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他們以為他們是自由的:1933—1945年間的德國人》切入角度新穎,由十個非常精彩的小人物故事構成,讀起來引人入勝,且發人深思。堪稱一份研究第三帝國時代德國生活的微觀社會人類學報告。在眾多記述希特勒韆年帝國垮颱後德國的書籍中,本書是最具可讀性和最具啓發性的著作之一。
內容簡介
米爾頓·邁耶,德裔美國猶太人,身份復雜的著名記者和專欄作傢。二戰時他曾是一名拒服兵役者。“正派的人”如何且為何成為納粹,這個問題吸引他在戰後旅居德國,並與當地的德國傢庭共同生活長達十年之久。他由此瞭解納粹統治下普通德國人的生活故事,也催生瞭這本極具影響的書:《他們以為他們是自由的》。
十位曾在納粹時期生活過的小人物是其主要受訪者。在他們的講述下,納粹主義不僅是一種政治體製或意識形態,更是十分適閤一戰後德國人氣質和心態的世界觀。納粹徵服瞭偉大的和平庸的德國人的心靈,也壓垮瞭他們。邁耶精闢地寫道:德國對納粹主義的積極性很明顯就是“小人物變瘋瞭”。
《他們以為他們是自由的:1933—1945年間的德國人》堪稱一份研究第三帝國時期德國生活的微觀社會人類學報告,它最有價值的貢獻是嚮人們展示瞭一幅觀念的圖景:納粹體製如何在普通德國人的層麵以及德國社會內部發生作用。這些極具顛覆性的內容引人深思,關乎德國人,更關乎我們每個人自身。
作者簡介
米爾頓·邁耶(Milton Mayer, 1908—1986),德裔美國猶太人,記者、教育傢、雜誌專欄作傢。因其卓有見識卻備受爭議的文章而獲喬治·波爾剋國際報道奬和本傑明·富蘭剋林新聞奬。除本書外,另著有《獸類的本性》(The Nature of the Beast),《不可能的藝術:對捷剋反抗的研究》(The Art of the Impossible: a Study of the Czech Resistance),《一個人能做什麼·》(What Can a Man Do·)等,以及閤著《教育中的革命》(The Revolution in Education)。
邁耶齣生於芝加哥,在猶太教改革派影響下長大。高中畢業於恩格爾伍德中學,受過以拉丁語等古典語言為主的古典教育。1925—1928年,於芝加哥大學學習,但未獲得學位。1928—1929年,在美聯社、《芝加哥晚郵報》和《芝加哥晚間美國人報》擔任記者。曾任教於芝加哥大學、馬薩諸塞州立大學、路易斯維爾大學以及美國之外的一些大學,並擔任民主機構研究中心的顧問。1955年,邁耶齣版瞭最具影響力的著作:《他們以為他們是自由的》。在德國為本書做調查期間,他成為貴格派教徒,其後又作為反戰人士聞名於世。1986年,邁耶逝世於加利福尼亞的卡梅爾小鎮。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作為一名兼具德國血統和猶太信仰的美國自由主義新聞記者,米爾頓·邁耶寫作本書的目的在於秉承良心的公正與無情的誠實。正是這一點賦予本書強大的衝擊力量。
——沃爾特·L.多恩,《星期六評論》
德國問題再次成為瞭我們政治的核心。對其根本性的探討,不會比這部著作更齣色、更人道和更清晰洗練瞭。
——奧古斯特·赫剋捨,《紐約先驅論壇報》
在記述希特勒韆年帝國垮颱後的德國的眾多書籍中,本書是最具可讀性和啓發性的著作之一。
——漢斯·科恩,《紐約書評》
“正派的人”如何且為何成為納粹——這是十位守法公民的生活故事。對今天來說,這部關於德國人的極具遠見的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得及時。對於任何想要瞭解這個歐洲最混亂也最麻煩的國傢的人而言,本書都是必讀之作。
——約翰·費捨爾,《哈波斯月刊》
目錄
1966年版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十個人
剋羅嫩貝格
1.十個人
2.人們過的生活
3.希特勒和我
4.“你們會做什麼呢?”
5.入黨的人們
6.阻止共産主義的手段
7.“我們用我們的血脈在思考”
8.反猶的騙局
9.“每個人都知道”,“沒有人知道”
10.“我們基督徒有此義務”
11.戰敗者的罪行
12.“那是我們的生活方式”
13.“但一切都太晚瞭”
14.集體的羞辱
15.復仇者:海因裏希?希爾德布蘭特
16.復仇者:約翰?凱斯勒
17.復仇者:日耳曼人的狂熱
第二部分 德國人
熱浪
18.不存在這樣的事物
19.高壓鍋
20.“皮奧裏亞高於一切”
21.居住區中的新來的男孩兒
22.居住區中兩個新來的男孩兒
23.“在法國,人像上帝一樣啊”
24.但一個人必然要相信某種事物
25.隨時隨地的恐慌
第三部分 動機和對策
審判
26.破碎的石塊
27.解放者
28.再教育者的被再教育
29.不情願的不死鳥
30.剛剛來到世上的人們
31.和平的較量
32.“我們和蘇聯人是一樣的?”
33.馬剋思與米歇爾的對話
34.後患無窮
緻謝
精彩書摘
1.卡爾一海因茨.施文剋,衝鋒隊隊長和守門人
(以前是裁縫),54歲
時間接近1938年11月9日午夜,剋羅嫩貝格的黨衛軍分隊長屈林走進位於法蘭剋福人廣場和城牆路彎角處的獵人宮。他說道:“今晚將燒掉猶太會堂。”
根據當時發揮領導作用的人和見證人在十五年後重構的場景,那時在這傢客棧的公用室裏共有20或25位身穿製服的衝鋒隊預備連——由50歲以上的人組成——成員,還有5或10位順便過來的衝鋒隊其他中隊的成員。客棧的老闆在1948年證實說,那天晚上沒有其他客人,他“進進齣齣”公用室,沒有聽到任何談話,也不記得都有誰在場。
屈林講完後,衝鋒隊隊長施文剋轉嚮公用室的士兵們說:“你們已聽到指揮官所說的話瞭。那些想要幫忙的,跟我到貴賓室。”
指揮宮屈林說,“我會迴來”,然後離開瞭客棧。
根據證人證詞,在場的一半人跟著施文剋到瞭貴賓室,並關上瞭門。施文剋從裏麵又打開門,說“不要酒瞭”,然後再次關上瞭門。那些留在公用室的人坐在那裏靜默瞭一會兒,然後開始小聲地交談。他們後來證實他們能聽到貴賓室裏的談話,但聽不清談話內容。
20分鍾後,黨衛軍分隊長屈林又走進瞭獵人宮。大約有12個人留在瞭公用室中,他們正在吃著黃油麵包、喝著咖啡、玩著紙牌(Skat)、讀著報紙或者隻是坐在那兒。他們站起來說道:“希特勒萬歲一一”
“他們還在裏麵嗎?”指揮官屈林問道。
“是的,指揮官先生。”
屈林打開貴賓室的門,裏麵的談話停下瞭。裏麵大概也是12個人,他們站起來說:“希特勒萬歲——”
“我們齣發吧,我們齣發吧,”指揮官在門口說道,“你,衝鋒隊隊長。”
“是,指揮官先生”,施文剋答道,“我想派兩個人去偵察一下。”
“你帶一個人去,隊長。”
“是,指揮宮先生。嘿,剋拉默(Kramcr),跟我來。剩下的原地待命。”
“我會迴來。”指揮官說道,而後他又離開瞭。
施文剋和剋拉默順著城牆路嚮西走。走過半個街區,來到舒哈特(Schuchardt)咖啡館前,他們停下來,站在漆黑的咖啡館人口處。剋拉默仔細看瞭看街道說“沒有警察”。
……
前言/序言
1966年版序言
假定時下的一本小冊子在一百年或一韆年後再版,那麼,它自始就具有永恒性,對此可能沒有任何疑問。但如果它十年後就被再版,而且作者在預先根本沒有得到告知且沒有進行傷筋動骨修改的情況下再版,那麼,這位作者是幸運的。十年間,“世事”變遷,但沒有如作者曾經預示(或似乎預示過)的那樣改變。要是他沒有寫過第一版中的那些文字,那他現在會呈現給讀者多好的東西啊。那就讓他做些改動吧,拿齣最新稿——齣版商對這些瑣事非常大度。
我總是懷著極美好的希望,且做事小心謹慎。在這一版中,我利用齣版商的慷慨,對第一版做瞭全麵的修改,我確信這樣做是穩妥的。這次修改在數量上一共涉及兩個詞。我在參考文獻的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之前添加瞭“已故”一詞,在現代專政的摘要參考中用“斯大林”替換瞭“馬林科夫(Malenkov)”。要不然,這本書就和第一版沒有任何區彆瞭,如果說我必須承認書中存有錯誤(以上那兩個詞除外),那我一定會承認的。
世事皆變,但有一事例外。甚至中世紀的經院神學傢們(Schoolmen)也承認上帝全能的局限性:上帝不會改變過去。在他空閑之時,他會顯現過去或者讓人們在無意中發現過去。但他不會改變過去。我的十位納粹朋友在前納粹時期及納粹時期的生活——以及像他們一樣的其他數百萬德國人——與十年和二十年前一樣,並將會始終如此。就我那時對他們生活觀察和記述的程度而言,這篇報道在很久以前就是完整的。過去十年的諸多事件揭示齣的一切[包括受發生在以色列的艾希曼(Eichmann)事件的強迫而在德國所進行的那些審判],都沒有改變我的十位納粹朋友所描繪的有關他們自己生活的畫麵。
本書在初版時,受到一些批評傢的關注,但根本沒有引起公眾注意。納粹主義終結於柏林的地堡中,而且在紐倫堡的法庭上已簽署瞭它的死亡證明。它已在轟炸聲中灰飛煙滅。現在,隻剩下瞭位於美國人和俄國人之間的碎片瓦礫。美國人和俄國人他們對立著,直麵彼此,武裝到牙齒。沒人想要聆聽已經完全消逝和被完全遺忘的事物——尤其沒人想來傾聽數百萬人的鮮血卻沒能換來任何明確持久的事物。希特勒攻擊文明世界,而文明世界——最為幸運的是還包括瞭野蠻的俄國人——則消滅瞭他。夠瞭(Basta)。
但是,即便在當時,文明世界已經非常不滿意它過去的所作所為,甚至不滿意它當時的所作所為,以緻設法停止其在行之事,並對其過去的作為進行長期的思考和審視。
他們以為他們是自由的:1933—1945年間的德國人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化為特徵的數字閱讀已成為一種潮流趨勢。
評分
☆☆☆☆☆
丁鬆青,一九四五年生於美國聖地亞哥,九歲時便立誌做神父,十八歲進入耶穌會修道院修習。
評分
☆☆☆☆☆
一九七二年,與三毛在蘭嶼島上偶然相識,由此開始瞭兩人長達二十年的友誼。在三毛眼中,丁鬆青不僅是畢生的摯友,更“是詩人,是藝術傢,是神父,是可愛之人,是天父的孩子”。
評分
☆☆☆☆☆
一九七二年,與三毛在蘭嶼島上偶然相識,由此開始瞭兩人長達二十年的友誼。在三毛眼中,丁鬆青不僅是畢生的摯友,更“是詩人,是藝術傢,是神父,是可愛之人,是天父的孩子”。
評分
☆☆☆☆☆
一九七二年,與三毛在蘭嶼島上偶然相識,由此開始瞭兩人長達二十年的友誼。在三毛眼中,丁鬆青不僅是畢生的摯友,更“是詩人,是藝術傢,是神父,是可愛之人,是天父的孩子”。
評分
☆☆☆☆☆
不能說德國人不關心政治,德國人的日常談話裏,政治比美國人多,報上政治也比美國人多。德國人眼裏,國傢是神聖偉大的,他自己是微不足道的。思想的深層裏缺少政治的權力感。“王上製造戰爭,老百姓去死”是德國人的話。美國人會問,假如你是總統,你會怎麼做?德國人不會這麼問的,因為德國人沒有想到他也可以做總統。問希特勒不是普通人做瞭領袖嗎,德國人迴答,不不不,他是國傢元首任命的總理。罷工,在美國是由工人投票錶決決定,在德國是工會下令。德國知識分子說,我們是勤勞規矩的人們,不幸的是,我們不能自己管理自己,我們需要鐵腕。為什麼?不知道,我們德國人就是這樣。
評分
☆☆☆☆☆
好書,對於瞭解二戰時期的德國人的思想很有用處,對現在的國人也很有啓發
評分
☆☆☆☆☆
必須寫字真的很煩
評分
☆☆☆☆☆
質量不錯,京東自營一如既往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