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黑塞常被人說起的是他的小說,也因小說聞名於世。但他同時也是位齣色的詩人與散文傢,這些散文多記錄的是他對曆史、社會的觀察與思考。
★任何讀過黑塞作品的人,都會為黑塞作品中的人生閱曆與感悟,以及浪漫氣息所打動,情不自禁迴憶起自己的青年時代。青年沒能在青年時代閱讀黑塞,是一個極大的損失,盡管成年之後,重讀時,會感受到這種懊悔,這就是一位隻要有過閱讀,就一定會喜歡上的作傢,一個性情中人,坦率的朋友,人生的導師。
★《朝聖者之歌》《溫泉療養客》以及《漫遊者寄宿所:黑塞詩選》是在《朝聖者之歌》(中國廣播電視齣版社,2000年)的基礎上稍作增刪編成,後者在市麵上已長期缺失。
★全球青年口耳相傳,黑塞是被閱讀多的德語作傢。
★閱讀黑塞,與黑塞做伴,會多一點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懷疑的勇氣。
內容簡介
黑塞常被人說起的是他的小說,也因小說聞名於世。但他同時也是位齣色的詩人與散文傢,這些散文多記錄的是他對曆史、社會的觀察與思考。
《朝聖者之歌》是譯者謝瑩瑩從黑塞全集中精選齣的散文篇章,有其兒時迴憶,有對戰爭的思考,有緻親友的信,有遷居雜談,還有對故地、對老的追憶,所有都離不開對人生的感悟。不僅讓我們充分認識瞭黑塞其人,更是從展露齣他的心靈、思索、喜樂悲愁乃至憤慨中,得到心靈的淨化。
作者簡介
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德國作傢、詩人、評論傢,20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傢之一。以《德米安:埃米爾·辛剋萊的彷徨少年時》、《荒原狼》、《悉達多》、《玻璃球遊戲》等作品享譽世界文壇。1923年46歲入瑞士籍。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奬。
自上世紀60年代起,黑塞就成為美國大眾的最愛,他齣現在《史努比》係列漫畫中,紐約的女大學生說“黑塞是今天美國需要的反物質主義的發酵酶”,他的“Do your own thing”也成為美國整整幾代青年人的座右銘;在日本,黑塞是除瞭歌德之外最著名的德國作傢;迄今為止,在日本和美國,黑塞是20世紀被閱讀最多的德語作傢。黑塞崇拜還蔓延至全球,他的作品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總印數超過一億四韆萬冊。
精彩書評
★對我來說,黑塞植根於鄉土、德國與浪漫的畢生巨著屬於我們時代最高、最純的精神上做的嘗試與努力,雖然作品有時錶現齣奇怪的孤僻,遠離世俗時時而幽默、惱怒,時而神秘、急切。在與我同屬一代的文人中,我很早就把已是高齡的他作為最親近最可愛的朋友,滿懷同情地陪伴他成長,這種同情既從相同也從相異中吸收養分。
——托馬斯·曼
★黑塞的散文清新,令人吃驚,錶達齣恰恰最無法錶達的事情,無與倫比。
——斯蒂芬·茨威格
★諷刺有更加辛辣的種類,如憤怒與怒火的宣泄,但另外一種更有魅力,這就是黑塞擁有的諷刺。在我看來這是一種能力的見證,能拋開自己,能覺察其本質而不內視,能認識自我而不沾沾自喜。這種諷刺是一種謙和形式,謙和是一種態度,這種態度越是有更高的天賦與內涵伴隨,越是覺得可愛。
——紀德
目錄
譯者序 朝聖者之歌
*浮生拾夢*
魔術師的童年
生平簡介
我的信仰
神學摭談
讀書與藏書
阿西西聖徒弗朗西斯科的花冠
邂逅往日
說老
*往事曆曆*
憶父親
憶我的兄弟漢斯
給阿德蕾的信
憶菲捨爾
緻彼得·蘇爾坎普的賀信
我的朋友彼得
*時事雜談*
朋友們,換個調子唱吧!
如果戰爭再持續兩年
世界曆史
愛之路
你不可殺人
緻一位日本同行
諾貝爾文學奬宴會上的書麵發言
歌德奬答謝詞
兩封有關巴勒斯坦的信
黑塞生平及創作年錶
精彩書摘
魔術師的童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一如當初的動人傳說,
我再度跌進你的水池,
傾聽你往日的金色的歌、
你的笑、你的夢、你輕聲的哭泣。
一個魔咒,自你的深處
嚮我耳語,把我勸誘;
我如醉如癡,恍如
你又在呼喚我,跟你遠走,遠走……
我不僅從父母親和老師們,還從一些秘不現身的、更高明、更神秘的力量那裏受到教育,其中也包括牧神潘恩,他齣現時總是和外祖父書櫥裏那個小個子、跳著舞的印度神像一個模樣。早在我能讀書寫字之前,這位神,還有彆的幾位,就已經管起瞭我的童年,在我的小腦袋裏裝滿瞭東方的古老圖像和想法,使得我日後每當接觸到印度和中國的哲人時,都有一種重逢之樂,一種迴到傢的感覺。但我終究是個歐洲人,再加上又是個施瓦本人,一輩子都在身體力行激烈猛進、貪多務得和無休無止地好奇這些西方的美德。幸運的是,和大多數孩子一樣,我早在進學校之前就已經學會瞭對於生命最不可缺和最有價值的東西。我的先生們就是蘋果樹、雨和太陽、小河和森林、蜜蜂和甲蟲、牧神潘恩和外祖父寶藏箱裏跳舞的神像。我懂得很多事情,我知道怎樣跟動物玩,一點不怕它們,我識得許多星星,在果園裏樣樣在行,對水裏的魚無所不識,而且也已經學會瞭唱好多首歌。我也能變些戲法,可惜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忘光瞭,等到一大把年紀之後,我就隻好再從頭學起,總之兒童時代我算得上靈光之極。接著是學校裏學的課堂知識,我學起來輕鬆得很,而且覺得興趣盎然。學校的教法很聰明,並不教我們一些日後生活上必要的知識和技能,而是以有趣和雋永的對話為主,它們常常使我得到莫大的享受,它教的那些知識,其中有的我一輩子都沒有忘記:比如我至今還記得許多有趣的拉丁字眼、詩句和格言,以及地球上許多城市的人口數目,當然,我說的不是如今,而是世紀年代的人口。
直到十三歲之前,我從未認真想過,將來要成為怎樣的人,我能學些什麼職業。像所有的男孩一樣,我也喜歡並羨慕許多職業:獵人、撐筏工、馬車夫、走鋼索的藝人、北極探險傢,等等。
當然我遠為醉心的是當一個魔術師。這齣於我感覺到的最深切的內心衝動,也齣於一種對人們稱之為“現實”的不滿。我常常覺得,所謂現實,不過是大人們所做的一種無聊的約定,對於這樣一種現實,我早就懷著一種既害怕又輕衊的不滿,和一股熱切的願望,要對它施以魔法,叫它搖身一變就更招人喜歡。在童年時期,這種願望的目標當然是膚淺的、幼稚的。我夢寐以求的無非是:鼕天長齣蘋果;錢包一念咒就裝滿瞭金銀;一施魔法就能使敵人癱瘓,然後故作大度使他們羞愧無地,我也就被推為徵服者和王;等等。當然我還企求挖到秘藏的珠寶,喚醒已死的人和隱去自己的身形。特彆是這隱身之術,在我心目中不啻是一種藝術,是最最使我心摺和艷羨的。企求這一藝術以及其他所有魔法的心願,終生都伴著我,而且迭經蛻變,不過我往往在當時還認不齣那些變化來。比如後來我早已不再年輕並做起瞭文人之後,我還老愛嘗試,在我的作品之後隱起身形,或者改頭換麵,或者躲在一些如雷貫耳的大名之後——一些頗受同行們非議和麯解的嘗試。
迴顧起來,我的一生都受著這追求魔力的願望左右;這些願望如何隨著時間而變,我如何逐漸把它們從外部世界抽離齣來而汲進自己之中,我又如何逐步提高到,不是把外物,而是把自己變形,以及我如何終於學會,把依賴隱身帽的舉手舉腳的隱形提升為不落痕跡的隱形:心知肚明卻蹤影全無。——我一生的經曆,無非就是這些而已。
童年時我活潑而快樂,闖蕩在這美麗多姿的世界中,我可說如魚得水,就算在動物、花木或者我自己夢幻中的原始森林那兒,我也像在傢一般自在,我精力無窮,本事通天。熾熱的欲求不但沒有把我磨得疲纍,反而使我更加快樂。我已經學會瞭玩一些魔術,而且以後重學時無論我怎麼練,都再也不能玩得那麼好,隻是當時不知道罷瞭。我很容易討人喜愛,也很容易贏得彆人的信賴,不論是充當頭頭還是徒眾還是身份不明的角色,我都能應付自如。年輕些的同學和親戚還真的有好些年都對我的魔法、我降伏撒旦的本事、我探得寶藏和王冠的名聲等等信以為真,奉我為神明。我在樂園裏徜徉瞭不少年,雖然父母親很早就告訴過我樂園裏的蛇的事故。我的童年之夢也做瞭不少年,世界屬於我,一切都呼之即來,一切都井然有序地羅列在我周圍,隨時供我的遊戲之需。每當我心裏有什麼不滿足或新的欲求,每當這歡樂的世界齣現瞭任何陰影或叫我頭痛的事,我總能輕而易舉地逃進另一個更為自由和充滿和諧的幻想世界之中,而當我從這個世界返迴時,外麵的世界就重又變得可親可愛瞭。我在樂園裏著實生活瞭一段漫長的歲月。
父親的小花園裏有一個細木條釘成的籠子,我在裏麵養瞭幾隻兔子和一隻烏鴉。我在那兒消磨瞭無窮無盡的時光,度過瞭不知幾個世紀,享受著溫暖和有産者的喜悅。兔子們散發著生命的氣息,草和牛奶的香味,血和生育的活力;那隻烏鴉大而僵硬的黑眼睛則像是永恒的生命之燈。無窮無盡的夜晚我也消磨在那兒,點著剩下的蠟燭頭,傍著散發著體溫的瞌睡的動物。有時獨自,有時同要好的玩伴一起,我經常不是製訂掘寶的計劃或尋覓仙草的方案,就是策劃率領一隊騎兵徵服亟待拯救的地區,在那兒我下令處死盜匪,救濟貧睏,釋放囚犯,把強盜窩一把火燒盡,把告密者釘死在十字架上,寬赦投誠的附庸者,贏得國王女兒們的愛情並能聽懂動物的語言。
在祖父的大書房裏有一本奇大奇重的書,我常常讀它,查閱它。在這本無所不包的書裏有著許多古老的、美麗的附圖——有時候你一打開,它們便鮮明地映入眼簾,有時候你卻怎麼找也找不到它們,它們好似中瞭魔法,不翼而飛。這本書裏有一篇故事,我讀不懂它的含義,卻覺得它美得不得瞭,我經常把它找來讀。
但它也不總在那兒,必須時間碰巧纔能把它找到,它有時蹤跡全無,躲著不齣來,有時又像搬瞭傢,另營秘窟。就是在讀它的時候,它也時而和藹可親,讓人恍若能夠會意幾分;時而陰陰沉沉,拒人於韆裏之外,就像閣樓上那道門一樣緊閉。那道門後麵,聽說有時能在天亮前聽到鬼魂的聲音:吃吃的笑聲或沉重的嘆息。
這一切都是十足的現實,也是十足的魔幻世界,二者融洽無間,全都屬於我。
連外祖父塞滿寶貝的玻璃門書櫃裏的那尊印度神像,也不是永遠同一副麵孔,同一個舞姿。它有時是一副罕見的、帶些滑稽的麵容,完全是在陌生而神秘的地方由一些陌生而神秘的人製造齣來並加以膜拜所該有的樣子。有時它又是一件魔法的傑作,錶情微妙,使人莫測高深,它那副永遠不知饜足、狡猾、嚴峻、不可捉摸而又愛捉弄人的尊容似乎故意要逗我發笑,以便有藉口來對我報復。它雖然是黃澄澄的金屬製的,卻會改變眼神,有時候還會斜眼看人。另有些時候,它似乎又是一個無定形的象徵,無所謂美醜、善惡,無所謂可笑或嚇人,而隻是讓人想到樸素、古老、無可名狀,像一道符,一塊岩石上的苔蘚或一顆卵石上的花紋,但是在這形象和麵容之後,卻隱著一位神隻,遙不可及,雖然童年的我還叫不齣它的名字,我對它的崇敬和熟稔卻一點不少於我後來能叫齣它的幾個名字之後:濕婆是它,毗濕奴,或者上帝、生命、梵天、大我、道、永恒之母也是它。它是天父,是天母,是陰陽,是日月。
在玻璃門書櫃裏,這尊印度神像的兩邊,以及外祖父彆的櫃子裏還擺著或掛著各式各樣的寶貝:木製的念珠,刻著古印度文字的貝葉經捲,綠玉石雕成的玳瑁,木頭的、玻璃的、水晶的、陶土的小佛像,綢的和麻的綉花颱布,黃銅製的杯盤,這一切都來自印度、暹羅、緬甸和锡蘭,那棕櫚岸的天堂之島,那兒蕨類植物遍布,住著溫柔的、眼光似鹿的僧伽羅人。這一切也都還依稀帶著海和遠方,還有桂皮、檀香以及各式辛辣調料的味道,它們想必都經過瞭黃皮膚、褐皮膚的手,受過熱帶的豪雨和恒河水的滋潤、赤道烈日的曝曬、原始莽林的陰乾。這所有的一切都屬於外祖父,一個備受尊重、身材魁梧、留著大把白鬍子的老人,他博學多聞,比父親和母親都更有權威。其實他的財富和權力遠不止這些,他不僅擁有那些印度的神像和小玩意兒,還有那些畫滿雕滿魔幻故事和人物的檀木箱以及椰子殼製的器皿,這整間客廳和傢裏的藏書,他還通曉魔法,飽學而又睿智。人的語言他幾乎無一不通,大概會三十多種吧,神的語言,甚至於星星的語言,看來他也在行。他能寫能說巴利語和梵語,會唱加納利、孟加拉、印度斯坦、僧伽羅語的歌,雖然他是個地道的信奉三位一體的基督徒,卻會佛教徒的梵唱和穆斯林的祈禱。他在東方炎熱的、生活條件惡劣的國度住過幾十年,做過各種方式的旅行:坐牛車,乘木船,騎馬,跨驢……再沒有人比他知道得更清楚:我們的城市和國傢隻不過是地球上一塊蕞爾之地,這世界上還有著成億的與我們不同信仰的人,他們有自己的風俗、語言、膚色和神隻,自己的美德和惡德。我愛他,敬他,又有一點怕他。他是我的萬應之神,我全心全意地信賴他,從他和他那個扮成印度神的潘恩那兒我有學不完的東西。這位老人,我母親的阿爸,總是隱形在一座團團秘密的叢林之中,就像他的麵龐隱形在一座白鬍子的叢林中一般。他的眼神裏不時流露齣悲天憫人或風趣的智慧,有時卻又閃爍著落落寡歡或羅漢式的促狹。他交遊滿天下,來拜訪他的人絡繹不絕,他們同他說英語、法語、印度語、意大利語、馬來語,而且往往在一席長談之後就無影無蹤,去繼續他們的旅程。這些人或是他的朋友,或是他的使節,或是為他操辦什麼的人。我知道,從他這樣一位深不可測的人物那裏,我母親也濡染到幾分古老的、不易捉摸的深藏不露。她也在印度生活瞭好多年,也能說馬拉雅蘭語和加納利語,有時還同她的老父用彆人聽不懂的語言交談。和他一樣,母親也常有那種陌生的、隱隱約約藏著智慧的笑容。
父親則完全不一樣,他沒有同黨,不論是偶像神和外祖父的世界還是城裏的日常生活他都無份。他眼冷腸熱,甘於寂寞,對人生的疾苦深有體會,精神上有著不懈的追求。他飽學而和善,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獻身於傳道。他的笑容雖然一點也不含那份優雅和溫柔,卻是十分爽朗,毫不隱秘。他總是和善、穎敏,但從來不會像外祖父那樣,有時藏身到魔法的雲團之後,或者讓臉上浮起那種種交織著童稚和神通的錶情:忽而憐憫,忽而滑稽,忽而像齣神入定的菩薩假麵。父親也不同母親說印度話,他隻同她說英語或德語,正規的、清晰而悅耳的並且略微帶點波羅的語口音的德語。他就用這種德語教我,我有時羨慕得不得瞭,就拼命想學他,但是我心裏很清楚,我的根是深深植在母親的土壤裏的,那兒閃著深色的眼神,圍繞著神秘的土壤。母親一身都是音樂,父親卻不然,他根本就不會唱歌。
我還有兩個哥哥和姐妹們,兩位兄長自然是備受我羨慕和崇拜的對象。我們住在一座小鎮裏,古老而崎嶇不平,周圍是林木茂盛的山丘,山路很陡,也很陰森。山榖裏流著一條美麗的小河,彎彎麯麯,從容不迫而帶點遲疑。我愛這一切,它們是我真正的傢園。林裏和河邊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一坑一穴和齣沒其間的鳥兒、魚兒、鬆鼠、狐狸,我都瞭如指掌。這一切都屬於我,都是傢園——當然也包括傢裏的玻璃門書櫃和藏書,外祖父的無所不知、帶幾分促狹的慈容,母親的深邃而溫暖的眼神,還有那些玳瑁和偶像,印度歌和諺語,所有這些讓我接觸到一個更廣闊的世界,讓我擁有一個更廣闊的傢鄉,也認識到世間的事物可以溯源更早、聯係更廣。我們還養瞭一隻鸚鵡。它端坐在高敞的鐵絲籠裏,毛色灰裏帶紅,是個上瞭年紀的聰明傢夥,一臉學問很大的錶情,尖尖的嘴巴,會說話也會唱歌。它也來自遙遠的、陌生的地方。它的鳴聲是原始莽林的語言,它的氣味則叫人想起赤道。東方世界、某個地球的角落都匯集到我們傢裏,各占一席之地,紛呈異彩。我們的房子大而古老,有不少房間空著或半空著,有透著石頭的陰涼的地下室和大走廊,閣樓地闆上總是堆滿瞭木柴和水果,剩下的是直吹直齣的風和昏昏黑黑的空蕩。這座大房子確實是各方世界的輻輳之地。在這兒我們祈禱,讀聖經,研究印度語文,樂聲盈耳。在這兒,主人們懂得佛祖、老子,客人們來自五湖四海,他們的衣著透著異鄉和遠洋的氣息,他們攜帶著奇形怪狀的皮箱或藤箱,說著異國的語言。這裏也經常有濟貧的義餐和熱鬧的慶祝。科學和童話在此並肩比鄰。這兒也住著外祖母,我們卻不那麼熟悉她,甚至有點怕她,因為她不會說德語。
讀經時她也用她自己的那本法文聖經。這屋裏的生活看似分明,卻又有些不盡為人知的地方,不乏奇光異彩和豐富的音調。它很美也很閤我的意,可是更美的是我理想中的那個世界,更豐富的是我的白日夢。現實永遠是不夠的,必須要有魔術的幫忙。
魔術在我傢和我一生裏無所不在。它除瞭光顧外祖父的櫃子之外,還齣沒於母親的櫥櫃箱籠,那裏麵塞滿瞭亞洲的織物、衣服和紗巾。此外,偶像神的斜視裏透著魔術,一些老貯藏間和樓梯拐角處的氣味裏也充滿瞭秘密。而在我身體之內也有不少東西與這樣一個外圍世界如響斯應。有些東西和念頭似乎隻存在於我身上,隻為我而存在。沒有一樣東西像它們那麼神秘、那麼若即若離、那麼和日常生活格格不入,可是也沒有一樣東西有它們那樣真實。光是那本大書裏的圖畫和故事的齣沒無常,以及許多事物每個鍾頭看上去都是另一副模樣,這兩件事就足以說明一切瞭。
真的,屋子的大門、花園的小屋和街道,在星期天晚上看起來和星期一早上是多麼不一樣!客廳牆上的掛鍾和基督像在外祖父坐莊和父親當班時是多麼不同的兩副麵孔,而當屋裏一個外人也沒有,隻有我獨個兒的靈魂和所有的事物打著交道,盤算著給它們起上新的名字、賦予新的意義時,它們的麵目又會變得多麼不同尋常!這時候,一些平常最熟稔的事物,比如一張桌子、一把椅子、爐邊的影子或者一份報紙的刊頭都會突然變得更美或更醜,更有意義或更無聊,更令人嚮往或更可怕,更可笑或更博人同情。
穩定和一成不變的東西是多麼少有!一切都那麼生死無常,那麼飽經變遷,那麼嚮往幻化,那麼期待著解脫和重生!
在我的魔幻世界裏,最重要也最奇妙的要數“小矮人”瞭。
我不知道,我是什麼時候第一次見到他的,我相信,他從一開始就在那裏,他肯定是跟我一起來到瞭這個世界。這小矮人是個灰灰暗暗的、輪廓不清的小不點兒,一個侏儒,可能是個精靈或地仙,也可能是天使或魔鬼。他常不期而然地齣現在我麵前,在我身邊來迴走動,我清醒時是如此,在睡夢裏也無二緻。對這小人我可說百依百順,遠比對父親或母親,理智或恐懼更為順從。每當他一齣現,我心目中就隻有他一人,不論他去哪兒或乾什麼,我肯定會亦步亦趨:每當我遇到危險時他必然會現身。要是一隻惡狗或哪個被我惹惱瞭的大個頭同學跟蹤我而我的處境變得真正不妙時,哈,韆鈞一發之際,小矮人齣現瞭,他跑在我前頭,指示我哪兒有路,一場災難往往就此化解。他會告訴我,花園籬笆上哪塊木條鬆瞭,於是我在最緊急的關頭終於找到一條逃生之路,他會示範給我看,眼下該如何應付:或摔倒,或轉身,或逃開,或喊叫,或悶聲不響。他會從我手上拿走我想吃而不該吃的東西,他會帶我去某個地方,那兒我丟失瞭的東西赫然在目。有些日子,我天天都能看到他。有些日子,他又蹤跡遝然,這種日子肯定都是不好的時候,一切都溫溫吞吞、模模糊糊,什麼也乾不成,什麼都不順心。
有一次,在鎮中心的廣場上,小矮人在我前麵跑著,我在後麵跟著跑。他嚮廣場中央的噴水池跑去。那是個很大的水池,從池底到池邊大約有一人高,有四根水柱噴嚮四周石砌的池壁,濺起的水可以一直灑到護欄上。我當然也跟著跑到池邊,可是一眨眼,他就鑽進瞭深深的池水裏,不容商量,我也縱身入水。要不是湊巧有一位住在我們附近的美麗姑娘路過,把我從水裏拖齣,我大概早已命赴黃泉瞭。這位姑娘我平常並不熟悉,可是從此我就與她結下瞭一段充滿諧趣的友誼,它使我快樂瞭很長一段時間。
又有一次,為瞭我乾的某件惡作劇,父親把我叫去訓話。我吞吞吐吐,說不齣名堂,我再一次飽嘗那種痛苦:要想叫大人們開竅,真是難如登天,最後的結局是一番薄懲,幾滴眼淚。末瞭父親為瞭要我把這番教訓好好記住,還特意送給我一份頗為精緻的袖珍日曆。我心裏既羞愧又帶幾分委屈,就信步走齣門去,來到瞭小河的橋上。忽然,小矮人又齣現在我麵前,他跳上橋欄杆,做著手勢,示意我把父親剛送我的禮物丟進河裏。我立刻照辦不誤,有什麼辦法呢?在小矮人麵前懷疑和猶豫是沒有立足之地的,這些都是隻有當小矮人不在,當他有心跟我作對,躲著我不見麵時纔可能有的東西。我還記得,有一天,我跟父母親去散步,小矮人齣現瞭,他靠著街的左側走,我也靠瞭過去跟著他,我們就這樣時左時右,每次我父親都得把我從左側叫過去,可是小矮人偏偏非走在路左不可,因而每次我都立刻又躥迴左側。後來父親實在管不動瞭,就聽任我滿街亂走,可是父親心裏實在老大不舒服。後來,迴到瞭傢裏,他就問我到底有什麼理由跟他作對,非要走在街的左邊不可。遇到這種時候我總是萬分為難,甚至於狼狽不堪,是啊,再沒一件事比嚮任何人提起小矮人更為荒唐瞭,再沒有一件事比齣賣小矮人、提起他或叫他一聲名字更為犯忌,更為惡劣,更為罪不可恕。我根本連想他、叫他、祈求他現身也辦不到。他來瞭,那麼萬事大吉,聽他命令就是,他不來,那也罷,就好像從來沒有過他一般。小矮人根本就沒有名字,但世界上有一件事是萬萬難以想像的,那就是不聽從小矮人的指揮。不論他走到哪兒,我都跟著,水裏也行,火裏也行。他並不發號施令或建議我乾這乾那,他隻需比畫比畫,我就會跟著去做。要是他乾瞭一件事而我卻不跟著做,那就好比我的影子不跟著我移動一樣不可思議。或許我正是小矮人的影子或鏡像,或許他是我的,又或許我自以為是跟著他做,其實卻是先於他,或者與他同時在做。可惜的是,他不是永遠齣現,一旦他不在場,那麼我的一切舉動就不再是順理成章和天經地義的,一切就可能完全變樣,我的每一步行動都可能變得做不做無所謂,或者都要幾經猶豫和反復思量纔能實現。而在我當時的生命裏,凡是好的、愉快的和幸福的行為都是不假思索唾手而得。自由的王國同時也是假象的王國,也許。
我和那位快活的、當初把我從噴水池裏拖齣來的鄰居姑娘的友誼是多麼甜美!她活潑、年輕、美麗而又有幾分傻,那種可親的、彆人學不來的傻。她愛聽我跟她講俠盜或魔術師的故事,有時候信得不得瞭,有時候又說什麼也不肯相信。她認為我至少是來自東方淨土的智者之一,這點讓我十分受用。每當我講起什麼有趣的事,她就開心地大聲笑起來,其實她還一點都沒有把笑話的內容弄懂。為此我責怪她說:“安娜小姐,要是你還完全沒有聽懂一個笑話,你怎能笑得起來呢?這不太傻瞭嗎?而且這也對我太不尊重瞭。要不就是你聽懂瞭,覺得好笑,要不就是你聽不懂,你不用不懂裝笑呀。”她還是笑個不停。“不,”她尖聲地說,“你是我所見過的最聰明的男孩,你真瞭不起。你將來會做教授,或者部長,或者醫生。我的笑,你知道,可是一點壞意也沒有。我笑,是因為覺得你太有意思瞭,你是天底下第一個會開玩笑的人。
好瞭,現在趕快給我解釋你的笑話罷!”我費勁地解釋起來,中間她還要再問幾個地方,最後她終於弄懂瞭,這下可真的前仰後倒地大笑起來,比剛纔那已經很開心的笑還要開心幾倍,連我也忍俊不禁起來。就像這樣,我們在一起時是多麼歡樂無涯,她又是多麼寵我,佩服我,對我入迷!我有時念一些繞口令給她聽[1] ,纏著她要她跟著念,可是每次沒說到三個字,她就笑瞭起來,她也沒想要把它念對,總之,每次的嘗試都以哄笑告終。安娜小姐是我所認識的人裏麵最快活的一個。在我童年的智慧裏,我總認為她莫名其妙得傻,事實上她也許真的是傻,但她始終是個快樂的人。有時我不禁想,快樂的人骨子裏纔是真正的智者,盡管他們看起來笨。還有什麼比聰明更笨,更誤人!
日子一年年過去,我和安娜小姐也慢慢疏遠瞭,我已經是個小學高班生,已經能領略童年的聰明所帶來的挑逗、苦楚和危險是一番什麼滋味瞭,就在這個時候,我又想起瞭她。這一迴,又是小矮人把我帶到瞭她身邊。那時候,已經有好一陣,我一直被男女的性彆差異以及小孩子從哪裏來的問題所睏擾,它給予我的煎熬和摺磨與日俱增,以緻有一天我發起咒來,不把這個謎團解開,我就寜死毋生。我任性地、死心眼兒地從學校穿過廣場迴傢,一肚子的悶氣,兩眼看著腳下,頭抬也不抬,突然,小矮人原文所舉兩個小例子在此略去,因為譯成中文後就不繞口瞭。——中譯注,下同齣現瞭!這其間他已經成瞭稀客瞭,對我十分不忠,或者我對他不忠——可是這會兒我又看到他瞭,又小又敏捷,在我前麵走著,我纔剛剛看到他,他就一閃而過,徑直走進瞭安娜小姐的傢。他不見瞭,可是我已經跟著進瞭屋子,已經迴過神來,知道安娜小姐之所以尖叫,是因為我奔進她的閨房,有如從天而降,而她正在換衣服。可是她並沒有趕我走,我很快知道瞭我那時想知道得要死的幾乎全部事情,要不是情竇未開,我幾乎為自己製造瞭一個愛情故事。
這位快活的傻姑娘和所有的成年人,有一個不同之處,那就是她雖然傻,卻自自然然,毫不做作,她永遠實實在在,從不說謊,也不受窘,大多數的成年人卻不是這樣。當然有些例外,像母親,可說是精力充沛和巧為張羅的典型,父親呢,也稱得上是正直和聰慧的化身,至於外祖父,這位深藏不露、無所不知、永遠微笑著的不涸之泉,那就簡直難以用人的標準來衡量瞭。可是大多數的成年人,雖然大傢都對他們恭敬如儀,卻隻是些泥菩薩罷瞭。當他們和孩子們說話時,他們的戲演得多麼滑稽!他們的聲調多麼做作,他們的微笑多麼虛僞!他們把自己、把他們的工作看得多麼重要,當他們走在街上時,是多麼煞有介事般帶著工具、提著皮包或夾著書本,又多麼期待彆人認齣他們,嚮他們問好或緻敬!每到星期天,經常就會有人來“造訪”我的父母,男人們總是笨手笨腳,戴著羔羊皮手套的手裏拿著脫下的禮帽,架子十足,一本正經,被體麵弄得僵硬不堪,他們多是律師、法官、牧師、教師或高級公教人員,女人們則多半畏畏縮縮側立一旁。
他們在椅子裏總是坐得筆直,做什麼都要彆人禮讓再三,也都要彆人幫一幫忙,比如脫大衣啦,進門啦,就座啦,迴答問題啦以及告彆,等等。幸好我對這個裝腔作勢的小資産階級世界頗能等閑視之,因為我的父母並不屬於這個世界而且認為它十分滑稽可笑。但是這些成年人即使不演戲,不戴手套,不互訪,我也覺得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透著古怪,令人發笑。他們多麼愛誇示他們的工作、行業和職位,把自己看得那麼重要和神通廣大!要是一個車夫、一個警察,或一個鋪路工把街道封鎖起來,可是件瞭不得的大事,所有人都會自動繞道而行,甚至動手幫幫忙。可是孩子們工作或遊戲,卻是小事一樁,人們不是把他們推嚮一旁,就是對他們吆喝叱斥。是不是他們乾的事就不如大人們乾的那麼正經,或那麼善良、那麼重要呢?噢,完全不是這麼迴事,隻不過大人們權大勢盛,所以輪到他們發號施令,充當統治者罷瞭。其實他們也跟我們孩子們一樣,是在玩遊戲,他們玩著消防演習,玩著士兵訓練,他們去俱樂部或小酒店,可是他們總是裝齣一副一本正經的神氣,好像少瞭他們的奔走擺弄,天下就會大事不妙,好像世界上的好事樂事已經由他們包攬無遺。
當然啦,他們之中也有聰明人,甚至於在教師中也有。可是有一點叫人不得不奇怪,就是在所有這些都是從孩子過來的“大”
人中,竟隻有那麼少的人沒有完全忘記,什麼叫做孩子,他們怎樣生活,怎樣工作和遊戲,他們想些什麼,什麼讓他們喜歡,什麼叫他們討厭。還知道這些的人是多麼少之又少啊!不要說暴君和惡漢們多的是,他們厭煩和憎恨孩子,到處趕他們,對他們吹鬍子瞪眼,有時看到孩子們就像看到鬼似的,即使是另一類人,他們心腸蠻好,不時願意不厭其煩和孩子們說說逗逗,往往也已忘光瞭要怎樣做纔好,每當他們想和我們打交道時,總是費勁地像是要討好我們似的,老大不自在。他們老以為我們同漫畫裏的那些傻小子一般無二,卻不知道我們是有血有肉的人。
所有這些成年人,幾乎無例外地,生活在另一個世界,呼吸著另一種空氣,和我們孩子大異其趣。他們往往並不比我們聰明,很多時候,他們除瞭那神秘的權力之外,也沒有什麼真正勝過我們的地方。不錯,他們更強壯有力,要是我們不順從,他們就來強迫我們,或給我們一頓好揍。可是,這難道是真正的本領嗎?
要是講力氣,老牛和大象豈不遠遠強過他們?可是他們有的就是那麼一個權,他們發號施令,隻有他們的世界和生活方式纔受到承認。雖說這樣——這事委實叫我吃驚並且時常百思不解——還真有不少成年人似乎對我們羨慕有加,有時候他們會天真地直說齣來。他們會帶著幾分嘆息似的說:“是啊,還是你們做孩子的有福!”要是這話發自內心——它的確是心裏話,這往往不難感覺齣來——那麼,那些成年人們,那些強有力的、有尊嚴的、能發號施令的人根本就不比我們,必須順從他們並對之敬禮有加的我們更為快樂。在一本歌本裏我也曾學過一首歌,裏麵有這麼一句疊唱:“快樂啊,快樂啊,還能做個孩子不長大!”這真是個令人不解的秘密。顯然這世界上有些東西是隻屬於我們孩子而大人們沒份的,他們比我們強,比我們壯,然而事情並不止於此,他們還比我們貧乏!就是這些成人們,這些我們極為羨慕他們的高大身形,他們的威儀,他們的貌似無拘無束和不容置疑,他們的鬍子和筆挺的長褲的人,有時卻對我們小人們羨慕不止,甚至要唱進歌裏!
說起來,在這段日子裏,我終歸是快樂的。誠然,這世界上的許多事都難讓我稱心如意,特彆是在學校裏,可是我仍然快樂自在。固然,我得自許多方麵的教導和熏陶都告訴我,人生在世,並不是隨興遊蕩就完瞭,必須經曆一番考驗和磨煉纔能領略真正的快樂,許多格言和詩句裏都這麼說,我讀得很熟也喜歡它們,有時還深為感動。隻不過這許多人,包括父親在內,孜孜以求的事實在提不起我多大的勁來。所以每當我遇到什麼不順利的事,當我生病或者哪個願望得不到滿足,或者當我和父母親爭執和鬧彆扭時,我極少逃到上帝那兒,而是另有重返樂園的密徑。當平常的遊戲玩膩瞭,當火車、雜貨鋪和童話書變得索然寡味的時候,往往也就是我想齣更妙更絕的把戲之時。即使我什麼招數也使不齣來瞭,隻要我晚上在床上閤上雙眼,陶醉在五光十色的童話世界裏,幸福和神秘就又會如潮泛起——世界又變得多麼可人和大有可為!
學校的最初幾年過去瞭,我大緻還是老樣子。我有瞭一些經驗,知道信任和正直往往是自找晦氣,拜幾位馬虎的教師之賜,我也學會瞭最起碼的說謊和敷衍之道;從此我就順順利利,再沒有遇到過什麼麻煩。可是,慢慢地,我心裏最初的花朵開始凋謝瞭,不知不覺地,我逐漸學會瞭那首虛僞的生命之歌——麵臨“現實”和成人們的法律時的低頭,和那順時應勢之道——承認“人生就是這麼一迴事”。我這纔慢慢弄懂,為什麼成人們的歌本裏會有“快樂啊,還能做個孩子不長大”這樣的歌詞,甚至於有不少時候,我也羨慕起那些還是孩子們的人來。
到瞭我十二歲的時候,我麵臨要不要學希臘文的選擇,我毫不遲疑地選瞭,因為經過這些年,我心裏已經認定,將來也要像父親,甚至,要是可能的話,像外祖父,那樣博學。可是,從這一天起,我一生的計劃也就定瞭下來;我必須上大學,將來從事牧師或語文學者的工作,因為隻有這樣我纔能申請到奬學金。當年外祖父走的也是這條路。
這看起來不是什麼壞事,隻不過這樣一來,我突然一下子有瞭一個“前程”,在我前進的道路上從此多瞭一塊指路牌,每天、每月都把我一步步地推近這既定的目標,一切都指嚮那裏,一切都使我遠離,遠離我眼前的閑散日子,這種日子雖然近乎渾渾噩噩,可是卻無拘無束,不受限製。成年人的生活已經遠遠嚮我襲來,眼下也許纔抓到我一綹頭發、一根手指,可是不久就會把我整個人牢牢捉住,這是那種有目標、有數據的生活,有秩序、有職位的生活,屬於職業的、不斷有考試和考績的生活;不久我就將麵對現實,就將是個大學生、學位答辯者、牧師、教授,就將戴著禮帽和皮手套去“拜訪”,我也將愈來愈不懂孩子們,甚至開始羨慕他們。而這一切我在心底卻覺得與自己全然格格不入,我不願意離開我目前生活的世界,它是那麼美好迷人,而當我想起將來時,我心裏懷著的還是那個神秘之極的目標,我最為憧憬的還是成為一個魔術師。
這個願望和夢想維持瞭很長的時間,可是終於日漸失勢,它有瞭敵人,和它作對的東西日增一日:現實、嚴肅和種種不容逃避的事物。慢慢地,這朵花一天比一天枯萎,從原來威力無窮的世界裏冒齣一些使你動輒得咎的東西:那個現實的世界,成人的世界。我想成為魔術師的願望雖然在我的心底仍然熾熱,卻失去瞭我的重視,連我自己也把它看成瞭一種兒戲。我已經感到某些力量存在著,不再讓我是個孩子。那個無窮盡的、韆姿百態、無所不能的世界已經開始收斂,被分成瞭一塊塊,被一道道籬笆圍瞭起來。往日的大叢莽開始蛻變,往日的樂園開始岩化。我不再是從前的我,不再總是如意之國的王子或國王,不再是法力無邊的魔術師——我得學希臘文,兩年後還得加學希伯來文,六年後就得進大學。
不知不覺間,我身上的束縛愈勒愈緊,而魔術的神力則日漸消散。外祖父那本奇書裏那個美麗的故事依然動人,可是它就是在那麼一本書裏——連頁數我都記得——它今天在那兒,明天在那兒,時時刻刻都在那兒,卻不再是一個奇跡。跳著舞的印度神像心不在焉地微笑著,一個銅製的神像,我隻是偶爾看它一眼,而且它再也不擠眉弄眼瞭。再糟不過的是,我愈來愈少見到那灰濛濛的小矮人瞭。我的魔力到處碰壁,許多往日又寬又大的東西變得狹小瞭,珍貴得不得瞭的,也變得微不足道。
不過,這一切我都隻是隱隱感到,錶麵上我依然快快活活,雄心勃勃,我學會瞭遊泳和溜冰,我的希臘文考瞭全班第一,一切看上去都完美無缺。但是,一切都變得黯淡瞭,都不再擲地有聲瞭,去安娜小姐那兒也不再令我興高采烈瞭,從我往日的生活中,似乎總有什麼消失瞭,我抓不著,也無從追戀,可是它們真的不在瞭。現在,隻有更強烈的刺激和更費勁的努力纔能使我感到興奮。我變得更愛吃口味濃的食品,更常吃寒食,我也偷偷藏些零錢,來給自己偶爾找些樂趣,調劑一下平淡的生活,還有,我開始對女孩子們感到興趣,這是打從小矮人再度齣現,再度把我帶到安娜小姐那兒之後不久的事。
(歐凡譯)
……
前言/序言
譯者序:朝聖者之歌
赫爾曼·黑塞是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作品廣為世界各地讀者喜愛,中國讀者熱愛黑塞作品的也大有人在。我自己所讀的第一本黑塞作品是他的自傳體劄記《溫泉療養客》,那是黑塞作品中少為人知的一本小書,卻可說是最為風趣的一本。當時我因為腰椎神經病變住院治療,日夜被疼痛摺磨,讀著那本書,居然能夠在劇痛中大笑幾迴,而打動我心的是主人公在疾苦中所錶現的幽默以及對個體、生命、自然的思辨。後來我把這本小冊子翻譯成中文,這已經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瞭。此後我陸續讀黑塞的諸多小說、詩歌、散文、書評以及書信集,也將我心愛的一些散文翻譯齣來。做著這些事情,精神上得到無比的享受,我把作傢黑塞當成自己神交的良友。
黑塞作品的德文版已經齣瞭捲本的作品集,包括詩歌、小說、散文、書信、書評,另外有捲本的書信集以及捲本《青少年時代書信集》(1895—1900),後者是他的夫人妮儂編選的黑塞青少年時代的書信來往。單行本除瞭各種小說、散文,還有摘錄同一題材的集閤本,諸如《黑塞談幸福》《黑塞談個性》《黑塞眼中的中國智慧》《忙中偷閑讀黑塞》等等。翻譯成中文的有幾乎所有著名小說,大部分詩歌和非常少的散文。現在這兩本散文集是在《朝聖者之歌》(中國廣播電視齣版社,年)的基礎上稍作增刪編成的(詩集則另成一冊)。因為那本書在市麵上已經長期缺失。增添的有《溫泉療養客》,刪減瞭一些散文,實為篇幅所限不得已而為之。
黑塞的作品,無論是小說、詩歌還是散文,都可說是他的心靈自傳。黑塞的小說之所以能夠引起讀者的同感,很大一個原因是他的寫作全是來自切身的經曆和體驗。黑塞在描繪和闡釋自己的生命時,因著能夠生動地把握住其特殊性,能夠將特殊性轉化為普適性,故而能夠超越時空的距離、超越文化的距離,直接與不同時代、不同社會、不同階層、不同年齡的讀者群交談,特彆是青少年,他們總是能夠從他那兒得到一點信息、一點啓發、一點感應。就如那位寫信給黑塞的日本少年,他覺得遠在瑞士的黑塞在同他說話,並且比之任何人都更理解他的苦惱。還如一位德國作傢,他說,如果他在學校讀書時就讀到黑塞的書,那麼他當時的許多無助和睏惑對他的傷害就可能減少,至少不會讓他那樣地絕望。這樣的例子還很多,這告訴我們,越早閱讀黑塞的作品越是受益,當然,任何時候讀都不嫌晚。
黑塞的主要作品是小說,他以小說聞名於世,不過,他同時也是齣色的詩人和散文傢。他的詩歌主要記錄瞭他個人成長過程中的掙紮和洞見,散文則更多記錄瞭他對曆史和社會的觀察和思考。
詩歌對黑塞而言,“是靈魂對經曆的反應……詩最先隻對詩人自己說話,是他的呼吸,他的呐喊,他的夢,他的微笑,他的掙紮”,也就是主體性極強的一種文學形式。寫詩的第一要義是真:生活經曆之真,感情感覺之真,思想之真,還有就是真正的內心的需要,所以絕不能以形害意。但這不是說,他不重視形式,相反,在對待詩的形式上,他的態度極為認真,總要在各方麵不斷推敲,直到一首詩全無雕琢的痕跡。渾然天成,大概是黑塞詩作的理想,而他的詩的確具備瞭優美而簡單、自然而真切的特性。黑塞詩的另一特點就是節奏性和音樂性強,這對他是不可或缺的。
舉凡時序變化、晨昏交替、湖光山色、花草樹木皆是黑塞詩歌的題材,生老與病死、童稚與耄耋、內在的睏惑、外在的苦難、對精神的追求、對生命的感悟也是題材。當然,愛情詩還有諷刺之作更不會少。無論什麼題材,他的寫法都是以主體感受和思考為著眼點,詠物抒情寫人無不將“我”置於其間,這時候,詩人的個性品格、生活態度、生活理想、對存在的理解和認識瞭然於詩中。
他的詩和散文以及小說的內涵一緻,講述社會用同一模型塑造人,人和樹木一樣,被修剪成四平八穩,整齊一律。詩人以《被修剪的橡樹》道齣瞭渴望發展個性的心聲:“我與你何殊,屢屢遭剪的/滿是磨難的生活並沒把我摺斷”,然而,柔弱的生命雖然睏頓,卻能“從韆磨萬劫中我日日朝外探首依然”,因為“但不可摧毀是我本性我無怨也無尤從被斫伐的枝丫中韆百遍我耐心地把新葉兒吐韆種苦,萬種痛怎經得我對這濁世情深如故”。這首詩以樹喻人,錶現齣詩人不受摧殘和束縛的天性。“吐新葉”既是本性的需要、自然的過程,也是為人間作齣的貢獻;既有主觀的價值,也有客觀的價值,因為詩人熱愛生命和人類,所以能夠不屈不撓做自己該做、想做的事。《盛開的花》一詩中詩人從滿樹的桃花聯想到人的思想。思想像花一樣,會開齣韆萬朵,正如不是每一朵花都為瞭結成果子而開,思想也不必每一個都符閤功利的需要而有。詩人說:“願任花開物自適莫問收獲幾許”;又說:“人間正自有賴嬉戲、無邪與過剩的花朵否則世界就太小/生趣就太枯涸”。詩所蘊含的是一種十分寬容自在、十分非功利的思想:自然界有它本身的價值,人不要以自己過分實際的價值觀去看待自然,人的精神與自然是相通的。詩人呼籲不要將“有用”“無用”這類觀念套進生命的每個角落去,短期的以及狹隘的價值觀會扼殺人的精神發展。看來“無用”的有時反而更具有價值,因為它能給生命留一些餘地、一些生機。身處功利至上社會的我們,讀這樣一首小詩是否有如醍醐灌頂呢?
黑塞的詩既是個體靈魂的呐喊,那麼生命危機時期的苦難黑暗與混亂狀態,內心的衝突與溝通整閤自然也就入詩瞭。詩《荒原狼》齣現在小說《荒原狼》中,描寫瞭荒原狼處於靈與肉、精神追求與本能衝動時的狀態。詩中齣現的字眼如鮮紅的血、孤獨的號叫、熱乎乎的肉、花白的頭發、不濟的眼神、死去的女人、鼕夜的大風、覆蓋著大雪的大地、燃燒的喉嚨、魔鬼、可憐的靈魂,等等,讀來驚心動魄,與那些寫景狀物感時抒情的詩大異其趣。另一首類似的詩《給印度詩人巴特裏哈裏》中,作傢稱這位印度詩人為先人與兄弟,描寫瞭人在神與魔鬼之間的一切掙紮。詩人雖受盡民間的奚落,卻確知有神的氣息在相伴著,“不知這一切的意義何在,卻隻能如此地走下去”。這類詩,在黑塞詩作中所占比例不大,但也是個不可忽視的部分。可以看齣,即使在最混亂的狀態中,詩人內心最深處也仍然感受到一種神聖的東西,他最終可以找到統一整閤的道路。黑塞晚年的詩中,靈與肉總是和諧的,精神與自然最終融為一體。
黑塞的散文和書信內容較之詩歌側重點則有所不同,除瞭湖光山色、花草樹木、生老病死,還有對親情友情的追憶,對時代和社會諸多現象的思考和批評,對文學藝術的看法,還有不少是自傳性文字。散文簡潔優美,時而心平氣和,時而充滿幽默,時而奮筆直指時代弊病。從中我們看齣黑塞服膺的是個體良知,扞衛的是個性、精神與藝術文化,他所走的是通嚮內在的道路,目標是對人類有普遍意義的符閤人性的人道主義精神。從散文和書信中我們更直接地認識作為人的黑塞,見到他終生不渝的為人與為文一緻。
黑塞一生蟄居鄉間,不管是在德國還是在瑞士,他都盡力避開塵世,但他絕不是如同批評他的人所說的象牙塔裏的文人,他不躲避時代的問題,對國傢和世界大事瞭如指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整個德國處於狂熱之中,知識分子們也都鼓起響亮的掌聲,而他寫瞭一係列的文章反對戰爭。他的評論文章《朋友,換個調子唱吧!》呼籲各民族不要對立,雖然是戰爭,但可以不敵視對方的文化。人類的精神文明是為全人類服務的,音樂、文學、藝術,一夜之間就被迫不能互相交流,那麼,戰爭過後又該怎麼辦呢?誰來促使民族之間再次相互理解呢?用筆工作的人不應該也跟著搖旗呐喊,應該對人類充滿信心,應該維護和平、架起橋梁、尋找道路。他還認為德國對於發動戰爭應該負起自己的那部分責任。到年,他終於和德國當局的立場完全決裂,他成瞭賣國賊,老朋友也視他為毒蛇猛獸。他的文章引起羅曼·羅蘭的同感,羅曼·羅蘭特地去拜訪他,他們從此成為至交。他們兩人看法一緻,反對毫無意義的流血和戰爭,反對任何一種狂熱的民族主義。
戰後,帝國被推翻瞭,魏瑪共和國卻無所作為,希特勒和納粹終於掌權,將德國一步步推嚮新的世界大戰。預見到德國終將再次發動戰爭,再傑齣的個人也影響不瞭這種趨勢,他終於在年下定決心放棄德國國籍,入瞭瑞士籍。從德國到瑞士,國籍改變瞭,不過德語仍然是通用語言,環境也是他熟悉的,黑塞的流亡不是遠離故國的流亡,更多的是內心的、精神上的流亡。流亡期間他寫瞭一些政論文章,這些文章齣自個體良知,也訴諸個體良知。文章所想達到的不是帶引人們去碰政治問題,而是進入自己的內心,進入完全是個體性的良知。他說:“馬剋思和我之差異除瞭他涉及的維度大大超過我之外,就在於他想改變世界,我則想改變個人,他直麵群眾,我直麵個人。”他深信,人的最內在有某些區域,是一切源於政治和帶著政治印記的因素達不到的地方,他想做的,就是引導讀者進入自己的內心,聽從自己的良知,保持獨立人格,不要人雲亦雲,不要盲從。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黑塞就沒有停止過批評德國,因而也備受同胞的毀謗和譏諷,然而,是他,而不是那些高喊德國萬歲的文人,為德國語言和德國文化作齣瞭貢獻。在年的諾貝爾文學奬答謝詞中他認為,把文學奬頒發給他,意味著國際上承認德語和德國在文化上的貢獻。而早在上世紀年代,托馬斯·曼就說過,黑塞代錶瞭一個古老的、真正的、純粹的、精神上的德國。黑塞也把他的獲奬看為各民族和解的象徵。這樣,我們就看到什麼叫愛國,詩人黑塞畢生同群體的狂熱和偏見鬥爭,批評狹隘的民族主義,要求德國同胞自省,主張民族間精神的閤作,他就這樣在同胞的咒罵中實際完成瞭僞愛國主義者不能完成的愛國行為。
在散文中,黑塞也提齣許多相反相成的概念,諸如個體與集體、特殊與一般、精神與自然、虔誠與理性、大與小、上與下、老與少、質與量、光明與黑暗、善與惡、內與外、自我與無我、傳統與創新、節製與放任,等等。他以極為簡單質樸而又優美的文字談這些理性的概念,談人生、宗教、文化、藝術、寫作,描寫人性和人的無意識這些復雜問題,他以無比的細膩和愛心描寫天地造化,山和水、雲和月、花和草在他的筆下顯得那麼真實,那麼活潑,他描寫的小城風光或鄉間小徑讀來讓人猶如身臨其境。他以冷峻的筆調撻伐一切戕害個體心靈的事物與行為,撻伐不負責任的偏見,撻伐人的殘酷與麻木,以自嘲和譏刺的語氣剖析自己和彆人的弱點。黑塞是個看似矛盾的人物,一生來迴搖擺在精神與自然、節製與放任、定居與漂泊之間,他有非常清晰的政治意識,卻是純粹非政治性的人物,他批評社會卻對人類充滿愛心,經曆黑暗,受盡同輩的奚落,卻對生命滿懷希望和信心,他的冷峻與溫柔,其實緣由一緻,都是齣於對自然規則的尊重,對個體心靈以及精神、文化的尊重。
黑塞的詩文中,無論是充滿西方式的激情與反叛,或是充滿東方式的寜靜與淡泊,都貫穿著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精神以及作者對生命真誠的信念。他譜寫的生命之歌,是愛之歌,也是一個朝聖者之歌。在一個物欲橫流趨勢有增無減的時代,在人們感情麻木、思想混亂的社會,與黑塞做伴,或許能夠喚醒我們對精神追求的渴望,尋迴被重重魔障掩蔽著的本性,使得我們比較寬容、比較有同情心,或許還能多一點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懷疑的勇氣。
謝瑩瑩
2011年9 月13 日
在綫試讀
《朝聖者之歌》精選試讀
我不僅從父母親和老師們,還從一些秘不現身的、更高明、更神秘的力量那裏受到教育,其中也包括牧神潘恩,他齣現時總是和外祖父書櫥裏那個小個子、跳著舞的印度神像一個模樣。早在我能讀書寫字之前,這位神,還有彆的幾位,就已經管起瞭我的童年,在我的小腦袋裏裝滿瞭東方的古老圖像和想法,使得我日後每當接觸到印度和中國的哲人時,都有一種重逢之樂,一種迴到傢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