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歸:離彆(經典版大字本)(套裝全2冊)

南渡北歸:離彆(經典版大字本)(套裝全2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嶽南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0461775
版次:2
商品编码:11275826
品牌:博集天卷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96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南渡北歸. 離彆: 全2冊》

▲ 本書為全新經典版,大字典藏本:首次披露颱灣中研院大量珍貴史料、照片;精細校訂,裝幀大氣,用紙考究,典藏之選。

▲ 首部全景再現20世紀中國學術大師命運變遷的史詩巨著。
     ▲ 榮獲《亞洲周刊》2011年度華文十大好書之冠,以及諸多大奬,好評如潮。
     ▲ 諾貝爾奬獲得者莫言、楊振寜領銜,眾多文史大傢鼎力推薦;

莫言、楊振寜、俞敏洪、茅於軾、張鳴、李國慶、李存葆、硃嚮前、張誌忠、刑軍紀、徐貴祥、王久辛、趙琪、李炳銀、王良瑛、彭學明、張頤武、何亮亮…… 聯袂推薦;

▲《人民日報》2015世界讀書日,上海交大等知名大學校長鼎力推薦十大好書之一。

《人民日報》2015年7月18日,傾力推薦“22個領域22本好書”之一。

▲ CCTV和浙江精良映畫影視製作公司、宋城集團聯閤投資,由本書改編成的五十集大型電視劇拍攝中。

▲ 由本書改編的係列電影《大師》十五部由CCTV六套與北京精良映畫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閤攝製中,堪稱中國電影開創性集中錶現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群像的一部史詩長捲。

  ▲ 曆史紀實文學大傢嶽南經典力作,作者耗費十年心血,三下江南與西南邊陲實地采訪與考察,並遠赴颱灣清華大學,搜閱整理近韆萬字珍貴資料,全麵描述瞭20世紀中國學術大師群體命運的劇烈變遷。
     ▲ 所謂“南渡北歸”,即作品中的大批知識分子冒著抗戰的炮火由中原遷往西南之地,爾後再迴歸中原的故事。


  

內容簡介

  

《南渡北歸》(3部全6冊),分為《南渡:全2冊》《北歸:全2冊》《離彆:全2冊》三部。講述的是上個世紀大批知識分子冒著抗戰的炮火由中原遷往西南之地,而後再迴歸中原的故事。整部作品的時間跨度近一個世紀,所涉人物囊括瞭二十世紀人文科學領域的大部分大師級人物,如蔡元培、王國維、梁啓超、梅貽琦、陳寅恪、錢锺書等。作品對這些知識分子群體命運作瞭細緻的探查與披露,對各種因緣際會、愛恨情仇進行瞭有理有據的釋解,讀來令人心胸豁然開朗又不勝唏噓、扼腕浩嘆。
  
  

《南渡北歸.離彆:全2冊》是《南渡北歸》第三部,是《南渡北歸》第三部,描述瞭流亡西南的知識分子,在迴歸久違的故土傢園之後,因戰爭爆發,不得不忍痛離彆,遙天相望,以及在海峽兩岸不同的生活和社會環境中所遭遇的命運劇變。除述及遷往颱灣的硃傢驊、鬍適、梅貽琦、傅斯年、李濟、董作賓、石璋如、蔣夢麟、葉公超等幾位大師級人物,著重描述瞭留在大陸的梁思成、梁思永、林徽因、陳寅恪、吳金鼎、曾昭掄、曾昭燏、陳夢傢、穆旦、嚮達、葉企孫、饒毓泰、吳宓、錢锺書等知識分子群體,不同的理想追求與愛恨情仇。令讀者扼腕浩嘆的同時,更可以“在史中求史識”,有所受益。


  

作者簡介

嶽南:原名嶽玉明,山東諸城人,1962年生,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係、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研究生班。曆任宣傳乾事、編輯、颱灣清華大學駐校作傢等。著有《風雪定陵》《復活的軍團》等考古紀實文學作品十二部,有英、日、韓、法、德文齣版,海外發行達百萬餘冊。另有《陳寅恪與傅斯年》等傳記作品十餘部。《南渡北歸》三部麯在海內外引起轟動,《亞洲周刊》評其為2011年全球華文十大好書之冠,稱其為首部全景再現20世紀中國學術大師群體命運劇烈變遷的史詩巨著。評論稱:嶽南等作傢寫齣這一年的好書,展現齣全球華人的軟實力及不斷“嚮上的力量”。

《南渡北歸.離彆:全2冊》是《南渡北歸》第三部,是《南渡北歸》第三部,描述瞭流亡西南的知識分子,在迴歸久違的故土傢園之後,因戰爭爆發,不得不忍痛離彆,遙天相望,以及在海峽兩岸不同的生活和社會環境中所遭遇的命運劇變。除述及遷往颱灣的硃傢驊、鬍適、梅貽琦、傅斯年、李濟、董作賓、石璋如、蔣夢麟、葉公超等幾位大師級人物,著重描述瞭留在大陸的梁思成、梁思永、林徽因、陳寅恪、吳金鼎、曾昭掄、曾昭燏、陳夢傢、穆旦、嚮達、葉企孫、饒毓泰、吳宓、錢锺書等知識分子群體,不同的理想追求與愛恨情仇。令讀者扼腕浩嘆的同時,更可以“在史中求史識”,有所受益。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南渡北歸》有豐富的文史價值。那個時代的大師瞭不起,令人敬仰。

——諾貝爾奬得主莫言


  

這個書很不錯,寫瞭那麼多人,那麼多事,注釋那麼多,不容易。我經曆瞭那個時代,但有好多事不知道,看瞭這部書之後纔知道。比如書中說的饒毓泰、葉企孫,他們都是我那個時侯的老師。在西南聯大大三的時候,熱學是跟葉企孫念的,光學是跟饒毓泰念的,他們兩個人後來在中國大陸生命際遇很睏難的時候,有些是我不知道的。嶽南做瞭一件瞭不起的工作,值得稱贊。

——諾貝爾奬得主楊振寜


  

《南渡北歸》三部麯全景描繪瞭抗日戰爭時期流亡西南的知識分子與民族精英多樣的命運和學術追求,是一部全景再現中國ZUI後一批大師級學者群體命運劇烈變遷的史詩巨著。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他們是中華文明的靈魂所在,是民族文化的領路人,書寫瞭中國的夢與希望。作傢嶽南先生不僅描繪瞭中華民族抗日戰爭那段烽火歲月,更生動鮮活地再現瞭大師們在那段艱苦歲月中的鬥爭、堅忍和奮進,充分體現瞭他們的求真精神,處處閃耀著他們的人性光輝。《南渡北歸》中主人公之一蔣夢麟先生在他的著作《西潮》一書中試圖通過描述時代的變遷,嚮我們講述瞭對於文化道路的思考:西潮來襲,有人選擇瞭隨波逐流,有人選擇瞭墨守成規。在潮起潮落中,對傳統的堅守,對新潮的吸收,纔是我們民族屹立不倒的根本。希望我們的年輕人在讀過這兩本書之後能被大師們的人格魅力和科學精神所感染,立誌求學,勇攀高峰;我也相信,未來的大師一定會齣現在我們現在的年輕人中間。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 張傑


  

嶽南的《南渡北歸》,對我影響很大。我們至今不能全麵反思,令人尤為痛心。這套書盡量真實地從某一個角度描繪當年的曆史,文筆也好,很好看,學習曆史,政治傢可以更好地治國,我們老百姓ZUI起碼可以做個明白人。

——柳傳誌


  

我推薦一下《南渡北歸》,寫盡瞭中國一代知識分子的命運和宿命性的悲涼人生。

——俞敏洪


  

也許是年齡與時代的原因,我讀《南渡北歸》第三部更有味道,欲哭無淚。當“南渡殘生夢獨多”和“北歸殘夢終成空”時,曆史還原瞭真相。同為天涯兩岸的民族各自走瞭一條不同的路,卻隔不斷血脈相連的相思之情。

——任誌強


  

撰寫民國的教授,或知識分子的著作,自是很多,但民國知識分子在今天成瞭國人心中的某種典範、象徵,重溫他們的生活可以使我們理解個人與時代的關係,盡管社會動蕩不安,他們仍能夠活得那麼堅實,甚至活得那麼陽光。《南渡北歸》,可以說是一本有趣也有益的書。

——餘世存(《非常道》作者)


  

這部書是一個大時代中國知識人的心靈史。我們從中看到在一個民族麵臨ZUI嚴峻挑戰的時刻,知識人的承擔、信念和期望。中國的大曆史和一個個人物的小曆史結閤成為時代的真切敘述。

——張頤武(著名評論傢、教授)


  

嶽南的《南渡北歸》是一部皇皇大著,說的是民國教授與研究人員的佚史趣事,讀者品到的是一個時代的教育精神。打開它,我們很容易發現,在天纔雲集的晴空裏,所有的鳥都在嗚叫、飛翔,它們巨大的羽翼給一個動蕩的國度帶來瞭奪目的光輝。讓人驚異的是,時至今日,這些光輝還在我們的頭頂閃爍著。一代傑齣人物的曆程,中華文化的傳播者和承載者。現在這樣的教授太少瞭,缺少瞭文化素養,都世俗化,金錢至上瞭。

——何三坡(文化批評傢)


  

《南渡北歸》是一部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命運摺挫悲涼的史詩。非常難得的是:作傢嶽南將他們的命運置於國難當頭之際,這就使所有人物的情感與立場,有瞭讓人考量其是否言行一緻的憑據。不僅一個個人物有瞭"意味",同時也使這個時代有瞭更加豐厚淵深的內蘊。它所提供的經驗與教訓,不僅屬於中國,更屬於人類。作傢嶽南,必依此著而並列於當代ZUI優秀作傢的行列,且獨異非常,令人敬仰。

——王久辛(著名詩人、評論傢)


  

目錄

上冊

第一章山河崩裂
◎國寶爭奪戰
◎學人搶救計劃
◎金陵王氣黯然收
◎傅斯年齣任颱大校長
◎人生長恨水長東




第二章 浮海說三韆弟子
◎歸骨於田橫之島
◎傅斯年之死
◎鬍適:青山就是國傢
◎生命的最後機緣



第三章 短兵相接
◎批鬍運動悄然興起
◎麵對『人民的敵人』
◎再掀高潮


第四章 勝利的犧牲品
◎但願來生不姓鬍
◎萬葉韆聲皆是恨
◎鬍思杜之死
◎鬍適齣任院長


第五章 梅貽琦流亡海外之謎
◎告彆清華園
◎梅貽琦齣走內幕
◎最後的光芒
◎鬍適、梅貽琦之死
第六章 蔣夢麟的淒涼晚景
◎獨立晚更好
◎徐娘身老謾多情
◎食少事繁,豈能久乎?

第七章 悲劇的主角
◎教授生涯的終結
◎如此江山煙客逝
◎『葉公超案』最新破譯

第八章 最難風雨故人來
◎代院長李濟
◎郭沫若斥罵董作賓
◎學術巨人的消失

下冊

第九章 池南舊事不堪記
◎吳金鼎之死
◎花落春仍在
◎林徽因之死
◎陶孟和之死

第十章 高纔短命人誰惜
◎大時代裏的曾昭
◎田野考古的第一位女性
◎改男造女態全新
◎巷哭江南盡淚痕
◎靈榖塔下付劫灰

第十一章 『鐵證』下的亡靈
◎《海瑞罷官》齣籠
◎引火燒身
◎投靠鬍適的『鐵證』
◎吳晗之死

第十二章 簡編桀犬恣雌黃
◎花落春意盡
◎國魂消沉史亦亡
◎廟小神靈大

第十三章 百年駒隙過如馳
◎中國人的原子彈之夢
◎一個有誌和有趣的人
◎曾昭掄之死

第十四章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今夜風靜不掀起微波
◎厄運降臨
◎藍的星,騰起又落下

第十五章 人間熱淚已無多
◎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鬍康河上的白骨
◎從芝加哥到南開校園
◎詩人穆旦之死

第十六章 狂釁覆滅,豈復可言
◎當年盛事久成塵
◎清華一把手葉企孫
◎熊大縝遇害之謎
◎離奇的C.C.特務案
◎梁思成與葉企孫之死

第十七章 悲迴風
◎北歸殘夢終成空
◎虎落平川
◎康樂園之會
◎陳寅恪之死
◎吳宓之死
◎絕響

增訂版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山河崩裂
  ◎·國寶爭奪戰
  當參加中央研究院會議的群賢碩儒們,為連綿內戰造成的苦難憂心愁悴,彷徨山澤,嗟號昊旻而無一絲收效之際,炮彈轟鳴、人頭亂滾的戰場又傳齣一個又一個國民黨軍戰敗覆亡的凶訊:
  1948年9月12日,中共將領林彪指揮的東北野戰軍在遼寜省西部和瀋陽、長春地區,對國民黨軍衛立煌部發起攻勢,史稱遼瀋戰役。此役東北野戰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俘獲國民黨軍兵力47萬餘人,繳獲瞭大批美製武器裝備。經此一役,國民黨軍元氣大傷,徹底踏上瞭衰亡敗退之路。
  9月16日,中共華東野戰軍以32萬兵力圍攻國民黨重點守備的戰略要地濟南城,曆時8天,城陷,國民黨軍10.4萬人被殲,最高指揮官王耀武被俘。
  11月6日,中共華東、中原野戰軍與地方武裝共60餘萬人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至臨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區域內,嚮集結在這一地區的70萬國民黨軍發起強大攻勢,是為淮海戰役(南按:國民黨稱之為徐蚌戰役)。解放軍攻勢淩厲,兵鋒所至,所嚮披靡,國民政府首都南京岌岌可危。
  11月13日,號稱一代“文膽”的蔣介石侍從室二處主任、總統府國策顧問、首席秘書陳布雷,看到國民黨政權日暮途窮,滅亡在即,自己迴天乏術,更無力挽狂瀾於既倒、解黨國之危,痛苦悲憤中服巴比妥安眠藥自殺,以古老的“屍諫”形式錶達瞭對蔣介石的忠誠以及對國民黨政府前途的絕望。在置於寓所書桌的遺書中,陳布雷字字血、聲聲淚地宣泄齣久積於內心的苦痛與徹底絕望之情,書曰:
  介公總裁鈞鑒:
  布雷追隨二十年,受知深切,任何痛苦,均應承當,以期無負教誨。但今春以來,目睹耳聞,飽受刺激。入夏鞦後,病象日增,神經極度衰弱,實已不堪勉強支持。值此黨國最艱危之時期,而自驗近來身心已毫無可以效命之能力,與其偷生屍位,使公誤以為尚有一可供驅使之部下,因而貽害公務,何如坦白承認自身已無能為役,而結束其無價值之一生。凡此狂愚之思想,純係心理之失常,讀公昔在黃埔斥責自殺之訓詞,深感此舉為萬萬無可諒恕之罪惡,實無麵目再求宥諒,縱有百功,亦不能掩此一眚,況自問平生實無絲毫貢獻可言乎?天佑中國,必能轉危為安,惟公善保政躬,頤養天和,以保障三民主義之成功,而庇護我四億五韆萬之同胞。迴憶許身麾下,本置生死於度外,豈料今日,乃以畢生盡瘁之初衷,而蹈此極不負責之結局,書生無用,負國負公,真不知何詞以能解也。夫人前並緻敬意。
  部屬 布雷 負罪謹上[1]
  此前,陳氏曾多次嚮蔣介石苦諫,謂“罷兵弭戰,同共産黨舉行談判,早日結束內戰,國民黨或許還能坐半個江山”。蔣答之曰:“目前戰局確實不利,但不必悲觀;即使談判也保不住半壁江山,隻有背水一戰,成敗在天瞭。”[2]
  麵對山河崩裂、天地改色以及搖搖欲墮的國民黨政府,蔣介石睏獸猶鬥,在決心背水一戰的同時,沒有聽天由命,而是采納瞭曆史地理學傢齣身的著名策士張其昀(曉峰)的縱橫捭闔之術,決定著手經營颱灣,作為日後退身和反攻大陸的“轉丸”之地。
  在國民黨軍隊大舉敗退颱灣之前,根據蔣介石密令,由中央銀行為首,把儲備黃金、白銀等財寶全部秘密運往颱灣。運送渠道有兩條主要路綫,一是從上海的央行直接運至碼頭,以海關緝私艦悄悄運送到颱灣島;另一種是其他地區銀行的金條、銀錠、銀圓等,以陸路方式分頭運送到廈門鼓浪嶼,再以軍艦從廈門運送至颱灣。據國民黨當局後來披露,1948年之後從大陸運到颱灣的黃金、銀錠、銀圓共有三批,其中黃金277.5萬餘兩,銀(錠)圓1500萬元,另有1530萬餘美元存進美國銀行的國民政府賬號。美國前駐法國及蘇聯大使蒲立德(William Bullitt)後來曾在《展望》雜誌發錶文章,分析1949年和1950年颱灣的經濟與財政情況時指齣:“颱灣麵積僅約為波多黎各的4倍,它怎能維持60萬的武裝部隊呢?這完全靠蔣先生將大陸的黃金運颱,纔安定颱灣官員的生活。沒有蔣先生由大陸運颱價值10億美元的黃金,颱灣的經濟將被通貨膨脹的洪流所淹沒。”[3]蒲立德所言大體不差,這批黃金對穩定颱灣民心和國民黨軍心,以及後來的經濟發展發揮瞭極其重要的作用。蔣經國亦曾對這批庫存黃金的搬運經過有過如下披露:“當上海快要撤退的時候,父親就派我們幾個人到上海去,勸中央銀行把庫存的黃金全部搬運到颱灣來。臨行的時候,父親又再三囑咐我們‘韆萬要守秘密’,因為早已預料,李宗仁一定要以庫存黃金作為‘和談’的條件之一。後來這一批黃金很順利地運到颱灣瞭。政府在搬遷來颱的初期,如果沒有這批黃金來彌補,財政和經濟情形早已不堪設想瞭。” 又說:“庫存黃金到達颱灣之後,父親又記起還有一箱國傢的珠寶,存放在中央信托局,命令我們再趕到上海去,勸信托局把這一箱珠寶也運到颱灣。”[4]
  蔣氏迴憶的最後一個細節特彆令人難忘,在如此艱危的情形中,蔣介石居然連一箱珠寶也記得清楚並掛在心上,可見他對這批立足之本的重視程度,真是考慮得細緻入微。除把價值約10億美元的黃金和銀圓連同蔣經國後來披露的當時不為外人所知的珍寶秘密運颱外,根據國民政府訓令,科學教育界能搬遷的人、財、物盡量搬遷,先以颱灣大學為基地,而後慢慢站穩腳跟,以達“求生存、圖發展”的目的。因颱灣大學原校長莊長恭履任半年就攜眷悄然嚮當局呈請辭職開溜,國民政府決定由傅斯年接任颱大校長,著力經營關乎科學教育這一立國之本的重要基地。經蔣介石批準,硃傢驊和傅斯年多次晤談,傅勉強錶示從命,欲“跳這一個火坑”。
  1948年11月10日晚,國民政府行政院長翁文灝以故宮博物院理事長身份,召集硃傢驊、王世傑、杭立武、傅斯年、李濟、徐森玉等故宮和中博兩院理事在官邸舉行談話會,決定先把當年運往倫敦展覽的500箱精品文物運往颱灣,同時將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央圖書館等機構的主要文物和圖書一並運往颱灣,並由硃傢驊嚮蔣介石呈報,爭取海軍派軍艦押運。
  11月26日,在南京國民黨中常會擴大會上,C.C.派骨乾分子陳立夫等人猛烈攻擊教育部長硃傢驊鎮壓學潮不力,當場要其下颱。硃氏心力交瘁,吐血病倒,但在鬍適、傅斯年等人的強力支持下,仍咬牙苦撐,堅不去職。幾天後,硃傢驊從病床上爬起來,奉命召開“中央研究院在京人員談話會”,由總乾事薩本棟主持,分彆召集在京的七個研究所負責人及相關人員參加。齣席會議的有傅斯年、李濟、陶孟和、薑立夫、陳省身、張鈺哲、俞建章、羅宗洛、趙九章等,會議緊急商定瞭幾條應對措施:立即停止各所的基建、擴建工程,原備木料全部製成木箱以備搬遷之需;各所盡快徵詢同人意見,做好遷颱準備。眷屬可自行疏散,或於十日內遷往上海,可能齣國者盡量助其成;南京地區文物、圖書、儀器、文捲等先行集中上海,由安全小組封存,伺機再南運颱灣。會議之後,各所組織人員攜公私物資陸續嚮上海撤退,“靜觀待變”。
  ……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在大字本,方便老人看

评分

评分

收着,慢慢看。正版,这个价格值得买。

评分

   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监控,是公司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经过多次试验,我公司拟采取各项措施监控教学质量,提高教职工质量意识、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质量观,建立了以常规教学检查为主体,以加强教学过程主要环节的质量分析与评价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为关键,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评分

  待一口气喘过,原中国营造学社的刘致平、莫宗江、陈明达等人,在与梁思成取得联系后,从不同的地方先后赶到了昆明。尽管前线依然炮声隆隆,战火不绝,但此时的梁思成感到有必要把已解体的中国营造学社重新组织起来,对西南地区的古建筑进行一次大规模调查,唯如此,方不辜负自己与同事的青春年华,以及老社长朱启钤的临别嘱托。他开始给营造学社的原资助机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发函,说明大致情况并询问如果在昆明恢复学社的工作,对方是否乐意继续给予资助。中基会很快给予答复:只要梁思成与刘敦桢在一起工作,就承认是中国营造学社并给予资助。梁思成迅速写信与在湖南新宁老家的刘敦桢取得联系,并得到对方乐意来昆明共事的许诺。于是,中国营造学社的牌子又在风雨迷蒙的西南之地挂了起来。

评分

   历史过去半个多世纪,即使到了今天,谁也不能说当初陈与蒋谁的判断抉择正确。然而战乱与分裂,却使得一代学人在政治家的争权夺利当中,不同程度地成为牺牲品,成为悲剧的命运。

评分

《南渡北归:离别》是《南渡北归》第三部,描述了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在回归久违的故土家园之后,因内战爆发和各自的政治歧见,不得不忍痛离别,遥天相望,以及在海峡两岸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政治氛围中所遭遇的命运剧变。除述及迁往台湾的朱家骅、胡适、梅贻琦、傅斯年、李济、董作宾、石璋如、蒋梦麟、叶公超等几位大师级人物,着重描述了留在大陆的梁思成、梁思永、林徽因、陈寅恪、吴金鼎、曾昭抡、曾昭燏、陈梦家、穆旦、向达、叶企孙、饶毓泰、吴宓、钱锺书等知识分子群体,不同的政治追求与爱恨情仇。令读者感知历史真相并扼腕浩叹的同时,也生发出“在史中求史识”的冲动,并从中吸取一些“历史的教训”。

评分

京东的物流很给力,送货的速度还不错,商品的质量也可以接受,价格也能比较公道。你,值得拥有!超低的价格,超好的质量,超高的品质,感谢京东

评分

陈先后留洋16载,通晓20余种文字;傅乃五四运动北京学生游行总指挥,海外留学7年,与陈寅恪在德国柏林大学共同度过了4年时光。二人学成归国,陈氏进入清华国学研究院,成为闻名天下的“四大导师”之一;傅斯年出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开南国一代学术新风。北伐成功后,被誉为“人间最稀有的一个天才” 的傅斯年出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而“三百年来仅此一人”的“教授的教授”陈寅恪出任史语所历史组主任。傅、陈二人这一历史性的聚合,开创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学术流派。令人扼腕的是,随着国共两党干戈相向,这对同学加姻亲关系(陈寅恪嫡亲表妹、曾国藩的曾外孙女俞大彩乃傅斯年之妻)的旷代天才,被无情地阻隔在海峡两岸遥天对望而不能相聚。最后的结局是:一个无声地倒毙在台湾孤岛会议大厅,一个默默死于大陆岭南病榻。并世成双的天才之花凋落成泥,只有芬芳永留人间大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