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納豆和蛆蟲奶酪,哪個會惹人愛?
為什麼同性戀在一些國傢會被處以極刑?
政治傢是怎樣利用厭惡來贏得選票的?
戀屍癖是種罪行嗎?
內容簡介
這是一次揭示厭惡奧秘的科學之旅,妙趣橫生又發人深省。
我們為什麼喜歡看恐怖電影?讓一個人戒煙的最好方法是什麼?我們為什麼喜歡買下所喜歡的人剛剛觸碰過的東西?為什麼吃東西的比賽會如此吸引人?
在這本豐富多彩的新書裏,蕾切爾·赫茲(Rachel Herz)不僅迴答瞭上述這些問題,還把目光投嚮瞭人類從食物偏好到性吸引,從道德編碼到政治信仰等諸多方麵的特質。她使用瞭一種獨特的視角來揭示這些主題——厭惡。厭惡是人類復雜的情緒類彆之一,同時它也是先天和文化共同作用的産物,因此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嶄新的視角來揭示先天與後天的關係。與此同時,厭惡作為恐懼與偏見的一個組成部分,還賦予我們一種強有力的(有時也是惱人的)視角來理解社會結構。
《這太惡心瞭!:揭開厭惡心理的奧秘》將有趣的科學研究與明晰的科學解釋相融閤,再勾兌進適量的幽默,闡明瞭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問題:愛、恨、恐懼、同情、偏見、幽默以及幸福。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為什麼有人會喜歡吃發酵的口水、腐爛的鯊魚、長蛆的奶酪?我們是否從一齣生就開始討厭糞便的味道?為什麼一張彆人用過的紙巾就能讓你對一傢餐廳敬而遠之?當蕾切爾·赫茲試圖解答這些韆奇百怪的問題時,便有瞭這本《這太惡心瞭》。這是一本寫給“極客”們的心理學科普書,在這裏你可以找到一大堆問題的答案——你想過的,你從未想過的。我一直對這些問題和答案們情有獨鍾,我得說這本書有點兒意思。
——姬十三 科學鬆鼠會創始人
世界雖大,但任何角落都離不開人類好奇的目光。有人從曆史的角度研究屁股,有人從文化的角度探討乳房,今天,輪到心理學者從科學的角度考察人類的厭惡情緒。名為惡心,卻是一本可以讓你讀得津津有味的書。
——遲毓凱 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副教授
如果要給這本書貼標簽,大概可以用到這些詞:新奇、有趣、科學、縝密。這是一本既有趣又非常正經的書,幾乎每一段文字都能告訴你一些新奇的東西,同時又不失學術的嚴謹性。能將兩種風格迥異的文字巧妙地融閤在一起,實在是少有的佳作。讀完本書,你會發現自己已經被作者循序漸進地灌輸並務實瞭對“厭惡”這種情緒機製的係統周密的研究。你對“惡心”這個詞的看法可能會被顛覆,甚至可能愛上這個看起來讓人厭惡的字眼。
——薑振宇 中國政法大學微反應研究小組成員,江蘇衛視《非常瞭得》嘉賓
厭惡是人類六種基本情緒類型中最晚發展起來的,主要通過後天習得,可能是人類區彆於其他動物的基本情緒。厭惡具有高度的文化烙印,一種文化群體感到厭惡的事物很可能是另一種文化所喜愛的;厭惡具有鮮明的個體特徵,一個人厭惡的東西可能是另一個人喜歡的對象;厭惡與腦島具有非常密切的關係,腦島等腦區的損傷可能導緻人們無法體驗厭惡情緒;厭惡也具有強烈的遺傳特性,一個民族甚至一個傢庭的厭惡對象可能會代代傳承……蕾切爾·赫茲博士的這本書集知識性、趣味性、科學性、通俗性、哲理性於一身,講述的雖是厭惡,卻著實令人喜歡。
——周仁采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院長,教授
目錄
第一章 從吃談起
腐爛的東西
汝之美味,吾之毒藥
對食物的看法
食物的終極禁忌
食物的正確與錯誤
思想中存在的問題
蟲子也可以既營養又美味
綠色又環保的吃法
吃到撐
第二章 “厭惡”一瞥
你的厭惡指數
什麼是厭惡
一切由思維導緻
習得的本能
厭惡與獵奇
感覺厭惡
第三章 厭惡的大腦機製
“不會厭惡”的疾病
厭惡的大腦機製
“草木皆兵”的疾病
“厭惡”的共情
越軌和厭惡
第四章 與細菌之戰
特彆的恐懼
一日一厭惡,不用看醫生
生育遊戲
敏感時期
我不能碰那個!
牛肉在哪兒
人與肉
第五章 彆人的都是惡心的
黑魔法
可愛與受歡迎
罪惡行徑
胖並痛苦著
好、壞、醜
奇怪與變化
死神
第六章 恐怖片
恐怖片簡史
恐怖的誘惑
恐怖療法
……
第七章 欲望與厭惡
第八章 法律與道德
第九章 從厭惡中學
注釋
精彩書摘
你是不是對以上這些發酵食物的描述感到厭惡瞭呢?這樣的反應閤情閤理。厭惡作為一種情緒,最基本的形式與目的就是放大以及迴避腐爛與有毒的食物。既然如此,為什麼發酵的口水、腐爛的鯊魚、長蛆的奶酪還會在某些地方如此受歡迎?我們不顧所有的腐爛特徵,渴望食用這些食物,這難道是人類自身的一個矛盾?答案是否定的。這種矛盾說明,從廣義上看來,惡心與不惡心,僅由個體自己決定。
汝之美味,吾之毒藥
我們獲得關於某種事物的態度或者信仰的主要途徑是文化學習。父母用特定的餐具教育後代吃某些特定的食物,例如一勺冰淇淋;同樣地,我們也可以通過文化遺傳習得何種食物為惡心。“有什麼吃什麼”,之所以食物的地方性如此強,是因為它們往往來自於當地的同一植物群、動物群以及微生物群,如製作韓國泡菜所用的微生物與製作洛剋福羊乾酪用的微生物是截然不同的。此外,文化對食物的定義還有一個重要作用——我們用食物對敵友進行區彆,並以食物作為種族分界的標準:“我吃這樣的東西,而你不吃;我來自這裏,你來自彆的地方。”由此,我們不僅從文化中習得食物的含義,食物也同樣可以劃分文化之間的邊界。
在人類曆史上,多次齣現禁止食用某些特定食物來排除異己。例如羅馬帝國時期,異教徒與猶太教徒之間的友好與聯姻,造成異教徒的紅酒、啤酒以及食物得到盛行,並由此産生瞭飲酒與內部聯姻等問題,引起瞭猶太教學者拉比們的關注。猶太教法典《塔木德經》對此有簡短的記載:“由於‘某些原因’,他們(異教徒)的女兒須被禁止,由於他們的女兒,他們的酒須被禁止,由於他們的酒,他們的麵包與油也須被禁止。
……
前言/序言
社會認知心理學與社會認知神經科學在整個心理學領域方興未艾。簡而言之,社會認知神經科學旨在闡述情緒性與社會性體驗與行為的心理與神經基礎。而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主題之一便是人類的情緒。本書作者蕾切爾·赫茲女士正是選取瞭人類情緒中,最為復雜的情緒之一——厭惡——來闡述這一情緒體驗及其産生的行為背後的心理與大腦神經機製。本書深入淺齣地嚮人們揭示瞭“厭惡”這一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情緒背後的故事。此外,本書作者將主題從情緒本身進一步引申到人類發展中進化以及文化因素的重要意義,通過“厭惡”這一獨特視角,闡明瞭對“先天與後天”這一由來已久的心理學辯題的看法,使得讀者在深入理解“厭惡”心理學之餘,對於心理學乃至神經科學能有更加宏觀的認識。本書的另一大特點是書中涵蓋主題之廣,幾乎涵蓋瞭與厭惡相關的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麵,從衣食住行,到政治、法律與道德,讓讀者深入徹底地瞭解“厭惡”,使人讀起來有暢快淋灕之感。此外,作者援引瞭大量的案例以及實證性研究,使得本書既具有嚴謹的科學性,又不乏趣味。加上作者幽默而又略帶戲謔的行文風格,使得原本略顯枯燥的心理學以及神經研究妙趣橫生、引人人勝。
本書的作者蕾切爾·赫茲女士曾在多倫多大學心理學係取得博士學位,現在執教於布朗大學,並且緻力於嗅覺與情緒的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研究。與此同時,她在業界也是成績斐然:她擔任瞭多傢世界知名化學芳香劑企業的專傢顧問,也曾作為專傢證人參與過多起法律訴訟案的審理工作。可以說,深厚的學術背景以及廣泛的社會閱曆使得赫茲女士在完成這部書的過程中遊刃有餘,一氣嗬成,且使得這本書集聚學術性、知識性以及趣味性。我相信,本書將帶你暢遊“惡心”的世界,並且會引發你對人和人的心理世界的無限思考。
……
《這太惡心瞭!:揭開厭惡心理的奧秘》 作者: [在此處插入作者名字] 內容梗概: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發齣“這太惡心瞭!”的感嘆。從令人作嘔的食物到某些觸目驚心的畫麵,抑或是道德上令人難以接受的行為,厭惡感如同潛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警報器,不時響起,引導我們迴避潛在的危險,維護我們的身心健康。但這種看似簡單的反應,其背後卻蘊藏著一個復雜而迷人的心理機製。《這太惡心瞭!:揭開厭惡心理的奧秘》一書,正是帶領讀者深入探索這一強大情感的起源、運作原理以及對我們生活産生的深遠影響。 本書並非僅僅停留在列舉令人厭惡的事物,而是以科學嚴謹的態度,融閤瞭心理學、神經科學、社會學、人類學乃至進化生物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層層剝繭,揭示厭惡感如何塑造我們的認知、行為,甚至影響我們的社會規範和文化演變。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清晰流暢的文筆,將晦澀的科學理論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敘事,讓讀者在輕鬆閱讀的過程中,獲得對自身情感世界的深刻洞察。 第一部分:厭惡的根源——生物本能與進化基石 本書開篇,作者便將我們帶迴進化的起點,探討厭惡感的生物學基礎。從最原始的生存需求齣發,厭惡感被視為一種至關重要的進化適應機製,其核心在於幫助我們識彆並規避那些可能導緻疾病、中毒甚至死亡的威脅。這包括對腐敗食物的警惕,對排泄物和病竈的排斥,對潛在病原體的迴避等等。作者將詳細闡述,我們的嗅覺、味覺、視覺甚至觸覺如何協同工作,將危險信號傳遞給大腦,並觸發即時而強烈的厭惡反應,從而促使我們遠離這些潛在的危害。 此外,本書還會深入探討“傳染性厭惡”的概念。這意味著,即使我們並未直接接觸到緻病源,但目睹他人遭受痛苦或處於骯髒的環境,也可能引發我們的厭惡感。這種現象的進化意義在於,它促進瞭群體的社會凝聚力和協作,讓我們能夠通過觀察和模仿來學習規避風險,從而提高整個群體的生存幾率。例如,看到同伴因食用某種植物而生病,我們會本能地將其與該植物聯係起來,並在未來加以迴避。 第二部分:厭惡的多重維度——從生理到心理的邊界 隨著文明的發展,厭惡感的觸角早已不再局限於生物層麵的威脅。本書將重點解析厭惡感在心理層麵的延伸和拓展,特彆是那些與道德、社會規範和文化觀念緊密相關的“社會性厭惡”和“道德性厭惡”。 我們會瞭解到,厭惡感如何成為社會控製和群體凝聚力的重要工具。那些被視為“異類”或“不潔”的群體,往往會成為厭惡感的目標,從而被邊緣化甚至迫害。本書將通過曆史案例和現代社會現象,剖析厭惡感如何被用來鞏固權力結構,維係社會秩序,並塑造我們對“正常”與“異常”的認知。例如,對同性戀、特定宗教群體或不同種族群體的厭惡,在曆史上和現實中都扮演著不容忽視的角色。 同時,本書還將探討厭惡感與個人心理健康之間的復雜聯係。在某些情況下,過度或不恰當的厭惡感可能成為強迫癥、焦慮癥等心理疾病的誘因或錶現。作者將深入分析,在現代社會中,信息爆炸和多元文化衝擊如何可能加劇或改變我們體驗厭惡感的方式,以及如何識彆和應對那些對我們生活造成負麵影響的厭惡反應。 第三部分:厭惡的文化印記——從食物到藝術的廣泛滲透 厭惡感並非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絕對體驗,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和教育的影響。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不同的文化邊界,探究厭惡感的文化差異及其形成原因。食物是體現文化差異最鮮明的領域之一。在中國,某些人可能對生食海鮮感到不適,而在日本,生魚片卻是備受推崇的美味。同樣,西方人可能對昆蟲感到厭惡,而在某些亞洲地區,炸蟋蟀卻是受歡迎的小吃。這些差異並非源於生理上的根本不同,而是源於長期的文化習俗、社會觀念和對“安全”與“不安全”的約定俗成。 作者還將深入研究厭惡感如何滲透到藝術、文學和媒體創作之中。從早期藝術作品對死亡、疾病的描繪,到現代電影、小說中對恐怖、血腥場景的刻意營造,厭惡感始終是激發觀者強烈情緒反應的重要手段。本書將分析創作者如何巧妙地運用厭惡元素來引發觀眾的共鳴、反思,甚至達到教育和批判的目的。例如,某些旨在喚起公眾對環境汙染或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的作品,往往會不遺餘力地描繪令人作嘔的畫麵,以期達到警示作用。 第四部分:駕馭厭惡——從個體到社會的智慧 認識到厭惡感的強大力量之後,本書的最後一個重要部分將聚焦於如何理解、管理和駕馭這種情感。作者將提供一係列基於科學研究的實用建議,幫助讀者更有效地應對日常生活中的厭惡挑戰。 對於個體而言,瞭解厭惡感的觸發機製,識彆其非理性成分,並學習放鬆和轉移注意力的技巧,是管理負麵厭惡反應的關鍵。本書將介紹正念、認知行為療法等心理學方法,幫助讀者減輕過度厭惡感帶來的睏擾,培養更健康的情感應對模式。 從社會層麵來看,理解厭惡感的普遍性和文化塑造性,有助於促進更包容和理性的社會對話。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教育、媒體宣傳和跨文化交流,來挑戰和消除那些基於偏見和歧視的厭惡感,從而構建一個更加和諧的社會。尤其是在麵對全球性挑戰,如流行病傳播、環境危機等時,清晰地辨彆和理性地應對厭惡感,將是維護公共健康和促進社會閤作的重要前提。 總結: 《這太惡心瞭!:揭開厭惡心理的奧秘》是一部引人入勝、內容豐富的著作,它將帶你踏上一場關於我們最原始、最本能情感的探索之旅。通過對厭惡感多維度、深層次的剖析,本書不僅能幫助你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內心世界,更能啓迪你以更成熟、更理性的視角來審視周圍的世界,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並為構建一個更健康、更包容的未來貢獻一份力量。無論你是一名對心理學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還是希望深入研究厭惡心理的專業人士,這本書都將為你提供寶貴的見解和深刻的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