俱全,設施如此齊全在校外哪裏找?

8�斃3ぃ�我們的“根叔”在哪裏
前幾天跟彆人聊起這個話題,突然覺得很有趣。說真的還真沒多少人見過學校的最高領導,而“根叔”始終也隻是傳說。我們學校的校長也有一個愛稱,叫作喜哥。看起來輩分更接近瞭,可惜依然看不見。在外校的同學中做瞭個小小調查,我發現他們大部分人還是能說齣他們學校校長的名字的,但幾乎所有人都是但聞其名,未見其人罷瞭。
初到大學心裏想,這操場一個個都這麼小,以後校長開會傳達精神可怎麼辦呢?但很快我這種可笑的想法就被打破瞭,事實上大學裏是不存在大規模集會這種事情的,校長若是有指示,慣例是給各部門發文件然後院係代為執行就好瞭。我記得除瞭在新生軍訓的最後一天遠遠眺望過校長同誌以外,自此之後就很難再睹芳容瞭。
一個剛畢業瞭的學長跟我講,畢業典禮上跟校長握手特彆激動。我問為什麼,他很驚訝反問,四年瞭纔見一次不興奮嗎?也是,當一個人活在傳說當中的時候,有一天這傳說的人物被你碰到瞭,的確是很值得高興的。
我並不是沒有碰到過我們校長的,雖然還沒畢業,但因為公司業務上的關係,有一段時間常常看到他。一個人走在行政樓前麵的那條路上。沒有人陪同的校長一下子就失去瞭那種架勢,在我看來居然還有點落寞。想起更早的一次,我走在路上和彆人閑談,遠遠地看到校長騎瞭個自行車就飄瞭過來。於是我默默地望瞭一眼,但並沒有打招呼。一方麵喜哥不認識我這名普通的宅男學生,另一方麵沒有人教我要這麼做。
我會想我跟這個中年男人到底有什麼關係,他為我們做瞭什麼,為什麼一定就要打招呼呢?你會告訴我說,這是校長。然後我說,哦,校長,是好吃的東西嗎?校長的職責是什麼呢?究竟是職業經理人,好好管理這所學校,還是形象大使代錶大學嚮外展示呢?應該是兼而有之吧,但是所有的學生卻幾乎都對他們的校長錶現齣一種不可思議的陌生,被問及的時候最多的答案就是不清楚。
這究竟算不算失敗呢?我們中國的大學的硬件設施真可謂是一日韆裏發展很好,可是在精神建設方麵卻遭人嘲笑,說至少20年內中國也齣不瞭一所世界名校。這種諷刺姑且不論到底是誰的責任,但至少校長們應該因此而感到慚愧吧。如果你當真是這個學校的經理人,那恐怕我現在應該炒你魷魚纔對。
我對校長的形象始終是很模糊的,有人非議有人贊譽,不過我想總比沒討論要好。唯一留下深刻記憶的是,有一次在行政樓後麵看到一輛豪華轎車,然後旁邊的人就問這車真氣派是誰的。另一個人似乎很精通世故地告訴他,那是校長的車。兩個人就在那裏開始討論一些公車都是分等級的之類的話題,很有意思。我心裏突然小小感慨瞭一下,又一下子明白瞭我對他的陌生感來自哪裏瞭。原來大學校長在我們眼裏也不過是個官員而已。
在上大學之前受歐美劇和人民文學的影響,我一直以為無論是大師還是校長,都該有一些傳奇故事,或者是與過往的學生們之間有幾段足以傳世的佳話,然後這樣一代一代傳遞下去,也算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繼承。可是現實的情況是季羨林不在,根叔不在,校長仍依稀朦朧不可見。
曾經看到梁文道寫香港中文大學的前校長高錕的文章,寫到學生們無論怎麼批評他都笑臉以對。甚至有人故意把垃圾扔在麵前,他也笑著默默地撿起來。這個細節實在是動人,讓人不禁平添瞭很多對大學校長的美好想象。而我們自己的校長,似乎依然有些遠。根叔在內地已經是個傳說瞭,不知道有沒有像高錕那樣的神話呢?所謂大學精神,也應該包括校長的那一部分。

9�貝笱Ю鐧囊恍┎淮蟮南附�
昨天看到張鳴教授撰寫的一篇小文,然後突然想到中國的大學真的是很相似。恰好這幾年在學校裏待著也發現一些細節。或者,正是因為這些不大的玩意兒,讓中國的大學都變得小瞭起來。
說到電梯的事兒,在我們學校的行政樓裏也有這麼一座電梯,藏在大樓隱蔽處似乎也不常用。有幾次去辦手續,誤入到那裏。記得是和同學一起乘的,然後在電梯裏他就神秘兮兮地跟我說:“這個可是校長專用電梯。”
當時信以為真,少不更事,於是在一次和某老師聊天的時候無意說起這事兒,那老師一臉嚴肅:“以後可彆這麼說。再說瞭,那個電梯其實大傢都可以坐的。”當下很尷尬,心裏卻怪這老師太緊張瞭點吧。從那以後,有機會我就毫不猶豫地嚮左拐去按那個電梯。事實證明確實不是校長一人坐的,而是各種不認識的人。我唯一可以確認的是,這電梯相較其他的不擠,而且快。
另外一種常碰到的情況,也是很多喜歡搞活動的同學所瞭解的,就是似乎乾啥事兒都有辦不完的手續,並且你根本不知道該去找誰。你選好位置剛搬瞭兩張桌子什麼的,往往正貼標語什麼的,一位拿著本子的先生就會齣現。你們這是在乾什麼,有誰批的嗎?解釋瞭半天非商業,隻是在做作業,對方不管。
然後有經驗的就誆騙說報校團委審批的,手續沒帶。對方就會軟下來,說先登記著下午記得把證據呈上。總之就是拿一方壓另一方就對瞭。因為偌大的校園,這一塊地歸誰管,那一塊給誰種都是有學問的。有時候似乎幾百來畝的地盤上,你也說不清楚這是誰的勢力範圍。
當然管事兒的時候似乎誰都在逞能,等到真正學生有所求的時候,傳說中的相關部門似乎也不是那麼積極。進瞭院辦,他說找教務,進瞭教務,他說找學工,進瞭學工,他說你怎麼不找院辦?這些事並不是常發生,但肯定很多人都碰到過,鬱悶過幾次。
還有一個小細節,你也常常會覺得不可理解。幾年下來,你終於知道幾乎學校所有的部門星期四都是理論學習時間,但是不可理解的是,這並不告知學生。以至於有時候,你去看個病,辦個手續,大門緊鎖,叔叔阿姨和藹可親曰:“今天不接客。”你淪陷在那溫熱的閉門羹裏一陣焦躁,卻隻能自我調侃,情何以堪。
我們就在這樣的有時刻闆,有時活潑,搞不清楚狀況的中國大學裏,過著那些屬於自己的和有關青春的日子。末瞭,記憶裏隻剩下美的,難忘的,遺憾的,辜負的,所有的抱怨都不曾在畢業後提起。

10�蓖際楣萁談�我們什麼
從小到大所有人都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那為什麼要好好學習呢?媽媽摸摸頭說,好好學習纔能有好成績啊。於是上小學的我就會“哦”一聲好像知道答案瞭。上瞭初中我就反問老師:“我乾嗎要好成績啊?”老師說:“這樣你纔能考上重點啊。”於是我又“哦”瞭一聲似乎明白瞭。再後來上瞭高中我會問自己:“上瞭重點又是為什麼?”“考個×的大學啊。”這迴我開始自問自答瞭。
等到考上大學之後,有個聲音問:“你乾嗎要讀書啊?”是啊,我乾嗎要讀書,剛剛不是迴答瞭嗎,可是怎麼又繞迴去瞭。找工作,賺錢?但這究竟跟讀書本身有半點關係嗎?除瞭拿到那張功能類似敲門磚的畢業證之外,你耗費十幾年的光陰總該有所求吧?
每每臨到畢業季節最讓我感慨的現象就是賣書燒書,一堆一堆的書賣掉或者乾脆燒掉,我自己就乾過這種事情。當你將它們一本一本隨手扔掉,或是稀裏嘩啦撕得粉碎,居然有種不曾體驗的快感浸淫心扉。這種感受,你齣恭的時候應該也可以領會。
你韆萬彆責備學生們的不懂事,摸著你的良心說那些稱之為書的東西除瞭應付考試之外還能有多大的額外價值呢?不過都是些學過即忘的東西,在一個精神文化極其豐盛的時代你還拿一盤酸菜來招待我,這是誰之不仁?相較於那些枯燥無趣的工具書,我還不如沉迷網絡。迴憶自己十幾年的求學生涯,真正在腦海裏留下印象並且對人生有所裨益的,實際上大部分都是當年的那些“閑書”。
我看的第一本名著不記得是什麼瞭,反正自己有印象的應該是《魯濱孫漂遊記》,花瞭一下午看完瞭,覺得怎麼會有這麼好看的書。很長一段時間我就沉迷在書中描繪的那個世界,這也促發瞭我對學習地理的興趣。曾經有幾年我一直喜歡看地圖,對那些不知名的小島都特彆有興趣,總是在想哪一個是魯濱孫待過的,自己什麼時候有機會也要去探險。此類的故事後來還有《辛巴達曆險記》,鄭淵潔叔叔的《皮皮魯和魯西西》等,小時候沉迷的東西大概都帶點浪漫主義色彩,但是那時候往往還會把這些都當真。
當然這隻是個人童年時代的一些閱讀經曆,待到經曆瞭從初三到高中三年的快餐閱讀時光之後,我覺得自己寫東西忽而知音體忽而讀者體,完全不受自己控製瞭。還好那時候偶爾讀《萌芽》,所以不會太矯情。反正我那時候讀瞭太多腦殘雜誌,看郭敬明和韓寒的第一本書的時候都有眼前一亮的感覺,但是現在就看得比較少瞭。
進大學之前我最歡欣鼓舞的一件事就是終於有瞭大把時間可以讀自己喜歡的書瞭。可惜和很多同學一樣,思想的巨人往往就是行動的矮子。我還是將很多的時間都用在瞭玩遊戲、打牌、灌水,以及一些無聊的事情上瞭。先給自己一個安慰的說辭,人不能不娛樂吧。然後正經一點,其實四年下來還是讀瞭一些書,至於這些書到底有多大價值,我隻能說我自己讀瞭之後獲益匪淺。
尤其是大一和大二這兩年,在遭遇連續兩次丟書的悲劇之前,我的確花瞭很多時間在圖書館裏。大部分時間我都很習慣那種寜靜的環境,所有人都忙碌著卻不發齣聲音來,那種感覺很棒。鼕天的時候看到落地窗裏透進來的陽光,真的有一種莫名的幸福感。它就是這樣一個地方,不管什麼時候去,你都會覺得,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人在看著書笑。
因為那時候我們剛好在學中國近現代小說這門課,所以兩學期下來幾乎書上有名字的稍微知名一些的作傢我都到圖書館裏去找他們的書來看。而且圖書館真的也是一個總能給你驚喜的地方,雖然一時半會你還找不到那本書在哪裏,但是你知道它此刻正躺在浩瀚的書庫裏某個靜謐的角落。
那一年喜歡上作傢莫言和韓少功,他們的東西從前隻在那些課本裏看過零散的片段,大一終於開始專門去讀。從前因為對老輩作傢們的普遍鄉土情結一度很抵觸。後來看得多瞭慢慢沉浸到瞭那個時代當中去,也漸漸理解瞭不是你們所以為的非黃即暴。在一個特殊時期裏成長起來的作傢對痛苦的理解當然要比我們來得深刻,所以很多東西冗長醜陋,漸漸讀下去窺到的還是同樣的人性。到瞭大二我又喜歡上瞭王安憶和王朔,兩個人真的是一南一北,一京一洋,一女一男,兩種味道兩種風格卻是同樣的讓我傾心。所有男人都會在痞子氣和細膩敏感之間輾轉的。在此之前也有喜歡一些國內的作傢,但他們幾個應該算是讀得最透的。這裏的透不是吹牛說讀得深,隻是說他們的東西大部分我都有看,僅此而已。
國外的小說法國的我看得比較多,最喜歡的書是《紅與黑》,雖然裏麵的男主人公很多人都持批判的態度,但我到現在一直非常欣賞。這種熱愛超越瞭文學,是單純地對主角的崇拜。其實要看小說的話,法國和俄國的當然是最值得一看的,太多的經典不勝枚舉,有時間可以列個書單齣來。因為看小說看得比較多,我自己也開始寫很多的中短篇小說,但始終還隻停留在一個愛好的階段。不過閱讀好像是我迄今為止做的堅持得最久的一種愛好,動力來自於我發自內心地認為這世界上好書太多。
有人建議說大學期間應該多讀一點哲學書籍,我對此有自己的體會。因為有一段時間我也藉瞭很多書來讀,收獲當然是不少。但是慢慢地我就不讀瞭,因為自己現在還是一個非常入世的人,不願意花太多的時間思考那些無關緊要的問題。這種探討存在和意義之類的書,我覺得不可能一點都不讀,那樣的話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很白癡。但若沒有真正的特彆高的精神追求,也沒必要讀太多,那是天纔、藝術傢和瘋子乾的事情。還有一句實話就是這種書你在大學期間不讀點你以後恐怕更懶得讀瞭,所以當作普及常識也好。
專業性的書籍讀不讀呢?看你是什麼類型的專業瞭。如果是技術類的,本專業的書籍當然要大量地讀,這就像每個人都學過的計算機和英語一樣,不讀你就不會。看書更多是在練腦子和練思維,為將來的發展提供後勁兒。
但學新聞、廣告、中文、哲學之類的專業的話,我倒是覺得讀得雜一點反而更好。因為這些專業本身就要求豐富的知識和開闊的視野,局限於本專業的理論那是沒什麼用的。我自己體驗過的一些廣告類型工作告訴我想法很重要,無論是搞設計還是搞策劃,有愛生活的態度並且見識廣纔能做齣好東西來。而新聞類或是文秘類的工作又提醒我什麼都要懂一點,你工作時可能會更順手一些。碰到一個喜歡附庸風雅或者真的對某個方麵頗有鑽研的老闆,你就知道有些東西懂一點跟不懂差彆是很大的。
說瞭那麼多書之類的事兒,拋開閱讀迴歸到圖書館本身你的感受是什麼呢?我覺得它是大學裏最適閤學習的地方。談到學習,寢室是最先排除掉的地方,如果你要在寢室學習要麼你有過人之處,要麼那隻是你不想學習的幌子。教室怎麼樣呢,有時候有老師的噪聲乾擾我怕不能專心。開個小玩笑,到瞭大三大四就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體會到圖書館的好,因為要考研要參加各種各樣的關係前途的考試,偌大的一個校園想要求一方清靜之地,唯有我們可愛的圖書館而已。隻是這時候往往一席難求,各種搶座占座的悲喜劇應運而生。
對於一般同學來講,可能要到瞭期末考試之前的那段時間纔可以直觀地見識圖書館的繁忙。而對於高年級的同學來說,圖書館可能就是很多人除寢室之外的第二個傢瞭。除瞭被子和床之外,你們的師兄師姐真是什麼東西都往裏邊搬。過瞭四年我們兀地又迴到爭分奪秒的高三時代,這預示的是人生的悲苦還是象徵著黎明前的黑暗呢?我所知道的是,上一次是為瞭考大學,這一次是為瞭找工作,以後肯定還會為瞭彆的。
彆人說每次到圖書館去的時候就忍不住提醒自己要努力奮鬥,你看在這座巨大的建築裏到處坐滿瞭在默默用功的像螞蟻一般的同齡人。現在他們坐在這裏默默努力,將來我們就要在職場上一決雌雄。可能那個時候就因為他比你多花瞭一個月時間,他比你就多瞭一個職業資格證,多瞭一個六級證書,現在你們一個在上班一個還疲於奔命沒能找到窩。這是最現實的壓力感,也是圖書館無聲地傳達給我們的一些東西。
很多人在畢業後都寫過自己大學最後悔的事,其中有一條高頻率地被提到的就是沒常去圖書館。在即將或者已經脫離學生時代的人來講,圖書館也許是大學的最好的注腳。在一座宏偉的建築裏藏著無數的片段和故事,一屆一屆的年輕人的夢想奮鬥,包括愛情,等等。
……

前言/序言

  畢 業 十 年

  嵇萬青

  我有我的江湖

  1998年,我從江蘇的一所師範專科學校正式畢業。我學的是中文,按規定應該迴戶籍所在地的中學教語文或政治。畢業之前我們也有短暫的時間去中學實習,其實也不需要實習,因為那個時候的師範畢業生是包分配的。說是包分配,實際上是我們齣來讀大學的時候有協議在先,畢業後必須迴原籍教書。因為是公費生,費用是國傢承擔的,所以畢業後就得服從分配,這就叫包分配。也就等於把我們的前途先挖好坑,等著我們畢業後活埋在這裏。在如今這個大學生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的情況下,看來當時包分配是件十分幸運的事。公費上學那就隻能說是更加幸福的事瞭,一分錢學費不要,學校給定期發校服、日常用品、菜票、理發票、洗浴票、電影票……像是共産主義時代提前實現瞭。

  總是有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大學畢業瞭,就是不願意在中學裏安分守己地待著。我就屬於這類人,很野蠻地把自己扔進命運的垃圾桶裏。從一個安逸的中學老師走嚮前途未蔔的打工生涯,挑戰的不僅僅是改行,更是另外一種生存方式。

  靠著大學裏積纍的一點微不足道的人際關係,找到瞭曾經教過我們外國文學的海寜(化名)老師。讀大學那會,她白天教我們外國文學,晚上還在廣播電颱兼職主持《溫馨夜話》欄目。認識和熟悉海寜老師得從做槍手說起,海寜老師的《溫馨夜話》主要是聊一些情感的話題。20世紀90年代的人談情感不像現在這麼敢於公開和能說會講。大部分人都以來信的方式嚮欄目訴求,所以海寜老師的《溫馨夜話》就是以讀聽眾來信為主,配以自己的一些觀點與見解供聽眾參考。當然有時候聽眾的來信是保證不瞭兩個小時欄目的閱讀量的,我便是其中有眾多化名的來信“聽眾”。海寜是颱前的情感專傢,我是幕後的槍手。這和我後來混跡的廣告圈有一些相同之處,企業是品牌市場上的戰將,廣告人則是品牌傳播的幕後英雄。

  那時候正好廣電中心招臨時工,經海寜老師的推薦我進瞭廣電中心的廣告部。具體乾些什麼呢?說是廣告文案兼編輯。寫情感文學我懂,搞廣告我可是一竅不通。求職心切,還是硬著頭皮進去瞭。藝高人膽大屬於正常,我應該是那種藝小人膽大的少數人。這次經曆成為我人生的一大轉摺點,也是我步入廣告舞颱的重要跳闆。

  我深信每個人的掌心都埋著命運不可言說的軌跡,但命運並非不可改變。的確,命運在我們的人生中埋伏瞭太多的契機,但關鍵還是要看個人的步伐能否踏中那一塊隱藏的機關。那個時候在電視颱做廣告很輕鬆,原因有兩條:一是做廣告的客戶很少;二是廣告做得很簡單,需要動的腦筋很少。當時有一傢太陽能熱水器企業來找颱裏做廣告,他們讓我幫忙配個廣告語。具有中文係和詩歌文學功底的我,花大約35秒鍾的時間,吟詩一句“取天上太陽,用人間輝煌”。客戶覺得很滿意,那時候廣告用語的隨意與隨性讓我覺得很簡單。後來深入廣告這一行卻越走越覺得水深。然而戲劇性的效果是,客戶至今依然在用這句廣告語。

  當我25歲的時候,命運在為我準備新的人生之前手指哆嗦瞭一下,一不留神把我推到瞭感情的深淵——我女友的爸爸極力反對我們的戀愛。理由很簡單,我是進不瞭颱聘編製的臨時工,而她是副颱長的女兒。女友的爸爸硬是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瞭正颱長的兒子。從此我就背上瞭失戀與失業的包袱,渡江南下,遠徵上海。“不看人傢又蓋起高樓,不怨蒼天偏愛誰更多,用我一顆真心和雙手,換來平安自在的生活……”這是我很喜歡的一首歌。我要有我的“大愛”。那不是簡單的男女之愛,而是對父母、長輩有感恩的愛,對師長、朋友有成長的愛,對國傢、社會有責任的愛……隻有愛,纔能讓我感覺到生命的豐富和充實,沒有愛的世界也就沒有我的存在。世間的美不是世間給的,而是我的心給的。境由心造,像由心生,隨心賦形,物隨形現。生活中如此,我的江湖亦如此。

  從小江湖到大江湖

  茫茫一片人海,大上海大得何隻是一片海,我像一隻小蝦米在人海中遨遊,憑著那點微不足道的廣告經驗到哪去求職呢?況且專業也不對口,該不該繼續走廣告人這條路綫呢?沒有人告訴我該怎麼選擇。其實許多職業在你人生入行之初,是挫摺感和成就感不斷交替的。你要成功就必須堅持,哪怕是錯誤的。如果人的一生中都在盲從,人生是沒有意義的。在精神層麵的地球正在加速運轉的今天,忙碌所帶來的麻木常常使靈魂不知所屬,容易使人隨波逐流,人雲亦雲,而能於浮躁中守得一份堅持,纔是經曆過這段生命的證明——畢竟,一個人隻能活一輩子,而人生是自己的人生,不是嗎?

  就這麼硬著頭皮堅持走廣告這條路綫,好在當時的中國廣告人並不都是廣告專業的畢業生在做,許多都是從新聞和中文專業轉行過來的。因為當時國內的大學開廣告學專業還比較晚,一批有專業科班功底的學生還在學途上。我憑藉大學裏的中文功底,求得一傢廣告公司文案一職。工作之餘瘋狂惡補廣告學方麵的知識,買瞭許多廣告方麵的書。從奧格威的《一個廣告人的自白》讀起,到《奧美的觀點》《拉斯剋爾的廣告曆程》《麥迪遜大道上的廣告人》等。先是歐美的,再是日本的,還有中國颱灣的……那時候公司裏訂的《中國廣告》《廣告人》《現代廣告》《國際廣告》,我幾乎每期都是從頭看到尾的。有時候也試著在上麵發錶一些自己的觀點,不停地參加各種各樣的廣告會或廣告節,以至於認識瞭不少廣告界的大佬,後來有的人已經成瞭好朋友。

  慢慢地在廣告這一行從知識層麵走嚮認知層麵,文案也撰寫得更能貼近客戶需求並有專業水準瞭。然而客戶似乎並不認廣告的賬,這讓我有瞭很大的睏惑,廣告到底是個什麼東西。雖然在廣告公司裏能把一個廣告案例策劃得很完美,可每次去客戶那裏提案,總會遇到客戶提齣一些看似簡單的反對意見,自己卻無法給齣有深度的解答。或許我應該深入企業做廣告。

  從乙方到甲方

  在廣告這個行業裏,廣告公司是乙方,廣告主是甲方。因客戶的邀請,正式加入到企業自己的廣告部門工作,先是從部門中層做起,一年之後晉升為部門領導。理由是我悟到瞭廣告的真諦和我超強的行動力。對於一個企業而言,最重要的事莫過於生存。而生存不在於誰比誰聰明,它取決於一個企業的行動力。對於一個人也一樣。隻有腦袋離腳近的人纔有可能成功,腦袋想到的就去做。在競爭的戰場上,高手過招,比的就是心態和速度。

  站在企業的立場上,迴過頭來再看廣告人,並不像大多數人想象的那樣,天馬行空的想象加上絢爛的設計手法就可以完成傳播任務。而廣告界同時又是站在時代變化的前端,一點點風吹草動都會影響市場形態,消費者變化瞭,廣告就要隨之變化。在這個連鎖反應造成的囚徒般的舞蹈上,不存在指點迷津的教練,隻能依靠自身的敏感度和對專業技能的悟性。

  要說這十多年有沒有一些對成長的感悟,個人認為還是略有一些的。我很重視環境對人的影響,重視周圍的人給自己的啓示。但我不相信專傢,這個行業沒有專傢。你必須要有探索的精神。切忌對專傢的話言聽計從。環境的變化是層齣不窮的,如同波光詭譎的大海,沒有人能夠如同先知一樣預知所有。這樣說並不等於詆毀專傢,和反對專業知識無用,恰恰你要多看專業知識,多接觸專傢的思想。有瞭一定的觸類你纔有資格旁通。

  從畢業到大學

  所以再迴過來說,學生最重要的是創作力和想象力的培養,理論知識的儲備往往是在學校完成的,儲備的知識越多,將來舉一反三的能力越強。一個學生在學校裏麵扮演的角色就是學生,不是社會從業人員。沒必要過多地參與社會實踐,學院派有學院派的好處。與實踐知識相比,對於許多專業的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先要掌握基本原理。在學校裏,可以有充分的時間對基礎的理論知識認真地進行學習和反思,反復消化——這些是去公司實習不可能替代的。

  學生過早地去實習,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想深入瞭解一個行業,全都無異於天方夜譚,更何況不同的公司還有各自不同的生存之道。雖然每個學生對自己的未來都有一定的期待,希望早日瞭解自己即將奮鬥其中的“江湖概貌”,但有時候欲速則不達。

  八小時以外的星星點點

  每天程式化的工作,突然迴想,身邊發生瞭許多潛移默化的轉變,很多事情想起來就在眼前,好像就在前幾天,停住前進的腳步,發現這些都已成為我迴憶中的小插麯。

  總以為人生很漫長,特彆是在讀小學的時候,那6年感覺像過瞭一個世紀,每天都在盼著過年。而現在的生活就像沙漏一樣,每天不停顛倒、不停循環。但我依然希望預見到我的未來,繼續邁開我的步伐,努力實現我所預見的未來。引用某汽車品牌的廣告語:未來,為我而來!

  工作之餘去得最多的地方是網絡,在那似乎很近卻又似乎很遠的地方認識瞭“蘋果、香瓜、走走停停、CLOS、天空、風清陽、潘多拉、少文、少墨、車神、劉海一束、亂亂糖、雨見風、小和木子、蒲公英、蓮塘韻娘、寜雨軒、不可不戒、牽手、愛情密碼……”一大串的網名,像生命的符號一般植入到我的虛擬生活空間,我經常會和這些符號扯上關係!有時候我們也有各種各樣的聚會,有燒烤、旅遊、爬山、羽毛球、排球等,我有時候作為成員參加,也有作為主人翁籌辦活動的。

  在虛擬空間裏講話要麼是腦子進水、要麼就是話語進水,總之水分都挺高。然而這些看似很虛很水的話語,有時候它也能透齣一些人生的況味,而且接受起來很容易。所以我收集整理瞭100條水話配上漫畫編成《水話漫畫係列》齣版瞭。另外還有三本和職業有關或無關的著作:《品牌成長的非常6+1》、《飛躍:從産品到暢銷品》、《商務溝通的城市秘笈》,這些不務正業的星星點點算是畢業十年工作之餘的補充吧。~00~~00~序 2

  大 學 四 年

  莫子楚

  讓我們純潔地讀大學

  “永遠不要把大學看成教育機構,記住,它是徹頭徹尾的營利機構。”

  “永遠不要參加任何社團招新,除非它讓你做社長。任何社團存在的理由,都是增加社團負責人的競爭資本。”

  “要在第一時間調查清楚班上的‘帥哥’和‘MM’,以便先下手為強。局長、部長等實權人物的子女或大款子女都是大傢捕獵的目標。”

  “社會上要想分齣層次,隻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競爭,否則就會被壓在社會的底層。”

  ……

  每年新生開學的時候,學長學姐們就迫不及待地想要給後輩們上課。他們用自己成功的經驗、失敗的教訓告訴學弟學妹們,其實大學不是你們想象中的樣子,其實大學裏有很多潛規則。

  在一個越來越世俗的社會裏,大傢都不可避免地早熟瞭。但是對於一個高中生來講,大學依然是他們心中的象牙塔,依然是一個值得期待的全新的起點。可是學長學姐們,你們的新生寶典到底教會瞭很傻很天真的學弟學妹們什麼呢?是如何逃課,是如何考試過關,是如何泡妞,是如何過夜生活……五花八門,應有盡有。但你們為什麼不告訴他們大學的精神是什麼?為什麼不提醒一下他們連你們都忘記瞭的,大學其實是個做學問的地方,大學其實是個用來實現理想的地方。

  教會一個新生如何作弊,教會一個新生怎麼閱讀老師脾氣,教會一個新生彆對大學抱著太大期望,教會一個新生跟你們一起抱怨現實?這是一個童話稀缺、悲劇橫行的時代,可不可以稍微那麼純潔一點,簡單一點,神聖一點。學長學姐們,手下留情。不要用所謂過來人的經驗去破壞一個新人的憧憬,破壞一個17歲少年應有的仰望。

  在媒體集體嗆聲大學,輿論又總是將大學做靶子的時代,我們若再不熱愛,大學終將何去何從呢?我們可以現實,可以悲憤,但我們也需要勵誌,需要有人給我們的未來提供一個光明美麗的範本。

  大學雖非至美,但至少應該守住純潔。學長學姐,你們要相信毀掉一個少年的信仰要比重新建立容易得多。彆忘記你們曾經也是把頭埋在高高的書堆下,默默地為著你的大學夢奮鬥。你們也曾經在發黃的日記本、課桌上,甚至黑闆上暢想過你未來的象牙塔之夢。

  也許你是在大學裏迷茫而無所適從者,也許你是那些熟諳潛規則的既得利益者,都統統積點口德。不要給我們的新生講些有的沒的醜陋,也彆炫耀自己多聰明混得多好。遙想自己當年的新生生活,雖然沒人指點走瞭不少彎路。但一步一步走下來,卻是異常的堅定和踏實。

  沒有人可以替代你的成長,所以沒有人能給你饋贈什麼一步成功的訣竅。學弟學妹們,彆聽那些彆有用心的前輩的鬍說,大學沒你們想象中那麼美艷,卻也沒有學長們形容的那樣猙獰。生活是自己的,大學也是你們自己的。作為一個新人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請從容地站在大學門口,然後給自己一個勝利的手勢:“大學,我來瞭。”

  以上這篇文字是我寫給自己博客讀者的,因為從八月份到九月份有很多剛經曆完高考的小朋友都在問我有關大學的問題。在同他們的交談中我發現,他們真的要比那時候的我們要早熟得多。很多小朋友對大學的印象是來自於那些無聊的社會新聞裏,還有很多則是來自於他或她正上大學的親戚朋友們的介紹。他們對大學的期望比四年前青澀的我們要少之又少,一個個顯得理智又略顯悲觀。然後我就想到寫篇文字來勸解他們用一種更加積極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大學。我希望所有人對待大學的態度都是純潔的。

  後來我就想到要寫一個係列,這個係列不是什麼新生寶典,也不是在揭秘什麼潛規則,我隻是想從一個局內人的角度去闡述一下我眼裏的大學,我眼裏大學的那些人。我希望能夠以身邊人那些失敗或者成功的經驗來讓大傢去思考究竟應該怎樣讀大學。

  我把這個係列的主題初步設定為“大學畢業,你要變成什麼樣的人”,意在總結歸納四年過後一些人的轉變。我將本著真實記錄的原則,用一種原生態的方式嚮大傢展示我的思考。如能對一些人有所裨益,那就算功德圓滿瞭。

  需要特彆說明的一點是既然講到要客觀,那很自然地免不瞭要有所例證,任何人對此都沒必要對號入座,我隻是在寫我眼裏的大學,我所希望得到的也僅僅是來自於讀者們對書中話題的思考和反饋。

  莫子楚是誰

  正如我的很多博客讀者問我的那樣,你是誰啊,你怎麼可以在那裏對大學說三道四好像很懂似的。其實莫子楚隻是一個普通的大學生,非名校畢業,也不是混得最好的那一群。但很湊巧他是一個喜歡思考的人,剛好又是一個喜歡寫字的人,於是他就敲敲打打成就這麼一本被稱為書的東西。

  在高校如雲的武漢,莫子楚就讀的學校顯得十分普通,因為它雖然也是一所一本學校,但卻很輕易地淹沒在一堆211的大學裏邊。像很多剛進入這所大學的學弟學妹那樣,四年前我對這所學校並不是太滿意,我那時候天真地以為隻有上名校纔算成功,但是現在我已淡然。看過瞭很多活生生的例子之後,我纔發現有能力的人在哪裏都能展現纔華,而如果沒有實力就算有名校的外殼也隻是徒然。

  當然,名校之所以受追逐,現實意義那是相當充分的。就像一件同樣的T恤在路邊攤你隻能賣20塊,在大型商場你大可以抬價到幾百塊。假如反過來瞭,彆人還以為你是在坑爹呢。當然大商場裏買到假貨,在中國這地方也不是不可能。何況這些大學還都是國營商場。

  繼續說我自己。四年前,我帶著滿腔的新聞理想就讀瞭自己心儀的新聞專業,以為自己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但是有點譏諷的是,不到兩年我就叛逃到瞭廣告專業,這一次隻因為我聽說學廣告更容易賺錢。是不是覺得我的這種做法太現實?有點。不過你想想看,莫子楚同學為什麼不叛逃到會計專業呢?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與不擅長的東西,我自知自己對文字的敏感要超過數字,所以不論怎麼變,這種工作總歸跟我這一生離不瞭。所以說,怎麼樣的選擇都一定要建立在自信的基礎上。

  ~0~~0~20歲已經不再是一個可以重新建立天賦的年齡瞭,而是規劃和梳理自己長處的時候瞭。

  如果稍微對我有所關愛的同學就能注意到,很多地方其實都能看到莫子楚的影子。莫子楚這個馬甲不僅存在於網絡,他也活躍於報紙和雜誌當中。好瞭,裝逼一點說我算得上是一個自由撰稿人吧。隻因為小弟還是個大學生,初齣茅廬不算久,所以在這個行當裏隻算是籍籍無名的一個。

  要我總結一下這四年來我的成長嗎?其實我想到瞭四個字來形容,喜憂參半。先說憂的吧,大學四年讀下來我的很多生活習慣變差瞭,比如睡懶覺,比如熬夜通宵。人品呢,實際上也有所墮落。這一點莫子楚從不否認,我們雖然從小到大都受到的是一種相當崇高的教育,但是歲月確實帶走瞭一些我身上的優良品質,還好莫子楚是一個時刻反省的人,所以還不至於那麼差勁。

  那喜的是什麼呢?喜的是這麼久莫子楚終於忙齣瞭一些成績,無論是新聞還是廣告行業的實習和工作,站在一群同齡人當中不會覺得那麼羞愧。一個懵懵懂懂的十七歲少年逐漸成長為一個身體健康樂觀嚮上偶爾自負但基本踏實的職業青年。

  今年是莫子楚即將畢業的一年,身在兵荒馬亂的大四,我的心情同樣兵荒馬亂。看看我們身邊的各位同學,有人升級到更好的學校繼續著新三年的學海無涯,有人上著培訓班打算做一個號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務員,有人忙著應聘想要做一名光榮而又偉大的人民教師,還有人在公司裏邊辛苦地實習期望能夠找到一份好工作。

  莫子楚呢?他在工作,工作的內容可能文科生聽起來都有點陌生,在北京的一傢互聯網公司做産品研發的工作。每當下班齣門擠地鐵的時候,多少還是感覺到有點悵惘的,在人纔濟濟的“帝都”齣來混不容易啊。不過既然來瞭,所謂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斷沒有往後撤的道理。不久前我們幾個同學一起聚瞭個餐,很多剛參加工作的朋友跟我的感受是一模一樣的。的確我們可以給自己貼上很多標簽,比如“蟻族”,比如“低碳男”,這些都代錶我現在還一無所有。這也是我們很多85後現在普遍感到的四個字,命比紙薄。但後麵往往還跟著四個字,心比天高。既然如此,就隻好去奮鬥瞭。

  我非常欣賞某位成功人士的人生態度,那就是我會試著去做很多領域的事情,但在未成功徵服它之前,我不會說這個領域的任何壞話。我們現在的很多同學對什麼都滿是抱怨,憤世嫉俗(好像自己也有份兒呢),卻總忘記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你沒有成功之前,你說任何壞話在彆人看來頂多就是抱怨,如果說得精闢一點,那也隻不過是個有點精闢的抱怨。所以年輕人,其他的暫且不說,就是為瞭你自己幸福的未來你就該全力以赴去拼搏,對嗎?

  2011年4月於北京

  大學,我在這一角落看你

  這兩篇日誌是我自己在大四寫過的最有感觸的兩篇,第一篇《成長》算是一個小故事,寫的是我一個好朋友的故事。第二篇《開學的日子》是今年開學的時候我看到的一些現象而寫的。兩篇文章本身不錶達任何觀點,我想要的隻是大傢的思考,看完之後你想到瞭什麼。否定大學?肯定不是我要的答案。愛一個東西,你就應該接受它的醜陋和不足。就像我在前麵所說的,大學並非至美,那就先看看它的難看之處吧。

  (一) 成長

  我有個朋友,在中學就相識的,各方麵都很齣色,是走在校園裏大傢都會仰視的那種。他不隻唱歌跳舞纔藝俱佳,難得的是成績還很不錯。隻是傢境一般,父母都是很普通的工人,一傢人都很為兒子驕傲。

  我姑且先稱之為L。前幾天看到他的時候變瞭很多,發現早已不是當年的那個輕狂少年瞭,於是心裏很感慨,想要跟大傢分享一下他的故事,或許還會有共鳴。

  L是同我一樣在2007年參加的高考,沒有發揮好然後就去復讀瞭。這裏先說說高三的一些事情吧。L那時候在學校很混得開,不但在藝術節活動中常常能看到他活躍的身影,而且期末考試那種很俗氣的大紅榜上偶爾也能看到他的照片。雖然他不是成績最好的,但是如果綜閤起來看的話,絕對可以得第一名,這種學生誰不愛呢?老師喜歡,女生癡迷,就差沒建粉絲群後援會瞭。所以總的來講,L的高中生活是如魚得水。

  我曾經受邀到L傢去做客,能夠感受到那種他被舉得高高的氛圍。在還沒進他們傢的時候,遇到的那些大叔大媽都會很熱情地和L打招呼,“大學生迴來瞭……”“今天這麼高興,是不是又在學校得瞭奬啊?”等諸如此類。我能想象L幾乎甚至成為瞭他們那條街道裏小孩子們的精神偶像瞭,這種崇拜建立於對未來的高期望之上。可是,這不還沒上大學嗎?所以L一方麵對這些贊美很受用,另一方麵他也是很有壓力的。作為一個孝順的孩子,他也有責任去奮鬥,為他的父母保有這種驕傲。

  然而重點來瞭,高考是殘酷的,雖然我不太想去質疑它的公平性。L那一年隻考瞭480分左右,連二本都上不瞭,這下街坊裏炸開瞭鍋。不光是L接受不瞭,周圍的所有人都接受不瞭,最難過的還是他的父母。鄰居們開始收起之前付諸他的贊美,一邊冷嘲熱諷跟自己的小孩議論L,一邊又會跟L的父母說一些比如L是不是一直以來在成績上都在騙父母這樣的鬼話。老兩口是很受傷的,但是疼兒子,於是讓L自己選擇。心高氣傲的L自然接受不瞭去讀一個籍籍無名的大學,在消沉瞭好一段時間之後在一所復讀學校開始瞭自己的復讀生涯。

  這期間朋友們之間也聯係得很少,一方麵是怕他會覺得尷尬,另一方麵也是不想打擾他的學習。不知道是L在自己前十幾年把好運氣全部透支完瞭還是怎麼迴事,反正2008年的高考L又失利瞭。這一次就沒什麼好說的瞭,周圍的人早就不說什麼瞭,父母也不可能再讓他復讀瞭。遭受重創的L覺得人生跌到瞭榖底,一度絕食想要輕生。畢竟還是有所牽掛,後來也想通瞭,暫且到一個專科學校裏去讀讀,然後好好學習希望通過專升本實現自己的名校夢想。

  2008年暑假的時候,我曾經跟L聊過一次,幾個好朋友到外麵去玩。感覺他仍然很不甘心,對於高考又是一副很無奈的錶情。講到大學生活,他一直在說要如何努力學習。我當時笑瞭笑對他說要加油,其實內心卻不怎麼確定到底還有沒有必要。我感覺那時候L的心態很奇怪,一方麵提到考試就會緊張失措,但是另一方麵好像又比任何人都嚮往考試。

  我一直很惋惜的是,L的歌唱得很好,還會跳舞,可是復讀瞭一年之後再跟他聊起這些事情,他似乎一點都不感興趣瞭。他說自己已經很久沒有碰樂器瞭,也沒有跳舞,更不會像從前那樣鬍亂寫什麼歌詞瞭。我覺得很遺憾,於是問自己,中國的教育有什麼魅力讓一個少年放棄一些原本更有意思的東西,而去專注於對人生沒有意義的考試?難道真的上一所好大學要比做一個有情調的人,一個有追求的人來得重要嗎?

  並且有一件事情是讓我們覺得很無辜的。像L這種風雲人物一直以來都是不乏被人喜歡的,其中就有一個女孩子很有點死心不改的意思。從高三,到L復讀,再到L上大學,三四年間她一直堅持常常去看L。L在高中的時候應該也是對她有好感的,可是最後就鬧到大傢彼此不見麵的境地瞭。原因很簡單,因為L覺得,第一年復讀,女孩子上大學就變成瞭自己的學姐瞭。而等到復讀完瞭呢,自己又沒考好,上瞭一個專科學校,學曆上還是比那女孩子低。這叫他怎麼受得瞭,直接一句“我配不上”,就死活不再見瞭。

  L上個月已經成功找到工作,不是太理想的,但是沒辦法,爸媽也不可能想什麼辦法瞭。上瞭大學到大二再到今年,L的思想又開始變化瞭。學習早已經不再被他提及瞭,他很狂熱地開始熱衷於各種創業活動。我不知道有多少是真的,但是現在的L說話又變得前所未有的激昂。見瞭麵就開始發煙,動不動就敬酒,跟以前不太一樣。嘴邊的話題,總是讓我這種胸無大誌的男青年無法理解。錢錢什麼的老是被提及,就好像跟著他我們通通都要發財一樣。

  最近一次大傢吃飯,還是L主動約的我們。吃完飯大傢一起坐在湖邊吹風的時候,迴憶起從前的點點滴滴。這時候有人提議讓L像以前那樣唱首歌怎麼樣。“傻不傻啊?”L抽著煙仿佛又在盤算什麼彆的發展大計瞭。於是幾個喝醉的人開始在湖邊大喊大叫,就跟從前一模一樣,但誰都知道有些東西改變瞭。

  (二) 開學的日子

  這兩天是湖大新生開學的時間,當然也是我們正式邁入大四的時候。風捲殘雲的感傷氛圍還沒來得及收拾,新生們的青春氣息就毫不留情麵地彌漫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隨著10級的學弟學妹們的到來,身邊有人開始用一種文藝式的憂鬱語氣感慨:“又是一個隻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的季節。”

  混跡於校園的人潮當中,我用我這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發現很多很特彆的現象。

  現象一,依然是官傢子弟齣沒。怎麼講?昨天迴宿捨,發現樓下停著一輛車牌不詳的警車,但不見警察叔叔英姿颯爽的身影。心中暗想,莫非這就是傳說中公車私用?果不其然,馬上就看到一位小正太和他國字臉的父親不停地從車上搬東西下來。有人用一種鄙夷的眼神圍觀父子倆,二人卻顯得相當鎮定和淡然,父子其樂融融繼續說著方言聊著傢事。看到有人看他們,就很親切地點頭微笑。

  現象二,依然是學長“照顧”學弟。我一同學把簽名改為“聽著滿校園熟悉的優惠活動,哥笑而不語”。我們看到搭帳篷賣被子的學長們,他們的微笑依然親切。也可以看到一間一間敲寢室門的學姐嚮您熱情推薦各類英語雜誌和書籍。每年的開學是學長學姐們淘金的好時機,其中當然不乏無良商傢。記得那時候大一,一口氣訂瞭兩份英語雜誌,結果你知道的,收獲瞭一堆還不齊全的廢紙。隔壁寢室一哥們從學生會買的被子,實際上是學長們弄的私活,不知怎的後來發現是黑心棉,礙於情麵沒找他們算賬,但以後見麵也是躲著走。彆急,接下來還會有學長學姐招呼你,需不需要做兼職、做生意什麼的,彆逞能逞強,先弄清楚瞭再說。

  現象三,依然是垃圾滿地,飯館滿員,吵吵鬧鬧。我仔細觀察瞭一下,實際上今年被扔在地上的廣告傳單遠遠沒有去年多,不知道是誤差還是素質提升瞭。但每一條路上都能看到被人們踐踏過的靜靜地躺在路麵上的廢紙。小喇叭什麼的超級多,主要是賣電話卡的,走到哪裏都能聽到。11點多,周圍就已經很難找到吃飯的地方瞭。裏麵坐著的都是父子組閤和父女組閤,甚至全傢總動員的陣勢。

  現象四,依然是有人有錢,有人差錢。看到一對穿著樸素的父女在後門的小飯館徘徊,眼神裏充滿瞭茫然。低頭一看,那位父親的皮鞋上沾滿瞭泥土,廉價的襪子還破瞭個洞。齣來的時候,聽到一位新生操著極不標準的普通話問路,眼神裏充滿窘態,還好碰到熱心的學長帶著他離開瞭。開私車送孩子的倒是一年比一年多,那些學生大多全傢齣動。其實90後也不是都有錢,當然比我們那時候強。但彆不信,仍然有人連網絡都沒碰過。從中午吃飯那件事情上,窮富狀況就可以窺一斑而知全貌。稍微有點錢的,就不在附近吃瞭。或者是早已經訂好瞭地方,畢竟還有很多人情要走。剩下就剩我們這群老生和他們擠瞭。

  現象五,依然有人抱怨,有人失望。有抱怨學校太破瞭的,有抱怨宿捨條件差的。這抱怨當然包括孩子和傢長,尤其以媽媽居多,比如孩子從小到大沒吃過苦,比如沒人打掃房間沒人幫忙洗衣服。甚至成群結夥地去找院領導,要換寢室,或者要求在外麵租房子住之類的。一位傢長站在學校的後街,深深地嘆瞭一口氣:“這哪是人吃飯的地方。”我無意聽到之後,默默飄過。哥哥我都是吃瞭四年地溝油的人瞭。

在綫試讀

《大學四年挖好坑》內容相關

我現在對這個東西能夠看得開,一方麵是因為我自己已經有能力不需要靠名校的牌子去做敲門磚找工作瞭;另一方麵是我從心底裏對自己的母校有瞭認同感。你既然從瞭她,心裏還容得下彆的女人嗎?開玩笑的。人類常常犯的錯誤是,我們總是在不同的年齡段在乎很多其實沒必要過於在乎的東西。四年前你高考沒考好,你覺得很丟臉無顔見江東父老甚至想要自殺,四年之後你意識到不過如此。但事情完全沒完,你又開始介意彆的事情,比如你暫時沒找到好工作,悔恨的情緒再一次升起。很遺憾,你一直在為自己的無能找藉口,過去瞭就過去瞭,真正吸取瞭教訓的錶現是,你終於知道該做什麼瞭,並且真的去做瞭。


用户评价

评分

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

评分

评分

就是讲些毕业后的故事,和读者那些感觉差不多

评分

好书,值得推荐,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

买了大学四年挖好坑毕业十年牛哼哼一点都不后悔,很喜欢嵇万青,莫子楚著,书是绝对正版的,纸张都非常好!怎样读大学,决定你有着怎样的未来作者采用调侃、轻松的语调风格,笑谈你如何度过大学四年,毕业之后你就会换来一个怎样的未来。的方式与年轻人聊天的形式讲述你怎么读大学,决定你毕业后十年过什么样的生活。现身说法。本书两位作者,一个是已毕业十年,事业小有成就的师兄一个是正在大学校园里挖坑的小弟。真人真事,更有说服力耶更贴近校园生活现实情况。识伴随人类成长,人类的成长少不了知识。

评分

送弟弟的书 看简介轻松活泼 实际有些罗嗦 冗杂。可能作者生活的年代与我们不同吧。

评分

如果看完一本书后大家都能在毕业后牛哼哼,这是不可能的。但至少对于尚未读大学或正在读大学的兄弟姐妹们,读后能了解目前的位置,和将来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少走弯路,现在就多挖坑。

评分

暂时还没有发现缺点哦!

评分

教育智慧求妙点.从知识到能力,从情感到智慧,教育逐步进入它的最佳境界。教育智慧表现为对教育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