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公民權研究

農民公民權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英洪 著
圖書標籤:
  • 農民工
  • 公民權
  • 社會流動
  • 法律研究
  • 社會保障
  • 城鄉關係
  • 平等權利
  • 弱勢群體
  • 社會政策
  • 中國社會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160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08875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0
字数:39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農民公民權研究》以公民權理論為分析框架,以湖南省漵浦縣為主要考察對象,以土地製度和農民身份的變遷為主綫,考察和分析當代中國農民公民權的演進邏輯。作者提齣當代中國農民的身份經曆瞭階級化、結構化、社會化和公民化四次熏大變遷,認為中國農民問題的解決程度最終取決於國傢發展公民權的進度。該書作為第一部以公民權為視角研究農民問題的專著,創造性地提齣瞭…係列新的觀點和見解,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

張英洪,齣生於湘西農村,研究員,政治學博士,主要從事農村和農民問題研究,尤其關注農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尊嚴。主要著作有《給農民以憲法關懷》、《農民權利論》、《農民、公民權與國傢》、《認真對待農民權利》等。

目錄

推薦序
第一章 導論
一、選題的緣起和意義
二、研究的迴顧與評述
三、理論假設、分析框架和敘述結構
四、研究方法與資料來源
五、有關概念的簡要說明

第二章 土地改革、階級劃分與農村政治分層
一、革命政權的建立
二、劃成份
三、鬥地主
四、怨恨
五、小結

第三章 集體化、城鄉隔離與農民結構化
一、強製集體化:從階級身份到社員身份
二、城鄉隔離:農民與市民的製度分野
三、大飢荒:公民權缺失綜閤癥
四、民意錶達成本
五、小結

第四章 傢庭承包、社會發育與公民權生長
一、平反與摘帽:農民內部身份的平等化
二、承包責任製:農民身份的社會化
三、農民負擔:中央、地方與農民的多邊張力
四、小結

第五章 討論與結論:農民公民權成長與現代國傢構建
一、從農民到公民:農民身份的演進邏輯
二、農民與國傢關係演變的模式與前景
三、公民權:現代國傢最基本的公共品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中國農民公民權的短缺,與國傢和政府的職能定位密切相關。1949年以來,國傢的角色和政府職能大概每30年就會發生一次較大的調整,每一次調整都會對農民公民權的發展産生重大影響。
從總體上說,1949年以後的第一個30年,中國是一個“以階級鬥爭為綱”、實行革命專政的階級國傢,這一時期的政府可稱之為“階級鬥爭型政府”或“專政型政府”。要進行階級鬥爭,就必然要劃分齣階級身份,分清“敵”和“友”,然後對“敵人”實行“專政”。“敵”與,“友”的身份是一種政治性的階級身份。存在著明顯政治差彆的階級身份必然與要求平等的公民身份格格不入。“階級鬥爭型政府”的首要任務就是“分清敵友”,以“團結真正的朋友,攻擊真正的敵人”。②“階級鬥爭型政府”不可能産生齣公民權,這不單對於“階級敵人”是如此,對於“人民”也是如此。“人民”作為整體性的政治概念,雖然享有比“階級敵人”優越的政治特權地位,但其與“階級敵人”一樣並未獲得法律保障的公民權利。隨著階級鬥爭的不斷擴大,“人民”中的任何一員,都可能隨時被劃為“階級敵人”中的一分子而成為無産階級專政的對象。
1978年以來的改革,使中國農民的公民權得以成長。第一代改革者放棄瞭幾乎使人人都可能成為專政對象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治國方略,代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建設理念,政府的首要職能被界定為經濟建設,這一時期的政府可稱之為“經濟建設型政府”或“發展型政府”,要進行經濟建設和實現經濟發展,就要追求效率和利潤。國傢吸取瞭階級鬥爭時期的教訓,重新頒布瞭憲法和法律,但公民權建設並不是政府工作的主要關切。“經濟建設型政府”或“發展型政府”對追求經濟增長特彆感興趣,崇尚“發展是硬道理”,這導緻其走嚮GDP崇拜,最終以犧牲環境和人的價值為代價。在追求GDP增長和單純的經濟發展中競賽中,各級地方政府及其部門行為普遍市場化、功利化,政府官員則企業傢化、自利化。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被經濟建設和經濟發展的硬指標所遮蔽。
在現代社會,作為公共機關的政府,其職能既不應該是鼓動階級鬥爭,實行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專政,也不應該是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17世紀的英國政治哲學傢洛剋就提齣政府的主要目的在於保護人們的“生命、自由與財産”。①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宣稱在人們中間成立政府的目的是為瞭保障每個人不可轉讓的“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1789年法國《人權和公民權宣言》認為任何政治結閤的目的都在於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動搖的權利,這些權利就是自由、財産、安全和反抗壓迫。製度經濟學傢們也認為“政府存在的一個主要理由就是確保所有人都能夠得到保護,以免受到權勢的個人或集團的強製”。⑦1993年6月25日,世界人權大會通過的((維也納宣言》載明瞭國際社會的共識:“人權和基本自由是全人類與生俱來的權利;保護和促進人權和基本自由是各國政府的首要責任。”2008年3月,溫傢寶總理在迴答中外記者提問時罕有地指齣:“政府的任務就是保護人民的自由、財産和安全。”③看來,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第三代改革者的執政理念與思想觀念,正在逐步與世界主流文明及人類普世價值相匯閤,中國政府的角色定位正趨於“服務型政府”的重新定位。
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提齣建設“服務型政府”。“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構建,或許將成為第三波改革中政府自身轉型的基本取嚮。從階級鬥爭型政府,到經濟建設型政府,再到公共服務型政府,中國政府的職能定位經曆瞭一個不斷提升與拓展的曆史過程。
中國在公民權建設上的嚴重不足,導緻瞭農民公民權的嚴重短缺。說也奇怪,在傳統社會中,國民沒有平等的公民權尚可以維持下去;而在現代社會,國傢如不賦予國民平等的公民權,國傢的治理和社會的整閤都將麵臨深刻的危機。農民公民權的短缺,突齣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麵:一是農民沒有獲得完整的土地産權,二是農民沒有獲得平等的權利;三是農民沒有獲得國傢憲法規定的各項憲法權利保障,四是農民沒有分享改革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共同成果;五是農民沒有享有人類社會促進人權保障國際化的新水平。
當代中國農民公民權的嚴重短缺,孳生瞭一係列嚴重的社會問題。執政黨曾經充分運用“權利的革命理論”而奪得政權,現在,中國最需要創建一種“權利的建設理論”來推動公民權的發展,促進中國的現代國傢構建。
……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浮士德是两性情感的象征。两性关系愈向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度会愈深,求同的阻碍会愈强大,于是创造力和变革的需求亦愈强大。在浮士德的立场说,生命力也因之愈强,生活的意义也因之愈深。浮士德精神即在于不断地克服阻碍,也不断地发现阻碍,这是一个永恒的过程,没有终点和结果。浮士德精神的泛滥会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所以浮士德精神在破坏社会的基本事业。

评分

他现在所从事实际工作,是政策研究。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存在一定的距离,前者意味着个人的自由思想,后者倚赖权力以执行,他一直在努力平衡自己,不致于做出非此即彼的尖锐选择,既保持独立,又珍惜体制内行动的空间。

评分

   家族:绵续性事业社群

评分

“也许我本来就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所以生活最终按照我希望的方式展开了。”张英洪毫不掩饰自己的欣喜,笑容在嘴角结束,而笑意仍浮动在眉眼间。他把自己的学术研究作品,看成一个农民之子凭借良知与学识,对农民进行精神反哺。

评分

评分

包装很漂亮,书只看了一点点

评分

农民的命运与国家的治理息息相关。换言之,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繁荣强盛,与农民的生存状况密不可分。历史上,农民在“太平”与“乱世”之间,选择“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他们近乎宗教般虔诚地渴望“太平盛世”。中国农民始终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国富民强”四字高度浓缩了中国人心目中“国”与“民”密不可分的关系。

评分

   西洋的家庭是团体性社群,有严格的团体界限,是由亲子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指结构,生育是功能。西洋家庭里夫妇是主轴,两性之间的情感是凝合的力量,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成年即离开这团体,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由其他团体来承担,不在家庭的功能分内。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