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林徽因是詩傳:一身詩意韆尋瀑 萬古人間四月天》是一部書寫林徽因生平的散文集,詩集,傳記。成書之初,我們曾想過很多名字,有名者莫過於《你是那人間的四月天》,但捷足先登者太多,已不是專一。四月,確是人間很美的時節,花朵盛開,百廢待興,希望與美隨處可見。素潔如菊的林徽因徐徐走來,娉娉婷婷,一切名字似乎都黯然失色瞭。這書名便這樣若有若無地定下瞭,一身詩意,萬古人間。愛林徽因的人會懂。
這本書是作傢傾藍紫的美文係列中的一本,她的文筆經過多年曆練,編者已不需贅述。她已形成瞭自己固有的行文模式,也有瞭自己的讀者群。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編輯,將之以很好的麵目呈獻給大傢。這書中,流暢一如既往,像汩汩的清泉。林氏纔女的詩歌、散文乃至書信都有收錄。因愛凝結,那滿腹的纔華、欣喜與憂傷,都在有限的篇幅中,盡量呈現。我們力圖給讀者奉獻一個美好的林徽因,讓這位傳奇的女子陪我們走過一個又一個嶄新的四月天。誠心,愛心,細心,願看讀者捧讀。
內容簡介
林徽因,建築學傢和作傢,一位女性建築學傢,同時也被鬍適譽為中國一代纔女。圍繞在她身邊的,是當時浪漫的詩人徐誌摩,優秀的建築傢梁思成,著名的哲學傢金嶽霖,以及那個時代的風雲人物瀋從文、鬍適、費正清……
她的一生是掌聲與鮮花包圍的一生。本書擷取她詩歌的片段,以詩觀情,不僅僅寫齣瞭林徽因的生命曆程、心路曆程,同時還生動地勾勒齣她與梁思成,徐誌摩、金嶽霖、瀋從文等一批高級知識分子群體的多彩生活。詩歌的簡練與散文的優美相融閤,力圖為讀者還原一位真實的絕代佳人。
作者簡介
傾藍紫,中國藝術研究院畢業。雲南人,長於瀾滄江邊。現居北京,自由寫作者。作品有:《不如不遇傾城色:古典詩詞中*美的畫捲》、《人閑桂花落》、《錦瑟無端五十弦》 、《浣花紙裏水墨詞》、《衣上酒痕詩中字》、《我是人間惆悵客——解密李商隱的錦瑟人生》 。其文字淡雅,美如青山花朵,亦如精緻的工筆繪畫,隻寫意地點上一座村落、幾隻小船,便是一幅浩渺的潑墨山水。她是傾藍紫,一個對文字愛極,願撲地為橋,引人渡水近青山的女子。
目錄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
一撇多情的很急
這鞦天,他撐著夢一般的喜筵
跨過一條長虹,瞰臨著澎湃的海
浮煙似的詩人的腳步
在主的跟前,愛是唯一的榮光
每一瓣靜處的月明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蓮花
記憶的埂上,那兩三朵娉婷
是珊瑚珠翠,華貴的失散
是每小粒晶瑩,給瞭你方嚮
待從地麵開花,另來一種完整
精彩書摘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
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4月,人間開花的日子,看著年幼的孩子,宛若春天的花朵開在自己的懷中,一陣陣孩童歡快的笑聲,將四月的天點亮,一個母親情不自禁歌吟孩子——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笑響點亮瞭四麵風;輕靈
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
你是四月早天裏的雲煙,
黃昏吹著風的軟,星子在
無意中閃,細雨點灑在花前。
那輕,那娉婷,你是,鮮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著,你是
天真,莊嚴,你是夜夜的月圓。
雪化後那片鵝黃,你像;新鮮
初放芽的綠,你是;柔嫩喜悅
水光浮動著你夢期待中白蓮。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
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你就是花朵,而花朵是四月,30歲的母親,經曆瞭16歲愛情的懵懂,20歲愛情的浪漫,在30歲而立之年,化作人間的四月天,擁抱著一樹一樹的花開。
林徽因,30歲時寫下這首詩,愛情已不再悲歡,人生已有諸多的意義。
從這首詩開始,迴望過去,湍湍沸沸的年華已奔馳過萬重青山,而未來,將在四月的江河裏小山連綿嚮江開,碧峰巉岩綠水迴。
每一次春日濃起的這四月,花枝都噴滿花朵,而十年以前的四月,少女的她亦正艷如花,她攙扶著印度詩哲泰戈爾在北京日壇上颱講演,旁邊擔任翻譯的是徐誌摩,文載:“林小姐人艷如花,和老詩人挾臂而行,加上長袍白麵,郊荒島瘦的徐誌摩,猶如蒼鬆竹梅的一幅三友圖。”那時,她20歲,正是一個青春貌美的女子錦瑟華年深院的時候,帶著她隔花初見、楚楚風流年少的初春迎來瞭她的初綻。
在這個年華似水迴湧到的十年以前,林徽因成為瞭徐誌摩的夢中情人、並與梁思成婚事“已有成言”,還參加瞭徐誌摩在西單石虎鬍同七號組織的新月社,開始有瞭寫詩的情緒。而有她的日子,詩人徐誌摩總是快樂的,所以寫下瞭最美的詩歌《石虎鬍同七號》,林徽因十年後以最美的詩贊嘆他不在後的天,而大約十年前,徐誌摩以最美的詩贊美他們共事的地方——
我們的小園庭,有時蕩漾著無限溫柔:
善笑的藤娘,袒酥懷任團團的柿掌綢繆,
百尺的槐翁,在微風中俯身將棠姑抱摟,
黃狗在籬邊,守候睡熟的珀兒,它的小友
小雀兒新製求婚的艷麯,在媚唱無休——
我們的小園庭,有時蕩漾著無限溫柔。
我們的小園庭,有時淡描著依稀的夢景;
雨過的蒼茫與滿庭蔭綠,織成無聲幽冥,
小蛙獨坐在殘蘭的胸前,聽隔院蚓鳴,
一片化不盡的雨雲,倦展在老槐樹頂,
掠簷前作圓形的舞鏇,是蝙蝠,還是蜻蜓?
我們的小園庭,有時淡描著依稀的夢景。
我們的小園庭,有時輕喟著一聲奈何;
奈何在暴雨時,雨槌下搗爛鮮紅無數,
奈何在新鞦時,未凋的青葉惆悵地辭樹,
奈何在深夜裏,月兒乘雲艇歸去,西牆已度,
遠巷薤露的樂音,一陣陣被冷風吹過——
我們的小園庭,有時輕喟著一聲奈何。
我們的小園庭,有時沉浸在快樂之中……
時間又從十年以前迴湧十年,1914年,一個10歲的少女,跟著祖父來到大氣磅礴的北京城,與在北京發展的父親住在一起。從北京巍峨的城門走進去,這個從美麗溫婉的杭州齣來的少女的心被震動瞭,以緻四十年後,她金剛怒目而起,以自己柔弱之身螳臂當車地護著這座古老的城市,指著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的鼻子,帶著重病中沙啞的嗓音,大聲譴責政府要拆除老牌樓的行為。
這個從杭州齣來的少女,可寫詩看見人生每一瓣靜處的月明,亦可為新中國提筆如劍刻齣她的紀念碑,她的一生是有雪月映照的梅花枝,有柔軟的夢幻亦有堅硬的梅骨。
再迴湧又一個十年,1904年6月10日,一個女嬰誕生在杭州陸官巷林宅。原名徽音,齣自《詩經·大雅·思齊》:“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詩經》是贊美周文王的妃子太姒說她能繼承美譽,多生男兒傢門興。太姒與周文王生下十名男丁,看來林徽因的父親是多麼期待她能“招弟”而來。因為總是被人和一個毫不相乾的男作傢林微音搞混,1935年後她改名林徽因。她說:“我不怕人傢把我的作品誤為林微音的,隻怕日後把他的作品錯當成我的。”
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是清末民初風雲人士。曾在1919年5月4日,與三韆多名愛國學生舉行示威遊行,林長民一把火燒掉趙傢樓曹汝霖住宅,“五四”運動由此爆發。而她的堂叔就是那位為“助天下人愛其所愛”而勇於赴死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覺民。她的這位堂叔,在臨死前,給深愛的妻子寫瞭那封著名的“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的《與妻書》:“我非常愛你,也就是愛你的這一意念,促使我勇敢地去死……我擴充我愛你之心,幫助天下人愛他們所愛,所以我纔敢在你之前先死,而不顧你。你能體諒我這種心情的話,在哭泣之後,也把天下人當做自己掛念的人,也當樂意犧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福利,替天下人謀求永久的幸福。你不要悲傷啊!
這一傢人,都把高山流水的氣質融閤一身,有自己甘願奉獻一生去鑄就的豐碑,也有一腔的柔情似水。
林徽因齣生在六月的杭州,明朝的張岱說,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隻可看七月半之人。而林徽因恰是這六月可看之人,楊萬裏說:“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彆樣紅。”林徽因一生都是西湖上六月的風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彆樣紅。”而她把本該是斷橋上的一段愛戀,愛成瞭長橋上梁山伯與祝英颱十八遍相送,送不走那愛,卻還是沒有未來。
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結過三次婚。第一次婚姻因妻子不能生育,他就娶瞭林徽因的母親何雪媛,生瞭林徽因後,曾再生一子一女,卻早夭。林徽因的母親傢境富裕,故不太會持傢,沒有文化,脾氣不太好,很不喜歡她的林長民又娶瞭第三個妻子,她接連生瞭四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來北京後,一傢先住在前王公廠,林徽因和母親被安排住在狹小陰暗的後院裏,而父親跟第三個妻子一傢幾口住在寬敞明亮的前院。
所以林徽因就像一個灰姑娘一般成長在一個讓她自卑又敏感的環境裏。多年以後她說:“年幼時的那些傷害,對我是永久性的,一旦勾起往事,就會讓我跌進過去的不幸之中。”而她的兒子梁從誡說:“她愛父親,卻恨他對自己母親的無情;她愛自己的母親,卻又恨她不爭氣;她以長姊真摯的感情,愛著幾個異母的弟妹,然而,那個半封建傢庭中扭麯瞭的人際關係卻在精神上深深地傷害過她。”後來林徽因以一篇《綉綉》的小說,隱晦自己這種少女的悲傷。她寫13歲時自己的小鄰居綉綉母女被父親遺棄乃至憎惡之事,父親有其可恨之處,而母親有其可憐之處,但也有可厭之事。
那個時候,不知該如何自處的林徽因對父母這種感情很睏惑:
“這世界上許多紛糾使我們孩子的心很迷惑,——那年綉綉十一,我十三。
終於在那年的鼕天,綉綉的迷惑終止在一個初落雪的清早裏。張傢樓房背後那一道河水,凍著薄薄的冰,到瞭中午陽光隔著層層的霧慘白的射在上麵,綉綉已不用再縮著脖頸,順著那條路,迎著冷風到那裏去瞭!無意地她卻把她的迷惑留在我心裏,飄忽於張傢樓前同小店中間直到瞭今日。”
也許正因為母親不能得到父親的愛,所以林徽因纔要加倍努力,做個父親的好女兒,去爭取父親的愛。她是傢族眾姐妹中最聰明的,也是最漂亮的。7歲時,就開始負責全傢與在外留學的父親的通信。
一日,她給父親寫信:“我終日在傢理醫藥,亦藉此偷閑也。天下事,玄黃未定,我又何去何從?念汝讀書正是及時。蹉跎悮瞭,亦爹爹之過。二娘病好,我當到津一作計□。春深風候正暖,庭花丁香開過,牡丹本亦有兩三葩嚮人作態,惜兒未來耳……
那時,她12歲,如那牡丹兩三葩顫巍巍開在荒茫的世界裏,開在父親心頭最軟處。
所以等到父親去歐洲時,唯一帶在身邊跟著自己的孩子隻有林徽因。林徽因跟徐誌摩說父親是她唯一的知己,而林長民也跟徐誌摩說,女兒是他唯一的知己,還說:“做一個天纔女兒的父親,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倫的輩分先求做到友誼的瞭解。”
在父親麵前,林徽因很乖,也許她聽從父親的安排心甘情願跟梁思成成婚,跟徐誌摩斷情,恐怕也有這種從小而來想要做父親的好女兒、讓父親也為自己驕傲的目標有一些聯係。連拒婚徐誌摩的信都是父親幫她迴的——
誌摩足下:
長函敬悉,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為答,並無絲豪(毫)mockery(嘲笑),想足下悮(誤)解耳。星期日(十二月三日)午飯,盼君來談,並約博生夫婦。友誼長葆,此意幸亮察。敬頌文安。
弟長民頓首,十二月一日。徽音附候。
而徽音附候這幾個字是林徽因寫的,一個月後,林徽因和梁思成訂婚。
她很理智地愛人,不會為感情這種虛無的東西讓自己眾叛親離。但她卻又很多情,多情如四月的人間,春意盎然。
來北京後,林徽因一傢起先住在前王公廠,原是明代掌管營造火器的地方。後來又遷到瞭玉帶河邊的織女橋,與菖蒲河上的牛郎橋僅隔一公裏。因為明清時代,天安門前廣場是皇朝禁地,於是分彆在故宮兩側的兩橋來往不容易,故有此美麗的橋名。林徽因就讀於培華女子中學,在此美麗的地方度過自己一段寂寞的中學時代。
那個時候自信為治世能臣的父親,因為動蕩的時局而四處奔波,林徽因有時跟兩位母親住在一起,照顧著一傢幾口的生活。這種生活落在她筆下就是:“二娘病不居醫院,爹爹在京不放心,囑吾日以快信報病情。時天苦熱,桓病新愈,燕玉及恒則啼哭無常。嘗至夜闌,猶不得睡。一夜月明,桓哭久,吾不忍聽,起抱之,徘徊廊外一時許,桓始熟睡。乳媼粗心,任病孩久哭,思之可恨。”有時林徽因則需獨自一人留在北京,而像她說的數著橋上欄杆龍樣頭尾,像坐一條寂寞的船,自己拉縴。她的好友費慰梅說:“她的早熟可能使傢中的親戚把她當成一個成人而因此騙走瞭她的童年。”
她的寂寞,作為知己的父親是懂的,而她的成熟是父親需要的。於是1920年,16歲的林徽因隨同赴英講學的父親來到英國,考入聖瑪麗學院學習。林長民對女兒說:“我此次遠遊攜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觀察諸國事物增長見識。第二要汝近我身邊能領悟我的胸次懷抱……第三要汝暫時離去傢庭煩瑣生活,俾得擴大眼光,養成將來改良社會的見解與能力。”
在英國的日子,父親也在為事業奔波,常常獨自一人獨在異鄉的林徽因還是非常寂寞。看著多雨的倫敦,一個人的心情也在飄灑著灰濛濛的細雨。多年以後她給瀋從文寫信,迴憶起這段在記憶中灰濛濛的日子:“我獨自坐在一間頂大的書房裏看雨,那是英國不斷的落雨……(我)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咬著手指頭哭——悶到實在不能不哭!理想的我老希望著生活有點浪漫的發生,或是有個人叩下門走進來坐在我對麵同我談話,或是與我同坐在樓上爐邊給我講故事,最要緊的還是有個人要來愛我。我做著所有女孩做的夢,而實際上卻是天天落雨又落雨,我從不認識一個男朋友,從沒有一個浪漫聰明的人走來同我玩。”
在她最寂寞的時候,徐誌摩像長腿叔叔一樣齣現瞭……
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
那一天我初次望到你,
你閃亮得如同一顆星,
我隻是人叢中的一點……
1920年,鞦。戴著眼鏡的徐誌摩齣現在這對父女麵前,當時他請林長民作介紹,以認識英國作傢狄更生。第一次見麵,把他當做是父親的朋友,林徽因禮貌地叫瞭一聲“叔叔”,那年她16歲,徐誌摩23歲,已是一個兩歲孩子的父親。
他們的初遇,在多雨多詩意的倫敦,不知不覺有一個人就飛流直下三韆尺地從銀河陷落,碧落黃泉,至死不渝。
很多年後,徐誌摩說——
他倆初起的日子,
像春風吹著春花。
花對風說:“我要,”
風不迴話:給他!
林徽因與徐誌摩的相遇,她笑顔上的酒窩就盛滿瞭他愛情的美夢,他一直忘不瞭,即使他們兩人彼此遙遙站成瞭彼岸,他還是忘不瞭她的盈盈笑靨。所以徐誌摩的詩裏總是會齣現林徽因的這一對酒窩:
可愛的梨渦,
解釋瞭處女的夢境的歡喜,
像一顆露珠,
顫動的,在荷盤中閃耀著晨曦!
又如《兩個月亮》:
還有那個你看不見,
雖則不提有多麼艷;
她也有她醉渦的笑,
還有轉動時的靈妙;
第一次見麵,徐誌摩隻覺跟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相見恨晚,很快就成忘年之交,林長民在徐誌摩麵前口吐蓮花,讓徐誌摩以詩般的語言迴憶他粲花之論,如春葩麗藻:“搖曳多姿的吐屬,蓓蕾似的滿綴著警句與諧趣,在此時迴憶,隻如天海遠處的點點航影。”
他們平時相見,徐誌摩說:“我傾倒你的語妙,往往含笑靜聽,不叫我的笨澀羼雜你的瑩澈,但此後,可恨這生死間無情的阻隔,我再沒有那樣的清福瞭!”
寫下這段迴憶的時候,林長民已經死於奉係軍閥張作霖與其部下郭鬆齡的混戰之中。
在徐誌摩含笑安靜的傾聽中,也許是他詩人浪漫的氣質影響瞭林長民的心情,讓他把隱逸在心頭的一段留學日本時的愛情故事一吐為盡,讓徐誌摩寫成詩一般的小說《春痕》——
中國留學生逸君在日本桑抱山峰下愛上教他外文的女教師春痕,後來逸君匆匆被召迴國。等逸君再到日本時,這個寄寓在省花傢瑞香花院子裏的少年已成為一個名人,再來到舊地,多年不聞春痕消息,如今春色無恙,卻不知春痕何往,桃花依舊,人麵不知去嚮。
這時一個穿著破舊的胖婦人打量著逸君,看得他煩膩起來,心想世上哪有這樣臃腫捲麯不識趣的婦人……
那婦人突然操英語道:“請饒恕我,先生,但你不是中國人逸君嗎?”
逸君想又逢到瞭一個看瞭報上照片崇拜英雄的下級婦女;但他還保留他紳士的態度,微微欠身答道:“正是,夫人,”淡淡說著,漫不經心的模樣。
但那婦人急接說道:“果然是逸君!但是難道你真不認識我瞭?”
原來她就是春痕!那婦人說:“春……痕,正是春痕,就是我,現在三……夫人。”
被強邀去她傢做客的逸君也沒有喝她紫色壺倒齣來的茶,就伸齣手來嚮三井夫人道彆,勉強笑著說道:“三井夫人,我很羨慕你豐滿的傢庭生活,再見罷!”
逸君迴望著三井夫人領著一堆孩子一齊殷勤地招手,送他的行。而那時桑抱山峰,依舊沉浸在艷日的光流中,滿榖的櫻花桃李,依舊競賽妖艷的顔色,逸君的心中,依舊涵葆著春痕當年可愛的影像。但這心影,隻似夢裏的紫絲灰綫所織成,隻似遠山的輕靄薄霧所形成,癟極瞭,微妙極瞭,隻要蠅蚊的微嗡,便能刺碎,隻要春風的指尖,便能挑破……
春痕,春痕,春夢瞭無痕。一個朋友曾問為什麼年少輕狂時愛過的女子總是認為你會一直愛著她,連她現在蒼老的樣子也會愛,可是早不愛瞭啊,怎麼還會去愛?
是啊,歲月如刀,刀刀摧花辣手,電光閃爍間,多少個青春美夢碎成齏粉,而徐誌摩身為一個詩人卻沒有等到這一天,他結束在最好年齡的時候,他遇見的愛人也正是最好年齡的時候,一直都是,所以他的愛,至死不渝。
在林長民為自己的一段感情輕輕喟嘆聲中,徐誌摩遇見瞭一個少女美夢的開始,而林徽因遇見瞭一段不會隨著歲月而飛逝的感情,即便她已經遠遠離去,而這段感情,一直都在,都在原地等她,地老天荒,沒有結束過,因為還未到終點,斯人已逝,情長留。
後來徐誌摩在他的詩《愛的靈感》中,說瞭他們的初遇見,如一刹那閃光,點亮瞭他的胸懷裏幽深寂寞的虛榖:
那一天我初次望到你,
你閃亮得如同一顆星,
我隻是人叢中的一點,
一撮沙土,但一望到你
我就感到異樣的震動,
猛襲到我生命的全部,
真像是風中的一朵花,
我內心搖晃得像昏暈,
臉上感到一陣的火燒,
我覺得幸福,一道神異的
光亮在我的眼前掃過,
我又覺得悲哀,我想哭,
紛亂占據瞭我的靈府。
但我當時一點不明白,
不知這就是陷入瞭愛!
徐誌摩,這個被蔡元培評價為詩一般的人:“談詩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徑都是詩,詩的意境滲透瞭,隨遇自有樂土。”像一個鄰傢大哥哥一般齣現在一個孤寂的少女麵前,吸引著她靠近、依賴,如一顆孤寂很久的星星,靠近月亮,取光自暖。
在徐誌摩浪漫的月光沐浴之下,林徽因這一朵小花,微微地綻放瞭,她是每一瓣靜處的月明,而徐誌摩成瞭她記憶的梗上,那兩三朵娉婷,披著情緒的花。
而徐誌摩遇見林徽因,在混沌中尋尋覓覓瞭許久的心突然如水遇一座好山,化作瞭繞指柔,如一座山遇一段好煙水,從此煙水茫茫,不記來時路。一雙奔波的馬蹄成瞭流連的蝴蝶,飛不過愛的苦海,曾有的期盼,難還的情債,都留下刻骨銘心的記載。
而當時還隻是個少女、正是碧玉年華的林徽因,對愛情這個迷幻的世界是懵懂的,如踏入仙境的愛麗絲,等她知道如何愛人的時候,猛恍然,以往種種,皆是夢幻。
而她驚鴻一瞥,世間繁華皆作錦,襯她這一星璀璨,讓愛上林徽因的徐誌摩,本是一潭死水,為瞭她,已然決堤,洪流洶湧奔騰,穿過人生長川,崢嶸歲月。從此他堅硬的世界毀壞瞭,露齣瞭一顆詩人的柔軟之心。我們很難想象一個浪漫的詩人如果沒有愛情他會怎樣成為詩人。所以,徐誌摩遇見林徽因有瞭愛情,有瞭愛情,他成為瞭詩人。
他愛上瞭,就大聲地宣布“我有一個戀愛”,恨不得天地為他共振——
我有一個戀愛——
我愛天上的明星;
我愛它們的晶瑩:
人間沒有這異樣的神明。
在冷峭的暮鼕的黃昏,
在寂寞的灰色的清晨,
在海上,在風雨後的山頂——
永遠有一顆,萬顆的明星!
山澗邊小草花的知心,
高樓上小孩童的歡欣,
旅行人的燈亮與南針——
萬萬裏外閃爍的精靈!
我有一個破碎的魂靈,
像一堆破碎的水晶,
散布在荒野的枯草裏——
飽啜你一瞬瞬的殷勤。
人生的冰激與柔情,
我也曾嘗味,我也曾容忍;
有時階砌下蟋蟀的鞦吟,
引起我心傷,逼迫我淚零。
我袒露我的坦白的胸襟,
獻愛與一天的明星:
任憑人生是幻是真,
地球在或是消派——
太空中永遠有不昧的明星!
愛情如洪水之神共工,撞裂瞭徐誌摩的星空,女媧煉五彩靈石以補天,而林徽因就是補天的這五彩靈石,灑滿徐誌摩的星空,所以,他要愛那滿天星宇,顆顆皆是林傢小女的星眸。
徐誌摩齣現後,常常去為這個寂寞的少女講《渦堤孩》的故事,從英文譯成中文在林徽因傢裏讀給林徽因聽。《渦堤孩》後來被翻譯成《少女溫婷娜》,一個古靈精怪的小水妖,隻有與人結婚纔能獲得不朽的靈魂,但她為情所睏,最後化泉水環繞愛人墳邊,據說安徒生的《海的女兒》就來源於此。徐誌摩在後來還特彆翻譯瞭一首《渦堤孩新婚歌》的詩:
小溪兒碧冷冷,笑盈盈講新聞,
青草地裏打滾,不負半點兒責任;
砂塊兒疏鬆,石礫兒輕靈,
小溪兒一跳一跳的嚮前飛行,
流到瞭河,暖溶溶的流波,
閃亮的銀波,陽光裏微酡,
小溪兒笑呷呷的跳入瞭河,
鬧嚷嚷的閤唱一麯新婚歌,
“開門,水晶的龍宮,
渦堤孩已經成功,
她嫁瞭一個美麗的丈夫,
取得瞭她的靈魂整個。”
小漣兒喜孜孜的竄近瞭河岸,
手挽著水草,緊靠著蘆葦,
湊近他們的耳朵,把新聞講一迴,
“這是個秘密,但是秘密也無害,
小澗兒流入河,河水兒流到海,
我們的消息,幾個轉身就傳遍。”
青湛湛的河水,麯玲玲的流轉,
繞一個梅花島,畫幾個美人渦,
流齣瞭山峽口,流入瞭大海波,
笑呼呼的輕唱一迴新婚歌,
“開門,水晶的龍宮,
渦堤孩已經成功,
她嫁瞭一個美麗的丈夫,
取得瞭她的靈魂整個。”
從少女時代他就給她講的故事,那個幸福的結局隻有童話裏有,可是連童話都不肯給小水妖好結局,那就用詩為她創造一個,祝她新婚快樂。可是這個時候林徽因與梁思成兩個小戀人正雙雙在美國留學,結局已經能預定,隻是那個新郎不會是我,我已經變成那個小水妖,祝福他們新婚快樂。
而林徽因,愛徐誌摩卻愛成一段公案,沒人說清楚,她愛不愛,連她自己也說不清那情愫。白蛇修煉韆年,遇見第一個長得帥的男人,就愛得天崩地裂。而16歲的林徽因,同所有少女一般做著愛情的夢幻,設想過遇見愛情的種種:一見鍾情、一往情深、一場春夢、一失足成韆古恨……然而她卻在遇見第一次愛情時,在對方為她天崩地裂陷落成淵榖聲中,沒有把自己投入,在愛情麵前,她不是個失足的少女,很多年後,她說:“也許那就是我不夠愛他的緣故。”
但林徽因遇見徐誌摩,亦如那一樹的桃花,遇微風,留下一瞥多情的痕跡。徐誌摩像一川藍靛,漂流在林徽因寂寞的深川,而水光浮動著她夢中期待的白蓮;像一陣春風,吹開瞭林徽因沉睡的詩情的大地,風過之處,星子在無意中閃,細雨點灑在花前,讓林徽因因為徐誌摩而有瞭寫詩的靈感——
是你,是花,是夢,打這兒過
此刻像風在搖動著我
告訴日子重疊盤盤的山窩
清泉潺潺流動轉狂放的河
孤僻林裏閑開著鮮妍花
細香常伴著圓月靜天裏掛
且有神仙紛紜的浮齣紫煙
衫裾飄忽映影在山溪前
給人的理想和理想上
鋪香花,叫人心和心閤著唱
直到靈魂舒展成條銀河
長長流在天上一韆首歌
林徽因說:“靈感的腳步──來得輕時,好比潺潺清水婉轉流暢,自然的洗滌,浸潤一切事物情感,倒影映月,夢殘歌罷,美感的鏇起一種超實際的權衡輕重,可抒成慷慨纏綿韆行的長歌,可留下如幽咽微嘆般的三兩句詩詞。愉悅的心聲,輕靈的心畫,常如啼鳥落花,輕風滿月,夾雜著情緒的繽紛;淚痕巧笑,奔放輕盈,若有意若無意地遺留在各種言語文字上。”
徐誌摩就這樣踏著輕輕的腳步來瞭,是花,是夢,是詩歌,讓16歲少女的夢如露垂芳草,閃耀著朝陽的光芒,晶瑩透亮。但是徐誌摩再是輕輕的腳步,但他的愛亦如猛虎細嗅薔薇。他已婚的身份讓猛虎即使輕輕的腳步也攪起一陣狂瀾,很快驚動瞭芳草上含著的露珠滾落一地,愛情的夢就醒瞭,一個不能去愛,一個不能得到愛。
林徽因和徐誌摩,兩個人互為彼此的花,互為彼此的夢,互為彼此的詩。後來徐誌摩在他的《猛虎集序》裏說,在1920年:“整十年前我吹著瞭一陣奇異的風,也許照著瞭什麼奇異的月色,從此起我的思想就傾嚮於分行的抒寫。一份深刻的憂鬱占定瞭我;這憂鬱,我信,竟於漸漸的潛化瞭我的氣質……生命受瞭一種偉大力量的震撼,什麼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顧間散作繽紛的花雨。”
又說:“我那時是絕無依傍,也不知顧慮,心頭有什麼鬱積,就付托腕底鬍亂給爬梳瞭去,救命似的迫切,哪還顧得瞭什麼美醜!”
徐誌摩對林徽因的狂熱而不顧及美醜的追求人人皆知,而他追求林徽因而不得迴響的那深深的憂鬱亦讓眾人嘆惘。
但這份憂鬱,這份狂熱,讓他成瞭詩人。而他的愛,也如風,輕輕捲起林徽因詩意的花瓣,讓林徽因也成為瞭詩人。
徐誌摩說林徽因如風,似月,如風的林徽因吹在他荒蠻的大地上讓他春暖花開,似月照山河的她讓他知道瞭寄生於世上原是這麼的好、這麼的詩意。但是對於徐誌摩這番隱喻於生命中冥冥力量的情愫,林徽因則冷靜地分析為:“我們僅聽到寫詩人自己說一陣奇異的風吹過,或是一片澄清的月色,一個驚訝,一次心靈的振蕩,便開始他寫詩的嘗試,迷於意境文字音樂的搏鬥,但是究竟這靈異的風和月,心靈的振蕩和驚訝是什麼?是不是仍為那可以追蹤到內心直覺的活動;到潛意識後麵那綜錯交流的情感與意象;那意識上理智的感念思想;以及要求錶現的本能衝動?靈異的風和月所指的當是外界的一種偶然現象,同時卻也是指它們是內心活動的一種引火綫。詩人說話沒有不打比喻的。”
她不肯承認徐誌摩欲說還休的那個自己身為主角的真相,她隻說這隻是一場比喻而已。他們的感情,自始至終於林徽因都隻是好像!隻是若有!若無!
1921年,徐誌摩求瞭婚,被林長民拒絕瞭。徐誌摩一場疾風勁雨的狂熱追求,讓十年後林徽因迴憶起當初,當初他愛上自己又陷入失戀的時候,他們在康橋上的那一晚──
那一晚我的船推齣瞭河心,
澄藍的天上托著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牽著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鎖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瞭方嚮,
兩人各認取個生活的模樣。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麵飄,
細弱的桅杆常在風濤裏搖。
到如今太陽隻在我背後徘徊
層層的陰影留守在我周圍。
到如今我還記著那一晚的天,
星光、眼淚、白茫茫的江邊!
到如今我還想念你岸上的耕種:
紅花兒黃花兒朵朵的生動。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瞭頂層,
蜜一般釀齣那記憶的滋潤。
那一天我要跨上帶羽翼的箭,
望著你花園射一個滿弦。
那一天你要聽到鳥般的歌唱,
那便是我靜候你的贊賞。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亂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闖入當年的邊境!
唐代詩人元稹曾有:“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林徽因想要化成風,迴到當初,當初玉人沒有來,此時玉人想要來卻已來不瞭。偌大江湖,我們曾經相遇,卻沒有相愛,行舟各自離去。十年一瞬間,輕舟已過萬重山,流年脫胎換骨,還餘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
林徽因站在彼岸觀看她青春的悲歡,看得甜蜜而憂傷。當年青春的小船暫時靠岸,看見那書生在昔年的岸上耕種著花朵,為他有一刻的心動,卻不肯為他上岸,十年以後,突然為那一刻心動淚流滿麵。我曾把愛情畫成花朵給你,你收獲瞭花朵,十年不忘,卻忘瞭再耕種,那岸上曾開滿花朵的大地已成荒畦,斷岸行過我的簪影,荒畦深印著你的履痕,而我今生欠瞭你一個迴眸,來生再期許這迴眸落在你未婚我未嫁的最當初……
後來林徽因在她以真名發錶的小說《窘》裏,寫瞭一個傢庭教師愛上一個天真少女卻愛而不得的故事,裏麵有那水上的一日:“他將船闆取開躺在船底,仰著看天。芝將她的傘藉他遮著太陽。自己把荷葉包在頭上搖船。維杉躺著看雲,看荷花梗,看水,看岸上的亭子,把一隻手丟在水裏讓柔潤的水浪洗著。他讓芝慢慢地搖他迴去,有時候他張開眼看她,有時候他簡直閉上眼睛,他不知道他是快活還是苦痛。”
我在你身畔,卻不在你心中,整個世界都在我身畔,唯獨你在,卻又不在。兩個人相識於途,愛情擦肩而過,一個人恒常永在另一個人夢中,另一個人卻如那莊生蝴蝶掙脫著要從他的夢中飛齣。
林徽因寫這篇小說的時間跟《那一晚》一樣,發錶於1931年,在香山養病的她隱晦地懷念著這段感情,去體認當初徐誌摩的痛苦,這是她的第一篇小說,那段感情給她的雖然是一段練筆的素材,雖然比一閃光,一息風更少,但是至少從未忘記過,讓她為之寫齣瞭詩篇。
但是當她懂得用詩懷念、用小說交代這段感情之時,也是情至絕地之境,沒有瞭那人,迴首也無處可去,隻能變做紀念,這一年,徐誌摩撞山身亡。
在發錶《那一晚》的同一個刊物上,晚十一天發錶著徐誌摩的《山中》,那山有詩,隻因山中有你,這是寫給在香山的林徽因的。林徽因寫《那一晚》時宛若在月色下安眠的花朵,有著美夢點著螢火蟲陣陣飄過,而徐誌摩情不自禁化作那輕風,攜夢輕輕飛過,卻又不忍打擾她在那個夢中的安眠,因為那個夢中正有他,那個在岸上耕種花朵的詩人──
庭院是一片靜,
聽市謠圍抱;
織成一地鬆影,
看當頭月好!
不知今夜山中,
是何等光景;
想也有月,有鬆,
有更深麯靜。
我想攀附月色,
化一陣清風,
吹醒群鬆春醉,
去山中浮動;
吹下一針新碧,
掉在你窗前;
輕柔如同嘆息,
不驚你安眠!
然而不驚擾他的美夢的是林徽因,這一年,金鞦的十月,林長民齣國考察的時間到期,林徽因隨父親悄悄地迴國,誰都沒有跟徐誌摩說一聲,耕種的詩人收獲瞭愛情的花朵,卻沒獲得愛情的結果。徐誌摩從憧憬中醒來,大慟,再繁華的城市也荒蕪,隻因這座城市沒有你在燈火闌珊中!
我眼前暗沉沉的地麵,
我眼前暗森森的諸天。
她,──我心愛的,哪裏去瞭,──那女子,
她的眼明星似的閃耀?
我眼前一片淒涼的街市。
我眼前一片淒涼的城子。
災難後的城子,隻剩有
剮殘的人屍。
黎明時我憂忡忡的起身,
打開我的窗欞,
進來的卻不是光明,進來的
是鮮明的愛情。
樹枝上的鳥雀已經蘇醒起,
我傾聽他們的歌音;
他們各自呼喚著他們的戀情;
就隻我是孤身。
這是生命與快樂的時辰,
我在我心裏說話。
各個的生物有他的歡欣,
在陽光中過他的生活,
他們在各個同伴的眼內尋著。
光明,那憐惜的光明,
這是相互憐惜的時候,這是
相互愛戀的光陰。
在這個相互愛戀的光陰裏,深陷愛戀的徐誌摩卻一直都在失戀中。從此他開始寫詩瞭,也隻有詩人的徐誌摩一襲青衫行來,纔能引得美人林徽因頻頻迴顧,迴顧他永遠都是她的青春歲月裏的一朵美夢。
就連徐誌摩不顧眾叛親離地離婚也不能引來林徽因迴頭,但當詩人的詩一陣風地行過,林徽因一朵四月的花瓣便會微微地顫動。硃自清說寫詩的徐誌摩“是跳著濺著晝夜不捨的一道生命水”,而隻有這一川煙水流過,青山纔會給予迴響。
林徽因和徐誌摩,他們兩個人正是有情不一定終老,暗香浮動正好。
……
前言/序言
黃舒駿的《改變1995》裏唱:“鐵達尼騙瞭全世界的眼淚,還好我們有屬於自己的人間四月天……”
林徽因,這個亂世女子,傾城時代裏行來。圍繞在她身邊的,是當時最浪漫的詩人徐誌摩,最優秀的建築傢梁思成,最著名的哲學傢金嶽霖,以及那個時代的風雲人物瀋從文、鬍適、費正清……
她美麗,她有纔華,而更重要的是她獨立、堅強、努力,堅韌和柔美融於一身纔是她最漂亮的地方。比她漂亮的人很多,比她有纔的人也很多,但林徽因隻有一個!
她齣身名門,卻為瞭理想,不憚於艱苦跋涉,隻為采擷她理想的芳華。
她抱病一生,卻能在艱難的人世裏,拈花微笑。
她以單瓣之詞,重瓣之句,組成詩的篇章。
她以一扁擔負肩,肩挑兩擔雲彩,帶著光輝在風雲變幻的天空裏從容安排。
林徽因的一生以一枝豆蔻娉娉婷婷開頭,接著有二十年歲歲錦綉,卻在之後,赴湯蹈火而去,林徽因拈著戰火燙花,枯桐在烈火裏劈啪,方讓人聽齣其絕世好音,而林徽因也將自己戰火紛飛的歲月燙成瞭輝章。
北平解放後,她和梁思成螳螂擋臂地想要保護北京城,她罵過北京市長彭真,罵過副市長吳晗,據傳她甚至說要是拆瞭天安門前東西兩座“三座門”,
她就要吊死在那裏。在大建設的新時代裏,她做瞭最有名的釘子戶,隻是她要捍衛的是那座古老的北京城。隻是她也做瞭最失敗的釘子戶,她和梁思成想要保留的那一切都在新時代的推土機下灰飛煙滅。
而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她還戴著氧氣瓶對她的學生說:“景泰藍是國寶,不要在新中國失傳。”
林徽因鏗鏗鏘鏘的一生,我隻擷取她詩的片段,為她寫這本詩傳,隻因愛極瞭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