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笑瞭:一個經濟學人的隨筆

上帝,笑瞭:一個經濟學人的隨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鬍海鷗 著
圖書標籤:
  • 經濟學
  • 隨筆
  • 文化
  • 社會
  • 觀察
  • 思考
  • 人生
  • 幽默
  • 散文
  • 非虛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18709
版次:1
商品编码:1118421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5
字数:22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人最不易覺察的罪惡是智慧助長的人的僭妄,人越有智慧,就越自以為無所不能,手眼通天,實際上人對自然和社會演變的秩序以及自己行為的影響的所知永遠是有限的,但卻一直試圖改變這個自然選擇的秩序,甚至徵服自然和社會。
  大學一定要與世俗保持足夠的張力。風能進,雨能進,代錶世俗的國王不能進。這樣的大學纔能通靈,纔能産生偉人的人物和偉大的思想。
  詭異的是,工業文明在摧毀農耕文明根基的同時,卻對農耕文明頂禮膜拜,如藉一點點曆史題材,仿古造現代景觀。這其實是在把旅遊異化成對農耕文明輝煌的憑吊,使人感受到一種文明吞噬另一種文明的悲涼。

作者簡介

  鬍海鷗,經濟學博士,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金融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金融學會理事,上海金融學會理事。1998年獲'寶鋼奬和上海市先進教師榮譽,2007年被評為上海交通大學師德標兵,2009年獲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唯一的教學特彆優秀奬,2010年被評為上海交通大學十大教學名師之一,2011年被MBA畢業生門戶網MBA地帶網等評為MBA傑齣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最受本科生歡迎的教授,2012年被評為上海交通大學凱原十佳教師之一。所主持的課程“金融學導論”和“經濟學原理”分彆被評為2010年國傢和上海市精品課程。發錶論文和著作百餘部。

內頁插圖

目錄

異域風情,精美在自然
得天獨厚的溫哥華
全球眼光和必要的膽氣
引人思辨的溫哥華公交
小鳥、綠地、鬆鼠和人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
訪問學者生活不可承受之輕
UBC教學與交大比較的啓示
聖樂中的沉思
西斯廷教堂冒齣的煙
在溫哥華小便不要錢
又貴又便宜的溫哥華物價
歡快友好的加拿大人
班佛國傢森林公園之行
無限生命對有限生命的告誡與諷喻
UBC老師教學方法一瞥
可愛的中國留學生
培養興趣的學習效果更好
眼中有色,心中無色
繳稅換福利
不敢恭維的工作效率
我的房東唐太太
聰明反被聰明誤
渥太華的國會山
不變甚至比多變重要得多
魁北剋的聖父大教堂
尼亞加拉大瀑布的感慨
巍峨冠蓋今安在,革履西裝滿眼簾
頗有靈氣的畢業典禮
改革需要價值層麵的突破
需要並接受管理的EMBA學生
罪惡之城,希望之城?
獨立不羈,與塵世保持距離的大學
遊蕩在鬧市墓地的幽靈
芝加哥印象的顛覆
芝加哥大學的靈氣
新加坡印象記
新加坡的綠色

中國山水,潑灑有章法
連接曆史與現實的都江堰
風味獨特的蜀地文化
晶瑩透徹天水來
丞相祠堂何處尋,劉備墓後柏樹中
……
心中溝壑,跌宕見清澈
時光如梭,春水碧於天

精彩書摘

  月份則陰雨綿綿,七八九月份更是老百姓在大街上熱得直喘粗氣,政府為調度電力也忙得腳不著地,而溫哥華卻始終不僅艷陽高照,而且最高氣溫竟然不超過28度。
  車子開瞭一個多小時,我們住的社區到瞭。這是溫哥華的西部,據說是彆墅區,但是,與我們一路來的房子差不多,都是兩層的建築,錯落有緻,各具特色,每傢每戶都有著很大的庭院,庭院裏種滿瞭各種各樣的花。據說到瞭五月份,花開時節,那美和香的程度簡直沒的說瞭。這裏,在每一塊可以造三四幢彆墅的土地上,隻是坐落著一座彆墅,全然不像上海到處都是高樓鱗次櫛比,陽光成瞭稀有的,甚至可能會引起爭端的資源。走在上海的街道上,雖不至於坐井觀天,但是觀天所需脖子的傾斜度越來越大也是事實,因為上海還在“長高”。
  彆墅房間的溫度在20度,據說幾乎所有傢庭的室內都保持這個溫度。廚房非常寬大,水龍頭打開,水流湍急,熱水量也非常大,全然不像上海水管,特彆是通過熱水器後的涓涓細流。燒飯用電爐,洗衣服都烘乾。所有玻璃窗玻璃門都直接臨街,都在路人可以非常方便觸及的範圍內,但是卻沒有國內常見的鐵柵欄,更沒有保安和監控係統。後來去過幾個朋友的傢,他們的設施也基本相同。
  溫哥華的得天獨厚不僅在於陽光氣候,其他資源也很豐富。它也為一條大河所環繞,頗像我們的黃浦江,與北美的五大湖水係相距也不是很遠。它的麵積與上海差不多,人口隻有200萬,而我們卻有2000萬。相比而言,我們的人均資源太短缺瞭,如此,上海的用電怎麼能不緊張?上海怎麼能造得起那麼多僅二層樓且綠化很好的彆墅?上海怎麼能不拼命嚮空中發展?上海人怎麼能不摩肩接踵,嗬氣成雲,揮汗成雨?上海怎麼會不喧囂嘈雜?
  ……

前言/序言



書籍簡介:《市場的智慧與人性的悖論:從古典到當代的經濟觀察》 作者簡介: [請在此處填寫真實作者姓名或筆名] 是一位資深經濟觀察傢,其職業生涯橫跨學術研究、政策谘詢與金融市場實務。他以洞察深刻、文筆犀利而著稱,尤其擅長將復雜的經濟理論融入日常生活與宏大敘事之中,展現齣對人類行為與資源配置的獨特理解。 --- 第一部分:看不見的手與人性的迷宮 本書並非枯燥的經濟學教科書,而是一部穿梭於曆史長河與當代街角的經濟學隨筆集。它旨在探討驅動人類社會運轉的核心力量——市場——如何與我們復雜、充滿矛盾的人性相互作用,共同塑造著我們所生活的世界。 我們生活在一個由無數交易和決策編織而成的網絡中。從清晨咖啡豆的全球供應鏈,到夜晚股票市場的潮起潮落,經濟規律無處不在。然而,這些規律並非冰冷無情的物理定律,它們是建立在人類選擇之上的社會構建。本書的開篇,將聚焦於這一核心張力:理性人假設的破産與“有限理性”的勝利。 作者從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的精妙之處切入,深入剖析瞭這一概念在信息不對稱、外部性衝擊以及群體非理性麵前的局限性。我們不是時刻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完美計算機,而是被偏見、情緒和短視所驅動的生物。隨筆將通過一係列引人入勝的案例——例如社交媒體上的“羊群效應”如何引發金融泡沫,或者“損失厭惡”如何阻礙個體進行最優儲蓄決策——來揭示現代經濟行為的真實麵貌。 核心議題探討: 1. 行為經濟學的實證挑戰: 傳統經濟學如何試圖修正其模型以容納“非理性”因素?決策疲勞、錨定效應在消費決策中的隱秘作用。 2. 激勵機製的“鍍金陷阱”: 探討激勵結構設計中的反直覺後果。當激勵被過度優化時,如何反而扼殺瞭內在動機和創造力?這不僅關乎企業管理,也觸及公共政策的深層設計。 第二部分:重塑邊界——財富的創造與分配 財富的積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但財富的分配卻常常是社會衝突的根源。本書的中間部分,將目光投嚮結構性的經濟議題,審視資本、勞動與技術這三大要素如何在曆史的演變中重新定義彼此的關係。 從工業革命的蒸汽轟鳴到信息時代的算法統治,生産力的飛躍從未停止。然而,技術進步往往是“創造性破壞”的過程,它在創造新價值的同時,也意味著對舊有技能和崗位的無情淘汰。 作者將用生動的筆觸描繪技術性失業的幽靈。這不是簡單的周期性衰退,而是一種結構性的變革,它要求社會治理體係必須具備前所未有的靈活性。探討內容將涵蓋: 平颱經濟的權力結構: 如何評估那些通過網絡效應迅速積纍壟斷力量的科技巨頭?它們是效率的化身,還是新時代的“尋租者”? 資本的迴報率之謎: 托馬斯·皮凱蒂關於$r>g$的論斷是否在所有經濟體中都成立?貧富差距擴大的深層機製分析。 勞動的尊嚴與價值重估: 在“零工經濟”時代,勞動者如何重新談判其議價能力?對全民基本收入(UBI)等激進解決方案的冷靜評估。 本書拒絕簡單地站隊,而是力求平衡地呈現不同經濟學派對這些結構性挑戰的看法,從馬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到新古典的效率論證,力求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觀察視角。 第三部分:全球化迷思與國傢角色的迴歸 冷戰結束後,“終結瞭曆史”的論調曾預示著一個完全開放、無國界的全球經濟圖景。然而,近年的地緣政治衝突、貿易摩擦以及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使得“去全球化”的討論重新占據瞭中心舞颱。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全球化進程的復雜性、收益的分配不均以及由此産生的政治反彈。作者認為,全球化並非一個純粹的經濟現象,它被深深地嵌入到國傢安全、文化認同和國內政治的敘事之中。 關鍵議題包括: 1. 供應鏈的韌性與效率的權衡: 在經曆瞭疫情和衝突的衝擊後,企業和政府如何平衡追求最低成本(效率)與確保關鍵物資供應(韌性)之間的矛盾?“友岸外包”和“近岸外包”的經濟邏輯。 2. 主權債務的潘多拉魔盒: 探討高負債對國傢財政獨立性和貨幣政策自主性的侵蝕。尤其關注新興市場國傢在全球利率波動麵前的脆弱性。 3. 氣候變化與經濟外部性: 氣候危機是最大的市場失靈案例。本書將分析碳定價、綠色金融以及國際閤作在將環境成本內部化方麵的進展與障礙。這不是關於環保主義的宣傳,而是關於如何用經濟學工具來應對一個存亡攸關的外部性問題。 結語: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 人類經濟活動本質上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管理。從投資組閤的構建到養老金的規劃,我們都在與概率和風險共舞。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迴歸到個體層麵,探討在信息爆炸和快速迭代的時代,普通人如何建立一種健全的經濟認知框架。 我們不需要成為預測傢,但需要成為一個有洞察力的參與者。理解經濟學規律,並非為瞭預測下一次危機何時到來,而是為瞭理解危機發生的機製,從而在波動中保持理性,做齣更有利於長期福祉的決策。 《市場的智慧與人性的悖論》是一場邀請,邀請讀者跳齣日常噪音,用經濟學的透鏡重新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經濟現實,理解隱藏在價格變動、政策辯論和個人選擇背後的深層邏輯。它是一本關於理解世界、理解自身在其中位置的思考之書。

用户评价

评分

剛翻開《上帝,上帝,笑瞭:一個經濟學人的隨筆》這本書,就有一種被其獨特氣質所吸引的感覺。書名本身就帶有一種玩味和超脫,仿佛在用一種輕鬆的方式,去解讀那些我們可能感到睏惑或者習以為常的社會現象。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將宏大理論與日常生活巧妙結閤的作者充滿敬意,而“經濟學人”這個身份,更是增添瞭一份專業性和深度。我猜想,書中充斥著各種富有洞察力的隨筆,作者會用他獨有的經濟學視角,去審視我們身邊的世界。或許,他會從供需關係的角度去分析社交媒體上的“網紅效應”,或者用“沉沒成本”來解釋為什麼人們在一段不愉快的關係中難以抽身。我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觀察角度,讓我們在會心一笑的同時,也能對生活中的各種選擇和現象有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應該是枯燥的理論說教,而更像是一次智慧的啓發,一次對我們認知邊界的拓展。

评分

一本叫做《上帝,笑瞭:一個經濟學人的隨筆》的書,我最近剛好翻瞭幾頁。從書名來看,就帶著一種輕鬆調侃的意味,似乎在用經濟學的視角去解讀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甚至覺得理所當然的現象。我特彆喜歡那種不把嚴肅話題當迴事,反而能從中挖掘齣深層邏輯的寫法。書裏應該充斥著各種意想不到的類比和生動的案例,讓原本枯燥的經濟理論變得鮮活有趣。想象一下,作者會如何將供需關係套用到情侶吵架上,或者用博弈論來分析辦公室政治的暗流湧動?這些都是我期待看到的。而且“經濟學人”這個身份也很有意思,他們通常具備一種宏觀的視野和敏銳的洞察力,能夠跳齣個體局限,看到更廣闊的圖景。我猜想,這本書不隻是紙上談兵,更多的是對我們生活經驗的一種提煉和升華,讓我們在會心一笑的同時,也能對世界多一份理解。或許,它會教會我如何用更經濟、更理性的方式去思考生活中的種種選擇,讓我在麵對睏境時,也能多一份幽默感和從容。

评分

這本《上帝,笑瞭:一個經濟學人的隨筆》的書名就充滿瞭吸引力,讓我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覺得,經濟學不應該隻是冰冷的數字和抽象的模型,它更應該是一種洞察人性和社會運行規律的學問。而“上帝,笑瞭”這個詞,則暗示瞭一種超然的、帶著一絲戲謔的態度,似乎在看穿瞭世間種種的無奈與荒謬之後,發齣瞭會心一笑。我猜想,這本書裏的內容一定充滿瞭作者的個人觀察和獨到見解,他會用一種輕鬆幽默的方式,講述他如何用經濟學的視角去解讀生活中的各種“不確定性”和“非理性”。或許,他會從一個經濟學傢的專業角度,去分析我們為什麼會做齣某些看似違背常理的消費決定,又或者,為何某些社會現象會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斷重演。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夠讓我邊讀邊點頭,邊思考,邊覺得“原來是這樣”的書,它能拓展我的視野,讓我看到生活中隱藏的經濟邏輯,從而更好地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

评分

我最近在讀一本叫做《上帝,笑瞭:一個經濟學人的隨筆》的書,僅僅從書名就能感受到一種獨特的幽默感和洞察力。作者以一個經濟學人的身份,卻用一種輕鬆詼諧的筆調,去審視我們身邊看似平凡,實則蘊含著深刻道理的各種現象。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齣現那些將復雜的經濟學原理,巧妙地轉化為生動有趣的案例和貼切的比喻,讓那些原本可能令人生畏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想象一下,作者可能會從“最優選擇”的角度去解析為何人們在麵臨眾多誘惑時總是難以抉擇,又或者,他會如何用“邊際效用遞減”來解釋我們為何會對新鮮事物産生短暫的熱情,隨後又歸於平淡。我期待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我希望這本書能教會我如何用更理性的方式去分析問題,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邏輯的脈絡,並且在麵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時,也能多一份輕鬆的幽默感和從容不迫的態度。

评分

我最近在讀一本叫做《上帝,笑瞭:一個經濟學人的隨筆》的書,從這本書裏我感受到瞭作者一種獨特的思考方式。他似乎總能從宏觀經濟的角度切入,然後巧妙地將這些原理應用到我們日常生活中各種看似微不足道,甚至是充滿偶然的事件中。我尤其欣賞他那種“顛覆性”的洞察力,能夠打破我們固有的認知模式,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社會現象。比如,他可能會用“機會成本”來解釋為什麼有些人總是在追求性價比最高的選擇,又為什麼有些看似“不閤理”的行為,其實在經濟學上卻是最優解。書中一定充滿瞭各種引人入勝的論證,用生動有趣的語言,配上貼切的比喻,將復雜的經濟概念變得易於理解。我期待的是,通過這本書,我不僅能增長見識,更能培養一種更具批判性和分析性的思維方式,學會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如何用更理性的視角去評估身邊發生的一切。

评分

一本不错的书

评分

当当网的电子书平台,可以实现手持阅读畅销书。当当网移动客户端的“封面扫描”功能识别率可达98%以上,消 费 者只需要通过拍摄图书的封面便可在当当网上找到同样书籍及时查 价下单。[2]

评分

慢慢看

评分

上帝笑了,笔者笑了,我也笑了!

评分

非常满意,五星

评分

发展编辑

评分

《2014-2018年中国教辅类图书行业发展规模与行业企业发展状况分析报告》显示,至2015年中国图书出版品种将增至41.9万种,图书出版总印数将增至79.2亿册,报纸出版总印数将增至552.3亿份,期刊出版总印数将增至42.2亿册,人均年拥有图书数量将上升至5.8册/人,每千人拥有日报份数将达100.6份/千人,国民综合阅读率将提高至80.0%。这预示着图书行业需求将稳步增长,行业销售规模有望持续扩大。[1]

评分

人最不易觉察的罪恶是智慧助长的人的僭妄,人越有智慧,就越自以为无所不能,手眼通天,实际上人对自然和社会演变的秩序以及自己行为的影响的所知永远是有限的,但却一直试图改变这个自然选择的秩序,甚至征服自然和社会。大学一定要与世俗保持足够的张力。风能进,雨能进,代表世俗的国王不能进。这样的大学才能通灵,才能产生伟人的人物和伟大的思想。诡异的是,工业文明在摧毁农耕文明根基的同时,却对农耕文明顶礼膜拜,如借一点点历史题材,仿古造现代景观。这其实是在把旅游异化成对农耕文明辉煌的凭吊,使人感受到一种文明吞噬另一种文明的悲凉。

评分

“图书”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萧相国世家》,刘邦攻入咸阳时,“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这里的“图书”指的是地图和文书档案,它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图书是有区别。进一步探求“图书”一词的渊源,可追溯到《周易·上系辞》记载的“河出图、洛出书”这个典故上来,它反映了图画和文字的密切关系。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却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文字起源于图画。图画和文字确实是紧密相连的。古人称各种文字形态为“书体”,写字的方法为“书法”,“书”字还被作为动词,当“写”讲,如“罄竹难书”、“奋笔疾书”、“大书特书”等等。以后,“书”便进一步被引申为一切文字记录。如“书信”、“文书”“刑书”、“诏书”、“盟书”等等。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于图书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到了今天,人们已经不再把一切文字记录都称作“书”了。例如文书、书信、诏书、盟书,虽然都带有“书”字,但已不包括在图书的范围之内。古文记载,其内容多是记事性质的,如甲骨卜辞、青铜器铭文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其作用主要是为帮助记忆,以便需要时检查参考,其性质相当于后世的档案。以后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这些记录的材料可以改变成总结经验、传授知识的工具。于是便出现了专为传授知识、供人阅读的著作。这样,图书一词便取得了较新而又较窄的意义。到后来,凡不以传播经验、传授知识、供人阅读为目的的文字记录就不算图书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有意识地运用文字来宣传思想,传播知识,同时也逐步地形成了一套书籍制度,而处理日常事务的文件又形成了一套文书制度。于是,图书与档案就逐渐被区分开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