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法治·民主》以羅隆基所關心的政治常識為主題,分三輯:人權是什麼、法治是什麼、民主的意義。精選羅隆基在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間所發錶的具有廣泛影響的原作三十篇,為讀者提供一脈關於現代中國政治的思想藉鑒,反映瞭當時學者對學術理論問題的思考,供學術界研究、藉鑒、批評之用。
羅隆基(1896-1965),男,字努生,號魯參,江西安福人。他是二十世紀中國著名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政治活動傢,愛國民主人士,中國民主同盟創始人之一。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重塑。作者在論述人權、法治、民主這三個概念時,並非孤立地進行闡述,而是巧妙地將它們之間的內在聯係和相互促進的關係展現齣來。我開始明白,人權的實現離不開法治的保障,而法治的健全則需要民主的參與和監督。這三者構成瞭一個有機整體,缺一不可,共同構築瞭現代文明社會的核心基石。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驚嘆於作者邏輯的嚴謹和論證的有力,他能夠將復雜的社會現象抽絲剝繭,用清晰的語言將背後的原理剖析得淋灕盡緻。書中對曆史事件的分析,對不同國傢製度的比較,都讓我受益匪淺。它不僅增長瞭我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學會瞭如何用一種更宏觀、更批判性的視角去觀察和思考社會問題。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我覺得自己的認知邊界在不斷拓展。
评分我一直對法律的運作方式和其在社會中的作用充滿瞭好奇,而這本書,則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法治世界的大門。它並沒有直接羅列條文,而是從法治的根本原則齣發,深入淺齣地剖析瞭法治精神的內涵,以及它是如何構建一個公平、公正、有序的社會秩序的。書中對“法律麵前人人平等”這一原則的闡釋,讓我對法律的至高無上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思考,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距離真正的法治還有多遠。作者在討論法律如何製約權力的時候,引用瞭大量的西方政治學理論和曆史經驗,讓我對權力腐蝕和製衡的機製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同時,書中對司法獨立、程序正義的強調,也讓我明白,一個健全的法治體係,不僅需要良法,更需要善治。讀這本書,讓我不再隻是被動地接受法律的約束,而是開始主動地去理解法律,去思考法律如何纔能更好地服務於人民,保障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评分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我們理解當下社會轉型期麵臨的挑戰,提供瞭一個極具價值的視角。民主,這個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概念,在書中得到瞭非常全麵和深刻的闡釋。作者並沒有局限於某種特定的民主模式,而是從民主的普適性價值齣發,探討瞭民主的各種實現形式及其優缺點。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公民參與和政治協商的部分,作者強調瞭公民在民主進程中的主體地位,以及通過對話和協商來解決社會分歧的重要性。這讓我意識到,民主並非僅僅是投票,更是一種持續的、積極的公民行動。書中對民主製度的風險和挑戰的分析,也讓我保持瞭清醒的頭腦,認識到民主的建設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續的努力和不斷的完善。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民主有瞭更立體、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堅信,一個真正民主的社會,是建立在尊重個體、保障權利、鼓勵參與的基礎之上的。
评分這本書就像一場思想的盛宴,讓我得以在其中盡情遨遊。作者的筆觸細膩而深刻,時而如涓涓細流,娓娓道來,時而又如奔騰的江河,激蕩人心。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個體自由和集體利益平衡的探討,它觸及到瞭現代社會最核心的矛盾之一。作者並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去權衡,去尋找最佳的解決方案。在討論民主的實踐時,書中對不同文化背景下民主模式的分析,讓我認識到民主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讀到關於法治如何防範“多數人的暴政”時,我深感震撼,這讓我對法律的保護作用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溫度,讀起來不枯燥,反而引人入勝。每次讀完一段,我都會産生一種想要立即與他人分享的衝動,因為這本書所傳遞的理念,對於我們理解和建設一個更美好的社會,實在太重要瞭。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散發著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和理性光輝。封麵上那抽象化的正義天平,在深邃的背景下顯得莊重而引人思考。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仿佛觸碰到瞭一份沉重的責任,一種對人類文明進步的深刻關懷。翻開扉頁,那清晰的字體,那考究的排版,無不透露著齣版者的嚴謹和對內容的重視。我最先被吸引的是書的開篇,作者用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勾勒齣瞭人權概念的起源和演變,從古老的哲學思辨,到啓濛運動的澎湃浪潮,再到現代社會多維度的人權保障體係,條理清晰,邏輯嚴謹,仿佛一部波瀾壯闊的人權史詩在我眼前徐徐展開。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闡述一些抽象概念時,善於引用曆史上的具體案例和著名人物的論述,這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論變得鮮活而富有生命力。讀到之處,我時常會停下來,陷入沉思,反思自己對人權的理解是否足夠深刻,是否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地踐行著這些重要的價值。這本書不僅僅是對概念的梳理,更是一種精神的啓迪,一種對人類尊嚴的最高緻敬。
评分这是中国现在至今没有平凡的几个大右派之一,对他们的回顾,是一种必要,是对历史更好的思考!
评分书不错书不错书不错书不错书不错书不错
评分人权·法治·民主
评分还没来得及看,应该还是不错滴
评分人权·法治·民主
评分书不错书不错书不错书不错书不错书不错
评分罗隆基是仍然没有平反的右派。朝廷可恶。专政罪恶。
评分肛门 how 工作者们希望我和恶婆婆婆儿的
评分罗荣渠(1927-1996),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导、当代中国现代化理论与比较现代化进程研究的主要开创者,四川省荣县人。代表作《现代化新论》、《美洲史论》。他所撰写、编著、翻译的著作共16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1996年4月4日病逝于北京,终年69岁。妻子周颖如是英语翻译家。目录 1人物概述 2文化摇篮里的少年才俊 3在学术自由的北大成长 4中国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先驱 1人物概述 1927年8月29日生于成都。1941年春入成都县立中学(今成都七中)读书,1943年秋考入成都树德中学高中部。1945年秋考入西南联大。 1946年夏,组成西南联大的三校回迁原址,罗就读于北京大学史学系。1949年秋毕业,就职于中苏友好协会总会。 1956年冬调回北大历史系任教员。随后主攻拉丁美洲史、美国史、世界近现代史等,多年里既下过农村,受过批斗,编写过京郊某村村史,也授课不辍,苦钻学术。 1979年晋升副教授,1980年秋到美国密西根大学进行学术研究,1982年初返京。1985年冬晋升教授,次年为博士生导师,而后兼任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及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北京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会长等。罗先生治学领域广泛,著述宏富,其中尤以现代化、美洲史、世界近现代史、史学理论等学科的研究见长。曾主编《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丛书》等,著有《现代化新论》、《现代化新论续篇》、《美洲史论》、《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等。代表性学术论文有《论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扶桑国猜想与美洲的发现》、《关于中美关系史和美国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的初步探索》、《论现代化的世界进程》、《走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等。罗先生的文集《罗荣渠文集》(4卷本)正在编纂之中,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罗荣渠教授还是著名的书法家。曾任燕园书法会会长,是中国书法协会会员。他出身书香世家,其父罗文谟是民国时期著名书画家,他自幼受到熏陶,在书法方面有深厚的功底和非凡的造诣。他的作品显示了一种学者型的书法特色。部分作品是他个人自赋的诗词,如《返乡吟》等,多幅作品曾选送到海外展览。 2文化摇篮里的少年才俊 罗荣渠出身名门,父亲罗文谟乃刘海粟弟子,为当年四川书画界祭酒,与徐悲鸿、张大千等交友,母亲许子睿也出身新津书香门第。罗荣渠自幼有志于学,其胞弟罗荣泉教授在回忆文章中写过这样一件趣事:在大哥满一周岁时,家里按风俗让他“抓周”,结果许多生活用品摆在面前,他只抓了一本书和一支笔。这事与他后来的人生似乎是巧合,但母亲认为,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家庭环境熏陶的结果,因为当时父亲经常看书备课,握笔写稿,使未满周岁的大哥对书和笔印象深刻。罗荣渠生于成都这座文化底蕴不薄的城市,上中学进的是成都县立中学与树德中学这类名校。读初中时,他便与另外两位同学出版手抄本刊物《劲草》,刊物请巴金过目后,巴金在空白页上题词:“好好学习”。罗荣渠进入高中后,即向胞弟推荐冯友兰、张东荪、钱穆、熊十力等人的著述。一天,他在西玉龙街旧书店购得翦伯赞的《中国史纲》,便如获至宝。他的这种志趣,既超越了他的年龄,也为他后来做一名良史,奠立深厚学养。1944年,罗荣渠才17岁,暑假中见重庆《中央周刊》以民族文化为题征文,竟从图书馆借来参考书咀嚼后,结合平时的文史知识,著文投去。征文揭晓时,第一名空缺,他获第二名,收到的奖金,不是用去吃喝,却买了一部钱穆的《国史大纲》。而且他在校中写一手仿米芾书法,被误为书家之墨;与同学吴兆民等演话剧《桃李春风》等,饰一老教授。在中学时期,罗荣渠受梁启超倡“少年中国学会”之影响,从阅读课外哲史典籍中,倾服北宋张载之说,也效先贤首倡一个学生社团,命名为“四为学会”,取张载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家精神为旨意。这学会,是他们互励互助的纽带,这种精神境界,颇值得今日学子参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