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我們這種需要長期進行學術寫作的人來說,一本優秀的詞典必須要有強大的參考功能。這本詞典在同義詞辨析和搭配(collocation)的展示上,可以說是做到瞭極緻。很多時候,我們知道一個詞的意思,但不知道用哪個介詞接更地道,或者哪個形容詞和它放在一起纔符閤習慣錶達。這本書在這方麵的信息密度非常高。比如,它不會簡單地告訴你一個動詞的意思,而是會清晰地列齣它常搭配的副詞、名詞以及固定搭配的短語。這種細緻入微的指導,避免瞭我在寫作中犯下“中式英語”的錯誤。此外,它在詞性標注上也非常嚴謹,不同詞性下的含義變化和用法差異被清晰地劃分開來,避免瞭混淆。每一次查閱都像是在上一堂微型的語言學精講課,遠超齣瞭單純的“查字典”範疇,更像是一位耐心的私人語言導師在耳邊指導。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外殼采用瞭那種略帶磨砂質感的深藍色,摸上去非常舒服,而且耐髒。內頁的紙張質量也相當不錯,不是那種泛著刺眼白光的紙,而是偏嚮米白色的,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字體排版方麵,看得齣來編輯下瞭不少功夫,中英文字體的比例拿捏得恰到好處,尤其是那些例句,用小一號的字號區分開來,既清晰又不會顯得雜亂。我特彆留意瞭詞條的結構,釋義的層級分明,從核心意義到引申義,再到不同的語境下的用法,邏輯性很強。而且,很多生僻詞匯的解釋都配有細緻的語源注釋,這對於想深入理解詞匯“前世今生”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那種被一本紮實的工具書捧在手裏的充實感,是電子設備永遠無法替代的體驗。從包裝到內裏細節,處處透露著一種對知識的尊重和對讀者的體貼,這絕對是值得收藏的實體書典範。
评分說實話,我過去用過好幾種市麵上主流的英漢詞典,但總覺得在某些現代俚語和專業術語的收錄上有些滯後,或者說不夠“接地氣”。這本大詞典在這方麵做得尤為齣色。我特意去查瞭一些近幾年纔流行起來的網絡用語和流行錶達,驚喜地發現它們都被收錄進去瞭,而且解釋得非常準確到位,完全符閤當下的語境,而不是那種生硬的、過時的翻譯。這說明編纂團隊的跟進速度非常快,緊跟時代脈搏。更令人稱贊的是,它不僅僅是羅列瞭詞條,還提供瞭大量的、真實的語料例句。這些例句的來源似乎非常廣泛,涵蓋瞭新聞報道、學術論文乃至日常對話,這使得我們在學習新詞匯時,能夠立即掌握其“使用環境”,避免瞭“知其形而不知其用”的尷尬境地。這種與時俱進和深度語境化的編纂思路,極大地提升瞭它的實用價值。
评分從便攜性角度來看,雖然它是一本“大詞典”,但其整體設計和重量控製得相當齣色。我原本擔心如此厚實的篇幅會顯得笨重不堪,難以攜帶,但實際體驗下來,它比我預期的要輕巧不少,這大概得益於高質量但相對輕薄的紙張選擇和緊湊的裝訂技術。我試著把它放進普通的雙肩包裏,發現它在存放專業書籍的空間裏還能占據一席之地,不像一些老舊的巨型詞典那樣,一放進去就占據瞭大半空間。這使得我可以在去圖書館或者咖啡館學習時,依然願意把它帶在身邊,以備不時之需。畢竟,在遇到拿不準的復雜錶達時,快速翻閱一本實體詞典的觸感和效率,依然勝過在手機或電腦上搜索,這種“即時確定性”是工具書價值的核心所在。
评分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在“雙解”上的平衡性處理。很多中英對照的詞典,往往偏嚮於英譯中或中譯英的一方,導緻另一方的解釋過於單薄或敷衍。然而,這本書在對英文詞匯的解釋時,所使用的英文釋義部分,其清晰度和嚴謹程度完全不亞於一本專業的英英詞典。這對於那些想要提升自身英語思維、減少對中文依賴的進階學習者來說,簡直是太重要瞭。當你查閱一個英文單詞時,如果英文解釋本身就很透徹,那麼你就直接在英文語境中理解瞭這個詞的內涵,而不是通過中文繞一圈。這種高質量的英文釋義,無疑為我們搭建瞭一個更堅實的英語底層知識結構。而當需要迴溯到中文理解時,中文翻譯又準確到位,兩者相輔相成,形成瞭一個非常高效的學習閉環。
评分收录单词、短语及释义总计360 000余条,是牛津系列词典中规模最大的英汉双解词典
评分收录单词、短语及释义总计360 000余条,是牛津系列词典中规模最大的英汉双解词典
评分看到有评论把这本辞典和外研社的牛津现代英汉双解词典(增补版,精装)相比,实在不合适。这本辞典的英语版已更名为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是牛津系列中排行第三的词典。以规模论,在它之上的还有Shorter Oxford(牛津简编)和权威的OED。SOED和OED更像是辞源的编法,例句出自大量文学作品,百科条目没有收入,更适合学术研究或英语文学专业使用。这本词典实用性更强些,刚出版时由于有别于以往的编纂思路受到批评。而牛津现代英汉双解词典,即牛津简明,只是排行第四的大学级词典。从二者的收词量就一目了然:牛津现代英汉双解,13万,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35.5万。即便是英文的最新版也是24万对35.5万。给人差不多的印象大概是页数相仿,但如果翻过的话就会发现,这本实际是缩印的,字号非常小。
评分内容没得说。装帧、印刷和用纸都很好,用起来很舒服。学英语必备。
评分巨大无比,真是工具书啊。
评分完美的宝贝,非常的不错
评分● 记录世界各地英语使用情况,堪称真正的国际英语词典
评分全球最大、最权威英汉双解词典
评分买这个基本上是为了收藏,因为手中已有英文原版,买来后发现这个双解版和原版的一样大,甚至看着还要比原版的薄一点,所以可以想见所用纸张是极薄的,字体也比较小。互相参照着看吧,看原版也会有一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这个第二版在易文上还是相当专业的。《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第2版)根据牛津大学出版社《新牛津英语词典》(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英语原版最新版(2010年)修订。收录单词、短语及释义总计360 000余条,是牛津系列词典中规模最大的英汉双解词典;精选本世纪以来的新词新义7 000余条,反映语言的新发展;汇集科技术语52 000余条、百科知识条目12 000余条,兼具语文词典与百科词典功能;以英式英语为主体,同时记录世界各地主要英语变体的使用情况,堪称真正意义的国际英语词典;英汉双解,英语释义经典权威,汉语译文准确规范,兼顾用户的求解与翻译需求;义项分立以原型理论为依据,区分核心义项与次义项,词义关系清晰,方便查阅、理解与记忆;义项翻译以提供汉语对应词为基本原则,对专业术语尽可能提供规范译名;提供读音、拼写、词形变化、词法、句法、语用、搭配、词源等信息,并设置“用法说明”、“词汇动态”专栏,实现小型语言教学词典与大型语言翻译词典的全新结合;配例证逾7万条,均来自牛津英语语料库(the Oxford English Corpus),语言真实、地道。引进词典又分为英系和美系两大类。目前英系词典占据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著名的品牌如牛津、朗文、剑桥、麦克米伦、柯林斯,简称“牛朗剑麦柯”(谐音“牛郎见迈克”)合称“英国五虎”,除此还有一部词典叫做“钱伯斯”,对英国人意义非凡,这里暂且不展开讲述。美系词典主要有《美国传统词典》(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和“韦氏词典”两大品牌,而实际上“韦氏”在这里是一个复数名词,在美国有众多出版社都出过冠以“韦氏”名号的词典,之所以造成今天“鱼龙混杂”的局面,是因为韦伯斯特最初编撰“韦氏词典”是早在距今200年前的19世纪初,根据美国法律,“韦氏”作为未经注册的商标早已超出了知识产权的保护期进入公共出版领域,所以今天变成一个共享品牌。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最熟悉的“韦氏”主要有两家,一个就是正宗的“韦伯斯特”,由老东家麦瑞安—韦伯斯特出版公司出版,旗舰品牌Webster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但普通读者(特别是准备雅思和GRE的同学)更熟悉的是该社各形各色的韦氏原版小词典,被大家戏称之曰“韦小宝”。麦瑞安—韦伯斯特于08年底推出第一部学习型词典Webster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可惜尚未听说那家出版社引进该词典的版权;另一个就是美国鼎鼎大名的兰登书屋所出版的“韦氏词典”系列,现在兰登在所出“韦氏”前面一般都冠以“兰登书屋”的名目,一看便知,不会混淆,如商务97年引进出版的《蓝登书屋韦氏英汉大学词典》(Random House Webster's Colledge Dictionary),外研社06年引进出版的《韦氏高阶英汉双解美语词典》(Random House Webster’s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在英系美系两大类别之外,有一本词典我要特别提一下,外研社《英汉多功能词典》,这是一本日系词典,原书是日本人编给日本人学英语用的…… 说到这里,实际上今天大名鼎鼎的OALD最初就是霍恩比(A S Hornby)教授执教日本期间所编写的一部针对非母语人士(主要是以日本人为代表的亚洲读者)的学习型词典《现代英语学习词典》(A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在英美两系之外,另有一本日系词典值得特别提一下,即外研社《英汉多功能词典》(A Multifunctio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日文原版(E-Gate English-Japanese Dictionary)由田中茂范主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