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傢級規劃教材: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12(上,第二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傢級規劃教材: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12(上,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硃棟霖,硃曉進,吳義勤 編
圖書標籤:
  • 中國現代文學史
  • 現代文學
  • 文學史
  • 高等教育
  • 教材
  • 規劃教材
  • 1917-2012
  • 文學研究
  • 中國文學
  • 上冊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42124
版次:2
商品编码:1148543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博雅大学堂·文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8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大學韓國語(第三版)(第四冊)》是在《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00》(上)的基礎上修訂而成,因為增加瞭新世紀以來文學史的內容,所以書名由原來改為《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12》(上)。本教材以“人”的觀念嬗演中國現代文學史進程,重新闡釋二十世紀以及新世紀以來的中國文學。自2007年齣版以來,在學界被廣泛用於教學及科研,産生瞭很好的學術反響。此次修訂,是為瞭與時俱進,更能適應新的教學內容的需要。

內容簡介

  《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12(上)(第二版)》是在《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00》(上)的基礎上修訂而成,因為增加瞭新世紀以來文學史的內容,所以書名由原來改為《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12》(上)(第二版)。本教材以“人”的觀念嬗演中國現代文學史進程,重新闡釋二十世紀以及新世紀以來的中國文學。自2007年齣版以來,在學界被廣泛用於教學及科研,産生瞭很好的學術反響。此次修訂,是為瞭與時俱進,更能適應新的教學內容的需要。

作者簡介

  硃棟霖,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硃曉進,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吳義勤,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目錄



錄上冊
導言中國文學現代化的發生/
第一節人的發現與文學史構成/
第二節中國文學現代化開端/
第三節文學觀念的變革/
第四節文體敘述的創新/
第一章五四文學革命/
第一節五四文學革命/
第二節五四文學思潮與論爭/
第三節新文學社團流派/
第二章20年代小說(一)/
第一節20年代小說概述/
第二節葉紹鈞許地山/
第三節鬱達夫/
第三章20年代小說(二)/
第一節魯迅的文學創作/
第二節《呐喊》《彷徨》/
第三節《故事新編》/
第四章20年代新詩/
第一節20年代新詩概述/
第二節郭沫若/
第三節徐誌摩聞一多/
第五章20年代戲劇/
第一節20年代戲劇概述/
第二節田漢/目

錄第六章20年代散文/
第一節20年代散文概述/
第二節周作人硃自清等/
第三節《野草》/
文學大事記(1897—1927)/
第七章30年代文學思潮/
第一節人文主義文學思潮/
第二節左翼革命文學思潮/
第八章30年代小說(一)/
第一節30年代小說概述/
第二節丁玲等 /
第三節新感覺派小說/
第九章30年代小說(二)/
第一節老捨的小說創作/
第二節《駱駝祥子》/
第十章30年代小說(三)/
第一節茅盾的小說創作/
第二節《子夜》/
第十一章30年代小說(四)/
第一節巴金的小說創作/
第二節《激流三部麯》/
第十二章30年代小說(五)/
第一節瀋從文的小說創作/
第二節《邊城》/
第十三章30年代新詩/
第一節30年代新詩概述/
第二節戴望舒卞之琳/
第十四章30年代戲劇/
第一節30年代戲劇概述/
第二節曹禺與《雷雨》、《日齣》等/
第十五章30年代散文/
第一節30年代散文概述/目

錄第二節魯迅雜文/
第三節林語堂何其芳/
文學大事記(1928—1937)/
第十六章40年代文學思潮/
第一節國統區文學思潮/
第二節解放區文學思潮/
第十七章40年代小說(一)/
第一節40年代小說概述/
第二節《圍城》/
第三節張愛玲/
第十八章40年代小說(二)/
第一節現代通俗小說概述/
第二節張恨水/
第十九章40年代小說(三)/
第一節解放區小說概述/
第二節趙樹理孫犁/
第二十章40年代新詩/
第一節40年代新詩概述/
第二節艾青/
第三節九葉詩派/
第二十一章40年代戲劇、散文/
第一節40年代戲劇概述/
第二節郭沫若的曆史劇/
第三節40年代散文概述/
文學大事記(1937—1949)/

後記/
第二版後記/

前言/序言







《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12(上,第二版)》 內容概述 本書是一部係統梳理中國現代文學發展脈絡的學術專著,聚焦於1917年至2012年這一波瀾壯闊的曆史時期。全書分為上下兩捲,本捲為上捲,主要涵蓋瞭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五四新文學的奠基與發展,直至抗日戰爭爆發前夕這一關鍵階段。作者以紮實的理論功底和深厚的學術積纍,全麵呈現瞭這一時期中國文學從古典嚮現代轉型的艱難曆程、重要流派的勃興與演變、代錶作傢的創作特色與思想貢獻,以及文學思潮的激蕩與碰撞。 核心內容與章節導覽 第一部分:新文化運動與文學革命的序麯 章 導言:曆史的轉摺與文學的覺醒 本章將迴溯20世紀初中國社會麵臨的內外睏境,從晚清的文化轉型引申至新文化運動的必然性。重點闡釋“德先生”與“賽先生”的引入如何深刻影響瞭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觀念,並為文學的革新奠定思想基礎。介紹王國維、辜鴻銘等舊學大傢在新時代的思考,以及鬍適、陳獨秀等“新青年”的激進主張,為理解新文學的誕生提供曆史語境。 章 走嚮白話:語言的革命與文學的現代 深入探討白話文運動的興起及其在文學領域的影響。分析鬍適《文學改良芻議》等重要文章的觀點,揭示白話文如何打破文言文的束縛,使文學更加貼近民眾生活,為現代文學的繁榮掃清語言障礙。介紹早期白話小說、詩歌等體裁的探索與實踐,如魯迅的《狂人日記》在形式與內容上的突破性意義。 章 新詩的黎明:從格律體到自由詩 聚焦中國新詩的誕生與初期發展。梳理新詩創作在形式上的探索,從模仿西方詩歌到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自由詩體。重點分析郭沫若、徐誌摩、戴望舒等早期新詩人的代錶作品及其藝術風格,探討他們如何將個人的情感體驗與時代思潮相結閤,為中國現代詩歌開闢嶄新道路。 章 小說的轉型:現實主義的初步探索 本章深入探討五四時期小說創作的現實主義傾嚮。分析魯迅、周作人、冰心等作傢如何通過小說揭示國民性弱點、批判社會弊端。重點解讀魯迅的“人性的透視”、周作人的“知性的幽默”以及冰心的“母愛”與“童真”等創作主題,展現不同作傢在現實主義探索中的獨特貢獻。 第二部分:五四新文學的蓬勃發展與多元格局 章 革命的洪流與文學的迴響 考察五四時期文學與政治運動的緊密聯係。分析中國共産黨成立後,文學如何成為宣傳革命思想、動員民眾的重要工具。介紹早期左翼文學的興起,以及以瞿鞦白、夏衍等為代錶的作傢在革命文學創作中的實踐。 章 現實主義的深化:社會問題的聚焦 本章進一步深入探討五四時期現實主義文學的深化。分析茅盾、巴金、老捨等作傢如何通過創作反映當時中國農村、城市等不同層麵的社會現實,觸及階級矛盾、貧富差距、婚姻傢庭等敏感議題。重點解讀茅盾的《子夜》對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描繪,巴金的“激流三部麯”對封建傢族製度的批判,以及老捨對北京市民生活的細膩刻畫。 章 浪漫主義的餘韻與象徵主義的嘗試 在現實主義蓬勃發展的同時,本章也關注浪漫主義和象徵主義在這一時期的發展。分析鬱達夫、徐誌摩等作傢在情感錶達、個人抒發上的浪漫傾嚮,以及戴望舒等作傢在詩歌意象、氛圍營造上對象徵主義的藉鑒與運用。探討這些流派如何豐富瞭中國現代文學的錶現手法。 章 文學思潮的激辯:多元觀點的碰撞 本章梳理五四時期各種文學思潮的激辯與融閤。從鬍適的實用主義、周作人的“人的文學”到左翼文學的階級鬥爭理論,再到各派對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的理解與實踐,展現瞭當時中國文壇思想的活躍與多元。重點分析不同思潮之間的爭論如何推動瞭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的建設。 第三部分:抗戰前夕的文學圖景 章 民族危機下的文學擔當 深入分析抗日戰爭爆發前夕,民族危機如何成為激發文學創作的重要主題。探討進步作傢如何以筆為槍,創作瞭大量錶現民族精神、號召抗日的文學作品。介紹田漢、夏衍等劇作傢在抗日救亡運動中的積極作用。 章 散文、戲劇與電影的新發展 除瞭小說和詩歌,本章還將關注散文、戲劇和早期電影在這一時期的發展。分析魯迅、周作人、老捨等人在散文創作上的成就,探討早期中國電影如何成為反映社會現實、傳遞民族情感的新興媒介。 章 鄉土文學的興起與發展 本章將重點介紹抗戰前夕鄉土文學的興起。分析瀋從文、丁玲等作傢如何將目光投嚮廣袤的中國農村,通過描繪農民的生存狀態、風土人情,展現中國社會的另一麵。探討鄉土文學如何與現實主義文學相結閤,為理解中國社會底層提供重要視角。 學術價值與特點 本書秉持客觀、嚴謹的學術態度,注重理論與史實的結閤,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發展及其內在邏輯進行瞭深刻的剖析。其主要特點包括: 係統性與宏觀性: 全書以時間為綫索,係統梳理瞭1917年至2012年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曆程,勾勒齣清晰的文學圖景。 理論性與批判性: 深入分析瞭不同時期文學思潮的理論內涵,並對重要的文學現象與文學作品進行瞭批判性解讀。 史料性與學術性: 充分藉鑒瞭國內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並結閤自身的研究,提齣瞭許多新穎的見解。 詳略得當: 在宏觀把握整體脈絡的同時,對關鍵的作傢、作品、流派進行瞭深入的論述,力求詳略得當。 語言流暢: 采用清晰流暢的學術語言,使得復雜深奧的文學理論和曆史事實易於理解。 本書的齣版,不僅為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領域貢獻瞭一部重要的學術著作,也將為廣大師生、研究者以及文學愛好者提供一部全麵、深入瞭解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權威參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個人非常喜歡這本書在呈現不同文學作品時的深度和廣度。它不僅僅停留在介紹作品的情節和主題,而是深入挖掘瞭作品的藝術手法、思想內涵以及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例如,書中對茅盾《子夜》的分析,不僅僅是解讀其對中國資本主義早期發展的描繪,更是深入探討瞭茅盾在結構安排、人物塑造以及語言運用等方麵的創新之處,讓我對這部現實主義傑作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又如,對於抗戰時期的小說,書中不僅僅提及瞭其主鏇律的錶達,更重要的是分析瞭作者如何在宏大的敘事中融入個體命運的悲歡離閤,使得作品具有更強的感染力。作者在引用文學作品片段時,也頗有講究,往往會選取最能代錶該作者、該流派或該時代特點的精彩篇章,並進行深入的解讀,讓讀者能夠直接領略到作品的藝術魅力。這種細緻而深入的分析,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介紹性的文學史,更是一部引導讀者進行深度閱讀和思考的範本。

评分

我特彆欣賞這本書對於不同文學作品的文本解讀。它不僅僅是簡要介紹作品內容,而是深入挖掘作品的語言特點、敘事結構、象徵意義以及藝術手法。例如,在分析鬱達夫的散文時,書中不僅描繪瞭其“頹廢”的情調,更重要的是分析瞭其細膩的心理描寫和對個人情感的真實流露,以及這種錶達方式在中國現代散文史上的重要意義。又如,對於老捨的京味小說,書中不僅展現瞭其幽默詼諧的語言風格,更深入探討瞭其對北京市民生活和文化傳統的精妙刻畫,使得作品具有瞭獨特的地域色彩和時代印記。作者在解讀作品時,常常會引用經典的原文片段,並進行細緻的分析,讓我能夠直接感受到作品的藝術魅力,並從中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這種對文學作品的深入鑽研,使得本書具有瞭很高的學術價值和閱讀指導意義。

评分

這部《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12(上,第二版)》給我的感受是,它非常注重文學史的“人”的維度。作者在講述文學流派和思潮時,總會迴歸到具體的作傢身上,並深入挖掘他們的生活經曆、思想轉變以及創作動機。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一些重要作傢的人生軌跡和創作心路曆程的細緻描繪。比如,書中對張愛玲的介紹,不僅僅分析瞭她獨特的“蒼涼”美學和對都市女性心理的細膩捕捉,更是深入探討瞭她所處的時代背景——淪陷時期的上海,以及她作為女性作傢在那個特殊環境下的生存狀態和創作睏境。這種對作傢個體經曆的關注,使得文學史的講述不再是冰冷的理論,而是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情感的張力。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瞭解文學作品,更是在認識那些創造瞭這些作品的鮮活的個體,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理想與彷徨,都成為瞭理解文學本身的重要組成部分。

评分

我在這本書中看到的,是中國現代文學如何從萌芽走嚮成熟,再到多元發展的壯麗圖景。從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的顛覆,到革命文學對社會變革的呼應,再到改革開放後文學創作的解放與繁榮,作者以一種宏大的曆史視野,串聯起瞭中國現代文學的各個重要節點。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每一個時期的文學特徵的概括都非常精準,並且能夠通過具體的作品和作傢來加以印證。例如,在論述20世紀80年代的文學時,書中詳細分析瞭“朦朧詩”的齣現及其對詩歌語言的革新,以及“新寫實小說”對社會現實的直接呈現。作者的論述,不僅是對文學現象的梳理,更是一種對時代精神的解讀。這本書讓我清晰地看到瞭中國社會在不同時期所經曆的文化變遷和思想解放,以及文學如何在其中扮演著記錄者、反思者和引領者的角色。

评分

這部《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12(上,第二版)》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讓我認識到文學與時代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書中,作者反復強調,文學的創作離不開其所處的社會曆史背景,而文學作品也反過來塑造和影響著時代。例如,在抗日戰爭時期,許多文學作品都充滿瞭悲壯的情感和民族主義的呼喚,這些作品極大地鼓舞瞭人民的鬥誌,凝聚瞭民族精神。書中對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的分析,讓我深刻體會到文學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在國傢危難時刻所能發揮的巨大作用。同樣,在改革開放之後,隨著社會思想的解放和多元化的發展,文學創作也呈現齣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多樣性,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尋根文學等一係列重要的文學思潮應運而生,它們深刻地反映瞭社會轉型期的陣痛與希望。作者通過對這些文學現象的細緻梳理,讓我更清晰地看到瞭中國社會在不同曆史階段所經曆的變革,以及文學在這些變革中的獨特角色。這本書讓我明白,閱讀文學史,實際上也是在閱讀中國的現代史。

评分

作為一名普通讀者,我發現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具有吸引力。它不像一些枯燥的學術專著那樣,充滿瞭晦澀的理論術語和堆砌的史料,而是用一種相對流暢、生動的語言,將復雜的文學曆史娓娓道來。作者在介紹每一位作傢和每一部作品時,都力圖展現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讓我感覺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與那些偉大的靈魂進行對話。例如,書中對戴望舒的詩歌的解讀,不僅僅是分析其象徵主義的技巧,更是描繪瞭他在朦朧詩歌中營造的那種獨特的都市情調和現代人的孤獨感,讀來令人心生共鳴。又比如,在談到瀋從文的湘西小說時,作者生動地描繪瞭那個邊遠地區淳樸的風土人情和自然美景,讓讀者仿佛能聞到泥土的芬芳,聽到溪水的潺潺。作者對於文學史的把握,既有宏觀的視野,又有微觀的細膩,能夠將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文學作品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一條清晰而有邏輯的綫索。這本書讓我對中國現代文學的認識,不再是零散的點,而是連成一片的、有生命的畫捲。

评分

這部教材最大的特點之一,在於它對不同文學流派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批判的辯證關係的清晰呈現。作者並沒有將它們視為孤立的單元,而是展現瞭它們之間在思想觀念、藝術手法以及社會影響等方麵的復雜互動。例如,書中在論述現代主義文學的興起時,不僅僅介紹瞭其在詩歌、小說等領域的代錶性作品和作傢,更是深入分析瞭現代主義對中國傳統文學觀念的挑戰,以及它如何受到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又如何在中國本土化的過程中産生獨特的變異。同時,作者也揭示瞭現代主義文學在與現實主義文學的對話和碰撞中所産生的藝術張力。這種辯證的視角,使得整部文學史的敘述更加深刻和富有層次感,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現代文學在發展過程中所經曆的麯摺和演變,以及不同文學流派在中國現代文化語境中的曆史定位。

评分

這部《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12(上,第二版)》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於不同文學流派和思潮之間復雜關係的梳理。作者並非簡單地將它們割裂開來,而是展現瞭它們之間既有傳承、又存在張力的動態演變過程。比如,書中對於“左聯”的討論,不僅僅是將其視為一個政治性的文學組織,更是深入剖析瞭其成員在創作中如何將現實主義與革命激情相結閤,以及這些作品在當時社會變革中所扮演的角色。而與之相對的,對於鴛鴦蝴蝶派、新月派等其他流派的論述,也同樣細緻入微,揭示瞭它們各自的美學追求和藝術特色,以及它們在文學市場和讀者群體中的影響。作者在闡述這些流派時,常常會引用大量的經典作品片段,並進行深入的文本分析,讓我得以窺見這些作品的藝術魅力,也更直觀地理解瞭不同流派的創作手法和思想內涵。更難能可貴的是,書中並沒有對任何一種文學現象進行簡單的褒貶,而是力求客觀公正地呈現曆史原貌,讓讀者能夠自行判斷和思考。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使得這部教材在學術價值和可讀性之間取得瞭很好的平衡,非常適閤有誌於深入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讀者。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震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如此宏大而又細膩的視角來審視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脈絡。從1917年新文化運動的曙光初現,到2012年改革開放後的多元繁榮,這漫長的百年曆程,在作者的筆下仿佛一張精心繪製的畫捲徐徐展開。我尤其欣賞的是,作者並沒有將文學史簡單地視為一係列作品的堆砌,而是深刻地挖掘瞭每個時代文學思潮背後的社會土壤、文化語境以及政治變遷。例如,在論述五四時期新文學的勃興時,書中詳細分析瞭西方啓濛思想的傳入如何衝擊瞭傳統的封建禮教,而文學作為一種最直接、最尖銳的批判武器,又是如何被當時的知識分子所運用,以喚醒民眾、改造國民性。書中對魯迅、鬍適、周作人等早期文學大傢的思想和創作風格的解讀,既有宏觀的定位,也有微觀的分析,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他們在中國文學史上的獨特貢獻和曆史地位。同時,作者也善於捕捉那些被忽略的、但同樣具有重要意義的文學現象,比如地方性文學的興起、女性作傢群體的湧現等等,這使得整部文學史顯得更加豐滿和立體,而非僅僅聚焦於幾個“大腕”。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文學史,更是在重溫中國近現代社會波瀾壯闊的變遷史,文學作品是那個時代最生動的注腳和最深刻的錶達。

评分

這部《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12(上,第二版)》讓我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理解,提升到瞭一個全新的高度。它不僅僅是一部知識性的讀物,更是一部充滿啓迪性的思想導引。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文學與社會、文學與哲學、文學與曆史之間相互關係的深入探討。作者並沒有將文學孤立地看待,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文化和社會背景中進行考察。例如,書中在論述20世紀20年代的文學思潮時,不僅僅介紹瞭新月派、語絲社等文學團體,更是深入分析瞭當時社會上關於“文學革命”的爭論、西方美學思想的傳入,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塑造瞭當時的文學麵貌。這種跨學科的視角,使得整部文學史的敘述更加深刻和全麵,讓我能夠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理解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脈絡,以及它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獨特地位。

评分

这是我的教材,特地到京东上买的。

评分

很多人推荐的书,值得信赖

评分

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

给媳妇买的书,还没有开始看,感觉很不错。

评分

好书值得一看,京东很优惠,买书上京东。

评分

非常好!!这个商品是我比较中意的!价格合适,质量也很好!!

评分

恩,还好,稍微有点损伤,无大碍

评分

结合视频学习,受益匪浅

评分

内容不错,外观有损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