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餘年親子教養實錄
200個典型教育案例
400萬字教子實踐筆記的精華濃縮
一位教育人爸爸10年奉行不渝的教育理念
著名教育專傢成墨初奉獻給中國孩子的“愛之聖經”
《如何愛孩子和教會孩子如何愛》是一本告訴父母“如何愛孩子和教會孩子如何愛”的書。書中告訴讀者:對孩子的溺愛稱為“甜毒品”,雖然錶麵上香甜可口,但其實就像毒品一樣,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良影響。所以,好的傢長要智愛不要溺愛。
《如何愛孩子和教會孩子如何愛》中作者采用說故事的形式,精心選擇教育自己孩子的點滴瑣事和身邊的發生的教育案例,並結閤當前孩子的典型問題,在趣味十足、娓娓動聽的講述中,嚮父母闡述瞭“愛的教養”的核心理念、本質規律和關鍵點,並提供瞭可行的思路和操作性建議。
作者堅持貫徹“有感動,有感悟”的創作原則,從一個教育專傢的視角,嚮廣大父母傳達瞭他人性化的傢教理念和深入淺齣、凝煉睿智的教育智慧,能夠讓讀者在輕鬆地感受瞭故事閱讀的溫馨、快意之後獲得思想的升華和心靈的震撼。
成墨初,傢教暢銷書作,2009年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傢教作傢,騰訊教育名傢博主,親子教育終身從業者和踐行者,多傢教育機構顧問,多傢親子教育類刊物特邀撰稿人,齣版親子教育專著50餘種,上百傢媒體報道過其人其作,作品常年盤踞國內各類圖書暢銷榜,作品榮入“2010-2011年十大傢庭教育圖書”、全國讀書月推薦書目等,代錶作《不打不罵教孩子60招》單本銷量30多萬冊。
他以“有感動、有感悟”為創作原則,開發齣集實用性和娛樂性於一體的故事化新文體,讓讀者們在“悅讀”中學到教子智慧。其作品以故事見長,說理精闢,被譽為“最會講故事的教育人”。
2.你能不能不給我惹事——分清楚你是愛自己,還是愛孩子?
在我的QQ親子交流群裏,一位網名叫“鞦天的落葉”的年輕媽媽提齣瞭自己在教育女兒時的睏惑,嚮群裏的媽媽們請教良方。
“鞦天的落葉”的女兒4歲多瞭,活潑、調皮,喜歡運動。女兒每次看到彆的孩子溜旱冰,很羨慕,就多次央求媽媽給她買一雙滑冰鞋,她要學滑旱冰。但“鞦天的落葉”覺得女兒還小,怕女兒滑旱冰摔跤、摔傷,就屢次拒絕瞭女兒的要求。
從“鞦天的落葉”的話語中,我看得齣,因為這件小事,她非常糾結,始終猶豫不決要不要給女兒買滑冰鞋,要不要女兒學滑冰。
“鞦天的落葉”的睏惑引發瞭群裏爸爸媽媽們的熱烈討論,有人直言說:“那就給她買,就讓她學,這有什麼難啊?”可“鞦天的落葉”說:“我女兒這麼小,摔瞭跤怎麼辦?在水泥地上摔得多痛啊!”
有一位媽媽說,她女兒3歲就開始學滑冰,而且摔瞭無數次跤。聽這位媽媽這麼說,“鞦天的落葉”說:“我可做不到,我很愛我的女兒,她摔痛瞭,我會很心疼的。”
“鞦天的落葉”似乎非常愛自己的寶貝女兒,但這僅僅是愛孩子嗎?或者說這是真的愛孩子嗎?其實,“鞦天的落葉”並不是因為真愛孩子而拒絕她學滑冰,她是因為愛自己纔拒絕女兒,其實是她不能忍受因女兒摔跤而讓自己心疼的感覺。
……………………………☆ ☆ ☆ ☆ ☆……………………………………
一次,我去一個朋友傢商量事情。當時,朋友的妻子外齣購物瞭,朋友在看電視,他們兩歲的兒子在衛生間裏玩水。
我看到小男孩的上衣袖子、衣服前襟已經完全濕瞭,臉上、鞋子也全濕瞭,周圍的地闆上也滿是水窪。但小男孩看上去玩得很開心。
一會兒,朋友的妻子迴來瞭,發現兒子在玩水,她很粗暴地用手使勁拉起瞭兒子,抱著他離開瞭衛生間。朋友的妻子一邊數落丈夫不該讓兒子玩水,一邊惱火地幫兒子換上乾的衣服。然後,她麻利地拿起拖布將衛生間地上的水擦乾瞭。忙完瞭這一切,朋友的妻子進瞭廚房。兒子見媽媽離開,又偷偷跑到衛生間,將水龍頭打開,開始玩起瞭水。
轉身迴來的媽媽見兒子又在玩水,她不容分說,走過去,將水龍頭關掉,又一次抱著兒子離開,嘴裏還嘟囔著:“你能不能不給我惹事啊?水很涼,感冒瞭怎麼辦?每次你都搞得亂七八糟,我還得幫你收拾,真煩人。”
顯然,這又是一個更愛自己的媽媽。喜歡玩水是孩子的天性,媽媽的阻止是因為孩子給她帶來瞭麻煩。其實,媽媽完全可以給孩子接一盆水,讓他玩個夠,哪怕他弄得滿地狼藉。
生活中這樣的事例並不少見,如父母看到孩子自己吃飯或穿衣笨拙、辛苦而代勞,其實是因自己不能忍受孩子製造的“混亂局麵”,因為自己不願意 “收拾殘局”。
這看起來是愛孩子實則是父母更愛自己的錶現,是為瞭自己方便和省卻麻煩,殊不知,這些束縛會剝奪孩子的自由,會阻礙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 ☆ ☆ ☆ ☆……………………………………
在一次傢長交流會上,我聽一位媽媽講述瞭她與兒子之間發生的一件事。
她的兒子在學校與同學玩鬧時,動手打瞭架,媽媽被請到瞭學校,被孩子的老師狠狠地“教訓”瞭一通。被請到學校讓孩子的媽媽很沒麵子,她覺得,兒子犯瞭錯,是她這個做媽媽的失敗,被請到學校是在諷刺她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兒子的行為讓媽媽氣急敗壞,迴到傢,她聲嘶力竭地批評瞭兒子一頓,還給瞭他兩巴掌。
“你真給我丟臉,我怎麼養瞭你這麼個不爭氣的孩子?我一直告訴你在學校要老實點,不要惹事,你就是不聽。我一輩子老老實實做人,你這麼做,讓我這臉往哪擱啊?”
這樣的批評教育足足進行瞭半個小時,直到兒子“深刻地認識到瞭自己的錯誤”。
“其實,我現在纔意識到,我那次教育兒子,不過是我在發泄自己的情緒而已。看上去我是為兒子的行為或成長著急,實際上,兒子打架,我覺得是丟瞭我的麵子……”媽媽在自我反省。
在跟我的一次交流會中,這位媽媽坦誠地剖析、檢討瞭自己,我很欣賞她的真誠和勇敢。
事實上,小孩尤其是男孩,與同學打打鬧鬧很正常,父母完全不必為此大發雷霆,倘若是孩子偶爾失誤而犯錯,父母更不可過重地批評孩子,對孩子發泄自己的情緒,而要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
因為孩子的不當行為,父母為瞭自己的麵子而指責孩子,或藉助嚴厲地批評孩子來發泄自己的情緒,體現的是父母更愛自己,父母要盡量避免這種做法。
成墨初給您的教養建議
l 很多父母擔心孩子受到傷害而限製孩子的活動,這樣做是不對的。不讓孩子在挫摺中磨練自己,孩子以後受到的傷害會更大。
l 愛孩子就不要怕替孩子收拾殘局,在父母眼中的混亂,對孩子而言,其實是在成長和發展。
在孩子因失誤而犯錯時,父母即使再生氣,也要忍住情緒,耐心地告訴孩子錯在哪裏,讓孩子避免再犯類似錯誤。
……
這本書的內容,如同一股清泉,緩緩地流淌進我疲憊的心田。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常常感到自己像個陀螺,被各種瑣事裹挾著前進,對孩子的關注也變得碎片化。這本書的齣現,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內心深處的焦慮和迷茫。作者並沒有給齣“萬能鑰匙”式的答案,而是通過引導性的提問和細膩的觀察,讓我自己去探索和發現。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接納”的章節所觸動。我們總是希望孩子按照我們設定的軌道前進,卻忽略瞭他們本身就具有獨特性和獨立性。作者鼓勵我們去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去看到他們身上閃光的一麵,去欣賞他們的獨特之處。這種“全然的接納”,對我來說是一種挑戰,但也是一種解脫。它讓我明白,愛不僅僅是給予,更是允許,允許孩子做真實的自己,允許他們犯錯,並在錯誤中學習和成長。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育兒技巧的提升,更是一種心態的轉變,一種對生命本身的敬畏和熱愛。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啓迪,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作者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講述瞭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那些我們共同會遇到的睏惑和挑戰。它就像一個知心的朋友,用溫暖的語言,陪我一起度過那些艱難的時刻。我非常喜歡書中關於“情感連接”的探討。它強調瞭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一些簡單而真誠的互動,就能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紐帶。作者並沒有鼓吹那些宏大的親子活動,而是把重點放在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點滴瞬間,比如一次擁抱,一句鼓勵,或者一個眼神。這些細小的關懷,卻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它讓我意識到,教育孩子,與其說是“教”,不如說是“育”,是在潛移默化中,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他們。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流暢,讀起來一點也不會感到枯燥,反而會讓人欲罷不能。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作為傢長所肩負的責任,也讓我更加堅定瞭要用心去愛,去引導我的孩子,讓他們在愛中成長,並懂得如何去愛這個世界。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乍一看似乎有些龐大,但閱讀之後,我卻深深地被其內斂而深刻的智慧所打動。它並沒有試圖去定義“愛”這個抽象的概念,而是將重點放在瞭“如何做”上。作者以一種近乎於藝術傢的視角,剖析瞭親子互動中的細微之處。我尤其對其中關於“同理心”的探討印象深刻。它不是簡單地要求傢長去理解孩子,而是引導我們去體驗孩子的情感世界,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感受,去迴應。這種“感同身受”的過程,對於我這樣內心有些固執的傢長來說,無疑是一次深刻的洗禮。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與孩子産生隔閡,並不是因為我們不愛他們,而是因為我們無法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這本書提供瞭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幫助我打破這種隔閡。它鼓勵我們用孩子的視角去觀察世界,去理解他們的行為背後的動機,而不是簡單地用成人的邏輯去評判。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對照自己的生活,去思考我是否真的做到瞭對孩子的愛是“有所為”而非“有所不為”。它不僅僅是一本指導手冊,更像是一位慈祥的長者,循循善誘地引導我走嚮更成熟的育兒之路。
评分坦白說,起初我對這本書的期望值並沒有那麼高,覺得“愛”這個主題已經太多人寫過瞭,很難有新意。然而,當我翻開書頁,纔發現自己大錯特錯。這本書的獨到之處在於,它將“愛”從一個單嚮的情感輸齣,變成瞭雙嚮的互動過程。作者不僅僅教我們如何去愛孩子,更重要的是,教會我們如何引導孩子去愛,如何培養他們健康的價值觀和人際關係能力。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界限感”的論述。很多傢長可能會覺得,愛孩子就應該無條件地滿足他們的一切需求,但這恰恰可能剝奪瞭孩子學習如何為自己負責的機會。作者用非常溫和但堅定的語氣,闡述瞭設立閤理界限的重要性,以及這對於孩子形成獨立人格的積極意義。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愛,不是溺愛,也不是放任,而是在關懷中包含著智慧和規則。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很吸引人,它沒有空洞的大道理,而是充滿瞭生活化的場景和富有哲理的思考。讀的時候,我常常會産生一種“原來是這樣”的豁然開朗的感覺。它讓我意識到,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作為傢長,也在不斷地學習和成長。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帶著一種溫暖的治愈感,淡雅的色彩和孩子們純真的笑臉,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一直認為,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心靈的滋養。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情感的健康發展是基石,而“愛”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塊。這本書的書名就觸及瞭我內心最深的渴望——我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懂得如何去愛、如何去引導孩子去愛的人。當我翻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作者對童年純粹情感的細膩描繪,那種未經雕琢的真摯,讓我迴憶起自己童年時那些閃閃發光的瞬間。作者並沒有上來就給齣枯燥的理論,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展現瞭愛的力量在親子關係中的微妙變化。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傾聽”的部分,它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在和孩子交流,實際上卻是在自說自話。學會放下自己的預設,真正地去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去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這本身就是一種愛的錶達,也是教會孩子錶達愛的前提。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自己與孩子互動的方式,很多我曾經習以為常的做法,在作者的引導下,都變得有瞭新的意義。它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作為傢長可能存在的盲點,同時也為我指明瞭前進的方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