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復觀全集:論文化(套裝共2冊)》為新儒學代錶人物徐復觀先生全集之一種,係作者研究文化相關問題的單篇文章之閤集,以中國文化為基礎,並對比中西文化態度之異同,乃至從具體文化現象入手,對文化事件進行分析、討論。
相關視頻:
徐復觀先生,原名秉常,字佛觀,後由業師熊十力改名“復觀”,取義《老子》“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徐先生一九〇四年二月十八日齣生於湖北省浠水。傢世清貧,八歲發濛讀書,幼而徇齊,長而敦敏。一九二六年參加國民革命軍第七軍,兩年後東渡日本留學,九一八事變後,因發動抗日示威而被捕係獄,遭革除學籍。迴國後投身軍旅,在抗日戰爭期間,曾先後參與指揮娘子關戰役、武漢保衛戰。一九四三年,受命以軍令部聯絡參謀名義,派駐延安,與毛澤東等中共高層有所來往,六個月後迴渝,調至參謀總長辦公室。一九四九年五月遷颱,後去在香港創辦《民主評論》半月刊,並於一九五二年擔任颱中省立農學院(現中興大學)兼任教授。三年後,獲東海大學聘為中文係教授,兼係主任。一九五七年被國民黨開除黨籍,理由是“反蔣”、“親共”。一九六九年六月,因與梁容若之爭,被迫退休。鏇即移居香港,任新亞書院、新亞研究所教授,另專任《華僑日報》主筆。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病逝,享年七十九歲。
科學政策之矛盾(譯)
現在應該是人類大反省的時代
希臘的政治與蘇格拉底(譯)
論自由主義與派生的自由主義.
西洋人文主義的發展(譯)
復性與復古
日本民族性格雜談
從一個國傢來看心、物與非心非物
索羅金論西方文化的再建(譯)
愛因斯坦論自由(譯)
按語:《科學與人文之理則》
《民主政治價值之衡定》讀後感
綫裝書裏看團結----答客問
近代的精神與批判的精神(譯)
給張佛泉先生的一封公開信----環繞著自由與人權的諸問題
科學哲學之展望(譯)-----在現代史中科學哲學之位置與意義
文化上的重開國運----讀《人文精神之重建》書後
介紹一部假期讀物----《美國國傢基本問題對話》
中國文化的對外態度與義和團事件
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們對中國學術研究及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認識
對於訓詁的思維形式(譯)
今日中國文化上的危機
櫻花時節又逢君----東京旅行通訊之一.
不思不想的時代----東京旅行通訊之二
從生活看文化----東京旅行通訊之三
從“外來語”看日本知識分子的性格----東京旅行通訊之四
日本的鎮魂劑--京都----東京旅行通訊之五
毀滅的象徵----東京旅行通訊之六
京都的山川人物----東京旅行通訊之七
鋸齒型的日本進路----東京旅行通訊之八
對日本知識分子的期待----東京旅行通訊之九
“人”的日本----東京旅行通訊尾聲
亞洲之文藝復興----評美國派剋森教授的呼籲
世界危機中的人類
人類未來的形像
科學王國中的“後史人”
一個曆史學傢的迷惘
開幕乎?閉幕乎?
西方文化之重估
中國人的恥辱 東方人的恥辱
科學與道德
當前的文化問題----答客問
自由中國當前的文化爭論
論傳統
過分廉價的中西文化問題----答黃富三先生
歐洲人的人文教養
思想與時代
什麼是傳統?
傳統與文化
正告造謠誣衊之徒!
一個新的探索
三韆美金的風波-----為《民主評論》事答復張其昀、錢穆兩先生
一個生物學傢看人性問題
印度人看印度文化
中西文化問題(筆談紀錄)
危機世紀的虛無主義.
中國的虛無主義
美國人與中國文化
人類文化的啓發
中國文化的層級性
文化討論與政治清算
再談知識與道德問題
文化中産階級的沒落
人類需要思想上的和平共存
希臘哲學以道德抑以知識為主的探討
觀念的貧睏與混亂
文化的“進步”觀念問題
麵對傳統問題的思考
一個自然科學傢的悲願
《學藝周刊》發刊詞
被期待的人間像的追求
文化人類學的新動嚮
硃熹與南宋偏安
西方聖人之死----對史懷哲的悼念
思想與人格----再論中山先生思想的把握
《愛國文章與文字賣國》讀後感
日本科學技術發展的基本條件
反傳統與反人性
三民主義思想的把握
評陳著《四書道貫》
成立中國文化復興節感言
中國文化復興的若乾觀念問題
生活環境與知識發展的性格
在曆史教訓中開闢中庸之道
中國文化的研究與復興
鄉邦的文獻工作即是復興中華文化的工作
中日吸收外來文化之一比較
從迷幻藥的影響看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中的罪惡感問題
西方文化沒有陰影
一個中國人讀尼剋遜的就職演說
韓國的文化大革命
個人主義的沒落
中共的文化問題
封建主義的復活
暴力主義的去路
論“古為今用”
再論“古為今用”
三個站立的人像
封建主義陰魂不散
費正清對大陸的認識
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
西方文化中的“平等”問題
中國文化精神的另一錶現
孔子與柏拉圖
迷幻藥下的狂想麯
一位法國人士心目中的中日文化異同
中國人文精神與世界危機
由兩封書信所引起的一點感想
一個中國人在文化上的反抗
兩個和尚的“話頭”
禮貌、禮教
天主教的集體智慧的錶現
中文與“中國人意識”
道德的因果報應觀念
徐復觀先生談中國文化
擎起這把香火—當代思想的俯視
實踐體係與思辨體係—答某君書
把良心放在秤盤上!
秦政(秦始皇)的曆史評價
從傳統文化汲取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試探
誰給毛澤東以這樣大的權力?----答某某博士書
中國文化中人間像的探求.
文化上的代溝與異域-----給均琴女兒一封信的解答
讀《魏源研究》.
日本民族性格雜談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朝野上下,都留心於中國的調查研究。軍閥們根據幾十年調查研究的結果,自覺對中國有瞭把握,於是繼“九一八”之後,在一九三七年,陸軍的作戰參謀們認定“隻要在華北挑發一個事件,藉口派三師人到華北,宋哲元便一定會完全倒在我們(日本)這一方麵來,蔣介石那時隻好接受我們的條件,跟著我們一路走”。於是決然發動瞭蘆溝橋事變。但結果:宋哲元並沒有倒嚮日本,而國民政府卻堅持瞭八年抗戰,日本終至勢窮力屈,到現在纔托世界兩大矛盾對立之福,開始商談恢復主權的和約。曾經參加那次內幕的一位比較富有良識的日本軍人嚮我嘆息地說:“他們(軍閥)自己覺得比中國人還瞭解中國,卻沒有真正摸清中國民族性格的皮毛。後來鬆本大將在香港招待中國記者,強調中日親善。中國記者答復說:你們日本人在華北殺中國人,在華中騙中國人,在華南搶中國人,中國人有什麼方法可以和你們親善呢?那時鬆本聽瞭這種話以後,內心纔真正感到瞭寂寞;日本人纔覺悟到自己並不曾真正瞭解中國,中國實在是太深太大瞭。所以今後中日的閤作,應該對兩大民族的性格,有進一步的相互瞭解。”
真的,日本人過去不曾瞭解中國,可是中國人即到現在又何曾瞭解日本。記者偶然因看日本的歌舞伎座,對日本民族的性格,仿佛有感悟,遂隨時留心這一方麵的問題。關於此一方麵的比較完全的敘述,還要稍有所待。此時的觀感,是覺得日本民族的性格,有許多地方是非常的可愛,而另一方麵也是非常的可怕。這是一個矜持而嚮上的民族,但同時也是一個狂放而容易自趨毀滅的民族。記者常和日本朋友半開玩笑地說:“你們假定赤化,便會比中共殺更多的人,因為你們是一種極端的性格,最不容易走上中庸之道。譬如說吧:中國人有兩個老婆的,常常吵得天翻地覆,令人頭痛,但吵吵打打,經常下去,也不過如此。日本人有兩個老婆的,平常並看不到像中國人那樣的大吵大鬧;可是一旦冤傢路窄,不是大老婆殺死小老婆,便是小老婆殺死大老婆,或者彼此真刀真槍地互殺。又如說到自殺的問題吧,這在香港倒也是傢常便飯,但很少像日本人常常把自己一群幼小無知的兒女,也一起作陪死的冤鬼。這一股極端的蠻勁兒,畢竟是日本民族悲劇的張本。”日本朋友聽瞭這一套,好像也惘然自失。
有一天,一位多年研究日本政治內幕的日本友人,特彆來信要約定和記者談談。見麵後,這位朋友嚮記者說:“你常說日本是一個極端性的民族,那是不錯的。我現在想把多年觀察所得的政界的兩種極端不能調和的類型,簡單地告訴你,供你進一步瞭解日本的參考,你願意聽嗎?”單是這一番好意,已令記者覺得異邦人情味之可貴,何況這位朋友對他所要說的對象,是帶有權威性,那有不聽之理,於是兩人揮汗對坐瞭一小時。以下是這位朋友的說法:
日本的政界,可以把他們分為AB 兩個類型。A 型重情義(也可以說是重意氣),B 型重理論(也可以說是重議論)。A 型重上層的人與人的結閤,而其結閤的形式,多半是“親子分”的(按日本領導人物稱為“親分”,有如中國江湖之大爺;以次的人物稱為“子分”,亦如徒子徒孫之意)。隻要親分說一句話,大傢便不問長短,照著去硬乾。所以這一派是以糊塗而實踐見長。B 型的重群眾組織,重體係和手續儀態。這派的領導人物,不能說一句話就可以算數,總要擺一篇道理齣來使大傢可以承受。若說A 型的帶江湖氣,則B 型的帶紳士氣或官僚氣。這兩種類型的人,哪怕是同行同地,也常是水火不容,各走極端,由此而形成各種勢力分野;其中說不上什麼主義主張之不同,卻很不易找齣調和妥協之道。就大體說,凡是屬於右翼的多半屬於A 型,而凡是屬於左翼的多半屬於B 型。但具體地說,則左右翼中,又各具有兩種類型的傾嚮。在保守政黨方麵,舊政友會是屬於A 型;而舊民政黨則屬於B 型。現時的自由黨是繼承政友會而為A 型,所以他們最重黨魁,他們的作風是黨魁說瞭一句便算數。大傢說吉田是One Man 黨,不很同他的部下有商量,這因為他是親分的原故;鳩山齣來,還是這樣的一套。同這些人去談理論,簡直是等於風馬牛。
現在的民主黨,是繼承民政黨而為B 型,所以他們要談中産階級,要談進步資本主義。這些人多半是議論多而成功少;和他們講情義,大體是無動於中的。他們勢力之所以不及自由黨,是因為自由黨更適閤於農村的氣質。吉田想把民主自由兩黨閤並起來成為一個保守黨,以與社會黨對立,而使成為兩大政黨的國度,這就政治上說,倒很閤乎情理。但鳩山覺得還是三個黨的好(民主、自由、社會三黨),便是看清瞭這樣性格的對立,知道融閤不是一件易事。而社會黨右翼的舊日勞係,如西尾末造、三輪壽北、河上丈太郎、河野密等,都富於A 型的氣質,所以他們並不嚴守馬剋思們那一套理論的格式。但左翼的勞農派,即現在所稱的本部派,如鈴木、和田、總評等,則富於B 型的氣質,所以他們都嚴守馬剋思主義的繩尺,以緻在和平運動中作瞭日共的工具而不能自拔。社會黨兩派之不兼容,從此一角度也可得一解答。即在日共方麵,也含有這兩種不同的傾嚮,主流派方麵較接近於A 型,而國際派方麵則較接近於B 型。同時,與共産黨站在極端相反的右翼團體方麵,一樣受這兩種類型的製約。右翼團體,大體可以分為過去以頭山、平沼為領導人的國體明徵派,及由中野、橋本、有馬等為領導人的革新派。國體明徵派分明是屬於A 型,其對外以反蘇為主;革新派分明屬於B 型,有傳統的反英美傾嚮。這兩個類型也可以應用到過去的陸海軍方麵,以至社會的許多方麵……
這位朋友的一席話,總算提齣瞭一個瞭解日本民族性格的某一方麵的具體標準。至於此一標準可以應用到什麼樣的程度,還有待於我們自己繼續體認。而兩個類型之何以形成,則更值得我們進一層地去研究。但不論如何,這種說法,不失為瞭解日本的一個主要啓發,值得嚮關心日本問題的人士報導的。
一九五一年八月二十日《華僑日報》
……
齣版前言
徐復觀先生的著作散見於海內外多傢齣版社,選錄文章、編輯體例不盡相同。現將他的著作重新編輯校訂整理,名為《徐復觀全集》齣版。
《全集》共二十六冊,書目如下:
一至十二冊為徐復觀先生譯著、專著,過去已齣版單行本,《全集》基本按原定稿成書時間順序排列如下:
一、《中國人之思維方法》與《詩的原理》
二、《學術與政治之間》
三、《中國思想史論集》
四、《中國人性論史? 先秦篇》
五、《中國藝術精神》與《石濤之一研究》
六、《中國文學論集》
七、《兩漢思想史》(一)
八、《兩漢思想史》(二)
九、《兩漢思想史》(三)
十、《中國文學論集續篇》
十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與《周官成立之時代及其思想性格》
十二、《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篇》。編輯《全集》時,編者補入若乾文章,並將原單行本《公孫龍子講疏》一書收入其中。
十三至二十五冊,將徐復觀先生散篇文章分類擬題編輯成書:
十三、《儒傢思想與現代社會》
十四、《論智識分子》
十五、《論文化》(一)
十六、《論文化》(二)
十七、《青年與教育》
十八、《論文學》
十九、《論藝術》。並將原單行本《黃大癡兩山水長捲的真僞問題》一書收入其中。
二十、《偶思與隨筆》
二十一、《學術與政治之間續篇》(一)
二十二、《學術與政治之間續篇》(二)
二十三、《學術與政治之間續篇》(三)
(二十一至二十三冊是按《學術與政治之間》的題意,將作者關於中外時政的文論匯編成冊,擬名為《學術與政治之間續篇》。)
二十四、《無慚尺布裹頭歸? 生平》。並將原單行本《無慚尺布裹頭歸—徐復觀最後日記》收入其中。
二十五、《無慚尺布裹頭歸?交往集》
二十六、《追懷》。編入親友學生及各界對徐復觀先生的追思懷念以及後學私淑對他治學理念、人格精神的闡明與發揮。
徐復觀先生的著作,以前有各種編輯版本,其中原編者加入的注釋,在《全集》中依然保留的,以“原編者注”標明;編輯《全集》時,編者另外加入注釋的,以“編者注”標明。
為更完整體現徐復觀先生的思想脈絡,編者將個彆文章,在不同分類的捲中,酌情少量選取重復收入。
《全集》的編輯由徐復觀先生哲嗣、颱灣東海大學徐武軍教授,颱灣大學王曉波教授,武漢大學郭齊勇教授,颱灣東海大學薛順雄教授協力完成。
九州齣版社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這部作品的深度與廣度,真的讓人嘆為觀止。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古代思想脈絡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旁徵博引卻又絲絲入扣的功力。比如,他對宋明理學中“心性論”的梳理,絕非簡單的概念堆砌,而是將復雜的哲學思辨置於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剖析,使得原本晦澀難懂的義理變得清晰可見。他沒有停留在文本的字麵意義上做文章,而是深入挖掘瞭每一位思想傢思想形成背後的時代精神和個人境遇,這種“活的理解”讓人醍醐灌頂。讀到那些關於儒傢倫理在不同曆史階段如何被詮釋、如何適應變遷的章節時,我常常會停下來沉思良久。作者的文字功底亦是極佳,行文間流露齣一種深沉的學人風範,既有古典的韻味,又不失現代分析的銳利。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與一位飽經滄桑的智者進行一場關於中國精神世界的對話,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看待曆史和現實的全新視角。這本書不僅僅是學術研究的集大成,更像是一部關於“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的文化尋根記。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是觀念層麵的顛覆。長期以來,我對於某些文化概念的理解可能都帶著一些片麵的、被簡化瞭的濾鏡,而作者的論述,則像一把鋒利的手術刀,精準地剖開瞭那些被神聖化的外衣,直抵核心的運作機製。特彆是關於“中國性”如何在外來思潮的衝擊下進行自我調適和重塑的部分,論證過程可謂步步為營,邏輯鏈條嚴密得令人稱奇。作者似乎對中國曆史的“關鍵轉摺點”有著一種超乎尋常的敏感度,總能抓住那些看似微小卻決定瞭後續走嚮的文化節點進行深入挖掘。每一次閱讀,都像是進行瞭一次徹底的頭腦風暴,不斷修正著自己原有的認知框架。我非常喜歡他那種探尋事物“內在生命力”的努力,拒絕將文化視為靜止的教條,而是將其視為一個不斷呼吸、不斷生長的有機體。
评分我必須承認,這套書的閱讀體驗是需要一定基礎門檻的,但一旦跨越瞭最初的適應期,其迴報是巨大的。它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參照係,讓你在麵對當前紛繁復雜的全球文化現象時,能夠迅速地定位到中國文化自身的根基所在。作者在處理“傳統與現代”這一永恒母題時,錶現齣的那種清醒和不偏激,尤為可貴。他既不盲目復古,也不全盤西化,而是在兩者之間尋找一條基於自身曆史經驗的“第三條道路”。這種論述的平衡感,在當代思潮中是相當稀缺的品質。整部書的格局宏大,但細節處又不乏精準的個案分析,例如對某一具體文化事件的解構,就極其到位,將抽象的理論具體化瞭。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文化自覺”這個詞匯有瞭更深刻、更具操作性的理解,它不再是一個空泛的口號,而是可以從曆史的深處挖掘齣切實路徑的指導。
评分與市麵上許多注重西方理論引用的文化研究相比,這部作品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堅實而深厚的中國本土學養。作者似乎對中國傳統典籍的每一處細微的語感變化都瞭然於胸,這種對母體文化的深厚情感和紮實基礎,使得他的論述充滿瞭令人信服的力量感。讀起來,你會有一種強烈的“迴歸本源”的感覺,仿佛很久以前那些晦澀的古文,在作者的闡釋下,重新煥發齣瞭鮮活的生命力。我特彆欣賞他對於“詮釋學”的運用,如何通過不同時代的閱讀群體,來界定一個思想範疇的意義邊界。這種動態的、流動的曆史觀,極大地拓展瞭我的思維邊界。這是一部需要耐心和時間去細品的書,因為它所承載的信息密度極高,每一個段落都可能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其背後的深意。它不是那種速食式的“文化速覽”,而是需要你投入心力去共同完成建構的智力工程。
评分初次捧讀這套書時,我最大的感受是其體係的宏大與結構之精妙。它不像一般學術專著那樣專注於某一孤立議題,而是以一種近乎編年史的宏觀視角,勾勒齣瞭中國文化精神幾韆年來的演進軌跡。這種結構設計極大地便利瞭非專業讀者去把握那些錯綜復雜的曆史綫索。我尤其贊賞作者在處理不同文化思潮衝突與融閤時的那種剋製與公正。他不會輕易地給齣“誰對誰錯”的簡單論斷,而是細緻地展示瞭每一種思想體係存在的閤理性與局限性,仿佛站在曆史的高處,以一種近乎超然的視角進行審視。閱讀過程中,我特彆留意瞭關於“士”階層精神世界的剖析,那份對“經世緻用”與“獨善其身”之間拉扯的描繪,真是入木三分,讓人深切體會到中國知識分子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堅守。語言的運用也很有特點,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流暢性,讀起來毫不枯燥,反而有一種沉浸式的體驗感。
评分“决定如何处理材料的是方法;但决定运用方法的则是研究者的态度”。
评分书质量不错,京东发货神速
评分很喜欢这类设计,经典,封面简洁,给人一种简单大方,注重内涵的感觉。
评分4. 实事求是、多多反省。
评分这两册书,由于为了收得齐,较早的文章以针对性地翻译、介绍为主,份量是要低些,但是约以六五年为界,有许多都是观点鲜明、一洗凡俗的好文章。
评分徐先生的书值得一读
评分西点军校的生活与在弗吉尼亚军校完全不同。由于课程繁重,“下级生” 巴顿过着一种斯巴达式的生活:令人难以忍受的体能训练、装卸装备以及老生津津乐道的轮岗执勤。轮岗的环境极尽严酷,冬天冰雪覆盖夏天满是蚊虫。为此巴顿写道:“西点,这是战争。”
评分你好,这个??弇山堂别集应该给我发来四册,但是我收到了只有两册。宋本汉书应该有二十四册,但是我只收到了八册。请问这是为什么?请给我退货吧,谢谢。书不全我怎么用?我还是退货了去别家买吧,谢谢合作。
评分思想家徐复观的代表作,值得购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