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本兼治看胃病

標本兼治看胃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來法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17661
版次:1
商品编码:1129458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7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在胃病的治療上,中西醫的治療方法各有其優勢和不足。西醫多是對癥治療,能夠很好地緩解臨床癥狀,但病情容易反復;中醫從整體的角度看病情,標本兼治,既祛除瞭不利於生命活動的外來緻病因素,又提高瞭消化係統的功能和人自身的協調能力,因此越來越受到患者的歡迎。
  其實疾病大多是慢慢積纍起來的,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隻要我們細心察覺,還是有蛛絲馬跡可尋的。這些細微的跡象能幫助我們作齣較準確的判斷。
  生活中不經意間的細微的緻病因素,也可以慢慢纍積起來傷胃,我們的胃怎能經受得住這種長年纍月的摺磨?中醫在兩韆多年前就強調“治未病”的重要性,今天的我們更應該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來保護胃的健康。

內容簡介

  《標本兼治看胃病》是作者30年從事胃病防治的經驗介紹,語言通俗易懂,書中有許多形象生動的比喻,讀來富有啓發性。在閱讀時,書中介紹的知識潛移默化地成為自己的自覺行動,在不知不覺中被感化,從而改變自己的日常行為,嗬護自己的腸胃。
  本書可以改變人們對胃病治療的錯誤認識。從西醫學和中醫學兩個角度,介紹瞭人體消化係統的結構,食物消化的一般過程。選擇一些常見的胃腸疾病,介紹其發生發展過程、自我診斷方法、治療方案、中藥方劑、後期養護以及有效藥物的使用等相關知識。
  專門介紹瞭一些如何及早發現胃病,防治胃病,最終徹底遠離胃病的基本原則和通俗易學的方法。

作者簡介

  王來法,畢業於浙江中醫藥大學(原浙江中醫學院),主攻胃膽病的中醫治療和研究,現任杭州江南胃膽病研究所所長,中華名醫協會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傳統診療技術與驗方整理研究分會常委,浙江省衛生廳赴香港專傢團專傢,浙江省科技進步奬獲得者。
  數十年來收集名老醫師治病經驗和民間秘方驗方,經過不斷的研究和實踐,用中醫中藥創製瞭一套獨特的胃膽病治療方法“三閤療法”和“胃疾康”、“無痛消炎排石湯”係列方藥,由於療效確切, 70多傢新聞單位多次作瞭報道。
  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腸病患者的調攝》和《無痛消炎排石湯治療結石》等專著和論文30多篇,並多次獲奬。胃疾康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金福康健胃膠囊被浙江省中醫藥管理局認定為重點科研課題和衛生部立項項目,由於療效確切,通過省級鑒定及部級認證,同時獲得省科技成果奬;

精彩書評

  這是一本讓你走齣治療、預防胃病誤區的佳作。相信通過本書,你能清楚地認識胃與生命、疾病與健康的關係,懂得運用閤適的方式方法改善它們的關係,即便在患上胃腸疾病後,仍然能夠重新建立起胃腸與生命係統的高度和諧。
  ——原浙江省衛生廳廳長、教授 戴迪

目錄

第一章 胃的結構與過程——關於胃的兩種認識
一、西醫學:胃—— 一種消化的工具
二、中醫學:胃—— 水榖之海
第二章 培育你的後天之本——胃的基本養生 ?
一、吃飯也是需要學習的
二、與胃一起快樂成長
三、胃的生物鍾
第三章 從未病到發病——胃的種種受虐角色
一、垃圾筒
二、齣氣筒
三、藥罐子
四、萬花筒
第四章 認識胃病——從幾種常見病癥入手
一、急性胃炎
二、慢性胃炎
三、潰瘍病
四、胃癌
五、胃神經官能癥
六、胃下垂
七、急性胃擴張
八、胃石癥
九、胃黏膜脫垂癥
十、胃扭轉
第五章 胃病初判 ——及早發現胃病的幾種妙招
一、胃病的報警信號
二、簡單胃病的初步判斷
三、兩種常見胃病及胃癌的提早判斷
第六章 胃病的治療 ——對癥下藥的有效途徑
一、胃病治療知多少
二、急性胃病的治療
三、慢性胃病的治療
四、胃癌的治療
第七章 臨床醫案
一、口味異常
二、賁門失馳緩癥
三、反流性胃及食管炎
四、黴菌性食管炎
五、食管憩室病(噎膈)
六、食管裂孔疝
七、食管良性腫瘤
八、食管賁門癌
九、吻閤口黏膜慢性炎
十、淺錶性胃炎
十一、萎縮性胃炎
十二、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十三、十二指腸係膜上動脈壓迫綜閤徵
十四、十二指腸壅積癥
十五、十二指腸憩室
十六、十二指腸炎
十七、胃黏膜脫垂癥
十八、胃柿石癥
十九、胃扭轉
二十、胃下垂
二十一、藥物性胃病
二十二、上消化道齣血
二十三、腸易激綜閤徵
二十四、慢性結腸炎
二十五、便秘
二十六、胃手術後綜閤徵
第八章 自我保胃戰——自我調適調養不可缺少
一、 保胃從調適情誌做起
二、 胃病患者的飲食調養
三、 胃病患者的起居調養
四、 胃病患者的食療調養
五、 運動保胃
六、 胃病患者的自我按摩
七、 其他療法
第九章 金福康健胃膠囊 ——以一種良藥為例
一、胃疾康臨床和實驗研究
二、金福康健胃膠囊的主要作用
三、金福康健胃膠囊的配方與功效
四、金福康健胃膠囊的適用範圍及服用方法
附錄:常用穴位

精彩書摘

  第五章 胃病初判
  ——及早發現胃病的幾種妙招
  古代春鞦時期,名醫扁鵲過齊,見齊桓侯。扁鵲說:“您有小病在皮膚紋理,不治恐要加重。”桓侯說自己沒有病。五天後,扁鵲又告誡桓侯:“您的病在肌肉和皮膚裏瞭,不治將更重!”桓侯不理。扁鵲第三次進見時說:“桓侯,您的病已在腸胃瞭,不治恐怕要晚瞭。”又過瞭五天,扁鵲看見桓侯轉身便跑,因為病已深入骨髓,醫藥無效。結果確如扁鵲所預料的,桓侯不久就病死瞭。這則故事啓示我們:疾病越早發現越早治療,越容易被控製,預後和療效也越好!遲瞭,有可能成為不治之癥。
  但在疾病沒有發展到相當程度時,由於癥狀不明顯,人們一般難以發覺。直到自己哪個部位真的感覺不舒服瞭,再去求醫,往往病情已經較重。有資料錶明,大約70%~80%的慢性胃炎患者可能無任何癥狀。消化性潰瘍臨床錶現不一,部分患者可無癥狀;或者被發現為消化性潰瘍時已經穿孔;約半數早期胃癌患者也無任何癥狀和體徵……其實疾病大多是慢慢積纍起來的,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隻要我們細心察覺,還是有蛛絲馬跡可尋的。這些細微的跡象不僅能幫助我們作齣較準確的自我判斷,而且還是診斷的重要依據。
  一、胃病的報警信號
  祖國醫學認為,“有諸內,必形於外”。體內發生的病變,必然會反映到體錶。在胃病發生之前,身體任何部位都有可能及時發齣早期報警信號。
  1.各個部位的報警信號
  (1) 麵部的報警信號
  麵部為藏府氣血的外榮,尤為經脈所聚,《靈樞?邪氣藏府病形》中記載:“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於麵而走空竅”。麵部絡脈豐富,氣血充盛,加之麵部皮膚薄嫩,故變化易顯露於外。《望診遵經?五色相應提綱》中有記載:“嘗考《內經》望法,以為五色行於外,五藏應於內,尤根本之與枝葉也。”故藏府氣血的盛衰,邪氣對氣血之擾亂,都會在麵部有所反映。以下的幾種方法,均是通過望麵部各部位的色澤、斑點等來判斷身體的健康狀況。
  ①麵部的痣、斑和痘痘
  我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發現:以前臉上沒幾個痣,不知不覺的,怎麼一下子長齣這麼多來?難道痣也想生生不息,傳播後代?斑就更彆提瞭,年輕的時候,我們臉上可沒那麼多,如今怎麼紮瞭堆,是年齡大瞭、老瞭的緣故?
  健康的麵部應該是有光澤,無瑕疵的。有人認為痣長在嘴角邊錶示有福氣,這是相書上說的,但按照中醫理論,這些痣具有病理診斷意義。
  在《黃帝內經》的《靈樞?經脈篇》中便講述瞭胃經在麵部的循行:胃經起於鼻翼兩側,嚮上行到鼻根部,再嚮下沿鼻的外側,進入上齒齦中,退齣再繞口唇一周,嚮下交到下頦(下巴頦)和下唇之間的溝裏(稱為頦唇溝),再嚮下,下到底嚮麵部兩側分流轉而嚮上——基本上沿著麵龐輪廓走行,上到左右發際處,貼著發際繼續上行。如今我們隻要照照鏡子,觀察麵部,順著胃經麵部的循經路綫看看自己臉上在其附近有無斑(如雀斑,黃褐斑)、痣、痘等異物。若有,則能為我們敲響胃病早期的警鍾瞭,或者能提醒我們的消化係統齣瞭毛病。
  ②麵色
  根據《靈樞?五色篇》的分法,鼻頭可以反映脾的狀況,鼻翼可以反映胃的狀況,這是古代的說法。現代麵診的藏府對應分布,與古代麵部藏府對應分布全然不同,它如同一個倒置的人體內髒器官在麵部的縮影。按照這種理論,鼻頭為胃,左顴處為脾。我們望診時選取鼻頭、兩側鼻翼及附近區域即可。
  前麵已經介紹瞭胃經在麵部的循行,知道胃經循額部而行,因此亦可由其附近的顔色變化提供信號。
  A.照鏡子,看看你的鼻尖及鼻兩翼。要是鼻尖及附近發暗,即要小心,它提示你可能會有消化道或與之相關的病變。
  B.照鏡子,望額部顔色,不管你的麵色整體是黃、黑、紅、白,看看你的額部,要是相比起來發暗,你便要注意,看看是否患上瞭胃病。
  ③口唇
  《黃帝內經?素問》中的《六節藏象論》中講到脾胃狀況的一個外在錶現在唇,所謂“唇為脾竅,乃脾胃之外候”。
  通俗地說,我們吃飯靠口,吃進後下一步的工作——消化吸收就主要靠胃腸來完成瞭。西醫認為口在消化係統中絕不隻是食物進入消化道的入口,因口內有很多酶,如澱粉酶,在吃飯咀嚼的過程中,澱粉酶已經起到瞭對食物的初步消化作用。口唇處在人身很顯眼的位置,因而口唇可以反映胃腸的消化吸收便很容易理解瞭。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中講到胃經行至中途有環口唇的一段。那麼口唇有什麼現象,能提示可能已患有胃病瞭呢?下麵介紹初學者容易應用的幾種情況:
  A.照鏡子。在自然狀況下,即沒有任何情緒反應在臉上之時,看有無口歪。口歪以看兩側口角是否對稱即可。接著在自然發笑、說話時,觀察是否口歪。需要注意的是,若故意做鬼臉,有意識地使自己口歪或不歪都會影響檢查結果。
  B.看在口唇外有無起皰、生瘡。若常在口唇外起包或皰、生瘡,則提示胃的狀況不佳,容易鬧病。若較少發生,至少也提示起包時胃的狀況不好,要在飲食起居上加以注意。
  C.望口唇顔色。若雙唇淡白,多屬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若上唇蒼白泛青,多為脹氣、泄瀉、腹絞痛;若下唇變蒼白,為虛寒,會齣現上吐下瀉、胃部發冷、胃陣痛等現象;若唇色黯黑而濁,多為消化係統有病,時見便秘、腹瀉、下腹脹痛、食欲不振等癥狀;若在唇部、口角,特彆是下唇及口腔黏膜上有褐色、黑色斑點,有時很密集,雖沒有不適之感,但仍可能是在胃腸道中生長著多發性息肉。
  (2)舌部的報警信號
  俗話說“觀舌診病,中醫一絕”。所謂“辨舌質可辨五藏之虛實,視舌苔可觀察六淫之深淺”,都說明中醫對舌診的重視。其實觀舌診病不隻是醫生的事,每個人早晨梳洗的時候,隻要把舌頭伸齣來對著鏡子察看一番,就能進行自我診斷,及早從中發現疾病,以便盡早就醫,防患於未然。
  舌為何能診病呢?
  “舌為脾之外候”,機體的許多經脈都與舌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係,故一旦藏府有疾,必然會反映到舌上。現代研究也證實,舌是人體唯一暴露於外部而能被人看見的內髒組織。舌的黏膜上皮約三天就可以更新一次。由於生長迅速,代謝旺盛,當體內有些許變化時,就會迅速反映在舌上。
  舉例來說,腦血管溢血,俗稱中風的病人,就可見到偏歪舌;一些休剋、腦病、昏迷的病人,常可見其舌嚮根部縮短,因而一遇到這類病人,醫生們便要用器械控製住病人的舌頭,否則舌頭便會堵住氣管,因窒息而死亡。
  自我舌診的具體辦法如下:
  ①看舌質。照鏡子看看自己的舌頭,一般舌體較胖大,且質地較嫩的人得胃病的較多見。再看看舌邊有無齒印,所謂齒印就是由於舌體胖大而在口腔裏被牙齒咯的印跡。舌邊有齒印提示你可能脾胃虛弱瞭。
  ②看舌中。中醫將舌體劃分為舌尖、舌中、舌邊和舌根四部分。按照藏府分屬,舌尖候心和肺,舌中候脾胃,舌之兩邊候肝膽,舌根候腎。照照鏡子,一般若是舌中有裂紋,便是提示你的胃不怎麼好。
  ③看舌苔。舌體上麵覆蓋的那層或白或黃或黑的苔,就是舌苔。正常人的舌苔是薄白而清淨,乾濕適中,不厚不膩,不滑不燥。如果舌苔比較厚膩,感覺舌頭上貼著一層較厚的東西,提示脾胃功能欠佳。
  (3)耳部的報警信號
  人身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的氣血都嚮上貫注於麵部,尤以空竅(空竅可以包括目、舌、口、鼻、耳)為主。下麵談談耳診。運用耳廓(外耳部分)診斷疾病,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曆史。曆代醫學專著多有關於“察耳”、“望耳”、“觀耳”、“診耳”的記載。明代醫書《證治準繩》中記載:“凡耳輪紅潤者生,或黃、或黑、或青而枯燥者死;薄而白、薄而黑者皆為腎敗”。
  現代耳診研究把耳廓比喻為縮小瞭的人體身形,認為人體的各個器官皆能在耳上找到相應反應點,即耳穴。而耳穴在耳廓的分布好像是一個倒置的胎兒,頭朝下,臀部及下肢朝上,胸部及軀乾在中間。當體內器官發生病變時,在耳廓特定部位就會産生相應的變化或反應。
  先找與消化係統相關的耳穴。胃穴在耳輪腳消失處。先解釋耳輪,它是我們的耳廓外緣嚮前捲麯的部分。若用我們的某個手指由後嚮前沿耳輪滑動,一直深到耳廊裏,你會摸到一個橫杠,它的學名便叫耳輪角。這個橫杠的盡頭消失處,就是胃穴,與消化相關的耳穴就在這個橫杠尾部上下及周圍,包括食道、賁門、脾、十二指腸、小腸和大腸。瞭解瞭這些可以診查瞭。
  ① 望診。在光綫充足的地方觀看,看其確定區域與其他區域相比有無變色、變形、丘疹、血管、脫糠皮樣皮屑等錶徵,若有,則提示消化器官可能不正常瞭。
  ② 點壓。先點壓其他一些穴位,以便形成疼痛比較。可任意選,可就近選,然後點壓胃穴及相關穴位,若胃穴或相關穴位疼痛為最,則提示可能相關器官有問題瞭。在此需注意以下幾點:點壓用力要均勻,不能或輕或重,避免齣現假陽性,乾擾診斷;切忌單憑某一敏感點輕易定論為某種疾病。
  (4)腹部的報警信號
  腹部為內髒的屏障,內髒包括脾、胃、大腸、小腸、腎、膀胱、子宮、卵巢等。就如同古代皇帝內宮外圍繞著宮城,統治者要是昏庸無道,沒有王者應有的威嚴與權威,那相應的宮城守衛者就會組織渙散,紀律鬆弛。在我們的身體內,內髒就相當於宮廷統治者,腹部就相當於宮城及守衛者,隻要掌握宮城及守衛者的錶現,也就可以知道統治者的為君之道瞭。同樣,我們隻要檢查位於體錶的腹部,也就可以探知到內髒的狀況瞭。
  ① 望腹。體位可以取站位。對著鏡子暴露你的腹部,注意上衣至少要抬高到兩乳根部或者心窩處,並注意心窩處嚮下的腹部區域。此時,上麵宮城的例子就用上瞭:要是從心窩嚮下,腹部是一段嚮外凸的弧形,且上邊凸起得比下邊更甚,那麼提示您內部的胃的運化狀態不是很好。可以這樣理解,腹部可以看作是宮城,由於懈怠而錶現為贅肉、弧形膨隆。處於外部的宮城已鬆懈,便間接地反映瞭其內部的狀況也很懈怠,功能不良。
  ② 按腹。取平躺位,枕頭高度適中,隻要腹部肌肉不緊張便可。找到心窩和臍部,取兩者的中點,中點處就大體是中脘穴的位置。找到中脘穴再嚮左右旁開二寸,這兩個穴分彆叫左、右梁門。這個二寸的定法是這樣的,就以兩乳頭連綫為九寸,再按比例取二寸就可以瞭。取穴後,即可以用手指按壓這三個穴,注意這種壓痛的感覺,隻要力度閤適,便能感受到是真的胃部有病變還是由於用力過猛而緻的壓痛瞭。如果確有壓痛,則提示消化功能不良。
  (5)肚臍的報警信號
  肚臍,中醫稱為“神闕”,內聯十二經脈,五藏六府。臍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為腹壁的最後閉閤處。與全身皮膚比較,肚臍無皮下脂肪,屏障功能最弱,外皮與筋膜和腹膜直接相連,有著豐富的血管網,因此對外界的冷、熱等變化很敏感,我們正好藉此幫助預測及診斷疾病。
  近年來有文獻報道,說根據肚臍的形狀,可以看齣一個人是否健康。下麵隻選取與胃等消化有關的方法加以介紹。
  ①嚮上形肚臍。肚臍眼嚮上延長,幾乎成為一個頂端嚮上的三角形。若有這種肚臍,胃的功能可能不佳。當然,也可能是膽囊和胰的功能不佳。
  ②嚮下形肚臍。形狀與嚮上相反。若是這種肚臍,可能會有胃下垂,也可能是便秘,要注意有無慢性腸胃病瞭。
  (6)背部的報警信號
  活的人體就如同一個生機勃勃的國傢,每天有許多報信的人通過各種渠道在城內及國與國之間傳遞訊息。依靠這些報信者,大到官員,小到百姓得以正常的交流。若接到被敵人侵略的消息,護國大將自然要率眾兵迎戰。要是敵人太強大,頻頻傳來失敗的消息,百姓畏懼,皇帝也得適時親自掛帥。皇帝一齣馬,全軍氣勢大振,敵人就會被趕跑。一個沒有應急能力的人,就如同一個僵死的國傢,報信的人雖然還在,可是沒人響應並采取行動,報信的人也就起不到應有的作用瞭。
  在人體中,穴位可以看做是報信兒的,其作用是讓我們用來診病。下麵選取背俞穴來診胃病。
  背俞穴是十二正經中的足太陽經上的穴位。之所以選用背俞穴診病,是有其理論依據的。足太陽經被認為是十二正經中陽氣最足的經脈,怎麼理解這個陽氣最足呢?比如說,一傢裏有十二個兄弟,他們每個人的身體和智力狀況各不相同,其中隻有老大身體最好,智力最高。因此在傢裏正在或將要遇到什麼睏難的時候,他總是第一個洞悉並有相應的反應。足太陽經就是這傢人中的老大,由此可知,選用其上的俞穴診病較為靈敏而準確。
  判斷與消化有關的疾病,可選取背俞穴中的脾俞和胃俞。脾胃常是不分傢的,因為它倆都與運化有著密切關係。
  先找穴定位:脾俞、胃俞分彆位於第十一、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以兩乳頭間連綫長度定為9寸,依此標準取1.5寸)。脾俞、胃俞的找法很多,對初學者來說,可以放低要求,擴大定位範圍:脾俞和胃俞所在高度大緻與常人脾和胃在腹腔內的高度範圍相對,但對太瘦或太胖的人就不適用瞭,因為太瘦的人胃較常人低很多,而太胖的人胃較常人高很多。在診查時大可在此範圍內上下各多取一穴,再綜閤其他報警信號診斷,便相差不會很遠瞭。若是想準確定位,可參考本書後麵的內容,此處不再贅述。
  取俯臥位或直立位,分彆按壓脾俞、胃俞,若齣現壓痛,則提示你可能患有相關疾病。
  另外,一旦觸摸齣皮下結節或皮下組織有隆起、凹陷、鬆弛等變化時,也可以視作為相應提示。但此法要有指下感覺的功夫及經驗,對初學者恐怕不適用。
  (7)手部的報警信號
  手被認為是勞動的象徵,其實不止於此。中醫認為,人的十二經脈大多會於指端,所以一旦生病,疾病的信號會通過神經、血管、經脈反應到手上來。現代研究認為,人體本身即是一個完整的生物體,構成這一生物體的每一個細胞,或者說每一個遺傳基因的主體排列中,都帶有人體生命的全部顯性特徵,貯存著整個物象的全部信息。所以說,無論從傳統的中醫學角度,還是從現代全息論角度,均可以證實人的手是可以反映齣人的健康狀況的,也就是說,觀其手可以知其病。
  對於手,我們也有著各自的體驗。有過紮傷手經曆的人,體會會很深刻,那是一種鑽心的疼,正所謂“十指連心”。這裏說的心雖然定位很不明確,但大體上說,就是疼得內髒都感覺到不舒服瞭;臨床上的急救取穴,在很多情況下是取手上的穴位,比如有的要十個手指尖點刺放血,有的要取內外勞宮,有的要取閤榖。這幾個穴位看似不起眼,但臨床上確實有神奇妙用,能起死迴生。這也從側麵反映瞭手與人體內部的一種內在聯係。
  下麵談談胃病與手關係。手可以被當作診查的方麵很多,包括手形、指形、指紋、手紋、手色、指甲形色、手部血管、手腕掌丘形色等,在這麼多內容中,我們在此挑選齣幾種簡單易行的方法介紹給大傢。
  ①觀生命綫。一般來說,我們的手心有三大主綫,分彆為生命綫、智慧綫和感情綫。生命綫對於胃病很有意義,它起於拇指和食指之間,嚮下呈圓弧形指嚮掌根。看生命綫起始部,若呈晦暗色,則提示胃部可能會有病或已患病。
  ②觀掌心。若掌心色暗或色白都提示瞭脾胃運化可能較弱,但若望掌心,則特異性不很強,因為掌心還反映腦、中樞神經、血循環和內分泌的狀況。請注意,手心是針對手背而說的,而掌心是手心的中心部分。
  ③觀手型。一般來說,圓錐型手的人容易患消化係統疾病。這種手型的形狀是整個手都是圓圓肥肥的,底下粗,而上麵細,成圓錐型。其特徵為手形和指型均細長,指頭較尖,形態縴細柔軟,膚色較白,指背青筋隱而不露,肌肉柔軟富有彈性。
  ④觀手指。拇指的形狀過於瘦弱,往往提示你飲食不周、營養不良、脾胃虛弱;如果食指頭端偏麯,與中指之間的指縫增大,則可能預兆脾胃疾病;小指嚮外或嚮內彎麯,則提醒你要注意消化道的保健瞭。
  ⑤觀指甲。指甲根部半月弧沒有或過小(半月弧比例正常者,占全甲的1/5),提示瞭消化功能較差。
  ⑥觀掌色。生命綫嚮拇指方嚮所包圍的手心部分叫做大魚際。把大魚際分成上下兩部分,手指側為上,掌根側為下。然後注意看看自己的掌色,若掌根側以下部分齣現青黑色或青筋浮露,則提示消化係統功能差。
  (8)足部的報警信號
  人的脾、胃、腎、膀胱、肝、膽等經絡皆行於足部;奇經八脈中的三條脈起於足部,可見一個小小的足部承載瞭與各藏府交流通訊的重要任務,足部儲存的信息量是巨大的。
  目前更盛行另一種方法,是說人體各部的器官都能在腳底找到一個與之對應的反射區,按壓反射區可以診斷疾病,適當按摩還可治病。在西方,足甚至被看作人的第二心髒。
  在臨床中,刺激腳底的湧泉穴可以振奮人體元氣;刺激足背外側的臨泣穴可以治療急性腳扭傷,刺激小腳趾外側的至陰穴可以使胎位轉正。它們療效顯著,而且迅速。在此介紹兩種簡單方法:
  ①足部的感覺。按經絡理論,歸屬於胃的足陽明經、歸屬於脾的足太陰經行至足麵,因此若拇趾內側、足中趾,或與足中趾以內(即中趾嚮拇指方嚮)相連的腳麵(背)部有不適感,如酸、疼、麻等(注意除去外傷或過分勞纍所緻的),即提示胃的消化吸收過程將要或正在發生病變。
  ②壓腳掌痛點。按足底某區域與某藏府器官相對的理論,胃、脾、小腸、十二指腸等消化器官所在的區域在腳掌中部區域,如將腳掌按前、中、後分成三段區域的話,脾胃就在中段區域裏,其中胃稍靠近足內側些。按壓此區域若有壓痛,提示你已得瞭胃病。
  ③觀關節。從側麵看,如果第二趾第三趾的關節麯起,提示你可能已患有胃腸疾病。
  ……

前言/序言

  序
  戴迪
  癸巳年春夏之交,朋友送來瞭杭州江南胃膽病研究所所長王來法的醫學新著《胃病康復之路》(即將由浙江大學齣版社齣版),翻看尚有墨香的校樣,餘甚感欣慰。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在與疾病長期鬥爭的過程中積纍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中醫脾胃學說源遠流長,曆代醫學名傢的實踐創新,充實與完善瞭脾胃理論。王來法所長癡迷中醫,精心行醫,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將30年臨床實踐經驗升華為理論結晶,不少觀點新穎獨到,可謂是中醫脾胃研究領域盛開的又一朵奇葩。
  久聞來法大名,始終緣鏗一麵。不過從一些媒體的報道和同事的口碑中,對他有瞭一定的瞭解:他齣生貧寒,自幼多病,曾拜師學醫,嘗百草而得秘方,因久病而成良醫。我省民間中醫各有特色,但像他這樣邊看病邊著書者甚少。多年來,他已齣版《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病康復與治療》、《胃腸病調攝》、《無痛消炎排石湯治療膽結石》等專著和醫學論文30多篇,獲得過浙江科技進步奬。30多年來,他已治療30多萬名各類胃病患者。他上善若水,德藝雙馨,不僅在國內享有較好聲譽,而且聲名遠播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傢和地區,不少海外患者慕名前來求醫問藥。
  本書繼承《黃帝內經》、《脾胃論》等中醫經典著作中的脾胃理論,藉鑒現代醫學解剖生理病理知識,吸收當代脾胃病理論和臨床研究成果,結閤臨床心得體會,從中醫學和西醫學兩個角度,探究瞭人體消化係統的一般工作原理,並介紹瞭一些常見胃腸疾病發生發展過程、自我診斷方法、治療方案、中藥方劑、後期養護以及有效藥物的使用等相關知識。同時,還深入淺齣地講解瞭如何及早發現胃病,防治胃病,最終徹底遠離胃病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這是一本讓你走齣治療、預防胃病誤區的佳作。相信通過本書,你能清楚地認識胃與生命、疾病與健康的關係,懂得運用閤適的方式方法改善它們的關係,即便在患上胃腸疾病後,仍然能夠重新建立起胃腸與生命係統的高度和諧。
  杏林之中又添新枝。在本書付梓之前,筆者得以先睹為快。本書的問世,無論對臨床醫生,還是對於患者,都大有裨益。
  是故,欣然為序。
  2013年5月
  (作者係原浙江省衛生廳廳長·教授)
  前 言
  社會在變化,生活環境在變化,與此同時,我們的生活質量在不斷提高。然而,侵擾人們的疾病並沒有因此而遠去。相反,當那些因物質匱乏、衛生條件差而滋生的疾病逐漸退齣曆史之時,另外一些所謂的富貴病、城市病、白領病卻悄悄地來到瞭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疾病對於患者,好像由不同的緻病因素,反復交替地按著一架破舊鋼琴的琴鍵,患者身體所發齣的一個個不和諧的音符,酷似人們麵對病魔發齣的無奈呻吟。
  人類飲食結構的演變和進化,盡管在不同的時代為人類帶來口腹之惠,同時也對人類造成瞭多種多樣的麻煩。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進程中,這樣的矛盾始終交替地作用於人類:茹毛飲血的時代,腸胃因消化不良而患病;物質匱乏的時代,腸胃因營養不足而患病;物質過剩的時代,腸胃則因超負荷的工作而患病……由此可見,食物匱乏或者過於富餘都能導緻病魔的來臨,它們像是一對孿生兄弟,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扮演著形形色色的角色,常常潛入無知者的身體,緻使人們的腸胃發生多種病變。更為糟糕的是,即使已經罹患胃疾,很多人依然又無計可施;甚至當胃病已經侵入人體,更多的人卻仍然一無所知:
  ——睡覺總是睡不安穩,身體感覺重重的,每次上衛生間總會呆上很長時間,沒吃什麼東西但肚子總是脹脹的;
  ——肚子總是感到不舒服,胃口也不好,剛吃完一點東西卻又想吃,似乎總是吃不飽;
  ——總是感覺有一口氣悶著,老是覺得口渴,明知吃夜宵會發胖,但若是不吃到瞭半夜就會餓;
  ——大便好多天纔排一次,而且排起來很睏難,臉色總是發暗,沒有光澤,或者總是一張消褪不瞭的大紅臉。
  ……
  如果我們對自己的身體稍加留意,就會發現自己或多或少都有上述癥狀。但是人們麵對這些癥狀要麼漫不經心,要麼熟視無睹,根本不把它當作一迴事。其實,這些現象都是胃腸在嚮你發齣警告,如果再不采取適當措施,病魔就會叩開肌體內的防禦大門,乘虛住進胃腑,輕則令你睏擾,影響生活和工作;重則戕害生命,走上不歸之路。
  然而,難道人們對病魔隻能俯首聽命,無所作為嗎?當然不是。隻要我們掌握足夠的醫學知識,對胃腸的結構和機能、胃腸疾病的成因和治療擁有正確認識,胃腸疾病其實並不可怕,病魔可以被降服,我們的腸胃健康是可以有保障的。而這,便是我們編寫本書的意圖之所在。
  在本書中,我們將從西醫學和中醫學兩個角度,介紹人體消化係統的一般工作原理,並選擇一些常見的胃腸疾病,介紹其發生發展過程、自我診斷方法、治療方案、中藥方劑、後期養護以及有效藥物的使用等相關知識。此外,還專門介紹瞭一些如何及早發現胃病,防治胃病,最終徹底遠離胃病的基本原則和通俗易學的方法。我們希望通過本書,幫助您清楚地認識到胃與生命的關係、疾病與健康的關係,以及我們每個人應該怎樣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運用怎樣的方式方法來改善這些關係,即便在患上胃腸疾病後,仍然能夠重建起胃腸與生命係統的高度和諧。
  是的,當我們深入瞭解自己的身體之後,就會由衷地詫異自己的身體構造竟是如此之精密,相互之間是如此的契閤和協調,不得不嘆服造物主纔是最偉大的發明傢、創造者,並為自己以往對這個偉大有機體的漠然置之和無意戕害而汗顔羞愧!
  迴歸自然,尊重生命如今已成為人類普遍的追求,那麼,從吃入手,建立起自身與自然、社會的嶄新的和諧關係,應該成為這個飲食過剩時代的基本健康訴求。事實上,達到這種和諧狀態非常簡單,那就是——從現在開始,從我們即將麵對的下一次飲食開始。
  讓我們認真而積極地行動起來吧!
  後記
  校對完《標本兼治看胃病》的最後一個字,窗外已是蓬勃的夏天。想到自己的作品就要與讀者見麵,自己多年的夙願即將實現,心中的喜悅油然而生。
  在9歲那年患上胃病後,我四處求醫問藥,卻因找不到病因、沒有對癥良方,飽受瞭多年的病痛摺磨,使我深刻體會到擁有一個健康的胃是多麼幸福,當時最大的心願就是想成為一名醫生,開方抓藥、妙手迴春,為自己和更多的胃病患者解脫病痛。為瞭治好自己的胃病,我拜師學醫,嘗百草,讀醫書,尋秘方,後來不僅治好瞭病,而且真的成瞭一名醫生,走上瞭傳承中醫之路。從治療、病愈到成醫,我越來越體會到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之一,中醫使我癡迷。30多年來,我像一根稚嫩的小藤,在中醫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斷探索,麯摺前行。當一張張藥方為病人鋪齣康復之路時,我就有一種強烈的願望,想把我多年來的臨床實踐和積纍的經驗編著成書,拋磚引玉,供同行和讀者參考,讓更多的患者擺脫胃病的摺磨,為傳承和發展中醫貢獻綿薄之力。
  在本書的寫作齣版過程中,得到瞭原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古籍齣版社社長傅景華教授的指導;得到瞭國傢一級作傢、魯迅文學奬得主陸春祥先生的大力推薦和浙江大學齣版社的鼎力支持;原浙江省衛生廳廳長、《浙江醫學》雜誌主編,浙江省醫學會名譽會長戴迪為本書作序,在此一並緻謝。
  王來法
  2013年6月


用户评价

评分

看了王教授的书,收获颇丰!在体会之中!

评分

评分

对有胃病的读者来说,要好好抽时间看下,胃病主要靠保养,任何药物很难使胃病彻底痊愈。

评分

一如既往的好不错不错

评分

在旁人的眼中,打算离开谷歌的李开复拥有一切他这个年龄应该拥有的东西。和睦的家庭,高层的职位,不菲的薪金报酬,以及一个自己一手培养起的团队与默契的合作伙伴。但是并不年轻的李开复还是断然的离开了谷歌,走向一个自己曾梦想已久的领域。人越长大顾虑越多,为改变付出的代价越高,所以甚是敬佩李开复的勇气。既然前辈已经把道理书在纸上,那么年轻的我们就应该利用现在年轻的条件去养成好的习惯,明确自己所求,然后不断努力吧。

评分

东西挺不错,发货也快

评分

很好,很满意。。。。

评分

买给老人的,希望对她有用吧

评分

这本书很好,受益很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