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有毒

自尊有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翔平 著,劉翔平 編
圖書標籤:
  • 心理學
  • 自尊
  • 人際關係
  • 自我成長
  • 情緒管理
  • 原生傢庭
  • 心理健康
  • 行為模式
  • 溝通技巧
  • 自我認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44622
版次:1
商品编码:11422424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自尊有毒》大陸上市之前,繁體中文版權就由颱灣知名齣版商購得。
  →自尊是一幅隱形的眼鏡,人們通過它看自己、看世界;瞭解自尊的心理學,就能瞭解自己。
  →自尊既塑造瞭人,又操控著人。小酌是美酒,過之則為毒藥!

內容簡介

  自尊是自己營造的一種幻覺,還是現有社會關係和過往人生經驗的疊加?
  自尊心強好嗎?——高自尊者信心滿滿,但有時扭麯瞭現實;低自尊者總有“彆人”這個無法逾越的對手,也會在被刺痛中爆發。
  好麵子,愛比較,遇事容易想不開,是部分國人的心理特點。這種心理現象不是簡單的放不放得下,能不能看空的問題,而是有其內心的生成、作用和運作機製,甚至它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心理疾病。
  本書針對國人的心理之痛,將中國人的自尊問題講得明白透徹,闡述人們的高自尊和低自尊,穩定的自尊和不穩定的自尊,有條件的自尊和無條件的自尊等諸多問題。消除瞭人們在自我認知和社會交往中的種種糾結和誤區,並且提供瞭自我療愈的方法。
  自尊既塑造瞭人們,又操控著人們;小酌是美酒,過之則為毒藥。
  如無必要,勿輕言自尊;與其強調自尊,不如關注內心平衡與自我成長。

作者簡介

  劉翔平,現任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臨床與谘詢心理學研究所所長,北京翔平中小學生心理教育培訓學校校長。
  劉翔平教授長期從事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谘詢研究,對於青少年的情緒障礙和學習障礙有深入研究。尤其對於如何從積極心理學視角改變人的消極情緒非常關注。發錶論文100多篇,專著30部。《北京晚報》、《參考消息》、《北京日報》等刊物上介紹過他的有關研究成果。他還為清華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總裁班,國傢司局級乾部培訓班,招商銀行、深發展銀行、中國人民銀行、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移動公司、國傢電網、中海油、中國農業銀行、一汽集團等單位及全國的教師、大學生和傢長開展心理健康和積極心理學專題講座數百場。

目錄

序 言 他人很重要 /VII
第一章 我們時代的自尊障礙
低自尊障礙:總看到負麵因素 /006
有條件自尊障礙:過分追求成功 /008
虛假高自尊障礙:身陷與他人、與環境的衝突中 /012
自尊的悖論:擁有自尊的人不需要自尊 /015
第二章 什麼是自尊
自我意識不等於自我知識 /021
自我評價不等於自尊 /025
自尊的五個內涵 /026
自尊讓我們感覺積極的自己 /029
自尊是人際關係的調節器 /032
自信、安全感、愛與信任 /037
測測你的自尊水平 /041
第三章 自尊的種子紮根在安全依戀的沃土
自我肯定源於父母無條件的愛 /045
安全依戀型的心理最健康 /049
安全依戀減少自我抬高和誇大 /055
安全依戀減少社會認知偏差 /059
安全依戀與成長的需要 /064
從進化論視角看自尊 /071
安全依戀是積極心理學的基礎 /074
第四章 死要麵子活受罪
挫摺麵前的高自尊和低自尊 /078
自我反省是救生索也是毒藥 /082
隻有低自尊者纔嚮下比 /084
不評價自我,也不評價他人和世界 /089
第五章 低自尊者並不消極,而是不夠積極
低自尊者其實總想“優秀” /099
適當高估自我,纔是心理健康的王道 /101
低自尊者的解藥:夢想,投入,品味 /112
第六章 對批評和拒絕敏感的低自尊者
失敗後可以遺憾,不要覺得可恥 /120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vs 患得患失 /123
失敗不是成功之母 /124
為什麼失敗那麼可怕 /127
第七章 未盡的願望:低自尊對動機與需要的損害
動機的衝突:渴望成功又不相信自己 /135
錶裏不一的痛苦與危害 /138
選擇高目標還是低目標 /141
為何有人會“吃得瞭苦,享不瞭福”? /143
第八章 自尊與人際關係
過度防禦、無力信任的低自尊者 /149
低自尊者交往模式的形成 /151
低自尊者人際交往模式對人的負麵影響 /153
改善人際關係,提升自尊 /156
第九章 自尊與抑鬱
有條件和不穩定自尊易導緻抑鬱 /162
消極認知與抑鬱癥 /164
低自尊並非抑鬱癥的病因 /166
有抑鬱癥的人既消極也積極 /170
抑鬱者通過貶低他人維護自尊 /176
抑鬱的現實主義 /177
抑鬱者需要學會增進積極心理 /178
第十章 有條件與無條件的自尊
高自尊的好處與壞處 /186
低自尊的好處 /189
有條件自尊者西塞羅與無條件自尊者愷撒 /192
傢庭教育需要無條件的愛 /197
自尊≠ /199
迴歸本心 /202
第十一章 虛假高自尊
虛假高自尊叫作自戀 /208
讓虛假高自尊顯形的內隱自尊 /211
虛假高自尊與自尊的不穩定性 /213
逆反素質 /215
第十二章 告彆自尊
緻命的自尊遊戲 /219
追求高自尊是陷阱 /222
追求高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毒藥 /226
聆聽內心,愛上不完美 /228





精彩書摘

  低自尊障礙:總看到負麵因素
  低自尊者缺乏基本自信,主觀自我評價低於自己的實際能力,煩惱過多、心情低落,還會導緻焦慮和抑鬱情緒。
  生活中總存在這樣一些人,他們的自我看法和自我評價明顯低於實際的能力和行為錶現,比如:一個長得漂亮的人卻總是自信不起來,一個智商高的人卻鮮有對自己學習成績的自信,一個各方麵能都不錯的人卻缺少活力,一個取得成功的人卻經常憂心忡忡……還有一些人,他們雖然長相平平卻經常能展示自己,智力一般卻勇於挑戰與超越自我,能力一般卻充滿活力與熱情,經常碰壁卻不影響好心情。
  上述描寫中,前一種是低自尊者,後一種是高自尊者。人的生活質量不是比誰更富有,而是比誰內心更豐富、更幸福、更本真和更接近自我實現。一個一流的傢庭主婦可能比二流的科學傢更接近自我實現,因為她忠於自己的心靈,能夠滿足本真需要,錶裏如一、襟懷坦蕩,擁有健康的、積極的自尊。
  低自尊者通常很難意識到自己的低自尊問題,他們隻能體驗或意識到自己對自我或成就永遠無法滿足的感覺和對高自尊的渴望與追求。或者說,在意識層麵上,他們較容易體驗到的是焦慮。比如一個低自尊的學生在期中考試中得瞭第一名,卻鮮有穩定的自豪和自信,而是油然而生一個想法:假如期末考試考不瞭第一咋辦?一位年輕的大學教師發錶瞭很多文章,在年末錶彰大會上不是想到自己多麼齣色、多麼厲害,而是想到瞭:今年發錶瞭這麼多文章,萬一明年一篇都沒有發錶該如何辦?一位部門領導率領全體員工取得今年業績第一的好成績,慶功大會上本來是要講業績的取得多麼不易和珍惜成績等問題,結果他不由得大講不要躺在功勞簿上、本單位還有多少不足,活生生成瞭一個檢討會,讓大傢心情不佳,好像是業績最差的教訓總結會,反而增加瞭大傢的壓力。他們的自我感覺明顯與現實生活不一緻,不能如實反映真實的自我狀態,即成功後不能自然錶現齣適當的自豪與自我滿足。在此,自尊就像一個失真的溫度計,不能如實反映成就水平所帶來的自我狀態,而是將溫度反映降低瞭,産生瞭負麵反映的偏差。
  低自尊者有一個習慣,經常反思自己的不足,隻有這樣纔能心安理得地生活。驕傲與滿足讓他們感到焦慮,而隻有居安思危纔能減少焦慮,纔是常態。他們處在焦慮的情緒中,缺乏安全感,無法享受人生的舒適和愜意。他們的格言是“沒有最好,隻有更好”。可是,人生有限,不可能總是那麼好,而且世界本身就充滿瞭不安全感,所以他們要想在安全中感受不安全,那真是太容易瞭。即使一切順利,時間也能改變一切,人總有老的一天,過一天少一天,也總有走不動的那一天。對於這些低自尊者而言,萬事隻有一個結果:苦海無邊,焦慮地過一生。低自尊障礙的人經常對自己抱有負麵的看法,懷疑自己的能力,害怕失敗,所以整天想著如何纔能自信一些,從而損害瞭行動的能力和冒險精神。
  低自尊也是缺少幸福感和活力的原因。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發現是,大部分低自尊者並不會每天自責與後悔,對自己的人生充滿負麵評價。一個人不必因為自責纔變得消極,隻要對自己的評價和感覺是中性的,他就會碌碌無為、充滿被動和職業倦怠。一個人隻要對自己沒有信心,就是一個缺少活力、被動的人。
  有條件自尊障礙:過分追求成功
  這種人整日糾纏於名利的煩惱中不能自拔,為成功學所害。
  追求成功的痛苦者
  生活中有些人過分看重成敗、把成敗看得比生命還重要,這是有條件自尊導緻的必然結果。這種人把成敗當作衡量自我價值感的唯一標準,在生活中錶現為拼命地齣人頭地,必須超過所有人,必須保持領先,務必確保不能失敗。他們認為隻有在人群中居於領先位置纔有安全感。生命的意義就在於爭第一,要擁有名和利,而且越多越好。由於這些人對自己是什麼樣子並不確定,隻能通過他人眼光來衡量自我價值,所以他們極端地追求功利——金錢和地位。
  追求名利本身並不是心理不健康的錶現,誰都喜歡名利。無條件自尊者也會追求名利,但是他們具有安全感和本真自尊的心理基礎,他們會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和真實感覺做齣自我決定,或是齣於自主動機而行動,而不會將這些名利當作目的。他們以溫和的心態來對待名利,因為名利隻代錶自我實現的附帶結果,在追求個人理想與實現個人潛能的過程中,名利會自然而然地齣現,名利被整閤到整個需求係統中,而不是唯一和主要的目標。另一方麵,他們認為親情、友情、創造和審美等其他重要需求也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低自尊者的奮鬥往往齣於一種補償的動機和心態,或齣於維護麵子而追求名利和成功,所以這種追求具有刻闆性和強迫性。
  首先,這種追求成為唯一目的,他們不惜一切代價追求和保證成功,從而失去瞭其他愛好和興趣,因此他們精神貧乏而無趣,隻知道加班工作、隻知道討好領導、隻知道鑽研業務,對於傢庭、親情、友情和娛樂投入過少。他們似乎過著清心寡欲的生活,注意力隻聚焦於名利這點兒事情上,對於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則一概不感興趣。
  其次,這種對成功和名利的追求成為強迫,而且永無止境。他們的成功目標是巨大的,而且永遠無法滿足,這一點可以從缺少安全感上得以解釋。強迫性還體現為名利必須得到滿足。
  脫離瞭安全感的滿足,就變成瞭“必須滿足”、“必須時刻滿足”、“必須無條件滿足”的強求,需求變成瞭要求,而且不能延遲滿足。正常的需求好像變成瞭貪婪。缺乏安全感的需求必然走嚮刻闆和極端,主觀體驗錶現為“我必須在所有的時刻和所有需求上得到滿足”。
  最後,是追求名利過程中的敵意性。低自尊者追求名利的動機是補償安全感,所以不能兼顧他人的需要。而脫離瞭歸屬感的追求,就變成瞭與其他人對立的、要淩駕於他人之上的對權力和榮譽的追求。追求成功變成瞭超越所有人的遊戲。齣人頭地原本是快樂做事的副産品,如今卻變成瞭追求的唯一目標。
  當一個人把成功當作獲得自尊的唯一資源時,必然會産生一種相反的力量,即害怕失敗。追求成功與害怕失敗是高度負相關的,一個人把成功看得重要,就會同樣地把失敗看得非常嚴重。兩個方嚮的力量在相反的方麵上是均等的。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因此,有條件自尊勢必會讓一個人把失敗和挫摺的負麵價值放大。這種人由於成功或失敗引起的心理波動非常大,每天都糾結於成功還是失敗,對成敗的自我過強,從而影響生活質量。一旦失敗,情緒就異常低落;成功後又狂喜,他們的自尊因此變得非常不穩定。這完全符閤自尊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即有條件自尊者的心情往往取決於上一件事的結果。
  ……

前言/序言


《自尊有毒》的圖書簡介 一、 這是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 在一個普通的小鎮上,生活著一群再普通不過的人。他們有各自的煩惱,有各自的夢想,也有各自的掙紮。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名叫林曉的年輕女性。她聰明、有纔華,卻一直被一種莫名的情緒睏擾著。她渴望被認可,渴望成功,但每一次靠近目標,內心深處的聲音卻總是將她拉迴原點。這種聲音,時而像耳語,時而像呐喊,不斷地質疑她的能力,放大她的缺點,讓她在每一次的嘗試中都心生畏懼,舉步維艱。 林曉並非天生如此。她有著一段並不算幸福的童年,父母的冷漠和挑剔,像一根根細小的刺,悄無聲息地紮進她幼小的心靈。她努力想要做得更好,想要得到父母哪怕一絲的贊許,但換來的總是更多的否定和失望。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負麵的聲音並沒有消失,反而像一顆種子,在她心裏生根發芽,逐漸長成瞭參天大樹,遮蔽瞭她看到自身價值的光芒。 這種內在的衝突,讓她在人際交往中也顯得格格不入。她害怕與人建立深度連接,擔心一旦對方真正瞭解瞭她,就會發現她“一無是處”。她習慣性地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受,戴上一層麵具,用一種小心翼翼的姿態去迎閤他人,卻又在內心深處怨恨這份不真實。她渴望被愛,卻又在愛靠近時,因為害怕受傷而主動推開。 然而,生活總是在不經意間,為我們打開另一扇門。一次偶然的機會,林曉接觸到瞭一位心理谘詢師,一位名叫張老師的長者。張老師有著一雙洞悉一切的眼睛,她溫和卻堅定,仿佛能穿透林曉層層包裹的外殼,直達她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在與張老師的交談中,林曉開始意識到,那些一直束縛著她的聲音,並非來自外部的評價,而是源自她內心深處對自我價值的扭麯認知。 二、 揭開“自尊”的麵紗。 本書並非是一本簡單的勵誌書籍,它深入剖析瞭“自尊”這一概念背後隱藏的復雜性。我們常常將自尊與自信、自愛劃等號,認為擁有強烈的自尊心是件好事,它能讓我們挺直腰闆,不畏強權。然而,當這種“自尊”被扭麯,變成一種僵化的自我防禦機製,一種對外界評價的過度敏感,甚至演變成對他人的攻擊和貶低時,它就可能成為一種“有毒”的存在,吞噬著我們的幸福和成長。 林曉的故事,便是對這種“有毒自尊”的生動寫照。她的“自尊”讓她不允許自己犯錯,不允許自己錶現齣任何“軟弱”,害怕一旦示弱,就會被他人看穿,從而失去一切。這種極端的自我保護,反而讓她錯失瞭學習和進步的機會,因為錯誤是成長的必經之路。她的“自尊”讓她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將自己的情緒和價值與他人的評價緊密地綁定在一起,一旦聽到負麵評價,便如同世界末日。 本書將帶領讀者一起,審視自己內心深處是否存在類似的“有毒自尊”。它並非否定自尊本身的重要性,而是強調一種健康的、流動的、建立在真實自我認知基礎上的自尊。這種健康的自尊,不以貶低他人為代價,不因外界的評價而搖擺,它源於對自我價值的深刻理解,更源於對人性弱點的接納和包容。 三、 療愈的旅程,重塑自我。 在張老師的引導下,林曉踏上瞭一段艱辛卻意義非凡的療愈之旅。這趟旅程,沒有魔法,沒有奇跡,隻有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審視、自我對話和自我接納。 她開始嘗試著去理解童年經曆對自己的影響,不再將父母的否定視為自己“本就如此”的證明,而是將其看作是他們自身局限性的投射。她學習識彆那些“有毒”的思維模式,比如“非黑即白”的極端思維,“災難化”的過度聯想,“應該”和“必須”的僵化信念。她開始練習用更溫和、更具建設性的方式來對待自己,允許自己有情緒,允許自己犯錯誤,允許自己不完美。 書中將詳細展現林曉在療愈過程中的具體實踐。她會通過寫日記來梳理思緒,通過冥想來連接內心,通過與信任的朋友進行坦誠的交流來獲得支持。她甚至會嘗試去麵對那些曾經讓她感到恐懼的社交場閤,每一次微小的進步,都伴隨著巨大的勇氣和內心的掙紮。 更重要的是,林曉在療愈過程中,也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她明白,真正的連接並非建立在僞裝之上,而是建立在真誠和脆弱之上。她學習錶達自己的需求,也學習傾聽他人的聲音,開始理解“邊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健康地維護自己的邊界。 四、 尋找真正的力量。 《自尊有毒》並非是要將讀者帶入一種“反自尊”的境地,恰恰相反,它是為瞭幫助讀者找到一種更強大、更健康的自尊。當林曉逐漸擺脫瞭“有毒自尊”的束縛,她發現自己擁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力量。 這種力量,不是對外在的徵服,而是對內在的掌控。她不再害怕失敗,因為失敗隻是學習的機會;她不再畏懼批評,因為她知道自己的價值不取決於他人的評價;她不再被情緒所裹挾,因為她學會瞭如何與情緒共處。 她開始能夠坦然地麵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並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去接納它們。她不再需要通過證明自己來獲得認可,因為她已經找到瞭內心的支撐。她開始能夠更自由地錶達自己,更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夢想,更真實地與他人建立連接。 林曉的故事,是一個關於放下執念、擁抱真實的治愈寓言。它鼓勵每一個在“自尊”的迷宮中徘徊的讀者,勇敢地踏上自我探索的旅程,去辨彆那些“有毒”的聲音,去療愈內心的傷痕,最終找到那個強大而平和的自我,活齣屬於自己的精彩。 本書將適閤以下讀者: 那些長期被自我懷疑和焦慮睏擾,覺得“不夠好”的人。 那些在人際關係中感到格格不入,渴望建立更健康、更真誠連接的人。 那些對“自尊”這一概念感到睏惑,不確定自己是否擁有健康自尊的人。 那些希望瞭解心理學原理,並將其應用於自我成長和療愈的讀者。 任何渴望活得更真實、更自由,找到內心平靜和力量的人。 《自尊有毒》將陪伴您一起,穿過迷霧,看見真實,最終擁抱一個更健康、更豐盛的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須承認,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自尊”的理解非常片麵。我總覺得,自尊就是一種不服輸的精神,一種對自己的肯定,是一種不被他人輕易打倒的驕傲。然而,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它並沒有教我如何“更自尊”,而是引導我去看清,那些被我們認為是“自尊”的東西,到底是什麼。作者以一種近乎解剖的方式,將那些隱藏在“自尊”名義下的扭麯心理,一一呈現在讀者麵前。那些為瞭維持“完美形象”而做齣的種種努力,那些因為害怕被評判而小心翼翼的僞裝,那些將自己置於“受害者”角色的慣性思維,在書中被展現得淋灕盡緻。我驚訝地發現,我曾經引以為傲的許多特質,在作者的筆下,竟變成瞭“有毒”的根源。這本書就像一麵鋒利的鏡子,讓我不得不直麵那些我不願意承認的缺點和軟肋。它沒有給予任何安慰,沒有提供廉價的鼓勵,而是用一種冷靜而深刻的方式,迫使我去思考,我所追求的“自尊”,究竟是對自己真正的愛,還是對外界認可的病態依賴。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腦海裏一遍遍迴響的書,它的影響是深遠的,甚至可以說,它重新定義瞭我對“自我價值”的認知。我一直以為,自尊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東西,是堅不可摧的盾牌,能夠抵禦外界的傷害。然而,這本書卻像一盆冷水,瞬間澆醒瞭我。它告訴我,很多時候,我們引以為傲的“自尊”,不過是建立在易碎的沙堡之上,一旦遭遇風浪,便會瞬間崩塌。作者通過精準的觀察和深刻的洞察,揭示瞭那些常常被我們誤解為“自信”或“獨立”的行為,是如何源自一種病態的自尊需求。我開始反思,那些我曾經引以為豪的“原則”,是否真的站得住腳?那些我極力維護的“麵子”,是否真的那麼重要?讀到關於“需要他人肯定纔能證明自己”的部分時,我感到一陣心悸,因為那完全是我過往生活的寫照。這本書沒有提供簡單的解決方案,它更像是一次深刻的“問診”,讓我們看到自己內心深處的“病竈”,然後,引導我們去思考如何進行“治療”。它的力量在於,它讓你敢於麵對自己,敢於質疑那些曾經被奉為圭臬的信念,從而找到一條真正通往內心平靜和健康自我的道路。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是前所未有的。它沒有給我帶來輕鬆的閱讀體驗,反而像一次精神上的“大掃除”,將我過去根深蒂固的一些觀念,徹底地推翻重來。我一直認為,自尊是保護自己的武器,是讓自己在人群中挺直腰杆的資本。然而,這本書卻像一位銳利的解剖師,將那些看似堅固的“自尊”外殼,一層層地剝開,露齣瞭裏麵脆弱不堪的內核。作者用極具穿透力的語言,揭示瞭那些以“自尊”之名存在的自我欺騙,自我膨脹,以及對外界的過度敏感。我發現,我曾經引以為傲的許多行為,實際上是源於一種深刻的不安全感,一種對外界評價的極度在意。讀到關於“害怕改變”和“固守舊模式”的章節時,我感到瞭深深的共鳴,因為那完全是我多年來難以突破的瓶頸。這本書沒有提供“如何變得更自信”的簡單答案,它更多的是引導你去質疑,去審視,去重新構建對“自我價值”的認知。它需要你投入大量的思考和勇氣,去麵對那些自己都不願觸碰的內心陰影,從而找到一條真正通往內心自由的道路。

评分

這本書絕對不是那種隨手翻翻就能過去的輕鬆讀物,它更像是一場深入骨髓的自我審視。從拿到書的那一刻起,我便被它獨特的視角所吸引,它沒有直接告訴你“如何更自信”,而是巧妙地引導你去探究,那些所謂的“自信”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作者的語言有一種獨特的魔力,她不會用生硬的理論來轟炸你,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段段充滿哲思的剖析,讓你在不經意間,就與書中的人物産生瞭共鳴,甚至發現自己就是那個故事的主角。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完美主義”和“討好型人格”的深入解讀,這些曾經被我視為“優點”特質,在書中被無情地剝開瞭僞裝,顯露齣它們作為“有毒自尊”載體的陰暗麵。讀到那些關於“不敢犯錯”、“害怕被拒絕”的章節時,我仿佛聽到瞭自己內心的呐喊,那些多年來被壓抑的情緒,那些因為害怕失去而小心翼翼的僞裝,都在瞬間被喚醒。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強大,並非源於對外在認可的渴求,而是源於內心深處的接納和勇敢。它像一位嚴厲的導師,不留情麵地指齣我的盲點,但同時又是一位慈愛的母親,在我跌倒時,給予我重新站起來的力量。

评分

終於找到一本讓我心頭一震的書!這本書就像在漆黑的夜裏,突然有一束探照燈打在我的臉上,讓我不得不正視那些我一直迴避,甚至假裝不存在的部分。它沒有給我直接的答案,沒有給我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自尊提升秘籍”,反而像一位老友,耐心地剝開層層迷霧,讓我看見瞭那些潛藏在“自尊”之下的,不那麼光彩,甚至有些醜陋的真相。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一種“覺醒”。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往的許多行為,那些自以為是的驕傲,那些為瞭維護所謂的“尊嚴”而做齣的幼稚舉動,現在看來,是多麼的可笑和可悲。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尖銳,她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甚至是許多我們都能在自己身上找到影子的情境,來揭示那些“有毒”的自尊是如何悄悄地侵蝕我們的內心,讓我們變得固執、敏感、並且常常適得其反。這本書沒有給我帶來立即的輕鬆感,反而讓我陷入瞭一種深刻的思考,一種對自己過往認知的質疑。我需要時間去消化,去整閤,去一點點地修改那些根深蒂固的觀念。它不是一本能讓你讀完就覺得“我好瞭”的書,而是一本需要你長期陪伴,甚至像一麵鏡子一樣,讓你不斷照見自己的書。

评分

自尊有毒,很有价值的一本书

评分

买了这么多一定要坚持看啊

评分

通篇几乎都是“循循善诱”式的开导论述,比较少的实例。举得栗子里面有三分之一还是自行设定假象的情形。

评分

不错不错!东西很好!挺喜欢的!

评分

希望实用于现实,继续研究中

评分

业内大佬,良心出品~

评分

好面子,爱比较,遇事容易想不开,是部分国人的心理特点。这种心理现象不是简单的放不放得下,能不能看空的问题,而是有其内心的生成、作用和运作机制,甚至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心理疾病。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值得一看

评分

自尊即自我尊重而已,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但并不代表他人在现实中对相应主体的敬重。自尊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1、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自我抱负)。2、期望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给予自己相应的敬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